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楚國,吳起的又一個成名之地

歷史很繁,我來把它簡化;歷史很亂,我來把它梳理;歷史很枯燥,我來讓它有趣起來!

楚國,吳起的又一個成名之地

楚國同齊國一樣,是周朝最早的諸侯國之一,前輩之中人才輩出,在春秋史上留下大名。楚成王,侮辱過妄圖稱霸的宋襄公,欣賞過稱霸之前的晉文公。楚莊王,三年不飛之鳥,一朝騰上雲霄,覬覦周朝寶鼎,雄心直指九州。楚平王,無知好色用小人,奪子之妻殺忠臣,一朝得罪伍子胥,死後被人刨出墳。

楚昭王為君時,伍子胥率領吳軍大敗楚國,楚國進入了休整期,而後又歷經幾代君王,傳到楚悼王。這時候天下的局勢又有了變化,楚國和晉家三兄弟接連打了幾仗,負多勝少,後來還是在秦國的幫助下,才沒有丟了大人。楚悼王感概前輩的光榮,感嘆自己的淒涼,立志招攬人才,振興楚國。

說來也巧,此時名將吳起在魏國受到排擠,失去寵幸,為了後半生的幸福,他來到了楚國。一個虛位以待,一個名滿天下,君臣一朝相見,攜手共建功名。

名滿天下的吳起來投,楚悼王滿心歡喜,本想直接任命吳起為令尹,可事關國家前途,還是謹慎了一下。聽說吳將軍在魏國之時,做過西河太守,如今我楚國宛城還缺少一個太守,不知將軍可否屈尊去治理一下。

吳起初來乍到,有個太守做也算知足,何況也是專業對口,正好可以施展才華,能為日後晉升搭橋鋪路。就滿口答應,去宛城上任。有了楚悼王的支持,吳起就把宛城當做了試驗田,展開吳氏改革。

首先,整頓吏治,裁撤無能之輩,打擊貪官汙吏,選拔清廉有為之人為官 。

然後,鼓勵百姓開荒種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宛城糧餉充足。

還有,把農村基層組織和軍隊掛鉤,成年勞動力忙時下地生產,閒時軍事操練,戰爭之時皆可上陣殺敵。

通過吳起的改革治理,宛城面貌煥然一新,政府兵精糧足,百姓安居樂業。同時吳起還積極進行社會調查,對楚國的情況有了大體瞭解。做出成績的人總是受人尊重的,一年之後,吳起被調回了首都郢都,楚悼王把吳起請到宮中,虛心向他請教。

吳先生,楚國這些年來總是被別人欺負,你能告訴我,問題出在哪裡嗎?

大王不問,我也正要說的,楚國的問題就是,臣子權利太大,有封地的貴族太多。臣子權利太大,就會不服從君主的調遣和指揮,就會讓大王喪失權威和信譽。貴族的封地過多,就會佔據太多肥沃的土地,國家的賦稅就收不上來,財庫就會空虛,國家就會虛弱。這樣的國家出去和別人打架,除了捱揍沒有其他結果。

楚悼王連連點頭稱道,您算說到我心坎上了,那依您之見,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大王先聽我分析一下,楚國土地廣闊,人口眾多,這是優勢,可我們的土地,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我們的人口,沒有真正為國家做出貢獻。大部分的土地被貴族霸佔,大部分的人口,要為貴族效力。

還有一點,楚國官場作風很差,軍隊紀律渙散,底層老百姓備受剝削,根本沒有積極性去發展生產。

以我之見,要想富國強兵,只有實行變法改革。

楚悼王一拍大腿,好,就聽你的。

下定決心的楚悼王,封吳起為令尹(僅次於楚王的官),推行變法改革,並且當朝宣佈,令尹的命令就是我的令命,敢違抗者,殺無赦。

有了強大的支持,吳起正式在楚國推行變法,內容如下:

前序,此次變法,所有法令公佈天下,楚國官吏百姓人人可以明其詳情,(有點子產鑄刑典的意思吧)。

第一,所有受封土地和人口的貴族,三代之後,不得繼續繼承,土地人口重新迴歸國有,現在當職的貴族,減少薪水,縮減封地和人口。

第二,改革吏制,全國各個部門大裁員,削減官員人數,降低官員俸祿,縮小官員權利範圍。

第三,給一部分即將失去特權的貴族一個機會,到偏遠的地方去二次創業,到荒無人煙的地方去開墾。

第四,糾正官場貪汙腐敗,拖沓懶散之作風,繼續頂風作案者,嚴懲不貸。

第五,改革軍制,把裁減官員削減工資省下的資金,用來發展軍事建設,擴充軍備,軍隊之中論功行賞,獎罰分明。

這套組合拳打下來,楚國很快就強大了,由於這次變法下手太狠,力度太大,波及面太廣,吳起不斷遭到受害者的報復,打罵、侮辱、誹謗,常有的事,偶爾還有生命危險。好在楚悼王一直堅挺的站在吳起的身後,變法才得以貫徹實施下去。

信任得到了回報,楚國在和兄弟們的鬥毆中,拳頭硬了起來。公元前381年,楚國出兵援助趙國,與魏軍大戰於州西,楚軍穿越梁門,駐軍林中,飲馬於黃河,切斷魏國河內郡與首都安邑的聯繫,趙國藉助楚國的攻勢,火攻棘蒲,攻克黃城,楚趙兩國大敗魏軍。

諸侯都開始重新審視楚國,這個重新站立起來的巨人。

捷報不斷從前線傳來,楚悼王終於嚐到了勝利的味道,每天都在欣喜中度過,終於小心臟超載,死了。吳起聞聽之後,馬上趕到宮中奔喪,為這個知遇之主進最後一次禮。哪知那些貴族早就等候吳起多時了,大王死了,你小子的保護傘沒了,當初你斷了我們的財路,今天我們要你的性命。

就這樣,吳起被眾人圍攻,死在楚悼王的屍體之旁,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吳起因為推行變法死了,但是變法之後的楚國繼續強大,到了楚宣王之時,楚軍攻入巴蜀,控制漢中地區,多次進攻魏國,調節魏國和齊國的關係。楚宣王之後的楚威王更是霸道,先是南下打垮了越國,而後揮師北上,與齊國在徐州對峙,楚威王與齊威王展開對決,結果楚威王大勝。此戰之後,楚國勢力達到了巔峰,成為當時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諸侯朝秦暮楚,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是對楚威王時期楚國最好的寫照。

所謂巔峰,另一半的意思就是之後的滑坡,英雄的楚威王死後,繼位的是楚懷王,上任之初,他也曾把先輩的光環放大過,吞併了強大的越國。可英雄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出道之時就是巔峰之日,之後的楚懷王走了截然不同的一條路。

那一天,秦國派使者出訪楚國,大國使者來訪,楚懷王舉行了高規格的接待,使者奉上禮物,大王,當今天下,最強莫過於秦齊楚三國,秦國略強,齊楚實力相當,如果秦齊聯合則齊強,秦楚聯合則楚強,秦王有意與楚國聯合,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懷王十分高興,我求之不得啊!

使者話鋒一轉,大王若誠心與秦交好,需先與齊絕交,當然,秦國也不會虧待楚國 ,秦王願以600裡地相送 。

楚懷王一聽,有這等好事,不顧群臣勸阻,當即應了下來。楚懷王辦事痛快,很快就和齊國斷絕了關係,而後派使者去秦國索要600裡土地。

使者沒見到秦王,只見到了出使楚國的秦使,秦使故作驚訝,什麼秦國的600裡?我是說我自己的6裡土地,你們楚王想地想瘋了吧!

使者回國交差,楚懷王這才知道上當了,當即發兵去攻打秦國,為自己討說法。沒成想被拋棄的齊國和秦國搞到了一起,秦齊聯軍大敗楚軍,楚國漢中一帶被秦國佔領。

這下可好,沒聞到香味,還丟了一塊肉,楚懷王結結實實的當了一回冤大頭。幾年之後,秦國國君是秦昭王襄了,秦昭襄王害怕楚齊二國再次聯合起來,又開始拉攏楚國,這些國家本來就是分分合合的,楚懷王不斷嚐到秦國的甜頭,又和秦國眉來眼去起來。

本來楚國和齊趙魏韓訂了好盟約嗎,要合力對付秦國,結果秦昭王一下子玩了個大的,把自己女兒嫁給了楚懷王的兒子。楚懷王感覺秦國這是動真感情了,就退出了反秦聯盟,這下子捅了馬蜂窩,齊韓魏三國聯軍攻打楚國,楚國哪禁得住這樣的打擊,一下子就被打花了。楚懷王趕緊把太子送到了秦國,當個抵押,求秦國出兵,秦國一出兵,那三國也就退了。那楚太子也就留在了秦國,可壞事也就壞在這太子身上了,很快他就給楚國惹下了天大的麻煩。

楚太子留在了秦國作人質,這日子可不好過了,先不說吃飯睡覺不習慣,還時不時的被人欺負一次。有一次,一個秦國的官員又撩撥他,楚太子忍無可忍,拔劍殺了對方,而後逃回楚國。秦國以此為由,聯合齊韓魏三國攻打楚國,楚國是一邊招架一邊求饒,這才算是了事。

第二年,秦國閒的無聊,又把這個事情翻了出來,兵發楚國,殺楚軍兩萬,還佔領了楚國的襄陵,楚懷王只好向齊國求救。秦國實在老奸巨猾,看楚國要聯合齊國,馬上變了一副面孔,寫了一封書信,約楚懷王在秦國的武關和談。

楚懷王有點拿不定主意了,和秦國打是迫不得已,不是被逼無奈,誰也不願意和強大的無賴打架,現在無賴要休戰,去還是不去,這是個問題。大臣們也是議論紛紛,主戰主和的都有,這時有人高喊一聲,大王,千萬不能去啊,秦國是無賴啊!

大家一看,原來是三閭大夫屈原。屈原一邊往殿上走一邊嚷嚷,秦國是狼,秦國是狼啊!他們從來就不講信義,我們被他騙的還不夠慘嗎!上次說要給600裡土地,結果拿我們當猴耍,這次約大王前去,肯定沒安好心。

聽屈原這麼一說,不少大臣都附和說,對,不能去。

有不怕死的,就有怕死的,有些怕打仗的大臣一看楚懷王有點動搖,也趕緊提高嗓門,大王,我看秦國這次沒什麼惡意,只是想和好而已。再說,去見個面,就能讓秦國歸還佔據我們的土地,讓我們的百姓免受刀兵之災,這是做大王的責任啊!

一番爭論,幾經掙扎,楚懷王上路了,一到武關,楚懷王就被扣住了,押送到了秦國都城咸陽。秦王把楚懷王軟禁起來,逼著他割地,窩囊到家的楚懷王,這次終於爆發了,打死我也不割地,幾次試圖逃跑,未遂,鬱鬱而終。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楚國再也沒有能力和秦國抗衡了。

楚國的故事,也就講到這裡了,接下去的時間裡,就講一講秦國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