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先秦諸侯中有一個很不合群的奇葩,大家別誤會,不是秦國,而是楚國。為啥這麼說呢?因為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透著種神奇氣息,其行為令人無語。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研究楚國曆史的重要出土文獻《楚居》中記錄了這麼一件事:立國之初,楚人蓋好了祭祀的廟宇,因國內太窮,沒有好的祭祀品供奉給天地神靈和祖先,於是跑到隔壁的鄀國,偷了一頭還沒長角的小牛,又怕牛的主人找來,連夜宰殺祭祀。

這就是“楚人偷牛”的故事。

偷盜是不好的,應該唾棄。但具體到這件事情上,不知怎的讓人特別想笑。既佩服楚人對神鬼的虔誠,又想吐槽,這可是立國時的重大祭祀,用偷來的東西真的可以?何況,既然都敢偷了,還怕人找來?連夜宰殺是什麼鬼,消滅證據嗎?

這種畫風,和別的諸侯國根本不一樣。而且這不是單一事例,往後的楚國,以及楚國君們,只會更奇葩、更挑戰那個時代人們的三觀。為何如此?大概是楚人的歷史造成的吧。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楚國示意圖

被視為蠻夷的楚人

楚人可不是沒有來歷的同學,祖上曾闊過。根據《史記·楚世家》的記載,楚人的祖先是黃帝之孫顓頊,號為高陽氏,是“五帝”之一。很多年後,給咱們留下端午節的楚國大夫屈原在《離騷》中說“帝高陽之苗裔兮”,就是在闡述楚人的根源。

高陽生子“稱”,稱生子“卷章”,卷章又被稱為老童,善於唱歌,是“童”這個姓的始祖;老童生子重黎,重黎在夏朝王宮中擔任火正之職,工作出色,帝嚳賜予他祝融的稱號;後來共工氏叛亂,重黎平叛不力,帝嚳便殺了他,另選他的兄弟吳回為火正,仍然稱為祝融。

吳回有六個兒子,第六個名叫季連,就是楚人的直系先祖。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一開始季連的後裔和那時候的大部族一樣,都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但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團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季連的後裔在鬥爭中落敗,大約在夏朝末期或商朝前期被迫南遷。

越遷越遠,一直遷到了當時還非常原始的淮水、長江流域,和當地蠻人融合,從蠻俗,形成了廣泛意義上的楚族。之後漸漸遠離了中原政權,被中原的華夏族視為蠻夷。

楚人的主體是羋姓季連部落,楚王族、公族以羋姓季連部落後裔為主,其中又以鬻熊的家族為核心。

鬻熊(音Yù Xióng)生活於商朝末期,是傑出的巫師和政治家,紂王無道,天下伐之。鬻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以祭祀火神的巫師身份投靠西岐,周文王視之為師,武王伐紂時楚人也參與其中,立下大功。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但是,中原族群對楚人有著根深蒂固的成見,不能公平的對待楚人。

大功告成之後,周武王分封諸侯,先後封了魯、齊、燕、衛、宋、晉、虢等71個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中的焦、祝、薊、陳、杞等小國基本上沒什麼功勞,只因為是有功德的古代帝王的後裔,周武王就封了他們。

既有出身,又有功勞的楚人,卻因為長期處於蠻夷之地,不從中原習俗、不習中原文化,被視為不遵教化的野蠻人,不得封國。

這是楚國不可承受之痛,後來的多代楚君,都以得到周天子封號為己任,為此不惜大動干戈,攪動風雲。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熊繹、熊渠、楚通這三位。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憋屈的第一代國君熊繹

熊繹是鬻熊的曾孫,本文開頭的“楚人偷牛”就是他主導的。雖然立國之初很窮,整個部族連一頭牛都找不出來,但熊繹還是很開心,因為父、祖、曾祖都沒做到的事兒,他做到了。

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即位後,有感於楚人在文王、武王時期的貢獻,特意提拔熊繹,《史記·楚世家》中的記載是:“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陽。”

“子男”在周朝體系中是很小的爵位,封地只有五十里。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楚人終於得到了周天子和諸侯們的認可。整個部族都沸騰了,大家趕緊搬到封地丹陽荊山一帶,火速蓋了一座廟宇,弄來小牛獻祭,以感謝神靈和祖宗的保佑。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終於封國

之所以定名為“楚”,是因為鬻熊的妻子妣厲生兒子熊麗(熊繹的祖父)時難產,巫師(很可能就是鬻熊)給她實施了剖腹產,子存母亡。巫師用荊條包裹其腹部埋葬,當地稱荊條為“楚”。後人為了紀念妣厲,就叫自己的國家為“楚”。

熊繹還沒高興夠,很快就發現這沒什麼用,人家該歧視自己還是繼續歧視,他的地位並沒有得到太大的提升。

周代典籍《國語》中記載,周成王在岐陽和諸侯們會盟,“楚為荊蠻”,被安排著和匈奴首領一起“守燎”。什麼是守燎呢?就是負責會場的雜務,比如守衛、餐飲、衛生等等,整個一服務人員,“故不與盟”。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篳路藍縷

也就是說,雖然有爵位了,但在周天子和諸侯們眼裡,楚人和匈奴人還是一種檔次的,只配在他們的會議中打雜,不配參與政事。

熊繹深感受辱,但掂量一下自身實力,祭祀品都得去鄰國偷,沒能力和大佬們叫板,於是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十分忠誠於周天子。

《左傳·昭公十二年》中有這樣的記載:“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意思是說,楚國地處偏遠,楚國君熊繹為了效忠天子,乘坐柴車、身穿破衣,開闢叢生的雜草,跋山涉水,排隊萬難向中原趕。楚國窮弱,能獻上的貢品唯有楚地特產的桃木弓、棗木箭,可以給周天子用來打獵。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這樣的態度終於打動了周成王之子周康王,讓他和齊國君齊丁公、衛國君衛康伯、晉國君晉侯燮、魯國君伯禽一起輔佐自己。

這下熊繹揚眉吐氣了吧?並沒有。周康王賜予齊、衛、魯、晉四國君寶器,唯獨楚國君沒有。表面上看來,是因為四位國君和周康王是親戚,熊繹不是,所以沒得賞賜。但實際上,還是因為看不起楚國。

熊繹認為自己已經做了所有能做的一切,結果還是差別待遇。他感到非常憋屈,沒多久死了。

不過,如果他泉下有知的話,不需要多少代就該笑了。因為他的後代挺爭氣,憋屈的該輪到周天子和其他諸侯了。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周天子分封諸侯

不服的第六代國君熊渠

熊渠是第六代楚國君,當時西周在位的是第九代君主周夷王,國勢衰微,對諸侯們的掌控力逐步下降,很多諸侯藉故不再朝貢,或者互相征伐,周天子的威信不復往昔,《後漢書》上的記載是“夷王衰弱,荒服不朝”。

反觀楚國,在歷代國君的努力下,早就不是當初連頭小牛都找不出的窮弱小國,已有了一定的家底,國勢蒸蒸日上。

熊渠是位很有進取精神的君主,有著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制定了明智的擴張路線:為了不引起周天子和中原諸侯的警惕,避開東面與周朝同姓的姬姓諸侯國,向西發展。

攻打的第一個國家是庸國(今湖北竹山縣),庸國是西部大國,曾跟隨周武王參加過滅亡商朝的牧野之戰,卻被楚國打敗了,這也說明楚國在諸侯間已經可以排上第二甚至第一梯隊。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熊渠箭術很好,箭入石中

接著沿漢江南下驅逐揚越(古時百越族的一支),佔領了江漢平原。之後周天子討伐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熊渠以助天子為由趁機出兵,分得一杯羹,將武漢江南地區納入楚國版圖。

但熊渠最出名的不是擴大了楚國的疆域,而是不滿周朝對楚國一直以來的不公,看到周朝日漸衰弱,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諡號”,直接效仿周天子,分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

大兒子熊康(熊毋康)為句亶王,封地在今湖北荊州一帶;二兒子熊紅(熊摯紅)為鄂王,封地在今湖北鄂州;小兒子熊執疵為越章王,封地在今湖北荊州和鄂州之間。

三處封地都在長江中下游,這也代表著長江流域得到開發。而在此之前,華夏族基本上以黃河流域為中心。

此舉震驚天下,要知道那時諸侯們都只能稱為公、侯、伯、子、男,只有周天子能稱王,你封兒子為王是幾個意思?比周天子還高一個檔次?你咋不上天呢?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按照常理,此時周夷王就應該號召諸侯們共伐楚國,然而尷尬的是,強大的諸侯國不願聽從周夷王的調遣,弱小的來了也沒用。周夷王有心無力,管不了,不管了。

熊渠的三個兒子就這麼堂而皇之的當著大王,他也成為西周諸侯中第一個僭越封王的,但可能底氣還是不足,他自己倒是沒稱王。

後來周夷王去世,他的兒子姬胡繼位,這就是周厲王,出了名的任性殘暴。熊渠很懂得“出頭的椽子先爛”這個道理,擔心受到周厲王的重點“照顧”,麻溜的取消了兒子們的王號。

可見熊渠雖然狂妄,對周朝一百個不服,卻並沒失去理智。寫到這裡不知怎的想起一句話:狠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霸氣的第十七代國君熊通

網上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楚國伐隨,隨國君說“我無罪”,楚國君說“我蠻夷”,我都自認是蠻夷了,還講什麼道理?管你有罪無罪,想打就打!

可能有朋友懷疑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那麼在這裡告訴大家,這是真事兒,出自《史記·楚世家第十》。

故事裡的楚國君,就是第十七代國君楚通。他可不是不通謀略的蠻夷,而是有勇有謀的一代明君,在位50年,帶領楚國走向強盛,是春秋三小霸之一。

“我蠻夷”之後還有幾句話:“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熊通畫像

意思是說,現在中原諸侯都背叛天子而互相攻伐侵奪。我有裝備有武器,也有兵力,因而想參與中原的政事,請周王室尊封我的名號。

他和隨國君說這事兒幹嘛呢?意在逼迫隨國君為他周旋,達成此事。找上隨國,是因為隨國始祖為周朝開國大將軍南宮适,在周朝初年就受到重視,和小可憐樣的楚國完全不同。

周天子對隨國的定位是鎮守南方,其功能主要是控制江漢地域銅資源運輸、遏制楚國等南蠻擴張。可想而知,隨國在立國之初就是大國,楚國則是匍匐其下的小國。

但風水輪流轉,隨著楚國的崛起,兩國之間的地位顛倒了。楚國成了強者,隨國成了弱者。隨國君迫於熊通的壓力,給周天子上了書,請求提升楚國君的名號。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紀錄片《風雲戰國》裡的楚武王熊通

當時在位的天子是周桓王姬林,東周第二任君主。這是個悲催的孩子,一心想恢復祖上的輝煌,卻沒那麼大本事,不明智也不勇敢,還失信無禮,與晉國、鄭國等大國相繼交惡,名聲極差。他依然以老眼光看待楚國,果斷拒絕了隨國君的請求。

熊通得知後,大為憤怒,歷數祖上對周朝的貢獻,大罵周天子對楚國不厚道,罵完自稱“楚武王”,成為第一個僭號稱王的諸侯,極為霸氣。

周桓王很火大,卻毫無辦法。他需要焦慮的問題太多了,這件事情上只好裝聾作啞。往好處想一想,至少楚國離得遠,不容易干涉到中原之事。

就這樣,楚國的王號得以保留。之後諸侯們有樣學樣,周天子封了就接受,不封就自己封。孔夫子所感嘆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就此到來,混亂與精彩同時呈現。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

【結語】

從盜牛祭祀到僭號稱王,楚國其實很有問鼎天下的資質,之後的數代國君也都勵精圖治。到了戰國中後期,楚國已成為當世強國,縱橫家蘇秦曾言“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可惜出了個楚懷王,被張儀一戲再戲,楚國國力大為衰弱,失去了爭天下的可能。

參考資料:《楚居》《史記·楚世家》《後漢書》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