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2011年10月5日,喬布斯去世。


作為他唯一授權的傳記,這本書的出版方在他逝世的當天,決定將原定於2011年11月21日的出版時間提前至10月24日,中文版同步發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傳主新喪未久,這本傳記在當年的熱度可想而知。網上鋪天蓋地的都是對喬布斯的討論,這種熱情到第二年還沒有消散。


當時我剛剛大二,手裡還拿著一個小小的諾基亞,對這一切無動於衷。我和處於那個階段的大多數人一樣,迷茫和糾結著自己的未來,我該怎樣度過我的大學時光?現在的學習有意義嗎?我該做些什麼才能讓我離開的時候更有競爭力?


請原諒,當時的我對這本書一點好奇心也沒有。


直到前段時間我偶然看到一份包含這本書的書單,我一下子被推薦語給打動了:

“整個前沿的電子消費、內容消費和相關行業都受到太多喬布斯以及蘋果的影響,無論是硬件還是其他互聯網產品,都或多或少體現了蘋果的影響力。想要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這本書是必讀的。”


所以當我準備在深夜書桌開設一個傳記專欄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了《斯蒂夫·喬布斯傳》。我昨天通讀了這本書,那我從喬布斯的人生閃影裡,看到了什麼呢?


01

再偉大的人也無法脫離他的時代

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大學的時候質疑過課堂學習的意義。不知道是不是隻能怪自己考的大學不夠好,老教授慢斯條理地念教材,年輕點的講師照本宣科念PPT,稍有進取心的互動一下。盡責的有,平庸者眾,想找個出挑老師就如披沙揀金。


用過時的案例講解過時的知識,在各門課程裡都很普遍。我認真上了一段時間課之後,失望地發現,即使我百分百地投入課堂,我付出的時間和我的收穫也是嚴重不對等的。這和我期望的大學學習,差太多了。我開始懷疑,這樣的學習有意義嗎?


喬布斯也經歷過對大學學習的質疑,他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中介紹,上大學半年後,他發現自己完全不知道念下去究竟有什麼用,當時人生漫無目標,也不知道上大學對他能起到什麼幫助,但昂貴的學費卻花光了工薪父母畢生的積蓄。


那像喬布斯這樣的人,質疑學習意義的時候會怎麼做?他退了學。


不過這也不算特別特立獨行,喬布斯就讀的裡德學院以自由精神及嬉皮士生活方式著稱,該校20世紀70年代的退學率超過三分之一,那正是喬布斯上大學的時期。垮掉的一代、嬉皮士運動以及產生的文學和音樂盛行是在60年代,這股思潮的影響延續到70年代。


《喬布斯傳》有一個章節分析了喬布斯ipod裡面的音樂,說喬布斯是一個生活在這個年代,但把心埋在60年代的孩子。


如果你看過傑克·凱魯亞克 的《在路上》, 羅伯特·M.波西格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你可能會更理解喬布斯的大學生涯。


喬布斯退學、參加農場公社、踐行素食主義、喜歡佛教禪宗、嘗試迷幻藥、沉迷搖滾樂,都是那個時代尋求自我啟迪的校園文化中幾樣標誌性的行為。喬布斯叛逆、蔑視規則、重視精神探索、輕視物質享受,因為反主流是那個時期年輕人的主流。


再偉大的人也無法脫離他時代的影響,把喬布斯剝離他成長的時代,然後神化,是一種斷章取義。


喬布斯的特別之處在於 ,當其他人只是把這些東西當成年輕時喜歡的把戲,他卻充滿激情地把這些興趣發揮到極致狀態,並踐行終生。從小在硅谷長大、親眼看著硅谷崛起的他,骨子裡還湧動著電子極客的暗流,當他把兩者結合起來,科技煥發出一種鮮見的禪意和詩意。

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每一代人都是不一樣的,喬布斯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他抱怨這一代的孩子比他那一代更加物質主義,一心追求名利。


“我們上學的時候,60年代的那股思潮剛過,實用主義、目的性很強的社會風氣還沒有盛行。現在的孩子根本不願意用理想主義的方式來思考”


而他們自己那一代人這不一樣:“60年代的理想之風仍然影響這我們,我認識的與我年齡相仿的人中,大多數人的心裡都永遠打下了理想主義的烙印。”


那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校園文化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我不知道現在的美國校園是什麼樣,但我知道現在的中國大學沒什麼成氣候的校園文化。所有人的興趣都是功利主義的自我實現,大家只關心如何創業,如何找到好工作,如何過得更體面更成功,如何更早買房買車以及實現財務自由。


我們活得太緊張了,我們這代人活得太緊張了,我們這麼疲於奔命,又這麼焦慮迷茫,我們太害怕失去了,雖然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卻把生活過成了一場戰爭。


我欣賞年輕的喬布斯,不是欣賞他叛逆、反主流後來卻逆襲成世界上最富有、最有名、最有地位的人之一而帶來的令人振奮的反差。而是欣賞他貧窮卻不因為貧窮而覺得不自在,貧窮卻不急於擺脫貧窮的鬆弛的生活狀態,以及不急著抓住什麼,也不怕失去什麼的那種自得。


房價飆升,階層固化,消費升級……同樣是年輕人,我們的緊張和焦慮,我們的壓力和慾望,我們對成功的渴望,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必然嗎?


02

有些事情的價值,多年之後才會顯現

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年輕的喬布斯關心精神探索,他去印度遊歷修行、他打坐學禪,精神導師是日本禪師乙川弘文,他愛聽鮑勃·迪倫……很多當時看起來沒用的東西,後來都成了他事業生涯最有價值的東西:


禪宗的理念融於產品,讓蘋果的產品有了區別於市場上其他科技產品的簡潔特質;他對鮑勃·迪倫音樂的熱愛,讓他看到了音樂領域的機會,很難想象一個對音樂無動於衷的CEO能取得ipod的成功。


可是現在的年輕人隨便做什麼,都要問一句,有什麼用?


做有用的事有什麼不妥嗎?當然不是。可是有些事情的價值,我們很多年之後才看得出來。


喬布斯退學之後,並沒有馬上離開學校,而是開始了為期18個月的旁聽生涯。他很高興自己終於擺脫那些自己毫無興趣的必修課,可以旁聽那些覺得有意思的課。


這件事的另一個啟示是:在以學習成績為指標,劃分出來的學霸、學渣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平庸學習者之外,還有一個選擇,就是當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去自由涉獵。


喬布斯旁聽的課程,包括一門書法課,字體、字間距、板式,他欣賞到書法科學無法捕捉的美感。喬布斯在演講中說:“我壓根兒沒想到這些知識會在我的生活中有什麼實際運用價值。


但10年之後,當我們設計第一臺Mac電腦的時候,這些東西全都派上了現場。個人電腦從此有了出色的版式功能。“漂亮的字體加上激光打印技術和強大的圖形功能,推動桌面出版產業的誕生,也成為了批過公司的贏利點。


這關乎的是審美、品味。你可能不以為然。喬布斯和比爾蓋茨合作過,敵對過,互相欣賞又互相攻擊 ,比爾蓋茨嫌棄喬布斯不懂技術,喬布斯炮轟微軟完全沒有品味。


但在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的一次聯合採訪中,面對“兩個人從對方身上學到什麼?”的提問,比爾蓋茨卻回答:“好吧,我願意放棄很多東西來擁有史蒂夫的品味。”


喬布斯在演講中回憶起學習書法的經歷時說:“我在唸大學的時候,不可能有先見之明,把這些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都串起來,但10年之後再回頭看,生命的軌跡變得清清楚楚。”


喬布斯跟隨好奇心、求知慾、直覺、命運、因緣際會接觸、學習的一切,事後證明是極其珍貴的經驗。很多年之後,他才體會到,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反對急功近利,反對浮躁功利,反對追求捷徑, 所以要求立竿見影。因為有些事情的價值,我們很多年之後才看得出來。


03

我們低估了目標優先級帶來的影響

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喬布斯傳》中有喬布斯多次強調:自己的目標是做一個偉大的產品,而不是賺錢。當蘋果既推出了偉大的產品,又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這個價值觀的重要性還不明顯。


但是當喬布斯被解僱,蘋果隨之跌至谷底,喬布斯迴歸,蘋果重新崛起,這件事就有了沉重的現實意義。


說起來挺好玩的,喬布斯用那句著名的“你是想賣一輩子的糖水呢,還是想抓住機會來改變世界?”,說服百事的總裁斯卡利加入蘋果,出任CEO。但後來兩個人出現分歧,斯卡利卻取得董事會的支持,把喬布斯踢出了局。


喬布斯後來說:“斯卡利引進下三濫的人和下三濫的價值觀,把蘋果給毀了。他們只在乎如何賺錢,而不在乎如何製造出色的產品。麥金塔之所以輸給微軟,是因為斯卡利堅持榨取每一分利潤,而不是努力改進產品和降低價格。”


他評價衰退期的蘋果:“產品糟糕透了,它們不再性感了。”

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傳世的公司,這家公司裡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產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當然,能賺錢也很棒,因為那樣你才能夠製造偉大的產品。但動力來自產品,而不是利潤。斯卡利本末倒置,把賺錢當成了目標。這只是個微妙的差別,但其結果卻會影響每一件事:你聘用誰,提拔誰,會議上討論什麼。“


什麼是價值觀?對一個人來說,不同的事物,價值是不一樣的。對不同事物價值的排序,就形成一個人的價值觀。哪些事情更重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優先做哪件事情,由我們的價值觀決定。


我們的價值觀體現在我們的目標優先級上,我們低估了目標優先級的影響,它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行動。


喬布斯迴歸的時候,蘋果公司設計團隊的主管是喬納森·艾弗,喬布斯迴歸之後t推出的ipod、iphone、ipad等一系列產品經典的設計,都是出自他之手,他和喬布斯是他們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工業設計拍檔。


但當時他正準備辭職,他受夠了公司一心想把利潤最大化而疏於產品設計的做法。但喬布斯1997年重返蘋果公司出任臨時CEO,召集高層進行的動員講話,動搖了他的辭職念頭。


“我記得非常清楚,史蒂夫宣佈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賺錢,而是製造出偉大的產品,基於這一理念所作出的決策會與從前有本質的不同。”

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喬布斯說:”我討厭一種人,他們把自己成為企業家,實際上真正想做的確實創建一家企業,然後把它賣掉或上市,他們就可以變現,一走了之 “


喬布斯想做的是創造偉大的產品,他始終專注在這件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其他都排在其次。


賺錢排在其次,所以他不會被短期的商業利益矇蔽視野;人際關係排在其次,所以為了拿出偉大的產品,他對團隊嚴苛挑剔,對共事的人粗暴冷酷,激發出團隊的潛力,而不會花時間維護經營關係,當一個禮貌圓滑、小心不去傷害別人的領導者。


知識、技能、才華的競爭只是淺層面的競爭,價值觀的競爭才是格局層面的競爭,它才真正決定你可以成多大的事,取得多大的成就。對企業家的人生高度是如此,對普通個體的發展也是如此。


你無法理解一個創業、開公司是為了改變世界的人,和一個創業開公司是為了變現的人有什麼區別,那可以想象一下:


一個認為上大學的價值是拿一個文憑的人,和一個認為上大學的價值是獲得更好成長的人,他們度過大學的方式會有什麼微妙的不同?


一個認為工作的價值是拿工資,和一個認為工作的價值是自我實現的人,他們對待工作的方式會有什麼微妙的不同?


一個人認為朋友是可以利用的人脈的人,和一個認為朋友是精神夥伴的人,他們交友的行為會有什麼微妙的不同?


價值觀以及價值觀所體現的目標優先級,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行動。但大多數人,都低估了價值觀和目標優先級對人生的影響。


04

喬布斯的“現實扭曲力場”是一種高權力語言

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喬布斯的”現實扭曲力場“是和他有過接觸的人經常提及的名詞,也是每個看過《喬布斯傳》的人印象深刻的概念。


人們羨慕喬布斯的這種能力,甚至有人把這本書裡所有喬布斯發揮”現實扭曲力場“的場景歸納總結。所以通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格外注意涉及”現實扭曲力場“的部分。


”現實扭曲力場“是一種操控力、說服力、蠱惑力。


喬布斯彷彿有魔力一般,輸出自己的觀念、觀點、願景,說服別人相信原先不相信和覺得不可能的,然後讓對方滿足他的要求、接受他的提議、。這與其說是一種能力,不如說是一種魅力,無論是領導團隊,還是商業談判的時候,都無往不利。


當他還是一個高中生,給惠普的CEO打電話,拿到了想要的零件;為了說服同事放棄自己手上的項目,加入他的新團隊,他直接拉斷了別人的電腦電源,讓寫好的代碼全都丟失了;他對他的團隊嚴苛挑剔,但聚會的時候告訴他們:“過程就是獎勵”、“當海盜,不要當海軍”。


我想從溝通的角度談一下”現實扭曲力場“。《溝通的藝術》中提高了語言的權力關係。溝通研究者辨識出一些語言形態,可以增強或減弱對其他人的影響力。


喬布斯的”現實扭曲力場“是典型的具有權力性的語言,特點是自信、堅定、果斷、權威。


與之相對的是低權力語言形態,比如閃爍其詞、猶疑試探、禮貌性問句、否定式表述:


”我覺得我們應該……”


“也許……你應該試著準時……”


“我可以打斷你一下嗎?”


“我也許不應該這麼說,但……”


這兩種表述更有利弊。


權力性的語言顯得自信、權威、有氣場,不容質疑和拒絕,短時間內可以幫助你獲得你想要的。


但長期下去可能會讓你人際關係產生危機。因為太過權威的陳述有不尊重和優越感的意味,好像你要對抗別人進而獲得他們的臣服。喬布斯的“扭曲現實的力場”就是他人際關係危機的來源之一,雖然他好像不怎麼在乎自己糟糕的人際。


低權利的語言不夠自信、缺乏權威、氣場不足,但禮貌、委婉、替別人保留顏面。有時候禮貌而不權威的方式,會比強硬的表述來得更好。


使用哪一種形態的語言,一方面要看所處的文化,歐美的溝通文化崇尚自信、直率的表達,我們的文化卻傾向委婉和替他人保留顏面;


另一方面,要看我們所處的位置和場合。


如果你是個領導者,權威的發號施令,可以讓你的重要指令得到快速的落實。但你如果只是想讓助理給你泡杯咖啡,你可以說:“你可以給我泡杯咖啡嗎?”雖然你和助理都知道這是一個命令而非請求,但用疑問句卻顯得體諒。


盲目地模仿喬布斯的“現實扭曲力場”,我覺得是一種愚蠢。

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我沒有梳理喬布斯領導下的蘋果發展史以及它所代表的硅谷前沿科技發展進程,沒有介紹喬布斯的精彩人生,也沒有分析這些是如何改變了我們所處的世界。


我只是分享了作為普通人,從喬布斯的身上反思到的東西。 因為仰觀俯察他人的人生,不過是為了過好我們自己這一生。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 shenyeshuzhuo)】


書還是親自讀的好,別人的終究是二手的


昨天,我通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


- The End-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