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諸侯國-楚國

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國君羋(音Mǐ)姓熊氏。最早興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匯的淅川一帶, 最終在前223年亡於秦國。其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貴州、廣東部分地方。

基本信息

楚國,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存大量楚貴族墓)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慶、廣東、安徽、江蘇、河南、江西部分地方。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于丹淅之地,建都於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建立了楚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一路南征,滅掉了隨國(今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後諡武)。被楚國消滅的小國還有古麋國(湖北鄖陽、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樊、荊門一帶),一路向南征伐百苗等大小諸侯國,成為華南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滅於秦。楚君的後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 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的大熊灣(無雜姓)和小熊灣(有雜姓)的熊氏為南北遷移時由江西遷至於此地。

楚人來源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進入湖北省內,也是楚國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


周朝諸侯國-楚國

熊繹

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史記·楚世家》說: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史記·五帝本紀》又說: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採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後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後,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於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

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生產的擴大與發展,原來狹小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

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史記·楚世家》中楚靈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陽是黃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發展歷程

熊繹以及其後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者,他們的創業歷史是艱苦卓絕的。《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荊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周朝諸侯國-楚國

春秋列國形勢

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兩言“篳路藍縷”,皆指楚國熊繹至熊儀(若敖)、熊眴(蚧冒)等十餘代君王。可見楚國在建國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苦奮鬥的窮日子。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歷數楚國兩大罪狀,其一即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另一條罪狀是:“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說明楚國不向周王朝按時納貢,已有很長的時間。楚國在齊國重兵壓境的時候,毫不畏懼,嚴陣以待。但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作了適當妥協,答應納貢,於是與齊結盟,各自罷兵。齊桓公死後,繼起圖霸的宋襄公不自量力,欲召見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闢疆土,甘苦與共。面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方周朝軍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業的事蹟對臣民進行傳統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求內部穩定和對外發展。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楚國“結舊好於諸侯”,迫使周天子“賜胙”,要求楚國“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周天子的話流露出對楚國的畏怯之情,同時,不得不承認了楚國鎮撫南方夷越的“首領”地位。公元前740年東周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於郢,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都畏懼楚國。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楚地千里”。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軍戰於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箭傷,次年身亡,宋國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求救於晉,晉、楚兩國爆發城濮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晉國先退避三舍誘敵,趁楚軍方陣大亂時一舉擊敗強大的楚軍,挫敗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為周王室一吐幾百年鬱積的怨氣.晉文公重耳也因此一舉而躋身“春秋五霸”之列。楚國雖遭此敗但是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於洛陽,在東周的王都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公然探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並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鼎了。此後,楚軍鋒芒益銳,所向披靡。在春秋戰國之交,相繼滅陳,滅蔡,後來又滅越,成為席捲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兼併的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戰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楚國之疆域,雖然時有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據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餘,為戰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的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了大約700年之久,直到戰國後期楚懷王時代,由於重大決策失誤,才出現轉折。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戰亂頻仍的時期,也是社會政治發生劇烈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從衰微走向瓦解,諸侯各國通過兼併戰爭奪取政權。其中受益最大的,莫過於楚國。楚國從侷促于丹陽一隅的“蠻夷”之邦,通過南征北戰,變成“地方五千裡”的戰國時代最大之國,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斷開拓疆土所形成的大範圍內的民族融合,無疑是使楚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的,是寬容寬厚的態度和廣闊博大的胸懷。楚國吞併瞭如此眾多的國家。縱橫跨越今天的11個省,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複雜的。黃瑞雲先生在《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張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說:“對於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並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的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應該說,這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

君主列表

次序 習慣稱法 中文名 在位時間 年數 備註

1 楚熊蚤 熊蚤 原名鬻熊,始以熊為氏

2 楚熊麗 熊麗

3 楚熊狂 熊狂

4 楚熊繹 熊繹 前1042年—前1006年 37 被周武王冊封為諸侯,子爵

5 楚熊艾 熊艾 前1005年—前981年 25

6 楚熊黵 熊黵 前980年—前970年 11

7 楚熊勝 熊勝 前969年—前946年 24

8 楚熊楊 熊楊 前945年—前887年 59 又作熊錫、熊煬

9 楚熊渠 熊渠 前886年—前877年 10

10 楚熊摯 熊摯 前876年 1 又作熊摯紅

11 楚熊延 熊延 前875年—前847年 29

12 楚熊勇 熊勇 前846年—前838年 9

13 楚熊嚴 熊嚴 前837年—前828年 10

14 楚熊霜 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 6

15 楚熊徇 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 22

16 楚熊咢 熊咢 前799年—前791年 9

17 楚若敖 熊儀 前790年—前764年 27

18 楚霄敖 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 6

19 楚厲王 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 17 又作楚蚡冒

20 楚武王 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 前704年,自立為武王,楚開始稱王

21 楚文王 熊貲 前689年—前677年 13

22 楚杜敖 熊艱 前676年—前672年 5 又作堵敖

23 楚成王 熊惲 前671年—前626年 46

24 楚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

25 楚莊王 熊侶 前613年—前591年 23 一名旅,春秋五霸之一

26 楚共王 熊審 前590年—前560年 31 出土楚國文獻寫作龔王

27 楚康王 熊昭 前559年—前545年 15

28 楚郟敖 熊員 前544年—前541年 4 即羋熊員

29 楚靈王 熊虔 前541年—前529年 12 原名圍,即位後改名虔

30 楚王比 熊比 前529年1

31 楚平王 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 原名棄疾,即位後改名熊居

32 楚昭王 熊軫 前516年—前489年 27 出土楚國文獻寫作卲王

33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79年 9 又作獻惠王,惠王九年,大夫白公 作亂自立

34 楚白公勝 熊勝 前479年 1

35 楚惠王 熊章 前479年—前432年 48

36 楚簡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 又作柬大王

37 楚聲王 熊當 前407年—前402年 6 又作聲桓王

38 楚悼王 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21

39 楚肅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 11

40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

41 楚威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 11

42 楚懷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 30 前299年被秦扣押,3年後死在秦國

43 楚頃襄王 熊橫 前298年—前263年 36

44 楚考烈王 熊完 前262年—前238年 25

45 楚幽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8年 10

46 楚哀王 熊猶 前228年 1

47 楚王負芻 熊負芻 前227年—前223年 5 前223年,秦滅楚;昌平君被擁為楚王

48 楚昌平君 熊啟 前223年 1 兵敗身死,秦滅楚

(秦治12 年) ----- 前223---前20816

49 楚後懷王 熊心 前208——前205 4 又稱作熊心,楚義帝 , 前205年為項羽 所弒

50 西楚霸王 項羽 前206——前202 5 字羽,前205年弒君,前202年自刎於烏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