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

來自: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2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

諾貝爾獎歷史上的53位女性獲獎者。

居里夫人是歷史上第一位以及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且是物理和化學不同科學獎項的女性科學家;其中也包括中國著名科學家、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她發現青蒿素用於治療瘧疾,在全球範圍內拯救了數百萬人。

1903年,居里夫人曾因為女性的身份,未能獲得當年諾貝獎提名,但正因瑞典皇家科學院一位倡導女性科學家權益的委員協助申訴,方才迎來了她人生的第一個諾貝爾獎,也從此開闢了女性科學家在諾貝爾獎歷史上的新紀元。

諾貝爾獎獲獎女性一共53位,其中32位傑出女性分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文學獎。

一共有21位女性科學家,分別在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經濟學等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獲得諾貝爾獎。

從她們的簡要生平中,可以看到一代代女科學家,如何突破重重障礙證明自己,贏得世界的尊重,並一步步提高女性在科研領域的地位。雖然獲獎女性人數依然不多,但這些非凡的女性用她們的智慧和毅力,獲得了卓越的成就,激勵和照亮了世界,給大家樹立了追求夢想、成就自我、造福人類的榜樣。



1、瑪麗亞·居里(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

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獨享諾貝爾化學獎

瑪麗亞·居里是波蘭裔法國籍物理學家、化學家。她更為人熟悉的名字是居里夫人。

她出生于波蘭華沙,和她的先生皮埃爾·居里因對自然科學的共同熱愛結緣,併成就科學史上神仙眷侶的佳話。

1903年,因在“研究貝克勒爾教授發現的電離輻射現象時做的非凡工作”,居里夫婦二人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也是諾貝爾將歷史上第一對夫妻諾貝爾獎得主。居里先生離世後,居里夫人並沒有停下科研的腳步,因“發現了鐳和釙元素,提純鐳並研究了這種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質及其化合物”,她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

居里夫人開創了放射性研究理論,放射性化合物作為放射源在科學實驗和醫學領域都非常重要,在醫學領域,它們被用來治療腫瘤。

因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晚年罹患白血病而離世。

2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


2、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897年9月12日-1956年3月17日)

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

伊雷娜是居里夫婦的長女,完美傳承了父母的衣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與母親合作提供移動式X光裝置為外科醫生提供幫助。戰後她在巴黎大學復讀,後來在父母創辦的研究所工作。

正是在那裡,她與母親的助手弗裡德里克·約利奧特(Frédéric Joliot)結婚,二人共同進行放射性研究。1935年,二人“因為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獲得諾貝爾獎,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1948年,二人共同領導建立了法國第一個核反應堆。

在一次回答記者提問:在科學的道路上前進,作為女性的身份是否會成為負擔?伊雷娜回答:我認為對於科學的適應性,男女之間是沒有差別的。



3、格蒂·科裡(1896年8月15日-1957年10月26日)

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格蒂·科裡是美國生物化學家,出生於布拉格(當時屬奧匈帝國,今天屬捷克)的一個猶太家庭。1914年她進入布拉格查理大學時,大學裡只有很少女學生,在那裡她認識了她的人生伴侶和科研夥伴卡爾·科裡。他們於1920年結婚,兩年後移民美國繼續他們的醫學研究。1928年他們加入美國國籍,主要研究人體是怎樣產生能量和怎樣傳遞能量的。

1929年,她與丈夫卡爾·科裡發表論文,提出了以他們名字命名並的“科裡循環”,科裡循環是對人體內葡萄糖儲存-利用-再儲存的一種描述,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闡明並解釋了人體內碳水化合物的循環。這篇論文也使他們榮獲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身為女性,雖有萬千才華,但是格蒂一直在科研領域受到不公正待遇,很長時間外部都勸說她不應該和丈夫一起工作,無論在薪資和職位上也遠不如丈夫,薪資一度只有丈夫的十分之一。但是她的科研工作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並且永不放棄。

2004年科裡夫婦被授予國家化學史里程碑來紀念他們的重大發現。月球上的科裡環形山是以她命名的。



4、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06年6月28日-1972年2月20日)

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裔美籍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統治下的普魯士王國西里西亞省的卡托維茲(現屬於波蘭)。格佩特-梅耶是她父親的家族中的第七代教授。

她從小在知識分子的生長環境中長大,大學師從馬克斯·玻恩、詹姆斯·法蘭克和阿道夫·奧托·賴因霍爾德·溫道斯等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1930年她完成了博士學位,並在同年嫁給了詹姆斯·法蘭克的助手約瑟夫·愛德華·梅耶博士。之後這對夫婦移居梅耶的祖國美國。

1963年,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格佩特-梅耶的模型解釋了“為何特定數量的核子使原子核特別穩定”這個困惑物理學家許久的問題。這些數量被稱作幻數。背離當時已知的知識,她假設原子核就像一系列的封閉殼層,而質子與中子傾向兩個合成一對。這就像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時同時繞著自轉軸自轉。

在1940年代與1950年代早期,格佩特-梅耶為愛德華·泰勒研究光學問題,其研究結果被應用到設計第一顆氫彈。

格佩特-梅耶死後,美國物理學會設立了以之命名的獎項,頒給傑出的年輕女性研究者。她呆過的芝加哥大學每年頒獎給傑出年輕女性科學家或工程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則每年舉辦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座談會,聚集女性研究者一同討論現代科學。

金星上的格佩特-梅耶撞擊坑(半徑約35公里)也是以之命名。



5、多蘿西·瑪麗·霍奇金(1910年5月12日-1994年7月29日)

1964年諾貝爾化學獎

多蘿西·霍奇金是蛋白質結晶學的奠基人。她生於埃及開羅,1928-1932年在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就讀,並開始展開X射線晶體學方面的研究。1960年,她獲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沃夫岡研究教授職位。

她推動使用了先進的X射線晶體學技術用於確定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其中她最有影響力的發現是證實了恩斯特·伯利斯·柴恩和愛德華·亞伯拉罕先前推測的青黴素結構。還有破譯維生素B12的結構。為此她被授予196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69年,在經過了35年的工作,獲得諾貝爾獎5年後,霍奇金終於破譯了胰島素的結構。X射線晶體學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工具,在以後對確定許多生物分子的結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霍奇金被視為生物分子的X射線晶體學研究領域的先驅科學家之一。

霍奇金持續地進行科研探索,在科學政策和國際關係領域發揮作用。三十多年來,她的全家在公共舞臺上為世界和平事業而努力。她本人也屬於許多國際和平組織。



6、羅莎琳·薩斯曼·耶洛(1921年7月19日-2011年5月30日)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是美國醫學物理學家,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1941年畢業於女子學院亨特學院,幾年後,耶洛得到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物理學助教職位,耶洛是該部門400名中唯一一名女性僱員,也是該部門自1917年以來第一位女性僱員。

儘管耶洛認為女權主義運動是對她傳統信仰的挑戰,但她仍鼓勵女性參與科學研究,而不是僅僅在家擔當母親與妻子。

因開發多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她與羅歇·吉耶曼和安德魯·沙利共同獲得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是自格蒂·科裡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國女性。

放射免疫分析法是一種在無須採用生物測定方法的情況下用於檢測抗原(例如,血清之中病毒、激素、藥物等水平)的實驗室測定方法。通過測量人體內的物質,可以對肝炎等疾病進行血液篩查。此外,該技術也可用於測量抗生素的有效性和藥物的劑量水平。

除諾貝爾獎以外,耶洛一生獲獎無數,1993年入選美國國家名人堂。



7、芭芭拉·麥克林托克(1902年6月16日-1992年9月2日)

1983年獨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著名女性細胞遺傳學家。198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該領域首位沒有共同得獎者、單獨獲得該獎項的女科學家。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在康涅狄格州和美國紐約長大,是一個移民家庭。因經濟貧困,她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始終收到質疑。她的家人認為,對她來說結婚更重要。儘管如此,在父親的支持下,芭芭拉於1919年開始在康奈爾大學的農業學院學習。在那裡,她的學習熱情被激發,並樹立終身致力於玉米細胞遺傳學研究的志向。

1944年她在遺傳上的傑出成就獲得承認,芭芭拉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而當時她是史上第三位獲得這項榮譽的女性。一年之後的1945年她更當選為“美國遺傳學會”的首位女性主席。

生物體的許多特徵是由遺傳決定的,也就是說,由它們的基因決定的,這些基因儲存在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中。芭芭拉研究了玉米的遺傳特性,例如玉米粒的不同顏色。她研究了這些特徵是如何世代相傳的,並將其與植物染色體的變化聯繫起來。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她證明了遺傳因素有時會改變染色體上的位置,這會導致附近的基因變得活躍或不活躍。

她從未結過婚,而是選擇畢生致力於研究。她很害羞但是學術上的野心家,她意識到她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尤其是可以成為其他女性的榜樣。



8、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1909年4月22日-2012年12月30日)

198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意大利神經生物學家和醫生。麗塔·萊維·蒙塔奇尼出生於意大利都靈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她父親是電氣工程師和數學家,母親是藝術家。受到瑞典作家塞爾瑪·拉格爾夫(Selma Lagerlóf)著作的啟發,她考慮從事作家職業,但最終決定在都靈大學學習醫學。1946年,麗塔·萊維·蒙塔奇尼應邀到美國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工作,在那裡呆了30年,最後回到了意大利,她住在羅馬。她生前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麗塔·萊維·蒙塔奇尼逝世,享年103歲,成為在世時間最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她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發現了“生長因子”,而與同事史丹利·科恩在1986年共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類從細胞分裂繁殖發展而來,一點一點地,形成了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細胞。麗塔為人類瞭解這一過程的工作方式做出了貢獻。1952年,她成功地從小鼠腫瘤中分離出一種物質,這種物質能使雞胚神經系統生長旺盛。她的發現使人們對諸如畸形、老年痴呆、傷口癒合延遲和腫瘤疾病等醫學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9、格特魯德·B·埃利恩(1918年1月23日-1999年2月21日)

198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女性生化學家和藥理學家。1988年,她與喬治·H·希欽斯和詹姆士·W·布拉克共同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埃利恩開發了許多新的藥物,這種新型研究方法的使用促使了後來治療艾滋病的藥物齊多夫定的發展。

格特魯德·伊蓮出生在紐約。十幾歲時,當她看著外祖父死於癌症時,她決定獻身於抗擊癌症。她在亨特學院和紐約大學學習化學,但作為一名女性,很難找到化學家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許多人參加了戰爭,出現了化學家的短缺,因此,格特魯德在一個實驗室找到了工作。

20世紀40年代中期,她搬到了現在的葛蘭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的Burroughs Wellcome研究實驗室,在那裡一直呆到去世。

她的研究徹底改變了新藥的開發和整個醫學領域。以前,藥物主要是由天然物質生產的。20世紀50年代,格特魯德·埃利昂和喬治·希欽斯共同開發了一種基於生物化學和疾病知識的系統化藥物生產方法。兩人最早生產的藥物之一是治療白血病,幫助許多患有白血病的兒童存活下來。他們發明的其他藥物已經被用來對抗瘧疾、感染和痛風,以及幫助器官移植。



10、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1942年10月20日至今)

199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克里斯汀是德國發育遺傳學家,出生於馬格德堡。1991年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1995年與艾瑞克·威斯喬斯和愛德華·路易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對胚胎髮育的遺傳控制的研究。

她出生在德國的赫羅思伯格,是一個大家庭的五個孩子之一。她父親是建築師,父母都對藝術和音樂感興趣。年僅12歲的克里斯蒂娜決定從事生物學事業。她在法蘭克福的歌德大學學習生物學,但後來搬到了圖林根,在那裡學習生物化學,然後在馬克斯普朗克學院攻讀研究生。她繼續在海德堡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然後於1984年回到圖賓根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在先進的有機體中,當受精卵分裂並形成新的細胞時,生命就開始了。最初這些細胞看起來是一樣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開始改變。例如,一些細胞組成心臟,一些形成神經通路,還有頭髮。克里斯汀和埃裡克·維斯豪斯研究了果蠅的發育過程,並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成功地識別和分類了15個直接將細胞轉化為新果蠅的基因。



11、琳達·布朗·巴克(1947年1月29日至今)

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生物學家,她由於在嗅覺受器方面的卓越研究與理查德·阿克塞爾一起獲得20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琳達·巴克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她母親對謎題的興趣和她父親的聰明才智為她播下了一顆種子。在家庭的支持下,她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興趣,學會獨立和批判性地思考。

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免疫學課程時,她受到生物學的感召而去攻讀生物學。1975年獲得微生物學學士學位後,她搬到達拉斯德克薩斯大學,1980年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此後她搬到了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在那裡她和理查德·阿克塞爾合作。

1991年,琳達·巴克和理查德·阿克塞爾一起發現了人類鼻子嗅感神經元中氣味傳感器的DNA編碼中的數百個基因。每個受體都是一種蛋白質,當氣味附著在受體上時會發生變化。這會導致一個電信號被髮送到大腦。

不同氣味傳感器之間的微小差異意味著某些氣味會導致信號從某個受體釋放。氣味是由大量不同的物質組成的,來自受體的不同信號都可解釋為特定的氣味。

2004年,她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8年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她還是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推選委員會的成員。



12、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1947年7月30日至今)

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法國病毒學家,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逆轉錄病毒感染調控研究小組主任。

她主要從事反轉錄病毒研究領域的研究,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發現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逆轉錄病毒是指其基因組由RNA構成,其基因可被整合到宿主細胞DNA中的病毒。1983年,弗朗索瓦·巴雷-西努西和呂克·蒙塔格納在淋巴腺腫大的病人身上發現了一種逆轉錄病毒,這種病毒攻擊淋巴細胞——一種對人體免疫系統非常重要的血細胞。這種逆轉錄病毒後來被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被證明是導致艾滋病免疫缺陷病的原因。這一發現對於從根本上改善艾滋病患者的治療方法至關重要。

巴爾-西諾西從小熱愛自然,在學校假期裡,她總在家鄉法國巴黎的公園裡觀察動植物。她最終在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工作,1975年獲得博士學位。她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經常在發展中國家現場進行。

在法國,巴爾-西諾西對相關領域的學術機構做出過積極貢獻。她同時擔任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HIV)的顧問。



13、阿達·約納特(1939年6月22日至今)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

以色列晶體學家,因測定了核糖體原子級別的高分辨率結構,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以色列籍女性,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位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女性得主,也是繼1964年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後再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得主。她也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指導委員會成員,曾兩次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約納特出生於耶路撒冷的一個貧困猶太家庭。約納特的父母由於沒有得到教育的機會,因此對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視。約納特父親死後,她隨全家搬到特拉維夫。1962年和1964年,約納特分別從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獲得化學理學學士學位和生物化學碩士學位;1968年,她獲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X射線晶體學博士學位。此後到美國深造,先後在卡內基梅隆大學(1969年)和麻省理工學院(1970年)從事博士後研究。

1970年,約納特回到以色列,協助設立了以色列的首個蛋白質晶體學實驗室。從此一直對核糖體結晶作深入研究。當時幾乎沒人相信核糖體可以結晶,而且即使能夠結晶,也會因為核糖體太大太複雜而不能解析結構。1980年以來,她多次從不同細菌來源的核糖體得到了晶體。1989年更得到細菌核糖體的冷凍電鏡低分辨率結構。

2000年她成功地(與其他研究人員一起)利用x射線結晶學繪製了核糖體結構圖,發現了核糖體由幾十萬個原子組成。這對抗生素的生產非常重要。



14、卡羅琳·維德尼·卡羅爾·格雷德(1961年4月15日至今)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及醫學獎

美國分子生物學家,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系教授。她因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而與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和傑克·紹斯塔克一起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卡羅琳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她的父母都是學者。她母親在卡羅爾7歲時去世,這使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獨立的天性。一位熱心的老師後來引起了她對生物學的興趣。1987年她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導師是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後來師徒二人分享了諾貝爾獎。

生物體的基因儲存在DNA分子中,DNA分子存在於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中。當一個細胞分裂時,重要的是它的染色體被完全複製,並且它們沒有被破壞。染色體的每一端都有一種“帽”或端粒,可以保護染色體。在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和傑克·紹斯塔克發現端粒具有防止染色體斷裂的特殊DNA後,卡羅爾和伊麗莎白也在1984年發現了端粒DNA的端粒酶,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這些研究成果對癌症等疾病的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

2003年,她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5、伊麗莎白·海倫·布萊克本(1948年11月26日至今)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

分子生物學家,生於澳大利亞、現居美國,擁有澳、美兩國國籍,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教授。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領域的先驅,並因在該領域的貢獻而與格雷德和紹斯塔克一起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出生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的霍巴特。她的父母都是醫生。她很早就對動物和自然產生了興趣,後來在墨爾本大學學習生物化學。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遇到來人生伴侶。這對夫婦最終搬到了美國紐黑文的耶魯大學,後來又搬到了舊金山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伊麗莎白對研究的倫理含義很感興趣,併為制定規範該領域的規範做出了貢獻。

她於199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2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9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8年出任美國細胞生物學會主席,2000年成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成員,《時代》雜誌將布萊克本列為2007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



16、埃莉諾·奧斯特羅姆(1933年8月7日-2012年6月12日)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中文名,歐玲,是一位美國政治經濟學家。因她對經濟治理尤其是公共經濟治理方面的分析而與奧利弗·威廉姆森共同被授予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她也是第一位獲得此項榮譽的女性。她的研究主要圍繞新制度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復甦。

埃莉諾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成長在一個簡單的家庭。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政治學,並於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她後來在布盧明頓的印第安納大學工作。埃莉諾·奧斯特羅姆還隸屬於坦佩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她於1963年與政治學家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結婚。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被用戶集體使用的自然資源將在長期內被過度開發和破壞。埃莉諾通過對當地小社區的人們如何管理共享自然資源(如牧場、漁業水域和森林)進行實地研究,駁斥了這一觀點。

她指出,當自然資源被其使用者共同使用時,使用者及時對如何以經濟上和生態上可持續的方式照顧和使用這些資源制定了規則。



17、梅·布萊特·莫澤爾(1963年1月4日至今)

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挪威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挪威科技大學卡夫利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和記憶生物學中心創始主任。莫澤爾和她的前夫愛德華·莫澤爾在過去數十年中領導了一系列腦機理的前沿研究,其中以發現內嗅皮層的網格細胞而聞名。她和莫澤爾都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成員

梅出生在挪威的福斯納瓦爾。在奧斯陸大學攻讀心理學後,她認識了自己未來的丈夫和共同受獎人愛德華·莫澤爾,並於1995年獲得了神經生理學博士學位。在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後,這對夫婦搬到了位於特隆赫姆的挪威科技大學。

對人和動物來說,如何找到自己對定位,以及找到去其他地方的路都是至關重要對。2005年5月,莫澤爾夫婦在大腦中央位置,發現了一種對鎖定定位非常重要的細胞,離海馬體很近。他們發現,當老鼠通過空間中六邊形網格中的某些點時,形成一種導航座標系的神經細胞會被激活。因而他們繼續演示這些不同類型的細胞是如何合作的。

2013年,夫妻二人與約翰·奧基夫共同獲得霍維茨獎;2014年,三人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布萊特與愛德華也成為諾貝爾獎史上第五對獲獎的夫妻。另外她也是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挪威籍女性得主。



18、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至今)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

屠呦呦,藥學家。生於中國浙江省寧波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年12月18日,榮獲中國改革先鋒稱號,獲得改革先鋒獎章。 2019年5月,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50女性榜單。



19、弗朗西絲·漢密爾頓·阿諾德(1956年7月25日至今)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化學工程師,專精領域為化學工程、生物工程學、生物化學。阿諾德於201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該獎第五位女性得主。阿諾德獲得此項榮譽的理由是,她是將定向演化應用於酵素製作的研究先驅。由於酶是化學反應的重要催化劑,她的研究促成了該技術廣泛運用於生產生物燃料、製藥等化工、生物工程領域。

弗朗西斯阿諾德出生並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長大。她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習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隨後,她繼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並於1985年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她後來在加州理工學院工作。她很早就對能源技術產生了興趣,並於2005年成立了一家生產可再生能源的公司。阿諾德曾於2005年被診斷患上乳癌,但接受一年半的治療後已痊癒。

她是第一位被選入美國三所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女性 - 美國國家工程院(2000年),國家醫學院(以前稱為醫學研究所)(2004年)和美國國家科學院(2008年)。她於2011年入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並於2014年入選國家發明家名人堂。



20、唐娜·斯特里克蘭(1959年5月27日至今)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加拿大物理學家,是滑鐵盧大學物理及天文學院的副教授,也是激光物理領域的先驅。她因“製造高強度超短光脈衝的方法”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第三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女性。與她一同獲獎的有阿瑟·阿什金,以及其博士導師熱拉爾·穆魯。

唐娜·斯特里克蘭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圭爾夫。她很早就對激光和電學產生了興趣,並在安大略省漢密爾頓的麥克馬斯特大學學習。她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那裡完成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她於1989年獲得博士學位。她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1997年起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工作。

銳利的激光束為我們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和塑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機會。1985年,熱拉爾·穆魯和唐娜在不破壞放大材料的情況下成功地製造了超短高強度激光脈衝。他們首先及時拉伸激光脈衝以降低其峰值功率,然後放大,最後壓縮。然後脈搏的強度急劇增加。“啁啾脈衝放大”有很多用途,包括矯正眼睛手術。



21、埃絲特·迪弗洛(1972年10月25日至今)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法裔美國經濟學家,阿卜杜勒·拉提夫·賈米勒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聯合創始人,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迪弗洛是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服務於經濟分析董事會,是經濟和政策研究的發展經濟學主管。

迪弗洛生於巴黎的一個基督新教家庭,父親是數學家,母親是一名兒科醫生。1994年獲得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歷史學碩士,論文寫的是蘇聯五年計劃;1995年獲得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碩士(DEA),同年入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研究所,1999年於印度裔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2015年兩人結婚)。

2004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終身教職;2010年獲約翰·貝茨·克拉克獎。2019年以因“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而與丈夫阿比吉特·班納吉和麥可·克雷默一起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她是該獎繼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後第二位女性得主,也是至今最年輕的得主(47歲)。

21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