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統一了,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到了漢朝統一了,就沒人造反了呢?

lnzz1987


原因很多,但我認為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作用,分析如下:

秦滅六國的主要手段是“遠交近伐”,說白了就是先結交遠一點的國家A,與這個A稱兄道弟後,就進一步忽悠說,咱倆關係這麼好,中間老是隔著一個國家B也不是事啊,想來你這串串門都不方便,A一想也是啊,確實是這麼個道理,於是兩人一合計,滅掉A。滅掉了A之後,秦國又與更遠的C結交,滅掉了B,週而復始,最終吞併了六國。

所以,秦國滅六國是連忽悠帶騙,所以各個國家的臣民都很反感秦朝,都認為自己上了秦國的當,所以秦朝雖然實現了統一,但是反抗者前赴後繼。

那到漢朝統一全國為啥就沒有反對了呢?很簡單,因為劉邦是從社會底層混上來的,代表的是這幫亡國奴的利益,是替這幫亡國奴推翻了秦朝的統治,是替他們報仇了,所以反抗者自然也就少了。再進一步說,明朝傳到二世之時,雖然時間不長,但也有幾十年了,很多人心中,什麼“楚國人”“齊國人”觀念已經很淡了,之所以反抗秦朝更多是因為她暴虐的統治,劉邦推翻秦朝統治,符合大多數的利益。說白了,老百姓只是想過一個好日子,具體誰來當皇帝他們並不是太關心。

我是文史並蒂,以上是我個人觀點,歡迎關注交流。


文史並蒂


很多人說秦朝法律嚴苛,導致人民不滿,其實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秦朝以法治國不假,可是以法治國不等於法律嚴苛。

1975年,湖北出土了《睡虎地秦墓竹簡》,竹簡記載了秦朝法律。其中關於誤期之事是這樣規定的:

遲到三到五天,口頭批評;遲到六到十天,罰款一盾;十天以上,罰款一甲。

也就是說,陳勝當年罪不至死,頂多是罰款而已。所以他造反是另有原因的。

我們都知道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可以說說得很有水平。可是在秦朝,老百姓識字都沒幾個,別說說出這麼有水平的話了。

而陳勝在當時的職位是屯長,也不是一般的平民,所以陳勝很有可能是原六國下層貴族。對比原來的貴族身份,現在的屯長明顯失去了很多特權。

這才是他不滿秦朝的根本原因。

所以秦朝被造反,恰恰不是法律嚴苛,而是太寬容了。很多原六國貴族不但沒有追究,反而任用他們為官吏。

當然,被造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秦始皇和隋煬帝一樣,步子邁太大,扯到蛋了。

我們都知道原來六國是什麼樣子,文字不同,連道路寬度都不同。

秦始皇統一也不過是十幾年時間,雖然嘴上說車同軌,書同文。可中國很大,車同軌是多浩瀚的工程?短時間很難完成。

本來當時就沒什麼飛機高鐵,好不容易跑個馬車,道路寬度還不同,這交通已經不能僅僅用不便來形容了。

你想想,你今天從杭州到西安全高速都要跑2天,就秦朝這交通,沒2個月怎麼跑得下來?

而在這樣的交通條件下,秦始皇居然廢除分封制,搞郡縣制。雖然這是進步的表現,但在當時很不合時宜。

一道政令下達下去有些地區可能幾個月後才收到,地區有情況,中央也要幾個月後才得知。這還怎麼玩兒?

這就為造反創造了條件。

其次,修築長城,這就和隋煬帝修運河一樣,是個超級大工程。雖然理論上只是把原來幾國長城連起來,可就秦朝的生產力而言,這也是相當勞民傷財的。

老百姓可不管你為了經濟發展還是抵禦外族,你讓他們背井離鄉去修長城,他們就是不爽,就這麼簡單。

第三,六國滅亡時間短,殘餘勢力還很強。典型的就是項氏一族。

而漢朝就不同了。首先,漢朝在漢武帝之前都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

分封制的優越性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交通不便離中央太遠?沒關係,那就組建一個地方政府,擁有獨立決策權。

就是交通再不便,一個省之內總該交通便利了吧?

其次就是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和楚漢戰爭,已經把這些有實力有想法的貴族都詐出來了,剩下的幾乎沒有威脅了。

至於漢武帝時,車同軌這種工程早已完成了,生產力又在文景之治下發展了幾十年,郡縣制這才有了實施的基礎。

而漢武帝的推恩令,本身也是溫水煮青蛙,並沒有著急,還預留了幾十年時間,才完全轉化為郡縣制。

所以我一直認為,秦始皇、隋煬帝其實是一類人,史書上的詆譭不過是因為他們都得罪了同一批人——儒家。

他們意識超前,卻又急功近利,這才是導致覆滅的原因。而他們之後,都出現了強大的大一統王朝——漢和唐。

這僅僅是巧合嗎?我認為並不是。只是勝利果實被人竊取了罷了。


逼我用真名嗎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

個人觀點,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秦朝結束了六國割據華夏的歷史,華夏第一次完成了郡縣制形式的統一,並結束了封建制度!

陳勝吳廣起義,導致殘存的六國舊貴族族群配合起義,結束了秦大一統國家。

形成了以楚霸王為共主的楚漢封建分封制,漢王劉邦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謀略,滅共主霸王及其它封國成立以“郡縣+分封”並存的大漢帝國。

漢朝高祖劉邦剪滅異性封王均是以謀反而攻誅之。

呂后亂幫,吳王濞作亂,武王作亂都是武裝叛亂。

題主有興趣可以看《漢史》。


識柔


秦始皇是始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摸石頭過河的狀態,所以秦始皇很不容易,他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只能靠自己摸索。

好在秦始皇的秦國有一些模式可以讓他複製到全國,但是六國的貴族利益被傷害,所以推行起來非常困難,最終秦始皇離世,六國舊貴族復國反叛,劉邦和項羽倆人打著滅秦的旗號,給秦朝終結了。

劉邦後來打敗項羽,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前前後後享過405年。那麼問題來了,為啥那些造反的舊貴族在秦朝的時候嗚呶喊叫的造反要復國,到了漢朝的時候就原因接受大一統了呢?

第一、郡縣制二次推廣易接受

在秦朝時期,秦始皇推廣很多新政,咱們就拿郡縣制為例,推行的過程十分困難,又推廣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馬同轍等等,這些基礎的建設已經整得差不多了,六國百姓差不多都接受了,唯一不接受的就是六國貴族,因為這樣的事情影響他們的利益了,但是秦始皇在,他們不造次,只敢過過嘴癮,加上秦始皇徵百越,轉移了國內的矛盾,這才維持住,但是秦始皇死後,一些叛亂爆發,秦朝兵力在外,竟然一時不能平叛,這讓六國舊貴族看到了機會,紛紛起兵造反,想恢復舊制。

到了漢朝就不一樣了,當漢朝再次統一的時候,劉邦的軍隊都是能征善戰剛打出來的精兵,誰敢炸刺兒,劉邦就敢了滅了他,他們比之項羽何如?自然沒人敢造反。此時劉邦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繼續推行秦朝之前推行的郡縣制等制度,之前秦朝已經大力推行多年,百姓和貴族對這個制度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接受,二次推行的時候,矛盾和衝突就沒有秦朝時那麼激烈了。

第二、秦始皇和劉邦對貴族的手段不一樣

秦始皇滅了六國,對六國貴族採取了安撫的懷柔手段,希望他們能跟著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百姓和地盤,配合自己的工作。

結果六國貴族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不為秦始皇著想,建立秦朝之後,六國貴族成為了矛盾主體,他們總是想回到過去的模式,但是秦始皇肯定不願意。

到了漢朝,劉邦可不慣著他們,只要是表露出不聽話的跡象,哪怕是半點,劉邦就把他的勢力滅掉,大漢建立,六國貴族的勢力基本被劉邦給滅沒了,他們就算有造反之心,也暫時沒有那個實力。

第三、劉邦和秦始皇情況不同

秦始皇是始皇帝,是中國大一統的開啟者,秦始皇是征服六國建立的國家,六國那一代人對秦始皇殺死自己的親人恨之入骨。

但是劉邦不一樣,劉邦打著反抗暴秦的口號揭竿而起,從某個角度來講,他和六國貴族共同利益,也是一個推翻秦朝的一員,一開始,劉邦不僅不是他們的仇人,還是他們的“好戰友”呢。

第四、劉邦平叛能力大於秦二世

秦二世的能力不行,這才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其實漢朝也有很多的叛亂,只不過都快速鎮壓下去了,沒有因為造反而亡國,所以給人的假象,好像六國貴族消停了,其實不是。

1、淮南王英布叛亂;

2、濟北王劉興居叛亂;

3、淮南王劉長叛亂;

4、七國之亂;

5、梁王劉武的儲位陰謀;

6、淮南王劉安叛亂;

7、南越國相呂嘉之亂;

8、東越王郢叛亂;

9、朝鮮王衛右渠的叛亂;

10、廣陵王劉胥謀反事件;

11、江都王劉建謀反事件;

12、光武帝劉秀之子楚王劉英謀反事件;

13、阜陵王劉延謀反事件;

其中的七國之亂也差點要了漢朝的命,並非一帆風順的王朝。


總體來說,劉邦造反和秦始皇蕩平天下有著本質區別,秦始皇是六國的敵人,劉邦開始的時候是六國的朋友;秦始皇打下了推廣的基礎,劉邦二次推廣容易被接受;劉邦將異性王和貴族都屠滅了,所以掃除了一些潛在的威脅,而秦始皇屬於另一條路,他在世的時候還好,但是秦二世卻玩不轉。


野史日記


秦始皇坐江山的時候用的是霸道和狠勁,劉邦坐了江山之後用了巧勁,這離不開他的市井背景。

劉邦起事之前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小角色,經常混跡於市井之中,這讓練就了一身的圓滑功夫,所以才能讓他身份卑微卻能遊刃有餘。

可是若說秦朝末年諸侯並起,到了漢朝之後就沒有人想要推倒劉家的基業的話,顯然也太不妥當。

不過,倘若說的只是前六國之人的話,倒也能說得過去,所以提問者所要問的問題恐怕也是這個。

為什麼秦朝末年的時候,前六國之人紛紛趁亂起事,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他們就偃旗息鼓了呢?

首先得明確所謂的“前六國之人”是哪些人,是前六國所有的人?不是,說到底只是前六國的高層,那些享受著前六國百姓供養的王公貴族,絕大多數老百姓的思想實際上沒那麼複雜,有口飯吃就行。

所以在秦朝末年,群起搞事的前六國之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六國存在的時候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那一小撮人。

只要解決了這一小撮人,那麼所謂的前六國之人早飯的事也就基本上可以寫到竹簡上,讓這樣的事成為歷史了。

這一小撮六國王公貴族經歷了兩次嚴重的損耗,一次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另一次則是在秦亡之後諸侯相互征伐的過程中。

秦末諸侯再次捲土重來的時候,所用的口號以劉邦說的那句“天下苦秦久矣”最為出名,不論怎麼說,中心思想也始終是這句話。

可是,說到底秦始皇還不夠狠,如果他真的對六國王公貴族斬盡殺絕的話,後來的很多人就不會出現。

所以,雖然經歷了統一六國之戰的消耗,六國王公貴族雖然折損了很多人,可卻在秦始皇“懷柔”的政策下得以苟存一部分。

也正是這一部分僥倖存活下來的六國王公貴族,一直忍氣吞聲,用他們的話也可以叫做忍辱負重地活著,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報仇。

他們之所以能夠跳出來再一次興風作浪,除了秦始皇沒有將事情做絕之外,當然還離不開一個“亂”字。

秦末之所以會亂,原因也有兩個,一個是秦始皇的突然暴斃,一個是李斯趙高擁立胡亥繼位為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他的震懾力絕對是無人可匹敵的,對於秦朝來說,他就是頂天立地的擎天柱。

他死了,擎天柱也就倒了,如果這時候秦朝不能及時找到替代品繼續支撐的話,那麼秦朝的天也就塌了。

可惜的是,李斯和趙高為了一己私利,沒有選擇那個能夠繼續支撐秦朝這片天地的扶蘇,卻選擇了貪玩胡鬧的胡亥。

扶蘇素有仁名,思想又偏向儒家,倘若讓他繼位的話,他繼位之後必然施行仁政,秦朝也不至於二世而亡。

秦始皇一死,胡亥繼位,秦朝被胡亥、李斯和趙高三人一胡搞,終於徹底亂了,這時候已經忍辱負重多年的前六國之人當然也就趁亂跳出來了。

僥倖存活下來的六國王公貴族既然選擇跳了出來,既然選擇了起事,那麼他們也就迎來了第二次消耗。

這部分六國王公餘孽在起事之後,經過了短期發展,又形成了一個以項家為首的聯盟集團,項羽則是這個集團的總裁。

史書上是這麼寫的:“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反正誰要是不服的話,那麼項羽也不會和他們客氣,直接打到他們服氣了為止,所以當時六國雖說復國,可實際上卻處於項羽的控制之下。

在這個過程中,陳涉因為融入不了這個集團,所以很快成為了過去,反倒讓劉邦成為了項羽集團中的異類。

項羽先是帶著所謂“五諸侯”和秦軍打,滅了秦軍之後,又陷入了內訌以及內耗之中,畢竟劉邦和諸侯也有脾氣和野心。

項王再牛,卻也只是在軍事上牛,可在政治上,尤其是玩政治心機,他卻可以說是個白菜,太耿了。

所以,項羽又和劉邦打了起來,至於那些前六國之人,他們要麼繼續跟著項羽,要麼跳槽到了劉邦這一邊。

最後項羽輸給劉邦,可以說既是在意料之外,也是在意料之中,這完全是項羽個人性格所致,倘若他能夠用好范增,也沒劉邦的事。

但是不論是誰贏了,秦末以來以項羽作為代表的六國聯盟集團經歷了這次短暫的消耗戰之後,可以說已經消耗殆盡了。

除了經歷了秦初和秦末這兩次消耗之外,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實際上對兵權也控制得很好,這也是碩果僅存的六國王公餘孽再也不能興風作浪的原因。

那些飽經戰火折磨的百姓,雖然他們也確實已經厭惡了戰爭,可他們實際上對這些事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沒人會聽他們的聲音。


流浪的侯爵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六國貴族殘餘勢力還較多,復辟慾望強烈,所以秦政不穩,紛紛乘亂起兵,但已經氣數將盡,反而是農民領導的起義軍佔了上風,經過楚漢戰爭的亂世爭雄自由競爭,六國殘餘無德無能也無人,沒有了號召力。漢統一以後,分封的諸候王也有造反的,被劉邦逐個消滅了,後來封王都是劉姓子孫,已經是一家天下了,六國成為歷史回憶了。


山西人老王


心態問題

秦和六國,本來地位一樣的,比如你的同事被提拔上去當領導了,每天在你面前顯擺,你也不舒服啊。

漢朝不同,大家本來都是皇帝以下的角色,相當於空降一個老總過來,人家來了就是老總,身份本來就比你高,你不覺得有落差。


方法研究


其實可以換個角度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秦朝剛統一的時候,那麼多前六國的人都不造反,反而要等到十幾年以後,秦始皇死了,才出來造反?這十來年的時間,他們都在做什麼?是畏懼秦始皇麼?還是無人響應?

說到底,秦始皇統一那段時間,雖然對於六國貴族來說,都有亡國之恨,畢竟他們原來高高在上的地位,一下被打落到了凡間;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反而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相反,他們內心深處還有一種,終於不用打仗了,不用上戰場了,可以過幾年太平日子的感覺。

看起來戰國七雄打得不亦樂乎,最後吃苦的還不都是老百姓麼?此時的老百姓,如果能過太平日子,給誰交稅不是交呢?

可問題是,秦始皇雖然給了他們希望,但是很快又打破了他們的希望。不停地搞基礎建設(長城、馳道、豪華宮殿等等),又挑起了戰爭大旗(對南越50萬大軍、對匈奴30萬大軍)。雖然說的是“天下苦秦久矣”,實際上,天下的百姓已經苦了很多年了。

天下百姓繃的那股繩隨時有斷裂的風險

秦始皇在的時候,秦朝還是有很大的威懾性,所以除了像張良這樣的搞搞偷襲以外,也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但是,秦始皇一死,似乎就在給天下傳遞一個信號,機會來了。所以,沒過多久,陳勝、吳廣就站了出來,一聲怒吼,群起響應,不過就是一種釋放而已。

為什麼這個時候前六國的貴族會有號召力?

正因為秦朝讓天下百姓更苦了,所以給了他們一種錯覺,似乎回到過程的戰國混戰的狀態會更好,至少那還是自己的國家。畢竟誰也不敢保證換一個人會不會又跟秦朝一樣,繼續壓榨百姓。

所以,剛開始的起義軍,更有號召力的恰恰是六國的貴族後裔。只不過,到了最後,反而昌劉邦以其獨特的平民身份,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漢朝為什麼沒人造反?

說沒人造反,這就有些過了。西漢雖然沒被造反成功,但是被造反還是不少的,只不過最開始是異姓王,後面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劉姓子弟了。

題主大概想說的是六國貴族不造反了吧

1、一個原因是,六國貴族勢力被大大削弱了,先是秦始皇統一的時候移民了十幾萬,再者在秦末戰爭中又死了一大批參戰的,到了劉邦統一,又一次搞了一次大規模移民,人數也有十幾萬。剩下的自然也就形不成什麼氣候了。

2、再一個原因是,隨著六國的連續失敗,他們的號召力已經降到谷底了,老百姓從自身角度來說,絕大部分是抵制戰爭的。日子過得去,誰也不願意打仗。尤其是漢初又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六國貴族的號召力自然也就無法吸引普通老百姓的大規模加入了,兵源這條路自然也就堵死了。

那麼,為什麼還是會有造反的呢?

因為劉邦為了聯合更多的力量,幫助自己取得勝利,分封了很多異姓諸侯王。但是這些異姓諸侯王在統一以後,就會對他的漢家王朝形成威脅。所以,壯大的異姓王國與漢朝統一之間就形成了根本的矛盾,必然要解決,或主動或被動,劉邦最終還是對他們下手了。而劉邦下手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有率先反抗的,就形成了造反的局面。

後來造反王也是一樣的道理,當諸侯的力量變強的時候,他就一定會對統一造成威脅,當他的利益無法得到滿足或者被削去的話,造反就成了其中一個最大可能性的選擇了。


水一白聊歷史


因為秦王朝實際上亡於“黎民”轉化的儒家力量,而漢王朝與周王朝通過“儒教”這一工具,實現了將“黎民”轉化的儒家全面納入了國家體制機器。

秦王朝被儒家稱之為“暴秦”,是徹底的道家大貴族(帝王)治國管理模式,這其中,它壓制了儒家治國管理模式,儘管此時的儒家,只是道家治理天下的輔佐者,而六國原來的道家小貴族,不甘於被滅亡的命運,大家都是貴族,憑什麼自己要低人一等,所以道家貴族像武王伐紂勝利之後,商人後裔馬上進行了反叛一樣,也進行了反叛。

而漢王朝基本是根本的一邊倒的平民儒家治國模式,叫做“罷黜百家,獨尊儒(平民)術”,由於平民數量與貴族數量有大規模的比較優勢,貴族造反的成本越來越高,已經遠遠低於造反所能獲得的收益,也就不造反了。

秦王朝被滅的情況與商王朝被滅情況類似,他們都是面臨外敵時戰場上儒家的倒戈一擊,只不過差別在於,商王朝牧野之戰時,儒家的前身“黎民”奴隸是想都不想,馬上倒戈,而秦王朝最先凝聚的經過周王朝洗禮的儒家並沒有馬上倒戈,而是協助秦王朝抗擊了周文率領的楚國義軍,但勝利後秦王朝並沒有論功行賞,而是上演了古代版的“狼🐺來了”的故事,來了個“烽火戲儒家”,導致後來劉邦、項羽兩路楚國大軍相約“先入關中者王”時,儒家徹底放棄了抵抗的意願。

如果當時的當權者趙高放棄法家思維,重拾周公“明德慎罰”精神,像趙武靈王那樣徹底放棄對儒家的蔑視,秦王朝是否會“二世而亡”,還是未知之數。

這裡要涉及什麼是“儒家”的問題,為什麼說儒家起源於“黎民”呢?

“儒”是什麼?

從造字意思上講,就是“根據需要而選拔產生的人”,本意就是他們沒有人格,不是人,類似於畜牲,在當時,沒有人格的人,就是奴隸,就是蚩尤九黎部落被征服者及其後裔構成的“民”。

所以,儒家的前身就是黎民。

而系統化選拔“民”這種奴隸成為“儒”這種新的自由民產生的宗教,就被稱之為“儒教”。

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是把儒教負責選拔“民”為“儒”的道家核心方士誅殺殆盡,客觀上就是“坑”掉了道家主導的“儒教”事業。

當秦王朝面臨危機的時候,儒家是盡了棟樑之力的,這個時候就應該讓退居二線降格為“吏”的儒家論功行賞成為原來的“官”,可是秦王朝並沒有這麼做,仍然充滿了對儒家的歧視。

儒家,可不是現在所認識的“文弱書生”形象,在對奴隸“民”進行選拔過程中,身體素質好是第一要義,其次,那些頭腦反應快的“儒”才能轉化為“儒生”這種文儒,那些身體素質超群的則轉化為“墨俠”這種武儒,廣大生育能力強的則轉化為“婦孺”這種女儒,所以,儒家的理論先行者孔子、董子都是彪形大漢的身材,這是根本原因,第三,儒家族群是提倡種間互助的,孔子曾經感嘆,“惟女子(婦孺)與小人(普通儒家)為難養也”,說明“儒生”和“墨俠”出賣文武藝,也是要養活普通儒家大眾的職責要求,而且一點也不輕鬆。

而且,當時的儒家,已經成為了國家的主體種群,因為他們的種群的身體素質好,所以繁衍力超強,在中國的人類族群中,已經逐步佔據了主體領導地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只是為了對抗平民崛起的歷史大勢,所以漢武帝順應了這一潮流,來了個“比儒教更儒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前的儒教是道家控制,現在則由儒家自己控制,真正實現了“奴隸翻身做主人”,只不過約束條件是必須服從帝王這個“大道家”或者說“神”的領導,就是儒家的相權(行政權)必須服從於帝王的皇權(所有權)。


河東來


一個是以法治國,法治不完善,君主自己沒有做到,一個是以名為本,深刻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