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潔的鐵面稅官——包拯

清正廉洁的铁面税官——包拯

清正廉洁的铁面税官——包拯

說到歷史上的清官,大家第一個想起的一定是包拯。歷史上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史上就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可是您知道嗎?包拯其實也是一名稅官呢。讓我們跟著稅美人,走近包拯,瞭解他的稅官生涯。

清正廉洁的铁面税官——包拯

包拯

999年-1062年

[主要成就]

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清官、政治家。宋仁宗天聖間五年(公元1027年)進士。初以父母皆邁,辭官不就,及雙親亡,始出任。歷任大理監事、建昌知縣、轉和州稅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察御史、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尹、樞密副使。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開封,終年63歲,諡孝肅。

[史料記載]

包拯任監察御史時,主張“練兵選將,務實邊備”以御契丹。包拯一生為官剛正不阿,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當時稱為“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為民伸冤,懲治權貴,百姓尊稱為“包青天”。其事蹟為舊小說和戲曲取為題材,流傳日廣,被作為“清官”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

清正廉洁的铁面税官——包拯

包拯的清正

歐陽修就曾對包拯的“清節美行,著自貧賤;讜言正論,聞於朝廷” 稱讚不已,並在他所著《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中指出,“況如拯者,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於朝廷”。包拯身體力行,雖說已官至三司使、樞密副使,但他的日常生活還是非常儉樸,力避奢侈,“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孝肅漸貴,夫人與公終日相對,亡聲伎珍怪之玩,素風泊然”。

史料記載,包拯知廬州之時,那裡是他家鄉故里,“親舊多乘勢擾官府,有從舅犯法,希仁撻之,自是親舊皆屏息” ,也證實了在《宋史·包拯傳》,“故人、親黨皆絕之”一說,符合包拯一貫的作風。徐自明所撰的《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卷 5載:“拯性峭直,然奏議平允。常惡俗吏苛刻,務為敦厚。雖疾惡甚,至人情所不及,必推以忠恕,不為苟合,未嘗偽色辭以悅人。不作私書,至於幹請,無故人親黨一皆絕之,人多憚其方嚴”。

正是因為包拯一生為官清廉,剛直不阿,言行一致,至今仍然得到世人們的傳頌,可說是好評如潮。

清正廉洁的铁面税官——包拯

包拯的廉潔

在歷史上包拯不但善斷獄,而且清廉自守,一介不取,人所不及。他曾任廣東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為知州。包拯升任知端州後,即於知州府邸的壁上寫詩以明志。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包拯《書端州郡齋壁》

為官清正,老百姓就是他的見證人。端州出產有名的端硯。當地官員無不以此盤剝百姓。包拯到任後,下令只按貢硯數額徵收。他自己連一塊硯也不取。

包公在端州留下了不少德政,離去時,當地硯工們為了表達對包拯的感激之情,欲送一塊珍貴的端硯給包拯,卻被他拒絕。硯工不得已用黃布包裹端硯,暗置在他的船艙裡。等船行到羚羊峽口時,被他發現,連黃布包裹帶硯一併擲之於水。後來那裡就留下“硯洲”和“黃布沙”兩個地名。《宋史》包拯本傳中亦有“不持一硯歸”的記述。包公的廉潔由此而馳名天下。

清正廉洁的铁面税官——包拯

我們由包拯的簡歷可以看出他的一生擔任過很多官職。《宋史。包拯列傳》記載:“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監稅,監當官名。掌徵收商稅”(《宋代官制辭典·地方官類之二》)。由此可見,包拯最初擔任的官職就是和州稅務長官,也就是在今天的安徽和縣專管一州稅務。至今安徽和縣地區還保留了眾多與包拯有關的稅收歷史故事。此後包拯又陸續擔任過京東、陝西、河北等路的轉運使(中央政府派往各路的財稅長官),中央財稅機構三司的戶部判官、戶部副使,還當過全國最高的財政官——三司使(又稱計相)。

在與稅收相關的一生中,包拯以其鐵面無私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作為一名鐵面判官的同時,他也是我國古代的經濟專家,對宋朝發展生產,整頓稅賦等方面成就頗大。

清正廉洁的铁面税官——包拯

01

北宋慶曆新政時期,也就是1048年左右,包拯曾主管鹽政,為了解決運城池鹽的滯銷和財政困頓難題,包拯來到運城改革鹽稅法令,把解鹽的生產與銷售歷來由官方壟斷的政策,改革為允許商人買賣,而且使用“鈔引法”。請注意,包拯弄的這個“鈔”就是中國歷史上發行的第一隻“股票”。眾所周知,包公斷案是好手,從這兒看得出,搞起經濟來也很擅長,而且頗具創造性及超前意識。“鈔引法”極大地便利了商販經營鹽業,解決了運城鹽業的積弊。史載,包拯在運城極得民心,他離任時,當地百姓萬人空巷相送。

清正廉洁的铁面税官——包拯

02

調

在宋朝, 農業稅賦是國家的主要稅源。 包拯在主管這方面的事物時, 也從稅制上適時地作了許多修改和調整。“ 免諸般支移、折變、只令各納本色。”“ 折變” , 是官府徵收田畝稅時, 要求農民將稅糧折變成現錢或綢、絹、棉、布等實物。這些折變由地方政府根據市場物價, 規定折換比例。 實際折換時, 官吏、地主、商人互相勾結, 抬高或壓低某種實物的價格, 農民因此受到加倍剝削。

包拯洞察到這一實際情況 , 又根據減產地區的實際收成, 及時提出免去“ 折變” 、“支移” , 一方面減少農民的痛苦和負擔, 另一方面制止了地方貪官汙吏、地主豪紳截留國稅。讓農民“各納本色” , 即只繳納各自生產的實物充作稅賦, 這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壓力。 包拯的這些調整深受百姓的稱頌。

清正廉洁的铁面税官——包拯

03

廉潔

做好稅官

史載:“徒知端州產硯,前歲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這記錄了當時在端州的稅務官員們,不但擅自以高稅率對當地非常有名的中國四大硯之一的端硯生產者們徵以高稅,而且強行索取名硯用以賄賂權貴。在包拯到任後,則按照律法徵收稅款,並無私自加徵、強取豪奪,自己不取一硯。

清正廉洁的铁面税官——包拯

由此可見,包拯治稅鐵面無私,兩袖清風。正如他入仕時所言:“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我們新時期的稅務工作者也應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讓稅收源遠流長,使祖國繁榮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