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交易有哪些“雷區”?為你一一盤點

房子涉及領域較廣,除了新房市場、租賃市場經常發生維權事件,即便是觸手可及的二手房,也會有你想不到的“貓膩”。

今年,我們將視角轉到二手房市場,時報房產發起“3·15”維權熱線,通過貝殼在實踐中遇到的案例,為購房者進行二手房“雷區”盤點,希望能夠在你置業過程中產生幫助。

雷點一:假房源

53.26%受訪者遭遇房源信息作假

在二手房市場,一些中介公司或房源發佈者,為了吸引到客戶,常會發布例如地址不存在、照片不真實、價格不一致等房源信息,在套取到用戶聯繫方式後,再向用戶推薦自己在售的房源。

根據《中國質量萬里行-中國互聯網房地產交易服務平臺認知及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53.26%的受訪者在接觸互聯網房產交易服務平臺中遇到了房源信息作假。

在遭遇過房源信息作假中,33.64%的受訪者遇到過委託虛假;14.42%的受訪者遭遇過委託取消;27.36%的受訪者遭遇過業主意向變更;20.33%的受訪者遭遇過電話虛假;15.71%的受訪者遭遇過地址虛假;42.14%的受訪者遭遇過面積不符;47.5%的受訪者遭遇過價格虛假;54.34%的受訪者遭遇過價格變化;另有44.55%的受訪者認為部分互聯網房產交易服務平臺的樓盤、圖片、樓層、建築類型及裝修情況信息存在虛假。

假房源會洩漏用戶隱私,更重要的是,會耗費購房者大量的時間成本。據貝殼找房的研究數據顯示,有購房者從瀏覽頁面到實地看房,平均每次理想狀態下的看房將耗費665分鐘,而購房者平均需要看38次(155套房)才能成交。這其中,在決定親自去現場之前,購房者首先會花385分鐘網上看房,再花費280分鐘進行實際看房,中間遭遇一次假房源,需再耗費665分鐘,約11個小時,實在不划算。

保障真房源,政府也在不斷規範市場。

2018年,杭州市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協調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房源信息發佈管理的通知》,指出各房產交易平臺要以“真實存在、真實產權、真實委託、真實價格、真實圖片”的“五真”房源為標準,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通知》還明確了房源發佈原則,各房地產經紀機構發佈的房源信息,應當通過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辦理房源核驗手續,且獲取房源核驗統一編碼及二維碼;掛牌房源發生簽訂房屋買賣合同、被查封、凍結、委託期限屆滿或委託人取消委託等情形的,各房地產經紀機構及經紀從業人員應當在2個工作日內將房源信息從各類發佈渠道上撤除。

雷點二:事故房

超五成購房者將此視為房產交易風險

在二手房交易中,存在購買到事故房的可能性,作為民間習俗,多數購房者對凶宅有較大忌諱。而一些業主和房產經紀機構,為了房子成交,會選擇隱瞞事故房的事實。在調研中,超五成的消費者會把買到凶宅視作房產交易中的風險。

如果房屋有以下特徵,就要注意排查是否為事故房,如長期空置的房屋;出售人售價明顯低於市場行情;出售人為繼承取得、或婚姻狀況為喪偶;已知該小區、樓幢曾有人員死亡事件,但不知具體門牌號碼;出售人拒絕書面確認是否涉及凶宅信息等。

那麼,如何降低買到事故房的風險?

買家可以在合同中明確約定,要求賣家告知有可能影響到該房屋居住及交易價值的重大事項,比如該房屋是否為凶宅,如果賣家沒有如實告知的話,買家有權解除買賣合同並要求賣家承擔違約及賠償責任。

另外,一些經紀機構對事故房也有服務承諾,比如浙江鏈家承諾,經浙江鏈家居間購買的二手房,浙江鏈家會對其進行房屋篩查。如篩查結果為該房屋本體結構內曾發生過自殺、他殺事件,且浙江鏈家未盡到信息披露義務的,浙江鏈家將對購房人進行補償,最高至原價回購。

雷點三:交易過程中的房屋被查封

房屋被查封存在這些風險

在二手房交易中,房屋在交易過程中被查封是購房者遇到的又一風險點。根據調研,購房者不瞭解交易過程中房屋被查封的風險,同時並不清楚如何核查房屋是否存在被查封風險。

所謂查封房,是指在交易過程中,交易標的房屋實際處於被法院依法查封狀態下的房子。查封是為避免當事人轉移資產,法院對當事人的房產採取法律強制措施。

一旦交易中的房屋被查封,就會存在以下風險:

首先,合同無法履行。儘管買賣雙方簽署了房屋買賣合同,且合同有效,但是房屋被查封后將會限制轉讓,在房管局也會被標註為“以限制登記”,這時無法繼續履行房屋買賣合同,買房只能按照購房合同追究賣方違約責任。

另外,如果因業主債務問題導致的房屋查封,那麼購房者提前支付的購房款極有可能難以追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