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璇:《商業三國》中的商業本質探析

【摘 要】赤虎的《商業三國》別開生面將商業作為載體,與治國的雄韜偉略相結合,其中的波譎雲詭、爾虞我詐的情節不僅使故事的架構更為緊湊,更是展開了一場現代審美與古典文學的精彩碰撞,給網絡文學題材的選擇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思考。


【關鍵詞】《商業三國》;穿越時空:三國;商業

赤虎是創世中文網簽約網絡寫手,擅長寫歷史穿越作品,文風不拘一格,將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代入作品,引導讀者的代入感強烈。其作文勢大氣磅礴,向讀者揭開恢弘的歷史畫卷,2006年由唐風出版公司出版的《商業三國》是其代表作。


《商業三國》是一部帶有濃烈作者個人風格的作品,赤虎筆下主角通常領導能力強、知識面廣,大到軍制建築,小到礦物果蔬,善於應用現代管理、組織學等科學方法蒐羅物資,建設規劃,改良社會。可以說通天曉地,無所不能。講述了一個曾經當過教師的商人和他的三個朋友,在一次去神農架探險的過程中,穿越時空來到三國時代。他們不滿意當時的中國現狀,對於即將來臨的五胡亂華時代有著深深的憂慮。為了避免漢民族長達300年的苦難,他們在這亂世崛起,以商立國。利用發達的經濟和先進的產品,創建更適宜發展經濟的社會制度,建立更強大的軍隊,推行他們的統一大業和殖民計劃。


開篇從主角探索神農架切入,大致是他與幾位同事在神農架考察時,在一個山洞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五芒星標誌,之後便是一陣眩暈,醒來後發現他們竟不知怎麼到了千里之外的泰山,之後便迅速發展經歷他們在數千年前的中華大地的第一場歷險。雖然這種穿越方式在如今已被無數穿越小說反覆使用,但在該書創作的時候也算是新鮮。主角與他的三個朋友脾氣相投,用主角的話說就是守規矩、講道理、打橋牌不作弊的人,可這種人註定在這個處處心機的年代是不受歡迎的。也正因為如此,四人才對探索神農架無比渴望,一方面是對探索神秘之地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對世俗的逃避,藉此來滿足他們在工作上不被中用,空有滿腦子專業知識的遺憾。而穿越到三國時期正是為他們實現了人生價值提供了載體。


三國,這個在中國歷史政治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思想領域儒學一尊的局面完全是被打破了,沒有了統一的價值觀念,也沒有了統一的是非標準,思想學術界進入了一個非常活躍而又變動不定,多元並存而又相互滲透的時期。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藝術創造精神的勃發,這是強烈、矛盾、熱情、濃於生命彩色的一個時代。這個類似與文藝復新時代正是最有利於變革的時代,最有利於改變我們民族命運的時代。縱觀歷史,漢朝是中華民族最終成型的時代,而東漢末年的大動亂使我們的民族受到了大沖擊,也正因為漢民族經百年戰亂,力量衰弱,才有了之後的五胡亂華,漢民族也因此遭受了400餘年的苦難。主角一行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感受到了冥冥之中的使命感,在英雄輩出的東漢末年步步為營,另闢蹊徑,開始了商業三國的歷史征途。主角的三個朋友分別是醫學、物理、工程方面的高素質人才,經過三年充分的的準備與鍛鍊,文武雙全,和主角一起開啟了探索神農架的征程,卻陰差陽錯穿越到了三國時期,正好可以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一展宏圖。三人都在後文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他們各自發揮所長,為主角一統天下,建立強大的商業帝國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出作者強大的寫作構架能力,在開始便確立了各個角色的功能與作用,並逐漸豐滿人物,讓高山、周毅、尹東這三人慢慢鮮活起來,每個人都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也吸引讀者,將之代入故事情節。三人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這也是文字作品對作者內心的一種折射,讓書中人物替自己完成現實中實現不了事情,而閱讀此類書讀者也大多是抱著滿足內心征服慾望而讀,更容易引起共鳴,這也正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主角剛穿越到三國便亂入一場鬥爭,順水推舟變成了劉備,就此開啟了他波瀾壯闊,運籌帷幄的三國人生。或許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個穿越夢,不滿足於當下按部就班的無趣生活,渴望一種更加自由、灑脫甚至更加瘋狂的生活,對新鮮事物的渴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正是這一天性,才使得人類文明不斷髮展與進步,如果數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沒有走出山洞,邁出探索世界的第一步,那人類可能永不會進化。當一個充滿冒險精神的人,在一個偶然的因素下,來到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時代,面對無限未知的可能,征服便是唯一的可能性。


此文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述的,主角是“我”,“我”便是劉備——劉玄德。這也是一種宿命論的體現,包括在小說一開始就屢次提到“時間到了”,都讓我們在預料之中又持有期待。當“我”穿過時空的浩瀚煙波,越過歷史的漫漫長河,來到千年之前,成為三國人物劉備,“我”想要做的不僅僅是在這群雄爭霸的亂世爭得一席之地,更強烈的願望卻是利用“我”所擁有的超越千年的知識來改變歷史的走向,力挽狂瀾,讓中國從這個時期長久的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作者對於三國曆史甚是熟悉,對於書中這些歷史上曾真實存在過的人物描寫把控得當,對於因為文章發展而變動的歷史線路也是拿捏的合情合理。可見作者是一位讀史懂史之人。而也正是因為如此,作者才有一種怒其不爭的感受,中國在當時已有了鐵器,冶鐵業處於快速發展時期,但到了近代卻一落千丈到達了人均只有500g的境地!作者便從此處出發,挖煤冶鐵,鍛造金屬,用一種全球史觀的歷史觀點,讓文章中的人物遠赴朝鮮、越南獲得製造所需的橡膠等物品,沒有閉門造車,力求真實的可實現性。


不同於穿越一貫的大開金手指,主角在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上經歷了重重磨難,克服了無數困難,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和人格魅力征服了一眾能人巧匠、英雄豪傑。主角熟知歷史走向,敏銳地瞭解到自己所處是一個沒有人權,強者為尊的時代。便有感而言道:“要知道歷史總是勝利者寫的,勝利者總是喜歡把勝利的原因僅歸結為代表著人民群眾的利益,卻把勝利中的科技和鋼鐵的力量抹殺。”而在這個等級分明森嚴的時代,階級制度存多年,雖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從現代人的角度看來,它卻存在著很多弊端。身處亂世,人命輕賤,他對於小孩子把自己賣掉都不能上稅的情況深感痛心,但劉備知道改變這一制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士、農、工、商,不同於現在的拜金,動不動叫馬雲爸爸、叫思聰老公的現象。商人在那個時代是最低等的階級,從商者鄙。這也是造成中華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落後於世界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自古以來都以禮儀之邦的稱譽為榮,但長久以來不斷累積的思想文化雖然使中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享譽世界,但一定程度上也束縛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思想,變成時代進步的枷鎖。而“我”作為一個穿越者,深知商業發展的重要性,在思想文化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必會以商為刃,來刺破思想的桎梏。眾所周知,三國時期諸侯爭霸,群雄四起,主角作為一個商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大發戰爭財的機會。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次革命的成功並不是所謂的民心所向,歷史的推動,更主要的還是要有絕對的力量。於是作者筆下的“我”便開始根據當下的發展狀況改良盔甲開發新型武器,並適當的推出一些思想方面的改革,建立城邦民主制度等等。這是劉備為建立商業帝國邁出的一小步。雖然在春秋時期就已有了《孫子兵法》,後又有了集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法——三十六計,但中國人幾千年的智慧遠遠不止於此。“我”深知“槍打出頭鳥”和“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話糙理不糙的道理,而歷史的走向也會證明這一點。割據開始,最囂張的袁紹袁術,在諸侯中最先滅亡。相反,此刻默默無聞的曹操與孫堅,笑到了最後。於是“我”以戰養戰,大發戰爭財,不同於歷史上仁義為先的劉備,“我”充分發揮了商人的特質,盤踞一方,悶聲發財。這一設定讓讀寫大呼過癮,但最後竟真造出了蒸汽船,就有些超越歷史現實了。1802年美國人富爾頓才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船的雛形,這裡生生提前了一千多年,個人認為有些誇張了。


我們的主角劉備在開始就給自己定了位,說他和三個朋友都是“陰謀論”的人,深刻的理解一個道理:世界上國與國,人與人之間關係用兩個字可以概括:利益。你需要什麼利益,就決定你用什麼立場;你站在什麼立場,就決定你選擇如何實現有利於自身目的。從後面他的行為處事就可以看出,他不僅僅是一個商人,更是一個“陰謀家”。歷史上的劉備素以仁德為世人所稱讚,而《商業三國》中的劉備卻更顯豐滿,知人善用,不僅僅靠人格魅力征服一眾英雄豪傑,對於鄭渾等有利益訴求的人才也是拿捏得當,利用自己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優勢,既滿足其利益要求,又不妨礙推進自己的計劃。作者巧妙地將仁德與如今的人權相對應,把劉備表現出的仁德的說成是他對人權的尊重,不忍同其他的領導者們一般嗜血殘忍,視人命如同草芥一般輕賤。而當他面對敵人和可利用的人的時候,卻又表現了他的另一面——商人的一面。縱橫商場多年的他,深諳人性,知道一個追求利益的人如果不肯為你所用,那你一定在某些利益方面沒有滿足他。所以劉備便利用自己與同伴超前卓越的專業知識,造天下所不能有二、獨此一家之物,吸引人才並逐個擊破。雖然這其中有很多是“拿來主義”,對現代科技成果的利用與推廣,但能將各種不同方面的知識信手拈來,從善如流地利用於各個領域,並熟知歷史的發展脈絡,瞭解多種政治體質的核心於精髓,也是大多數人都無法達到的高度。在主角一行人的三國之旅中,他們看似佔據了歷史角度的制高點,睥睨一切,卻又身在其中,他們不斷改變著歷史卻又不斷地與歷史不謀而合。或許每個人在瀏覽史書時都曾思索過這是否是真實的歷史?這是否是真實的先人?雖然歷朝歷代都不缺乏撰寫史書的史官,但歷史從來都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我們今日看到的,不過是歷史上某一位統治者想讓後世所看到的罷了。如果《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真的只是一個收錢為人寫傳記的商人,那真實的劉備還會如書中所說的耳大如扇、雙臂過膝嗎?然而,一切的一切也只不過是我們的一種猜想,除非真的有人能夠穿越到千年之前去一睹真容。赤虎的這部《商業三國》也從某些方面反映了他對歷史的猜想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歷史。大篇幅的文言文對話很是考究,給讀者帶來了彷彿閱讀史書一般的正史感,但玻璃、煤炭、鋼鐵,這些無疑是超越時代的東西,我們便沿著作者的筆跡,隨著書中人物的腳步,遊走在千年前的三國之中。


一說到三國時的劉備,使人一下子聯想到的就是桃園三結義,而《商業三國》不是《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便也不是那個桃園三結義。張飛張翼德雖還是那個張屠戶,但卻不是那個燕頷虎鬚,豹頭環眼的黑臉大漢。因《三國演義》珠玉在前,所以人們對書中所描繪的那些人物形象深以為然。而雖它所著成的年代雖於今而言為古,但三國時期於它而言也只是一個歷史上的存在。所以如此來,《三國演義》中對其“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的描述可能也只是羅貫中在保持歷史人物張飛忠於劉蜀、勇猛善戰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按照市民階層的倫理觀和審美觀加以改造而塑造出來的,並不存在多少的真實性。“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能說赤虎對張飛、關羽等人的描述不尊重史實,這只是一種文人在藝術層面上的創新與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尊崇如今的市場規律與審美價值。就像如今新版《紅樓夢》被觀眾大肆吐槽,但說不定多年之後又會成為另一個經典呢。要知道,83版《紅樓夢》也不是一經播出就大受好評,在電視劇史上佔據如此高的歷史地位的,它也曾經歷過被人質疑否定的階段。人們對於藝術的審美是不斷變化的,一個好的藝術作品總會在某一時期與當下的人們精神層面的對於藝術形象的構想趨於統一,由此獲得大眾審美的認可。


俗話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戰爭便是如此,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鼎立,開始了長達近百年的割據紛戰,最後受傷害卻是平民與土地。《商業三國》中的劉備作為一個來自千年之後的“過來人”,深知兩種思想的爭執不該以結束對方肉體這種血淋淋的方式結束,為他幫助曹操提供了合理性。劉備希望的是人心的征服,是真正意義上的征服和改變,只有通過與相稱的對手較量才能比較出誰優誰劣。曹操,在歷史上不僅是大文學家,也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他對朝政的一些改革思想,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有競爭才有發展,有曹操這樣有才能的競爭對手的存在,優勝劣汰,才是商業的本質。


《網文新觀察》電子刊於2016年創辦,由上海市作家協會指導、上海網絡作家協會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是上海網絡文學評論新陣地,共同助力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闢有解讀網文、 類型研究 、大神專欄 、 網絡關鍵詞 、 學術交流等主要欄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