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級專業分析,歷史上的清官“包拯”到底是怎樣的人

提起“包公”,不但在中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而且在韓國、日本、新加坡等東方國家,知道者也很多。不過,大家所知道的“包公”,大多是戲劇舞臺上或電影、電視屏幕上的“黑臉包青天”。他頭戴烏紗帽,身穿袞龍袍,打坐開封府,怒鍘陳世美,是一個剛直不阿、鐵面無私、斷案如神、為民做主、除暴安良的“清官”。這個戲劇舞臺或影視

屏幕上的包公,當然是有歷史根據的;但是,同歷史上的包公即宋代的包拯相比,又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因為他畢竟是人們塑造的一個藝術形象,其中加進了人民群眾和藝術家們的想像。那麼,歷史上的包公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為什麼被譽為“清官”的典範而備受人們稱讚和敬仰?下邊,我們就談一談歷史上的包公。

科教級專業分析,歷史上的清官“包拯”到底是怎樣的人

中國古代的史書上,對包公有不少記載。現存的有宋朝人撰寫的《兩朝國史·包拯傳》,元朝人撰寫的《宋史·包拯傳》,包公的門人張田編的《孝肅包公奏議集》,以及南宋李燾所著《續資治通鑑長編》中的有關記載等等;1973年,在合肥市東郊又出土了包公及其家族的六方墓誌銘,為研究包公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我們談歷史上的包公,主要是根據這些史料,而不是根據《鍘美案》、《包龍圖公案》、《三俠五義》一類的戲劇、小說。

歷史上的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出生於廬州合肥縣,就是現在的合肥市肥東縣包村;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五月,死於東京開封,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市,終年64歲。次年葬於廬州合肥公城鄉公城裡,就是現在的安徽合肥市東郊大興集鄉雙圩村。現在的包公墓則是1987年改葬重新修建的。

科教級專業分析,歷史上的清官“包拯”到底是怎樣的人

包拯自稱“生於草茅”,史書記載,他的父親叫包令儀,曾做過福建惠安縣知縣,官階至虞部員外郎。看來,他只是出生於一箇中小地主家庭,而非高官顯宦之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仰慕古代聖賢所為,有“竭忠死義”之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包拯29歲,一舉考中第一甲進士,授官為大理評事、知建昌縣(今江西南城)。宋代科舉進士一般分五甲即五等,天聖五年王堯臣榜,共取進士377人,其中第一甲為30人。包拯高中第一甲進士,授官知縣,這在當時是很突出的。不但可以藉此登上政治舞臺,而且預示在仕途上有著光明的前景。當時,包公的父母年事已高,均在家居住,不願遠離家鄉。包拯為了照顧父母,放棄建昌縣知縣的官職而改任職位較低的監和州稅。和州(今安徽和縣)雖鄰近合肥,父母仍不願意隨同前往,而讓包拯一人前去上任。是上任為國盡忠,還是在家為父母盡孝?使包拯進退兩難。將近而立之年的包拯,是多麼渴望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呀,但是經過比較,他還是毅然辭去官職,屏居鄉里,奉養雙親。直到父母去世、守喪三年期滿之後,已經39歲的包拯才正式登上仕途,出仕做官。包拯為了侍奉年邁的雙親,居家長達十年之久,不去做官,真可以說是“至孝”。由此足以證明,包拯絕不是孜孜追求功名利祿的庸人,而是一個淡泊名利、品德高尚的人。

在這十年之間,包拯都做了些什麼呢?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不過,從他重登仕途時的一首明志詩中可以看出,他在居家盡孝的同時,仍然在做修身的功夫,即繼續研讀經史之書,培養高尚的情操,探求治國安民之道,為將來出仕之後報國盡忠做準備。其詩云: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遺來者羞。

科教級專業分析,歷史上的清官“包拯”到底是怎樣的人

這首詩的大意是:居心清正(范仲淹《與中舍二子三監簿四太祝》:“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營私利。”)是治理政事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的準則。秀美的樹幹終將成為棟樑之材,精純的鋼鐵決不應該做成彎鉤。倉庫充盈老鼠麻雀也會歡喜,地光草盡狐狸兔子都要發愁。史書上記載著歷代先賢的遺訓,從政做官不要留下劣跡招致後人的羞辱。詩言志。這首詩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潔奉公、剛直不阿的從政為人的道德準則,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國家的棟樑、為民造福、留名史冊的決心。

從包拯39歲正式登上仕途,到他64歲死於任上,共為官從政26年。在這26年間,他先後擔任過知天長縣、知端州、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等路的轉運使,以及知諫院,知瀛、揚、廬、江寧、開封等州府,直至權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同時先後獲得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樞密直學士等帖職。三司使、樞密副使在宋代相當於副宰相,後代戲曲、小說中往往稱包拯為“相爺”,其根據大概即源於此。後人又往往稱包拯為“包待制”、“包龍圖”,則是由於他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的緣故。

科教級專業分析,歷史上的清官“包拯”到底是怎樣的人

無論是外任,還是在朝;無論是做州縣的小官,還是居於副宰相的高位,他都把明志詩作為座右銘,言必信、行必果,表現出高尚的為官道德,做出了卓越的政績,終於成為史冊留名的“清官”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