農夫家中牛舌頭被割,包拯叫他回去賣牛肉,第二天“牛舌案”告破


農夫家中牛舌頭被割,包拯叫他回去賣牛肉,第二天“牛舌案”告破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唱的就是包拯包青天。民間傳言他是天上文曲星降世,能夠“日斷陽間夜斷陰”,額頭上的月亮就是他去往陰間斷案的通行證。

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包拯形象,通常都是一個黑臉大漢額頭正中間上頂著一個彎彎的月亮,然而真正的包拯並不是那樣的,他和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演員的化妝形象多半來自於戲曲舞臺上的臉譜,只不過因為歷史上的包拯鐵面無私、清廉正直,是個愛民的好官,所以他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被人們神話了而已。或許傳說是假的,但是包公斷案是真的有一套

包公巧斷“牛舌案”

包拯斷案的本領,真是高明,且看這

無頭無尾的“牛舌案”,包公是如何抓住真兇的?

農夫家中牛舌頭被割,包拯叫他回去賣牛肉,第二天“牛舌案”告破


某年,包拯在一個安徽天長縣內任知縣,一日來了一個莊稼老漢,上堂擊鼓鳴冤,要求見知縣大老爺,那衙役問他,你來告誰?那老漢也不知,只說他家耕地的牛,今天早上無故就沒了舌頭,躺在田間地頭裡,此時正奄奄一息,此事發生的突然,那老漢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要請知縣斷一斷這個牛舌頭是被誰割去了。

衙役上報給包拯,包拯聽了也是撓頭,現在只知道莊稼地上一頭耕牛被割去舌頭,其餘線索一概不知,如今要憑空抓住犯人,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此案是必須要審出個結果的,因為北宋時期對於農業是很重視的,一頭耕牛是一個家庭十分重要的勞動力,所以朝廷宣佈了一個律例不準私殺耕牛。

若是殺了一向以死罪論處,這是為了保證生產力的一項舉措

。牛沒了舌頭,是肯定要死的,這割舌頭的人心思果然歹毒,雖然不直接殺牛,但是造成的後果一樣嚴重。包拯決定來他個釜底抽薪,立即吩咐差人上堂申案。

到了堂上,那老漢將事情的經過又講了一遍,包大人說了個辦法,把那老漢嚇了一大跳。包拯吩咐他回家一刀把牛宰了,之後該吃吃該喝喝拿肉去賣了換錢也沒事,不動聲色待著,等到衙門再來傳你的時候,就是犯人押解在堂的時候了。

農夫家中牛舌頭被割,包拯叫他回去賣牛肉,第二天“牛舌案”告破


老漢哪見過這樣斷案的,縣官頭一個教唆著別人犯法,一個平頭老百姓這樣回家大喇喇地殺耕牛,傳出去就是禍事臨頭。包拯安慰他,叫老漢不用擔心衙門會寫文書給他,他這是依法殺牛,不會治罪,把牛宰了,小偷自然就會來自首的。那老漢聽了方才放心,拿著文書回家殺牛。

殺牛的事,很快就被人知道了。又有人擊鼓申冤,衙役問他要告的是誰?他說就是那個殺牛的老漢,班頭一聽,招呼人過來就把他五花大綁起來,扔到堂前交予包公審問。包公上來一拍驚堂木,直接問他:“是你,割了人家耕牛的舌頭,對不對?”

那人聽了心內一驚,“你怎知是我?不要張口就來。”包拯笑道:“你若是沒做這事,幹嘛上趕著天天盯著人家的牛?既然割去人家耕牛的舌頭,一定是與那家有仇,你知道牛沒了舌頭一定會慢慢失血而死,反正這牛他殺與不殺,都是要死,若是他沒有膽子上報等著牛去死,你也能告他,若是他心狠一些,直接殺了牛,那麼正好中了你的下懷。

農夫家中牛舌頭被割,包拯叫他回去賣牛肉,第二天“牛舌案”告破


所以你左右只用盯著他,今天他主動殺牛讓你逮到他的死罪,你順勢就要來告他一狀,好治他個死罪,方能解了你的心頭之恨!

你究竟認罪不認?”堂下的人抖四篩糠,最終認罪伏法,包拯果然料得不錯,犯人這是前來“自首”啊!但是為什麼要割了牛舌呢?恐怕還是得把人都叫到堂上對一對,包拯差人叫來老漢一問,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一念之差

原來都是一念之差惹出的禍事。不過是這兩家,前幾日吵架拌嘴,鄰里之間有了嫌隙,可是田間地頭裡哪能生的出什麼深仇大恨,竟然非要別人死了才能解了自己心頭的痛快!無非就是一念之差,怒火中燒腦筋繞到了死衚衕,所以才定下惡計,偷偷趁人不注意割了老漢家耕牛的牛舌頭。

所以就這樣因為平常的賭氣鬥狠,才惹出來這一樁公案,其實都是能退一步就解決的事,非要鬧到今日這個地步,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實在可嘆!就這樣惹上官司未免可惜。

農夫家中牛舌頭被割,包拯叫他回去賣牛肉,第二天“牛舌案”告破


不過話說包公能斷這個毫無線索的“牛舌案”,足可見他對人性的把握之深,對於心理研究的透徹。斷案斷的高明,不費一兵一卒,也不用威逼利誘,等著罪犯自己歸案,思維果然巧妙。

包公斷案如神的美名逐漸流傳開來,這段故事也被放到了《宋史·包拯傳》中記載,這是一件小事卻能納入史書,其實側面說明了包公心中是真的有百姓,其他列入史冊的名臣偉將,大部分是做了能夠安邦定國、富國強民的豐功偉績,記錄包拯的皆是與民相關的,不愧人們稱他一句“青天大老爺”!

包公的正直形象,深入民心,民間的百姓愛戴他,其實也說明當時的人們深受一些貪官酷吏的迫害,急切希望能夠有一個

秉公執政的父母官,能夠在這天地之間為這些小老百姓撐起一片公正的天。

農夫家中牛舌頭被割,包拯叫他回去賣牛肉,第二天“牛舌案”告破


結語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這是包拯寫下的一首明志詩,他寫的就是自己清清白白、剛直不阿的一生,既然出官入仕,就要做個為民請命的好官,古往今來為官者大多都要高呼一句“為國為民”,然而真正身體力行的卻是寥寥無幾,人心向來難測,人性不可捉摸,世上人們多得是像割去牛舌那人的一念之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