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有句俗話說“治不了聽力障礙的人治成了啞巴”,意思是去幹某件事情,這個事沒有解決好,並且還帶來了另外的其他問題,把事情弄得越來越糟糕。我國曆史上的曾經打下過國土最大面積的元朝就辦過一件這樣的事情。

元朝在確定首都的時候選擇了大都(今北京),主要是看中了它基本上位於元朝靠近中間的位置、離蒙古傳統統治區域比較接近。但選擇了這裡,元朝就後來的和明、清兩朝一樣,面臨著食物供應問題,需要從江南糧食充足的地方向京城運糧,就是所謂的“糟糧”。

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元朝的幾條漕運通道

為了運輸糟糧,元朝的統治者費了很多腦筋,用了很多方法。

因為如果通過陸運糧食成本太高、運量也小。元朝君臣先是用隋朝時開鑿大運河運輸,但由於大運河通濟渠段因為黃河決口造成堵塞,只能先把糧食水運到河南的中灤,再走120裡的旱道,然後才能把糧食在汲口鎮裝船走大運河永濟渠運到大都,費時不說也費力。後來又開通了會通河,縮短了運河糧道。他們用的第二個辦法是海運糧食,後來海運通道成為元朝漕糧運輸的主要方式,但是海運時風險大,而且在支付糧食費用的時候官員互相勾結貪墨嚴重。

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走中灤120裡旱路示意圖

因此他們積極探索一個即用海運,又安全的途徑。還別說,還真找到一個辦法,就是在山東半島中間打通一條運河,通過海運+運河+海運方式運輸糧食。這條運河後世稱為膠萊運河,它南起黃海靈山海口,北抵渤海三山島,全長200公里。

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以明朝地圖為例的膠萊運河(元朝圖太小)

元朝的君臣們是這麼設想的,從長江沿岸的今天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經邗溝等運河,在今天的連雲港出海,經過不長的海路,再走膠萊運河,出運河後在渤海上再走不遠的海路就經過海河、大運河運輸到京師。這樣就避免走山東半島外海的波濤洶湧、礁石密佈的航道,即安全又節省了路程、時間。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可能元朝是內陸的馬上民族建立的王朝,對於開鑿運河這種是多水地方才精通的技術,實在是不太瞭解,並且對技術難度也沒有什麼清醒的認識。可能他們有的只是在開國、拓疆時的那種勇氣和闖勁,只經過幾個不算是技術人才的官員進行了路線堪查,很快就上馬了這項大工程。

還別說,運河還真開鑿成功了,用的時間也不算太長,從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開始,到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成,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元世祖忽必烈還對漕糧通過膠萊運河的“首秀運”給運糧官員下指示:“於阿八赤(負責開鑿運河的官員)新開神山河(即後世所稱的膠萊運河)及海道兩道運之”。雖然運河開鑿好了,但為了穩妥起見,海道還是不能全部棄用。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1983年地形圖上的膠萊河

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由於膠萊運河部分河段是在山體中開山鑿開的河道,亂石對運糧船損壞嚴重。首次經過膠萊運輸的船隻,開運時是194艘,到了大都僅剩下104艘,損失了近一半。與此相反的是,同時走海道的那批船卻僅損失了7艘。另外再加上膠萊運河兩端河口還經常被海浪卷著海沙堵塞。於是在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朝廷決定棄運河不用了。僅用採取海運和在河南境內走120裡旱路再水運的那條糧道。在元朝之後的,和元朝面臨一樣情況的明、清兩朝,也曾經對重新啟用膠萊運河有過動議,但還是限於山石、海沙堵塞等原因沒有動工。

膠萊運河就這樣棄用了,但元朝僅是棄用的是作為漕糧運輸的通道,除了不易通行的河段,其他的河段在當地商品運輸中還是發揮了一定作用。比如明朝嘉靖十七年,山東巡撫的奏摺上就這樣寫道“青、萊、登三府地方,舊有元時新河一道,南北距海三百餘里,舟楫往來,興販貿易,民甚至便之。”

有利也就有弊,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位於膠萊平原中間部位的一個大湖給弄沒了

這個大湖元、明、清都叫做百脈湖,再往前歷史上也被稱為夷安澤、瀦澤、西濼等等,不同的朝代時名字不同,湖面大小也不一樣。但是這個湖泊在元代之前是始終存在的,並且面積也不算小。比如唐朝時李吉甫編著的《元和郡縣圖志》上記載夷安澤為周長40裡。元朝時,它的大小和今天河北省南部邢臺市的大陸澤大小差不多。

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唐朝的夷安澤

正是因為百脈湖有這麼大的面積,就被元朝官員“盯”上了。由於膠萊運河不併在是一個平面上開鑿出來的,河水無法在一個平面上互相流通。如果需要行船,必須建立船閘,組成梯級的河面才能使運糧船從南向北通行。船閘的開合就需要隨時放水、補水。在京杭大運河上,山東西部的南四湖就起到補水的作用,被稱為“水櫃”。在膠萊運河上,百脈湖也被賦予了“水櫃”的角色和重任。

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元朝的百脈湖和大陸澤對比

與南四湖隨時能夠得到周圍水量充足的多條大河補充水源相比,百脈湖就有些先天不足,它周圍河流的流域面積特別小,也就造成百脈湖給運河補水時,在旱季不能補充足夠的水量,到了雨季又因為靠近海洋,雨量又極為充足,沖毀河道設施不說,還會給運河帶去大量泥沙。總的來說,百脈湖的“水櫃”作用發揮不充分,給運河提供的水量不均勻。

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百脈湖周邊水系與山東西部的南四湖周邊水系相比

元朝後來棄用了膠萊運河,給百脈湖帶來了致命傷害:因為給開鑿的運河提供水源,在湖與運河之間還開鑿了很多通道,供給各船閘閘室使用。運河棄用之後,船閘沒人去管理維護,再加上元朝本身國祚就短,又很快就趕上了改朝換代,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就更沒人去理會這些船閘了。

百脈湖的地勢要比膠萊運河兩頭下游要高一些,在船閘損壞了之後,湖水就順著元朝時開鑿的那些通道流入運河“跑”走了。所以在明朝,這樣一個大湖就銷聲匿跡了,甚至連明末清初的著名地理志書《讀史方輿紀要》裡就找不到這個湖泊的記載。

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紅圈處為百脈湖,可見其地形較高

湖泊沒了成為什麼了?當地的一些官方介紹裡是這麼說的:“由明至清初近三百年的演變和群眾長期的生產鬥爭,挖溝排水,築田耕稼,創造了臺田,發展了生產。到清代中期,已是糧油俱收、村落紛呈的農業區域。”既然湖水沒了,在愛田地如命的我國勤勞的勞動人民心裡就要想辦法把它變成良田才對。

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紅線範圍內大約就是百脈湖的範圍,湖區內已滿是村莊和良田

百脈湖的位置在今天在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市區北側,它的範圍包括高密市的其範圍包括今夏莊、姜莊、仁和、大牟家等鎮區域。大概是膠濟鐵路和高密、平度兩市的界河膠萊河所環抱起來的區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衛星地圖上還可以清晰的看到這個湖泊的輪廓。

山東半島上曾有一個最大湖泊,為何今天找不到了?元朝修運河修的

上個世紀70年代的衛星圖上看百脈湖輪廓更清楚

就這樣,開鑿運河、發展交通事業“業務不熟”的元朝,不僅花費巨資開鑿的運河用不上,甚至還把一個存在了千百年的山東半島上的第一大湖給整沒了。今天只能在高密市的百脈湖路、百脈湖社區等地名上找到它曾經的影子了。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