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你們為什麼反感遊戲?

肖有錢5555


大家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我不是家長,我還沒到那個時間段。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家長都是如何表態,如何對孩子沉迷遊戲作出的發言吧!

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一旦有時間、條件,不少孩子們就對著電腦、捧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對此,家長有家長的擔憂,孩子有孩子的理由。到底該咋看?本版聯合本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推出“網絡遊戲防沉迷”系列報道,聊聊青少年和網絡、網遊的那些事兒。

家長為啥不讓玩

耽誤學習成績

影響身體健康

“要想毀了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當問到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影響時,金阿姨一臉憤懣,又顯得無奈。

金阿姨的女兒小琳正上初中,儘管小升初成績不錯,但她對遊戲的沉迷令金阿姨十分憂心。小琳愛玩遊戲,到了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的程度,有時候還會趁半夜家裡人都睡了的時候,偷偷爬起來玩手機。

“玩遊戲特別影響學習。她不玩遊戲的時候大概在班裡排10多名,沉迷遊戲的時候就得下降20多名。”提到小琳忽高忽低的學習成績,金阿姨很是頭疼。

影響孩子身體健康,也是家長反感網絡遊戲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在玩了遊戲之後,視力情況比之前糟糕很多。“正常學習、正常用眼,根本不可能這樣。就這兩年沒怎麼管他,他近視已經500多度了。”家長王先生懊惱地說,“他們班學霸,也剛200度。他少考那300分,倒是在眼睛上給我找回來了!”

張阿姨家的高中生小睿,每天玩遊戲都要玩到半夜一兩點鐘。“你看他天天熬夜,滿臉青春痘,還影響身體發育。1米8的個子,剛120斤,佝僂著身子,像個老頭兒一樣,一點青少年的朝氣都沒有。”說到這裡,張阿姨嘆了口氣,“你說哪怕他愛打籃球也行啊,就算不學習,好歹能有個好身體。偏偏喜歡打遊戲!”

這些年,為了讓小睿戒掉遊戲,張阿姨沒少花心思,母子二人好一番鬥智鬥勇。怕小睿上網玩遊戲,家裡早就斷了網,可是張阿姨回家一摸電腦顯示器,還是熱的。後來才知道,原來還有單機遊戲這種玩法,於是張阿姨接受了同事的建議,每天上班都把顯示器的連接線拔下來帶走,以為能一勞永逸了。

“後來發現,他身上有煙味兒,可是我們家裡沒人抽菸啊。”跟其他家長交流之後,張阿姨才知道,原來是網吧的煙味兒。“他打遊戲這事,就夠我上火的了。這下又去網吧,那個環境多亂啊,學壞了可怎麼辦?”為了不讓小睿去網吧,張阿姨決定對小睿嚴加看管,卻引起了小睿的逆反心理,“我倆這幾年吵的所有架,幾乎都是因為他打遊戲。”

無獨有偶,胡女士也表示,她11歲的弟弟平時性情非常溫和,從來不會和同學吵架。但如果玩遊戲的時候被打斷,就會很暴躁。“有時會說出一些比較暴力的話,然後會拿著他的玩具槍,模擬遊戲裡的場景射擊。”

孩子為啥非得玩

為社交和放鬆

圖榮譽和滿足

家長們如此反感的遊戲,孩子們卻為何這麼喜歡呢?

小帥今年上初二,周圍的同學都在玩幾款熱門手機遊戲。相較以往的單機手遊,這些網絡手遊更注重好友之間的互動。一下課,小夥伴們經常就聚在一起討論遊戲。

“如果你不去了解一下這些遊戲的話,周圍人聊天你插不上嘴,其實挺尷尬的。”小帥說,剛開始玩遊戲的動機,就是不想被同學們叫“書呆子”。小帥的想法,其實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其實沒那麼喜歡玩,但是迫於社交壓力,得去了解一下。

“你們那個時代的娛樂是打紙牌,我們這個時代就是打遊戲。同樣是娛樂,為什麼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遊戲啊?”今年剛升入高中的小強,對父親限制自己打遊戲的行為十分不理解。小強認為,遊戲不過是一種放鬆方式,不必妖魔化。

小強還希望,家長能相信他已經有足夠的自制力,去控制遊戲時間,並不會耽於遊戲荒廢學業。反而是和家長的反覆掰扯,更浪費時間和精力。“我都不覺得學業壓力有多大,倒是我爸媽搞的這些么蛾子,讓我壓力更大。”只要聊起跟遊戲相關的話題,小強就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學習成績一般,戴著厚厚眼鏡的高二學生小鈺,在人群裡看起來毫不起眼。其實,她卻是某遊戲“全服第三公會”的會長。

“論操作和意識,他們都得服我。在這個遊戲裡,我還是比較有話語權的吧。”小鈺扶了扶眼鏡,稚氣的臉上帶著藏不住的自豪。為了維持公會的排名,小鈺平均每天要在遊戲上花7個小時左右。遊戲,能帶給她現實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榮譽感和滿足感,這是她玩這款遊戲3年之久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到底該咋辦

封堵不如引導

鼓勵社會實踐

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社會各界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遊戲公司核實用戶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統,網吧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等。

對此,高中生小玉卻不以為然:“你要是好好學習的話,就不會玩這個遊戲了;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就算你不玩遊戲,也會幹別的。”在小玉看來,粗暴地制止,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對於沉迷遊戲的學生來說,遊戲的刺激太強了。而社會、學校的交往和學習,如果無法提供對等的刺激,自然對他們不具有吸引力。”已有10年教齡的米老師說,如果學校為孩子提供參與校園生活的成功體驗,家長給予孩子關心陪伴及一些積極的刺激,比如:旅遊、打球、唱歌、畫畫等有趣味的活動,就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網絡世界拽回到現實生活。

對此,北京市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深有同感。她認為,與其封堵,不如正面引導,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與現實社會發生聯繫。“10年來,我們寒暑假從不給孩子留大量的作業。我們的作業,都是實踐、體驗項目,而且是家庭親子項目,引導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學校總結歸納出了PDC理念。這是英文project(項目)drive(驅動)create(生成)的簡寫,強調通過項目驅動方式,達成育人目標。”馬駿解釋說,“這樣的理念,就是希望學生從課堂走進生活,重在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以致用;希望學生從學校走進社會,重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力。”

比如,為了讓垃圾“華麗變身”,“垃圾去哪兒”項目組的同學們為垃圾設計出了多種出路:製作創意垃圾桶,用破銅爛鐵做樂器、做飾品,轉化成再生紙、酵素……還有的項目組,研究汽車咋安家,旨在解決停車難問題;或開辦超市,瞭解商業運行邏輯等。通過這些實踐項目的引導,同學們便很難沉迷於遊戲。

馬駿還表示,現在的孩子都是網絡原住民,防沉迷不能因噎廢食、把他們與互聯網的聯繫徹底屏蔽。“我們正在共同做一個項目——‘互聯網+我的閱讀之旅’,引導孩子們更多地發佈閱讀任務,展示學習成果、創作文學作品,同時可以建立書友圈、交朋友。通過這些,來提升孩子們的閱讀素養、人文素養。”她說,“網絡並不都是風險,它還可以讓孩子們學到很多東西。”

其實網絡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根本一點好處都沒有,這就是我個人的看法。







我是大皓


基本所有家長都挺反感遊戲的,這個是普遍現象,就怕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像80\\90後的年輕家長還好一些,不是那麼反感,年輕的家長有可能就是一個遊戲迷。

為什麼大多數家長都非常反感呢?首先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父母關注你的學習成績絕對要大於你的遊戲技術。就怕因為玩遊戲而影響學習。孩子本身的自控力無法保證,怕玩遊戲上癮沉迷其中,影響學習。另一方面玩遊戲時間長了會使眼睛疲勞,久而久之會對視力有所影響。對於上了歲數的家長,他們接觸互聯網不多,接觸到的遊戲也不多,他們所看到的往往是玩著遊戲的我們學習退步了,因此相比控制我們玩遊戲的時間,他們更傾向於一刀切,嚴令禁止。

其實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小孩的成績不好跟玩遊戲沒有直接的關係,比方說有些成績差的孩子,即使他不玩電子遊戲,學習也好不到哪去。如果是貪玩的孩子,就是不玩遊戲,也有可能去玩別的東西。我們應該教導孩子處理好玩遊戲和學習的時間,這樣讓他們從小合理的規劃自己的生活和時間。其實有些休閒遊戲也是非常益腦的,現在有很多策略類遊戲,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些遊戲對孩子還是有益的。孩子之所以沉迷遊戲影響學習,就是因為家長欠缺“輸出”能力,不知道如何分辨遊戲作品的好壞,也不知道孩子適合何種遊戲類型。

而隨著一代又一代“遊戲少年”逐漸成長為具有遊戲素養的父母之後,相信遊戲身上的原罪會逐漸消散。

“適度遊戲益腦,沉迷遊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如有不同看法,歡迎指正留言。








捨得手遊


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一旦有時間、條件,不少孩子們就對著電腦、捧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對此,家長有家長的擔憂,孩子有孩子的理由。到底該咋看?

家長為啥不讓玩

耽誤學習成績

影響身體健康

“要想毀了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當問到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影響時,金阿姨一臉憤懣,又顯得無奈。

金阿姨的女兒小琳正上初中,儘管小升初成績不錯,但她對遊戲的沉迷令金阿姨十分憂心。小琳愛玩遊戲,到了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的程度,有時候還會趁半夜家裡人都睡了的時候,偷偷爬起來玩手機。

“玩遊戲特別影響學習。她不玩遊戲的時候大概在班裡排10多名,沉迷遊戲的時候就得下降20多名。”提到小琳忽高忽低的學習成績,金阿姨很是頭疼。

影響孩子身體健康,也是家長反感網絡遊戲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長們普遍認為,孩子在玩了遊戲之後,視力情況比之前糟糕很多。“正常學習、正常用眼,根本不可能這樣。就這兩年沒怎麼管他,他近視已經500多度了。”家長王先生懊惱地說,“他們班學霸,也剛200度。他少考那300分,倒是在眼睛上給我找回來了!”

張阿姨家的高中生小睿,每天玩遊戲都要玩到半夜一兩點鐘。“你看他天天熬夜,滿臉青春痘,還影響身體發育。1米8的個子,剛120斤,佝僂著身子,像個老頭兒一樣,一點青少年的朝氣都沒有。”說到這裡,張阿姨嘆了口氣,“你說哪怕他愛打籃球也行啊,就算不學習,好歹能有個好身體。偏偏喜歡打遊戲!”

這些年,為了讓小睿戒掉遊戲,張阿姨沒少花心思,母子二人好一番鬥智鬥勇。怕小睿上網玩遊戲,家裡早就斷了網,可是張阿姨回家一摸電腦顯示器,還是熱的。後來才知道,原來還有單機遊戲這種玩法,於是張阿姨接受了同事的建議,每天上班都把顯示器的連接線拔下來帶走,以為能一勞永逸了。

“後來發現,他身上有煙味兒,可是我們家裡沒人抽菸啊。”跟其他家長交流之後,張阿姨才知道,原來是網吧的煙味兒。“他打遊戲這事,就夠我上火的了。這下又去網吧,那個環境多亂啊,學壞了可怎麼辦?”為了不讓小睿去網吧,張阿姨決定對小睿嚴加看管,卻引起了小睿的逆反心理,“我倆這幾年吵的所有架,幾乎都是因為他打遊戲。”

無獨有偶,胡女士也表示,她11歲的弟弟平時性情非常溫和,從來不會和同學吵架。但如果玩遊戲的時候被打斷,就會很暴躁。“有時會說出一些比較暴力的話,然後會拿著他的玩具槍,模擬遊戲裡的場景射擊。”

孩子為啥非得玩

為社交和放鬆

圖榮譽和滿足

家長們如此反感的遊戲,孩子們卻為何這麼喜歡呢?

小帥今年上初二,周圍的同學都在玩幾款熱門手機遊戲。相較以往的單機手遊,這些網絡手遊更注重好友之間的互動。一下課,小夥伴們經常就聚在一起討論遊戲。

“如果你不去了解一下這些遊戲的話,周圍人聊天你插不上嘴,其實挺尷尬的。”小帥說,剛開始玩遊戲的動機,就是不想被同學們叫“書呆子”。小帥的想法,其實也代表了很多孩子——其實沒那麼喜歡玩,但是迫於社交壓力,得去了解一下。

“你們那個時代的娛樂是打紙牌,我們這個時代就是打遊戲。同樣是娛樂,為什麼你能打牌,我就不能打遊戲啊?”今年剛升入高中的小強,對父親限制自己打遊戲的行為十分不理解。小強認為,遊戲不過是一種放鬆方式,不必妖魔化。

小強還希望,家長能相信他已經有足夠的自制力,去控制遊戲時間,並不會耽於遊戲荒廢學業。反而是和家長的反覆掰扯,更浪費時間和精力。“我都不覺得學業壓力有多大,倒是我爸媽搞的這些么蛾子,讓我壓力更大。”只要聊起跟遊戲相關的話題,小強就覺得自己和父母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學習成績一般,戴著厚厚眼鏡的高二學生小鈺,在人群裡看起來毫不起眼。其實,她卻是某遊戲“全服第三公會”的會長。

“論操作和意識,他們都得服我。在這個遊戲裡,我還是比較有話語權的吧。”小鈺扶了扶眼鏡,稚氣的臉上帶著藏不住的自豪。為了維持公會的排名,小鈺平均每天要在遊戲上花7個小時左右。遊戲,能帶給她現實生活所不能提供的榮譽感和滿足感,這是她玩這款遊戲3年之久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到底該咋辦

封堵不如引導

鼓勵社會實踐

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社會各界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例如:遊戲公司核實用戶身份、推出防沉迷系統,網吧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等。

對此,高中生小玉卻不以為然:“你要是好好學習的話,就不會玩這個遊戲了;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就算你不玩遊戲,也會幹別的。”在小玉看來,粗暴地制止,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對於沉迷遊戲的學生來說,遊戲的刺激太強了。而社會、學校的交往和學習,如果無法提供對等的刺激,自然對他們不具有吸引力。”已有10年教齡的米老師說,如果學校為孩子提供參與校園生活的成功體驗,家長給予孩子關心陪伴及一些積極的刺激,比如:旅遊、打球、唱歌、畫畫等有趣味的活動,就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網絡世界拽回到現實生活。


瑾瑜wang


1、對身體影響:近視眼、彎腰駝背、脊椎疾病等。玩遊戲入迷廢寢忘食,時間長了身體吃不消。

2、對心理影響:遊戲是虛擬世界,缺少真實的社交。時間久了人的溝通能力和對真實世界的感受都會有所影響。行為容易受遊戲世界影響,甚至會做出一些違法行為。比如《俠盜飛車》,讓孩子變得更暴力。

3、影響正常生活:人的工作和休息時間是會形成一定規律,如果休息不好或者長期沉迷遊戲不工作不學習,那麼正常的生活規律會被打亂。時間久了就會讓生活更加畸形。


源源愛寫字


遊戲讓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變弱。

關於遊戲,除了大家都擔心的視力、學習等問題之外,我更擔心的是遊戲會改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延遲滿足能力的重要從薪水可以看出。

眾所周知,一個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有多重要。從成人的薪水制度我們可以看到,成就高的人往往領年薪,成就比較低的,可能是按小時記工資。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那些成就高的人往往是延遲滿足能力比較強,一年計一次薪水,不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狀態和熱情。而一些成就低的人則是一天一月見不到工資,就不想幹了。

反過來,延遲滿足能力高的人,能耐著性子,達到更高的水平。延遲滿足能力低的人,耐心不夠,自然很難達到多高的水平。

遊戲如何影響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遊戲中,幾乎是孩子任何一個動作,都會有反饋,表明他這個動作的結果,是一種即時反饋機制,孩子們不需要什麼等待。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們總是在一路“哇、哇”的高嗨中渡過。

如果孩子們習慣了這樣的反饋機制,再讓他們回到學習、作業中。就會體會到天壤之別,背書、計算、默寫、理解課文,等都需要一點一點琢磨,而且不會馬上有反饋。他們看不到結果,就容易放棄。

讀書要積累,需要延遲滿足能力

記得關於積累的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

讀書一天,跟沒讀沒什麼兩樣;

讀書一月,跟沒讀的人不會有什麼區別;

讀書一年,會有一些不同,但也沒什麼了不起;

讀書五年,能看出明顯的不同;

讀書十年,讀與不讀的鴻溝真正造就。

所以,孩子要達到一這的成就,需要很強的耐心、堅持、毅力。

如同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板凳要坐十年冷”,能熬過去,方有成就。

可是現在的遊戲,是針對著人的慾望和動物性來設計的,巧妙規避讓孩子不舒服的事情。從而也就會弱化孩子的自我管理、控制等能力。

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擔心的家長。歡迎討論!


愛焦點解決的瑛子


哈嘍 樓主好

對於遊戲這個事情,家長們反感遊戲其實更多的是看到了這個遊戲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或者說是現在家長們沒有經歷過這個遊戲時代。如果我作為家長,我相信我肯定會辯證的看待這個事情。首先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得到尊重,而且以孩子的心智越是反對他哪件事情,孩子就會對這件事情激發起更強烈的好奇心。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辯證的看待遊戲這件事情。完全是可以利用遊戲這個事物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道理,什麼是主要應該做的事情,什麼是次要應該做的事情,或者說是通過遊戲可以帶來什麼益處,通過遊戲帶來了什麼壞處,這些事情只有孩子自己經歷過之後,才可以完全變成他自己的東西,否則只是口述教育的話,孩子不在是孩子,孩子只是一個復讀機了。孩子也是一個不太成熟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複製品。個人建議,希望幫到您。





開團馬可李哈哈


家長們反感遊戲,是因為遊戲代替了他們去與孩子們玩耍,代替了他們去與孩子們交流,代替了他們去與孩子互動,所以它就成了家長們教子無方的藉口和推卸身為監護人所有責任的背鍋俠,以前是電影,小說,現在是遊戲,背鍋俠可以變,不變的是家長們遇事就只想推卸自身所有責任的逃避之心



微風拂雨撩櫻花


10歲女孩玩耍時用一把電鋸把5歲妹妹的臉給鋸了,人們不去問為何小孩能接觸到電鋸,而是認為事故原因是小女孩看《熊出沒》模仿裡面的光頭強,都TM賴無良動畫片淨播些不該看的東西。

10歲男孩把鄰居家7歲和4歲的兩個孩子綁在樹上點火烤,導致兩人燒傷,人們不去問為何10歲了還不懂用火烤人有多危險,而是認為這都是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裡烤羊的過程,製作方還被告上法庭,被法庭判決賠償將近4萬塊。

同樣,有12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幾天不回家的,有13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偷錢充值的,有15歲網癮少年為打遊戲攔路勒索打架的……人們認為孩子是無辜的,家長是無奈的,都TM是遊戲的鍋,都TM賴遊戲,是遊戲毀了孩子的前途和青春。

媒體報道所謂網癮少年事件的時候,總會說一句類似“一個陽光少年就因為XX遊戲而走上了XX的道路”的話。我特想問問不負責任的記者,你真的確定故事主人公以前是個”陽光少年“麼?能做出為了上網偷錢搶劫的事的,有的父母脾氣暴躁打罵孩子,有的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輩撫養,有的家庭不和經常吵架……不是家長管教力度不合適,就是在惡劣環境下養成了叛逆狹隘的性格,又有幾個家庭和諧美滿課餘生活豐富多彩為人開朗健康向上的孩子墮落成網癮少年了?你真以為他們在網吧喝汽水吃泡麵睡桌子上一連好幾天,睜著發紅的眼睛機械地點鼠標是因為遊戲太好玩?別開玩笑了,那樣的遊戲體驗恐怕已經沒多少樂趣可言,他們只是在通過遊戲逃避現實生活,他們知道一旦離開網吧就只能回到不願面對的現實中去,只能在虛擬世界做英雄當大哥。那是什麼使他如此厭惡他的現實生活,以至於寧肯躲在網吧過這種生活也不肯回去?恐怕自己有責任,家長有責任,學校乃至社會或許也有責任,卻很難怪到遊戲公司頭上。

當然,更多的人僅僅是喜歡打遊戲,還沒到成癮的地步,可是家長們也不肯因此放過遊戲——

“我們家孩子可聰明瞭,小學一年級就會背唐詩,每次考試都雙百,就是因為上了初中打遊戲,單詞也背不過了,考試也拿不了滿分了。要不是因為打遊戲,肯定能考上清華北大,將來當大官掙大錢。這麼好的孩子,就讓遊戲給耽誤了,喪盡天良的遊戲公司啊!”


阿聶熱遊


我看了這麼多回答,都沒說到重點。

真正的原因是家長無能,沒能力管好自己的孩子,導致沒能力解決孩子的網癮,最後沒能力承受後果,就甩鍋給遊戲。

其次是孩子無能,可能是基因問題 ,畢竟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嘛。

對於反駁父母玩遊戲怎麼怎麼有出路的那些網癮少年,我也是很鄙視的,因為和他們家長一樣是廢物,廢物相爭,勝負不分。

但有些孩子就算沉迷遊戲,過一段時間能自己走出沉迷,未來是屬於這批人的,所以財富和能力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就是原因。龍鳳永遠是龍鳳,老鼠永遠是老鼠!

網癮少年好比是一條鹹魚,家長想讓鹹魚翻身,可鹹魚翻身永遠是一條鹹魚,只有鹹魚自己想去越龍門才能成為龍!但大部分網癮鹹魚自己也不會醒悟,鹹魚家長也永遠會是徒勞的!


年獸回來吃人了


第一,家長對遊戲不感興趣,尤其是年長些都家長,從未玩過手機上的或者其他的電子遊戲。對遊戲這一產物不理解,就好像有人喜歡吃榴蓮有不人不喜歡榴蓮一樣的道理

第二,遊戲會上癮,怕孩子會沉迷其中,孩子難以控制自己。

第三,對身體不好,傷眼睛。

第四,怕遊戲各種充值系統,怕孩子瞎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