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此消彼長”大類資產該如何配置?

2020年,一場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席捲全國,市場對宏觀經濟、資本市場結構走勢的預期發生了較大變化。隨著國內疫情好轉,海外疫情擴散,全球金融市場持續震盪,期貨市場波動巨大。

3月15日下午,在“第六屆中國大宗商品產業線上論壇周”上,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表示,疫情以來,短短一個月時間裡,期貨市場遇到三次大的波動:中國疫情擴散引發春節後開市的波動;海外疫情的擴散引發全球市場的恐慌和波動;沙特和俄羅斯引爆史詩級的崩盤,油價狂瀉31%,美股期貨熔斷。

面對這三次大的海嘯衝擊,中國期貨市場平穩運行,經受住了市場考驗。期貨市場品種的多樣化、工具的多元化,期貨經營機構服務的專業化,使得企業和機構在疫情期間創造了很多風險管理的案例典範,比如口罩期權、原材料價格的保值保險、產成品的價格敲定等,規避了很多涉及國民經濟的實體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受到市場波動衝擊的風險。

馬文勝認為,宏觀上,中國對疫情的有效管控和財政集中投放,使我們對戰勝疫情有信心,更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充滿信心;中觀上,中國期貨市場也將更加體現功能、發揮作用,面臨更好的發展機遇。微觀上,疫情期間,期貨公司的“1+6”轉型戰略和“五線四板塊”專業服務體系發揮了較大作用:使得客戶在面臨三次波動時經受了考驗,減少了系統性穿倉風險,公司客戶盈虧相抵實現了3.4億元的淨收益;公司自主管理的創穩系列資產管理產品不但沒有受到疫情影響,反而淨值不斷創出新高;公司的風險管理業務、期現業務、場外業務以及做市商業平穩運行,不僅服務了上下游客戶,為市場提供流動性,自身還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對於“疫情後的大類資產配置策略”,凱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宏觀研究員張彩婷認為,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演變與影響出發,現在中國疫情相對穩定住而海外疫情加速擴散的大背景下,海外資本市場波動較大,中國金融市場受影響相對較小;預計疫情對經濟、金融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短期,中長期依舊相對看好。

從PMI(採購經理人指數)、庫銷比以及房地產等庫存指標分析當前所處的經濟週期,張彩婷認為,疫情可能會打斷經濟即將進入補庫存階段的進程,未來需要重點關注各國託底政策能否快速起效。

張彩婷認為,未來歐洲經濟步入衰退的風險較大。她還從當前所處的金融週期的角度,具體從各主要經濟體信貸佔GDP比重、各部門槓桿率、央行資產規模以及降息等指標,分析未來各經濟體的擴張空間,認為海外經濟體整體擴張空間有限,中國相對仍有比較大的擴張空間。

對於未來大類資產的配置,她特別提示要重點關注美國大選以及海外債務違約這兩個風險。從資金以及估值的角度,張彩婷認為,未來中國資產總體佔優,重點推薦包括大票、政策託底以及扶持類資產等板塊。最後她提示,今年風險頻出,資產價格波動較大,總體策略正如凱豐年初的判斷“生命在於運動”,需要密切跟蹤經濟數據和政策的變化,靈活做出策略調整。

新湖期貨研究所所長、首席分析師李強認為,疫情是貫穿今年全年的邏輯,即便疫情結束,也會因為一季度GDP的疲弱而帶來刺激政策形成對經濟的影響。房地產在今年仍需要承擔一定的穩經濟功能,地產前週期和後周期都存在一定的機會。

從時間軸上來看,經濟由前高後低的預期變成前低後高,從而對商品時間維度的價格關係形成影響,大多數商品會體現出前弱後強的反套策略,但現在估值優勢不再明顯;從週期的角度來看,部分工業品仍有支撐,但疫情對價格會形成階段性扭曲。

在供給端,關注產能負荷調節難度大的產業在經濟恢復過程中,不及需求恢復增速帶來的價格支撐;在需求端,加工環節需求逐步改善,終端需求值得期待,但也要關注海外疫情蔓延對於中國出口的影響,特別是對出口依存度較高的商品。農產品板塊今年在補欄預期下會產生一定的機會。此外,貴金屬由於市場交易通縮等因素出現了大幅下滑,但其長期配置價值依然值得關注。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