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人合一”,從武俠到修行,詮釋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古龍小說中有一個招數叫做“天外飛仙”。

白雲城主葉孤城,劍如飛仙,人如飛仙,一劍落下,劍的鋒芒可怕到不能抵擋,一道劍光劈來,無人能敵,這樣隨心所欲的劍術被稱為人劍合一,又曰“天人合一”,以此來形容劍法的完美。

“天人合一”在武俠小說中被形容成人劍合一的完美,而在道家思想中,卻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重要境界。

莊子:“天人合一”,從武俠到修行,詮釋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01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人之所惡,為孤、寡、不轂,而王公以自稱。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所厭惡的狀態是孤單、寡和、不圓滿,但是王公卻用這些詞來稱呼自己。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無為,所謂無為就是拋開自己的主觀念想,不以自己的意識對萬物定論好壞,以無為之心修養清靜的內心。

因為人的本性之中有這樣一個特性,那就是過度趨向於好,過度排斥於壞,這是人的情感所決定的。

當一個人由自己的主觀意識將外物判斷為好和壞時,就會過度趨向於一面,就是自己所認為的完美圓滿。

莊子:“天人合一”,從武俠到修行,詮釋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其中存在這兩個狀態:

一:物極必反

當你過度趨向於一面的時候,事物走到頂端達到一定極限的時候,就會往相反的方向去發展,看似好的事情也會帶來糟糕的一面。

二:主觀情感所產生的痛苦

當一個人過度趨向於好,過度排斥於壞的時候,一旦沒有達到你所認為的那種狀態,就會產生落差,這個時候痛苦也就產生了。

比如很多人在生活中追求所謂的十全十美,一旦沒有達到十全十美的時候,就會特別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只是因為自己不能平衡所遇見的一切,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人生,不是所有的狀態都會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發展,當沒有滿足自己設想時就產生痛苦,這樣的人生只是因為自己心態不平衡給自己帶來的問題,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為無法平衡心性,所以道家思想的“無為”,解決的也是自己內心的痛苦。

這時候莊子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讓自己的主觀符合天道,接受生命中出現的一切,不以好惡定論和排斥。

莊子:“天人合一”,從武俠到修行,詮釋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02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一行人被圍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他就對顏回說:“顏回啊,不受自然的損害還容易,不受人世的損害更難,沒有一個開始不是終結的,人與自然是同一的,現在唱歌的是誰呢?”

顏回說:“請問為什麼不受自然損害容易呢?”

孔子說:“飢餓,乾渴,嚴寒,酷暑,逼迫人,束縛人,使人不能暢達,這是天地運行,萬物變化,‘不受自然損害容易’就是讓與天地萬物一起變化。”

顏回又問:“為什麼不受人世損害更難?”

孔子說:“初被任用,辦什麼事都覺得順利,爵位和俸祿一起到來沒有窮盡,萬物帶來的好處本不屬於自己,只不過我的機遇是存在於外物,君子不會做劫盜,賢人不會去盜竊,我若要獲取外物的利益,為了什麼呢?所以鳥沒有比燕子更聰明,再不適合的停留的地方,絕不會投第二次目光,即使掉落了食物也捨棄不顧飛走了,燕子很害怕人,卻進入人的生活圈子,不過是將它的鳥巢暫居人的方式罷了。”

莊子:“天人合一”,從武俠到修行,詮釋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這一篇章是莊子虛構的故事,他借用了孔子和顏回之口,講述了道家的主張“天人合一”。

提到天人合一這個概念,很多人就想到武俠小說裡面一招劍法,將自己與天地合一,其實莊子的“天人合一”是指自己的情感與外物的變化相統一,無論外在呈現什麼樣的狀態,自己都能順應外在的變化而存在。

正如孔子所說“人不受自然的損害容易”。

無論外物出現什麼樣的狀態,都能順應外在存在而變化時,那麼就會減免主觀認知偏頗出現的痛苦。

那麼不受人世的損害更難,正是因為人的主觀情感往往是背離天道的根源,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將外物區別為好和壞,當自己懷有區別心對待萬物的時候,問題也就出現了。

莊子:“天人合一”,從武俠到修行,詮釋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以在故事之中,最後顏回問孔子:“什麼叫人與自然統一呢?”

孔子這個時候回答說:“支配人的是自然之力,支配自然的也是自然之力,人不能支配自然,這是本性,聖人安然把握變化直到死去。”

人只是萬物之中的一個小角色,人最好的狀態是順應外物變化而存在,不管是天道還是自己人生遇到的任何狀態都是如此。

人的本性就是不能支配自然,所以順應自然就是最好的狀態,就好像有這樣一句話:“當我們改變不了世界的時候,就學會改變自己。”

莊子:“天人合一”,從武俠到修行,詮釋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