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我們正處於一種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大環境中

來自約克大學、巴斯大學和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份關於傳播生物學的研究報告,根據淡水蝦的進化樹來研究多樣性變化的模式。這些常見的甲殼類動物是海洋食物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世界的漁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根據化石和分子的日期對歷史上最大的淡水蝦進化樹進行時間校準就可以探索在過去的二億年多樣化的速度在哪些地方加快、在哪些地方減緩。

他們的數據顯示,這種蝦已經多次地從海洋棲息遷到淡水棲息地,這促生了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相對孤立的湖泊和河流似乎增加了物種的多樣性,其方式類似於在島鏈上進化的達爾文雀。

研究人員警告說,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破壞了這些淡水的分佈並導致部分生物的滅絕,這便會破壞生物多樣性。作為對比,許多生活在海洋裡的淡水蝦和其它生物(包括珊瑚和海綿)存在密切的共生關係,這似乎減緩了它們多樣化的速度。

在最多樣化,但處於微妙的平衡和威脅的海洋生態系統中,共生體在淺海礁環境中最為常見。研究人員說,低的多樣化率意味著淡水蝦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從多樣化破壞中恢復過來。

巴斯大學米爾納進化中心的進化古生物學教授Matthew Wills說:“自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地球發生以來,我們正處於一種無與倫比的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大環境中。”

科學家:我們正處於一種物種大規模滅絕的大環境中

credit:123RF

“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對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多樣性模式的物理和生物力量知之甚少。例如,為什麼地球上有超過一百多萬種昆蟲,但是存在近親關係的種群卻只有32種?

“多樣性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才能進化,但可能在眨眼之間就被破壞。我們已經失去了去了解從未被記錄過的多樣性的機會,因此瞭解推動進化進入新物種的機制是至關重要的。”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約克大學的katieDavis博士說:“我們的研究對於預測持續的、人為的環境變化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因為了解過去不同地質時期的群體生存狀態可以預測他們未來可能的反應。”

“與大多數生態研究的規模不同,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幫助我們從過去的兩億年中吸取教訓。”

牛津大學博物館的研究負責人Sammy de Grave補充道:“我們的研究揭示了蝦是如何適應其特定的棲息地和進行多樣化發展的,從而深入瞭解了為什麼有些物種比其他物種豐富得多。”

本文譯自 sciencedaily,由譯者 當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