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荊姓來源

天下荊姓來源


一、姓氏源流

荊(Jīng 荊)姓源出有三:

1、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今湖北省西部),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才改為楚國。楚文王以前的荊君有庶出子孫以國號為姓,稱荊氏。

2、出自羋姓之後,為楚姓所改,以國名為氏。羋姓之後原有楚姓,一支居於秦國,因避秦莊襄王嬴楚之諱,以原國名荊為姓,改為荊姓。

3、出自慶姓也有改姓荊者,而稱荊氏的。如戰國時荊軻即是。

得姓始祖:熊繹。根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上記載,楚國的舊國號是荊,荊姓是未改號為楚之前的姓氏,又說周代楚國的別稱為荊,國民以國為氏。西周初年,楚國的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期才改為楚國,荊國的子孫以國為姓,稱為荊氏。荊陵是楚國的別號,春秋時代的楚國在尚未崛起諸侯以前,號稱荊。荊楚二字往往被連在一起使用,就是指春秋時期的楚國。故荊氏後人奉熊繹為荊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缺)荊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荊氏源出於羋姓。西周時期,楚國一直稱為荊國,直到春秋時期才改稱楚國從前荊國有庶出子孫以國名為姓,就是荊氏。西周初年,苗人領袖鬻熊在荊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帶建國,號為荊國,直到春秋才改為楚國。楚文王之前的荊國國君的後人中就有以國號為姓氏,稱為荊氏的。還有慶氏改為荊氏的,此人就是慶卿,他的後人跟著他均為荊氏。古代的九州之一的荊州,指的是現在湖北、湖南兩省,以及廣東、廣西和貴州一部分地區。荊姓是古代的楚國公族,與古代荊州有著極為密切的淵源。望族居於廣陵郡,就是現在的江蘇省江都縣東部。

三、歷史名人

荊 軻:戰國時齊國人。好讀書,善於擊劍,為人行俠仗義,受燕太子丹之使,獻地圖刺殺秦王嬴政,於是帶著秦國逃亡將軍樊於期的頭和夾有匕首的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便伺機下手。獻圖時,圖窮而匕首見,荊柯舉匕首刺秦王不中,被秦王侍衛殺死。

荊 浩:五代後梁畫家,沁水(今屬山西省)人。他擅畫山水,常常攜帶筆墨摹寫山中古松,畫雲中山頂時,能畫出四面峻厚的氣勢。著有《筆法記》,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荊 嗣:宋代名將,累立戰功。歷官天武軍校、田重進部將,太宗時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陣,拜都指揮使。真宗時,為邠慶、環慶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經150餘戰,未嘗敗北。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廣陵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東漢時改為廣陵郡。故址在今江蘇省揚州一帶。

2、堂號

邠慶堂:宋朝荊嗣,累立戰功。太宗時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陣,拜都指揮使。真宗時,為邠慶、環慶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經150餘戰,未嘗敗北。

此外,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受祉堂”、“臨保堂”、“篤慶堂”、“保慶堂”、“留餘堂”、“垂裕堂”、“留青堂”、“裕後堂”、“永恩堂”、“啟佑堂”、“寶善祠”、“廣宗堂”、“培源堂”、“昌後堂”等;分堂“谷貽堂”、“留青堂”等。

============================================================

【荊姓宗祠通用對聯】

〖荊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宗開荊國;

秀毓廣陵。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荊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和歌易水;

畫壁汴京。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末年刺客荊軻,原為齊國人,遷居衛國,與善擊築(樂器名)的燕國人高漸離友好。後被燕太子丹尊為上卿,派往秦國刺殺秦王政。丹在易水岸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帶著秦國逃亡將軍樊於期的頭和夾有匕首的燕國督亢地區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獻圖時,圖窮而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殺。下聯典指五代時後梁畫家荊浩,字浩然,沁水人,隱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號洪穀子。擅長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作雲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峻厚的雄偉氣勢。自稱兼吳道子用筆和項容用墨之長。山水畫中全景構國及皴法和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正是由他所開創,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起過重要影響。又工佛像,曾在汴京雙林院畫過壁畫。著有《筆法記》等。

雄才拔俗;

壯氣貫虹。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上黨郡守荊伯柳,有才名。下聯典指戰國末年刺客荊軻。

髫年攝相;

累戰立功。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朝·荊公十五歲攝相事。下聯典指宋·荊嗣,歷官天武軍校、田重進部將,後擢都指揮使,身經一百五十餘戰,每戰皆勝。

荊枝葉茂;

漢水流長。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荊氏宗祠“邠慶堂”堂聯。

江南望族;

漢後世家。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

〖荊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髫年攝相事;

善政得民心。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朝·荊公十五歲攝相事。下聯典指荊思溫(失考)。

-----------------------------------------------------------------

〖荊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屢戰屢捷指揮使;

愈老愈廉交趾官。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都指揮使荊嗣,經五十餘戰皆捷。下聯典指明代交趾按察僉事荊政芳,字山甫,漵浦人。永樂進士。廉慎自持。致仕歸,笥中惟俸金三兩,饍粥不給,絕無怨悔。

-----------------------------------------------------------------

〖荊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荊柳才優,出為上黨郡守;

次非義重,入刺秦國暴君。

——佚名撰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上黨郡守荊伯柳,有才名。下聯典指戰國時齊國名人荊軻,好讀書,善於擊劍,為人任俠仗義,受燕太子丹之使用權,獻地圖刺殺秦王,圖窮匕見,事敗被殺。

============================================================

【荊姓典故、趣事】

〖擊築〗

“擊築”源於《戰國策·燕策》。擊築與荊軻有關。

戰國末年,韓、趙兩國先後被秦國所滅,燕國的太子丹也被囚在秦國作為人質。他從秦國逃了回來,發誓要報仇。後來,秦國攻打燕國,燕國眼看就要滅亡了。為了挽救危亡的局勢,燕太子丹決定讓荊軻刺殺秦王。

可是荊軻來到燕國後並無動身之意,眼看秦兵就要進入燕國,太子丹十分焦急,催促荊軻早日出發,荊軻要求拿將軍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的地圖做誘餌,太子丹不忍心殺死樊於期。荊軻親自去見樊於期,樊於期聽後便拔劍自刎。於是,荊軻帶著樊於期的頭,把匕首藏在地圖裡,帶俠士秦舞陽一同前去完成使命。

荊軻動身的這天,太子丹和他的門客們都身著白衣,前來為荊軻他們送行,一直送到燕國南部的易水北岸,然後擺酒高宴,互相訣別,在場的人知道這一分別將再無相見之日,都非常悲傷。荊軻的好友高漸離親自擊築,荊軻和著拍子唱起《易水歌》。在悲壯的歌聲中,荊軻揚鞭西去。可是,刺殺未遂,荊軻最後被秦王所殺。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來表示慷慨悲歌之舉。北朝庚信的《思歸銘》裡就有這個典故;“壯士一去,燕南有擊築之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