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交易有哪些“雷区”?为你一一盘点

房子涉及领域较广,除了新房市场、租赁市场经常发生维权事件,即便是触手可及的二手房,也会有你想不到的“猫腻”。

今年,我们将视角转到二手房市场,时报房产发起“3·15”维权热线,通过贝壳在实践中遇到的案例,为购房者进行二手房“雷区”盘点,希望能够在你置业过程中产生帮助。

雷点一:假房源

53.26%受访者遭遇房源信息作假

在二手房市场,一些中介公司或房源发布者,为了吸引到客户,常会发布例如地址不存在、照片不真实、价格不一致等房源信息,在套取到用户联系方式后,再向用户推荐自己在售的房源。

根据《中国质量万里行-中国互联网房地产交易服务平台认知及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53.26%的受访者在接触互联网房产交易服务平台中遇到了房源信息作假。

在遭遇过房源信息作假中,33.64%的受访者遇到过委托虚假;14.42%的受访者遭遇过委托取消;27.36%的受访者遭遇过业主意向变更;20.33%的受访者遭遇过电话虚假;15.71%的受访者遭遇过地址虚假;42.14%的受访者遭遇过面积不符;47.5%的受访者遭遇过价格虚假;54.34%的受访者遭遇过价格变化;另有44.55%的受访者认为部分互联网房产交易服务平台的楼盘、图片、楼层、建筑类型及装修情况信息存在虚假。

假房源会泄漏用户隐私,更重要的是,会耗费购房者大量的时间成本。据贝壳找房的研究数据显示,有购房者从浏览页面到实地看房,平均每次理想状态下的看房将耗费665分钟,而购房者平均需要看38次(155套房)才能成交。这其中,在决定亲自去现场之前,购房者首先会花385分钟网上看房,再花费280分钟进行实际看房,中间遭遇一次假房源,需再耗费665分钟,约11个小时,实在不划算。

保障真房源,政府也在不断规范市场。

2018年,杭州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源信息发布管理的通知》,指出各房产交易平台要以“真实存在、真实产权、真实委托、真实价格、真实图片”的“五真”房源为标准,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通知》还明确了房源发布原则,各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布的房源信息,应当通过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办理房源核验手续,且获取房源核验统一编码及二维码;挂牌房源发生签订房屋买卖合同、被查封、冻结、委托期限届满或委托人取消委托等情形的,各房地产经纪机构及经纪从业人员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将房源信息从各类发布渠道上撤除。

雷点二:事故房

超五成购房者将此视为房产交易风险

在二手房交易中,存在购买到事故房的可能性,作为民间习俗,多数购房者对凶宅有较大忌讳。而一些业主和房产经纪机构,为了房子成交,会选择隐瞒事故房的事实。在调研中,超五成的消费者会把买到凶宅视作房产交易中的风险。

如果房屋有以下特征,就要注意排查是否为事故房,如长期空置的房屋;出售人售价明显低于市场行情;出售人为继承取得、或婚姻状况为丧偶;已知该小区、楼幢曾有人员死亡事件,但不知具体门牌号码;出售人拒绝书面确认是否涉及凶宅信息等。

那么,如何降低买到事故房的风险?

买家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要求卖家告知有可能影响到该房屋居住及交易价值的重大事项,比如该房屋是否为凶宅,如果卖家没有如实告知的话,买家有权解除买卖合同并要求卖家承担违约及赔偿责任。

另外,一些经纪机构对事故房也有服务承诺,比如浙江链家承诺,经浙江链家居间购买的二手房,浙江链家会对其进行房屋筛查。如筛查结果为该房屋本体结构内曾发生过自杀、他杀事件,且浙江链家未尽到信息披露义务的,浙江链家将对购房人进行补偿,最高至原价回购。

雷点三:交易过程中的房屋被查封

房屋被查封存在这些风险

在二手房交易中,房屋在交易过程中被查封是购房者遇到的又一风险点。根据调研,购房者不了解交易过程中房屋被查封的风险,同时并不清楚如何核查房屋是否存在被查封风险。

所谓查封房,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交易标的房屋实际处于被法院依法查封状态下的房子。查封是为避免当事人转移资产,法院对当事人的房产采取法律强制措施。

一旦交易中的房屋被查封,就会存在以下风险:

首先,合同无法履行。尽管买卖双方签署了房屋买卖合同,且合同有效,但是房屋被查封后将会限制转让,在房管局也会被标注为“以限制登记”,这时无法继续履行房屋买卖合同,买房只能按照购房合同追究卖方违约责任。

另外,如果因业主债务问题导致的房屋查封,那么购房者提前支付的购房款极有可能难以追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