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清朝能統治長城南北,歷代漢人王朝卻無法做到,真相在這


今天咱們來聊一個有意思的歷史話題: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純漢人王朝從來沒有能夠穩定、可持續地,同時統治過長城南北,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呢?如果你是一個歷史迷,對歷史瞭解足夠深、足夠廣,你一定對此有印象:在中國歷史上,反倒是元朝、清朝,這樣的原本來自草原的征服型王朝,能夠做到同時統治長城南北。

元朝、清朝能統治長城南北,歷代漢人王朝卻無法做到,真相在這

長城

難道是來自草原的民族天然的比漢人民族要強嘛?答案是否定的,漢朝的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把匈奴人都趕到今天的貝加爾湖去了,明朝的朱元璋也是把原來元朝的蒙古人趕回了蒙古高原(現分屬俄羅斯、蒙古國、中國、哈薩克斯坦,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後來的朱棣更是5次御駕親征蒙古,蒙古是見到漢人就跑。所以是不存在草原民族比漢人民族自然就強的說法。

元朝、清朝能統治長城南北,歷代漢人王朝卻無法做到,真相在這

朱棣5次親征蒙古


對於漢人王朝無法同時統治長城南北的問題,既然無法從民族能力方面找到答案,那答案就應該在兩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上。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個問題:在古代的中國觀念裡,究竟什麼是所謂的“漢人”?

漢人的概念其實很模糊。有些人覺得漢人就是漢族人?這一理解,一定是錯的。首先,漢人的概念肯定不是具體的單一民族。其次,不論是漢人還是某一民族都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蛻變、進化的。

那漢人到底是以什麼來定義的呢?答案是,以文化來界定的。只要是接受儒家文化,並且按照儒家文化的指導去生活的人,在古代就被視為漢人。

元朝、清朝能統治長城南北,歷代漢人王朝卻無法做到,真相在這

遊牧民族

儒家文化的很多方面是對人的社會行為規範提出要求、對人的某種人際關係做出規定,比如說“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都是各種約束。儒家文化其實有一個非常大的侷限,就是必須在一個群居、定居的壞境,才能管用。你一個人在孤島上,你怎麼儒家“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根本無法做到。漢人的各種文化開端,前提就必須是定居的生活方式,這和草原民族是截然不同的。

既然要定居,那定居也有定居相匹配的活法,那就是農耕。而農耕就有一個最硬性的自然約束條件:年降水量不得少於400毫米。如果少於這個數,那地方靠農耕也活不下去。而巧合的是,東亞大陸的400毫米等降雨線差不多和咱們的長城重合。長城再往北,年降水量就不足400毫米。也可以說,漢人王朝的農耕地區擴張極限,就是這個400毫米等降雨線。漢人王朝在這裡修建了長城,並且歷代加固。

元朝、清朝能統治長城南北,歷代漢人王朝卻無法做到,真相在這

回到我們開頭提到的問題:漢人王朝為何無法同時統治長城南北?答案就已然很清晰了。

歷代的漢人王朝也許有能力派兵遠赴漠北等地驅逐原本當地的遊牧民族,但是你要想統治漠北,你就得駐軍。駐軍就得需要穩定的後勤補給,而當地由於降水量限制無法發展農耕,依靠農耕供給後勤行不通,靠中原運輸補給又路途遙遠。

如果漢人王朝非要往漠北駐軍,唯一的做法就只能讓軍隊去遊牧,學習原本的突厥人、匈奴人等的習慣。但是,真要這麼做了,這些漢人軍隊也就不再是漢人軍隊了,興許第一代的人還能有一些漢族的記憶,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徹底成突厥人、匈奴人了。

所以,歷代漢人王朝儘管有能力派兵掃蕩漠北等地,但是辦完事之後,必須是撤軍回到長城以南。從歷史的進程和結果來看,漢人王朝出兵漠北,不過是幫助其他遊牧者掃清障礙,最後等待元、清這樣的王朝進入中原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