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經歷過多少疫情?古人對疫怎麼理解?關於我國古代抗疫路


我國古代經歷過多少疫情?古人對疫怎麼理解?關於我國古代抗疫路

  這個春天,我國經歷了一場讓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抗疫”之戰,他們震驚於我們的調度和全民抗疫的決心以及能力,同時也讓他們明白了我們全民的凝聚力。

  現如今,疫情在我國已經得到控制,反觀全世界,西方國家正在全面淪陷,而他們開始抄我們的抗疫作業,儘管他們不願意承認,但他們正在這麼做。也許外國人並不明白,為什麼我們面對疫情時會有這樣的決心和能力,但如果他們深入瞭解一下我們民族的不間斷史就會發現,在我國古代,人們經歷過了無數次的疫情,面對這些疫情,初期的人們有過愚昧和敬畏,但關於抗疫,我國先民們一直都是積極且無所畏懼的。

  所謂“疫”,也就是流行性傳染病,其形成的條件有多種形式,但定義卻非常謹慎,在我國古代典籍中,稱為“疾疫”,其實也是非常形象的,就是疾病形成的疫情,《漢語大詞典》中對於疫是這樣解釋的:

  疾疫:疫病,流行性的傳染病。

我國古代經歷過多少疫情?古人對疫怎麼理解?關於我國古代抗疫路

  我們看這個解釋就會明白,它必須要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而且有規模性的流行性,這才能稱為疫情。形成疫情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在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的疫情都會讓人不寒而慄。比如發生在十四世紀的“黑死病”,直接奪走了歐洲2500萬人的生命,佔當時歐洲總人數的近三分之一。再比如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這種病最初發源於美國堪薩斯,然後就迅速傳向全球,當時的中國也被捲入,全球感染人數是驚人的,直接導致了近五千萬到一億人的死亡。

  所以我們在看到這些時,首先應該想到一點,那就是我國曆來都是世界範圍內人口之冠,如此密度下,一旦發生疫情,就有可能帶來極為可怕的後果。但如果看我們的古代史就會發現,我國先民們對於疫這樣的兇疾,一直都全力以赴,而被他們抄作業也就釋然了。

  那麼,古代如何認知?經過什麼樣的轉變?古代時這樣的天災多嗎?當時的人們又是怎麼抗疫的?

我國古代經歷過多少疫情?古人對疫怎麼理解?關於我國古代抗疫路

  一、古人對“疫”的認知

  古人認為,疫是一種氣,因為我們知道,這種事看不見摸不著,它還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在古時候落後的認知裡,他們認為是氣也就不奇怪了,漢代劉熙在自己的《釋名·釋天》中是這樣說的:

  厲疾,氣也。中人如磨厲,傷物也。

  因此,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這樣一種災難,首先想到的就是天罰,他們認為這是上天在懲罰下界的萬民,這些天罰裡是包括疫病的,而對於形成疫病的原因,他們則認為是人們對天的敬畏不夠,所以導致了這樣的天罰。比如西漢禮學家戴聖在《禮記·月令》中這樣寫:

  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

  這讓我們現在看來會感覺十分的無稽,但仔細看的話卻又暗含著道理,春天行夏天秋天的政令,就有可能導致雨水不調甚至發生大疫情,這看似荒唐,但如果我們想想的話就會明白,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可如果將這些符合天時的農業政令顛倒,是有可能引起饑荒的,饑荒在古代會死人,而死人多會引發傳染病,所以這是連鎖性的。

  有人可能覺得這是愚昧無知,但其實這也並不奇怪,這裡有個認知的侷限性,要知道當時是漢朝,人們對於很多事都處於未知和探索的階段,走點彎路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當時,人們的基本想法都是這樣的,同樣成書於漢代的《樂記》中記載: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

  我們看到這樣的記載時就會一頭霧水,因為這本由劉德和門人寫成的著作裡,主要是總結先秦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在這樣的一本書裡,卻寫了這麼一句關於疾病的話,為什麼?其實說是寫的音樂,但古代時樂是“禮”的一部分,而說寒暑不時的明面意思是冬夏不分,實際上說的還是政令。

我國古代經歷過多少疫情?古人對疫怎麼理解?關於我國古代抗疫路

  由這些記載我們就能發現,在當時人們認為,多是因為人們不遵守天時或者倒行逆施而造成的疫病。《漢書·五行志》中也是這樣記載的:

  嚴公二十年夏,齊大災。劉向以為齊桓好色,聽女口,以妾為妻,適庶數更,故致大災。桓公不寤,及死,適庶分爭,九月不得葬。

  這裡的大軍就是疫病,漢朝劉向認為,引發大災的原因是齊桓公好色。《公羊傳》裡對於大災的解釋是:

  大災,疫也。

  其實不止是漢朝或先秦,一直到了宋明清時,人們對於這種災難的降臨仍然是這樣的態度,認為是人們所作所為有不周到的地方,所以引發了天災。我們現在知道引發的原因是多樣性的,但當時的人們並沒有這樣的認知。於是古代一些想要青史留名又有所作為的皇帝對自己的要求是很嚴格的,他們在儘量避免引發瘟疫。

  但縱觀我國古代,大型的疫情在各朝各代都時有發生。

我國古代經歷過多少疫情?古人對疫怎麼理解?關於我國古代抗疫路

  二、古代疫情和形成原因

  假如我們翻看史書就會發現,我國先民們在秦漢以前,對於疫的記載是不多的,先秦時期,僅有的記載是魯國史官在《春秋·魯莊公二十年》裡,而且這裡面的記載和《後漢書》裡的記載都是一樣,都說是在齊國,應該是《後漢書》參考了《春秋》裡的記載。

  秦朝時期,有記載的只有一條,而且記載得非常簡單,沒有說當時的救治措施,但說了引發的原因是因蝗蟲而起,這條記載是在司馬遷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裡,發生在秦四年:

  四年,拔篸、有詭。三月,軍罷。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到了漢朝時,《史記》和《漢書》裡並沒有記錄有大型的瘟疫發生,但到了《後漢書》裡卻突然猛增,特別是桓靈二帝期間,瘟疫時有發生。在《後漢書·桓帝本紀》中記載:

  元嘉元年春正月,京師疾疫,使光祿大夫將醫藥案行。癸酉,大赦天下,改元元嘉。二月,九江、廬江大疫。

  靈帝時期,《後漢書·靈帝本紀》中說:

  建寧四年三月,大疫,使中謁者巡行致醫藥。

  當然了,有記錄的絕不僅僅是這樣兩條,我們不能一一舉例,而從此以後,大型的疫病比比皆是,魏、吳到晉,有記載的達到了十六七條,而在南北朝時期,宋、梁、北魏、北齊都記載多次。

  所以我們看這些記載就會發現一個規律,這些多發生在戰亂時期,漢朝後期,進入桓靈二帝時代後,戰亂時有發生,這場大亂一直持續到了南北朝時期,瘟疫也一直如影隨行。想想原因的話,戰亂是要死人的,而古代衛生條件很差,死人堆積在一起腐爛後,是極有可能引發傳染病的,這是戰亂時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

  但是,這只是一個重大原因,並不是說所有的瘟疫都是戰亂引起的,和平時期也有。因為形成瘟疫的原因是多樣性的,甚至是一個極其偶然的原因,就有可能引發。

我國古代經歷過多少疫情?古人對疫怎麼理解?關於我國古代抗疫路

  到了唐朝時,貞觀年間的瘟疫次數也非常多,我們都知道貞觀年間是唐朝強盛的時代,但就是在這樣的年代,有記載的多達六條,全部記載在五代後晉時劉昫、張昭遠等人共同編撰的《唐書》裡,不過有意思的是,他們並沒有記載在“太宗本紀”裡,而是在《唐書·五行志》中收錄,我們隨便舉個例子:

  貞觀十年,關內、河東大疫。

  到了高宗李治時期記載了兩條。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瘟疫的形成也是多樣性的,《宋史》中記載了28條,很多都是和平時期,但瘟疫前常伴有旱、蝗災。

  由此,古代形成原因主要是兩種,一種是戰亂引發,一種是天災引發,剩下的則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那麼,古人如此畏懼的情況下,當瘟疫發生時,人們是如何應對的呢?每個朝代都非常的積極,這也是我們下面要說的。

我國古代經歷過多少疫情?古人對疫怎麼理解?關於我國古代抗疫路

  三、古人怎麼應對

  早在周朝時,人們對於疫病就開始重視,因為當時的人們非常明白人的重要性,一場饑荒都有可能毀掉一個國家,一旦某地爆發大規模傳染性疾病,是有可能斷送國運的,所以在周朝時就專門設立了相應的部門和人員應對一些疾病和瘟疫,當時叫這樣的人為“疫醫”,而且是非常受重視的一種官職,設立在《天官》篇裡,《天官》篇裡都是對國家非常重要的一些官職,可見周朝時期對於這方面的重視性。

  《周禮·天官》中記載:

  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而一旦爆發了大規模疾病後怎麼辦呢?怎麼應對呢?其積極性是空前的,《周禮·地官》中說:

  大司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通財,舍禁,弛力,薄徵,緩刑。

  這裡的大札就是大疫病,一旦發生,要移民通財,薄徵賦稅,甚至緩推刑律,可以看出是救災為上,其它次之。當然了,在《春官》、《夏官》中也有相應的方法和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我國周朝時,對於重大疾病和疫情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即使到了國家危難的時候,一旦發生疫情,也是一定要組織人力物力去遏制的,比如《後漢書·靈帝本紀》中說:

  光和二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謁者巡行致醫藥。

  朝廷派人行醫送藥,目的是自然是救萬民於水火。當然了,到了唐朝以後,一旦發生重要瘟疫,朝廷的重視和救災措施也開始上規模,速度也更加的快,但我們不能全部列出。

我國古代經歷過多少疫情?古人對疫怎麼理解?關於我國古代抗疫路

  由上面能看出,在我國遠古時期,人們對於瘟疫的形成機理有所誤解,這個具有時代的侷限性。但在救治方面,我國從古到今一直都是積極而且迅速的,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到了現代,那些面對疫情災難時迎難而上的醫生讓我們欽佩和感動,他們真正無愧於白衣天使的稱號,期間更是湧現了不少面對災難而不屈不撓的普通人,大家眾志成城,形成了一道鋼鐵似的防護網,保護著我們不受傷害,使我們戰勝疫情和困難。強大的國家調度能力,驚人的民族凝聚力,會使我們永遠屹立不倒!

  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更是如此!

  今天,我們面對控制得當的突發疫情寫了我國古代的疫情過往,但由於手頭資料有限,黑嫂難免會有所遺漏或者誤記,歡迎大家指出錯誤而共同進步。黑嫂所說,一家之言,誰又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