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對話武漢抗疫戰士、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麻醉醫生馬偉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對話武漢抗疫戰士、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麻醉醫生馬偉

寫 在 前 面

2月15日,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牽手本報教育週刊編輯部,共同搭建了“援鄂一線麻醉醫護人員心靈呵護平臺”,並建立了“一線麻醉呵護2020”微信群。近一個月來,本刊記者由此得以深入一線抗疫戰士,關注他們的喜樂與憂傷。

令我們感佩的是:一線抗疫戰士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堅強、理性和積極面對挑戰、困難的心理品質。於是,筆者連線了兩位援鄂抗疫醫護人員,以期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

通過採訪,筆者的感受是:英雄確實出自平凡,但他們優秀品質和精神力量的蓄積是早已經在過去的若干年內準備好了的。無論是義無反顧地出征還是在抗疫現場的積極調適,他們身上都呈現出許多積極的人格和心理特質,而進一步探究他們正能量的來源,我們會印證很多樸素的常識:家庭的力量、傳統文化的影響、醫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以及感恩、責任、擔當等積極人格品質成為他們面對重要抉擇和挑戰時的關鍵力量。(賀春蘭)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對話武漢抗疫戰士、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麻醉醫生馬偉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對話武漢抗疫戰士、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麻醉醫生馬偉

武漢抗疫戰士、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麻醉醫生馬偉

“醫者,此去欲何?”

“戰病疫,救蒼生!”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一天在一線抗疫麻醉醫護人員微信群裡,一位微友扔出了這段話。記者深為震撼。於是,特別和這個微友展開了一場對話。他不知道筆者是記者,以為是在和同行聊天。直到後來我們才彼此交換身份。他叫馬偉,39歲,是來自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的一位麻醉醫生。整個聊天過程中,他的語言頗為質樸,甚至有些輕描淡寫,但筆者還是感受到了這位普通的抗疫戰士身上擁有的莫大的精神力量。

教育在線:你們在武漢做什麼?

馬偉:我是寧夏一個普通的麻醉醫生,來武漢我們支援的方艙醫院,一都還好,沒問題。

教育在線:我被您那段大義凜然的話震驚了,怎麼想到的這些話?

馬偉:我平時喜歡看道家的一些著作。凡太平盛世,道家就閉門謝客;天下大亂,道家就會下山救世。抗戰時期有一位道家前輩就帶領弟子下山抗倭,只留小徒弟看家,下山時就說過這句話,“師父此去何為,殺倭寇,救蒼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我記憶深刻。

馬偉:被需要本身就會帶來一種很強的成就感。有個武漢醫生告訴我,當時整個世界是黑的,不知道哪天會倒下,後面第一批第二批援軍來了。他們說,“我們有救了。”我告訴他,我們會來的,國家和人民不會丟下你們的。我就這樣想,服從安排,不論工種,只要我們能出一份力。

我也和病人聊天。一個離異的母親帶著一個女兒,床對床的住著,她告訴我小區裡死了好幾人,自己怕的要死,後面聽說醫療隊進駐,國家整個有序地安排。自己一下子覺得有救了。

我真的很驕傲自己是中國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這個地方感覺很真摯很真實。

還有,我們身邊普通人身上發生的事情也常常激勵著我,同事裡很多人一襲長髮,說剪就剪了。我見過一個護士姑娘,禁不住的去摸自己的長髮,想起已經減掉了,莞爾一笑。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這些普通的小事兒發生在身邊,常常讓人內心激盪。您看武漢這裡封城了,快遞小哥維持著運轉,接我們的司機都是志願者。昨天凌晨那位司機送我回來,我說感謝,司機說,“不用,你來幫我們打仗,我們要感謝你們。”

分享一段我的日誌吧:昨天搬家時,到了這邊的賓館,我們在搬東西,酒店經理年齡很大了,也一直在幫我們搬,我就說您放著吧,我們來。可他說,“沒關係的,你們是過來幫我們打仗的,我們幫你們搬搬東西沒什麼的。”聽到這句話,讓我內心特別的感動,多淳樸的武漢人啊,從駐地物業管理的兢兢業業,小賣部老闆給醫療隊送零食的感恩,再到昨天酒店經理的話語,真的,武漢是個英雄的城市,是個打不爛壓不垮的城市,我們絕對會贏!

這樣的事情常常在我身邊發生,讓我內心說不出的激盪。我常常感慨我們的祖國很偉大,你看後方很多企業不再做原來的主業,而是停掉主業改為生產防護服生產口罩等等。

教育在線:善良如您呢!對善敏感。您的語言總是輕描淡寫,但我能感到您身上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講講您的父母?

馬偉:父母是普通的工人,從小爸爸就教育我說男子漢要有擔當,要有顆仁心,要有勇氣去擔起責任。父親在我心裡一直就是一座偉岸的高山,始終高大挺拔。父親是長途客運司機,長途車上總會備著吃的和藥品,有時候遇到很困難的人,父親便不收車費,還贈與吃食。父親常說,出門在外誰都會遇到難處的,能搭把手就搭把手,給別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在我心裡我父親就是江湖俠客。

教育在線:讀書是不是也給您帶來很大影響呢?

馬偉:以前喜歡看書,什麼類型的都會涉及一些,大學時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其中《射鵰英雄傳》印像很深,做個為國為民敢挺身而出的俠客,曾經也是年少時的夢想。隨著時間的沉澱,我覺得做個普通人就好,做好自己本職的工作也是在為國家做貢獻,平凡人也可以有俠義的心。

前段時間聽過一首歌,一個外國友人肖恩寫給白衣戰士的,很感動,歌詞裡有些東西深深的觸動著我的心,讓我多年前年少的夢想變得清晰,我突然發覺我自己在做的事情不就是我兒時的夢想嘛。歌詞是這樣寫的:

這世上總有隱世英雄,

持一心赤誠可比日月星斗。

這世上總有隱世英雄,

懷一腔豪勇無畏劍指蒼穹!

翅膀揹負天空踐行孤獨美夢,

縱身如流星也曾劈開夜空。

教育在線:一句話總結下你們在那裡的心理狀況?

馬偉:特別激昂的鬥志!我在心裡想,看你能折騰成什麼樣?我們現在就是戰士,我們的防護服就是鎧甲。

教育在線:您上前線,家人什麼反映?想過風險的問題嗎?和家人溝通過嗎?

馬偉:疫情剛爆發時,我就寫了請戰書,也和孩子說了,孩子很懂事也很支持,爸媽也是,很支持我,我當時交請戰書時沒有想那麼多關於風險的問題,幹我們這行的時刻都在面對風險,科學做好防護我想就沒有問題。

教育在線:問題是眼見有醫護感染死去呢。您沒有想過嗎?

馬偉:我明白你的意思,醫護感染甚至死亡,我想過。但難道讓老百姓擋在我們前面?當然是我們醫護人員先上了啊!還是那句話,我們現在就是戰士,我們的防護服就是鎧甲。

教育在線:你真不怕死嗎?

馬偉:我自己學習臨床的。畢業上崗第一臺手術就是從死神手裡搶救一個18歲的病人。經歷多了,把生死這件事情看得很淡。但對病人,我一直想能多救一個是一個。

教育在線:為什麼你看輕生死,對病人倒想多救一個是一個?

馬偉:人終究會死去,但我想總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點足跡。如果哪天真死了,我還救過幾個人呢。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對話武漢抗疫戰士、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麻醉醫生馬偉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對話武漢抗疫戰士、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麻醉醫生馬偉

這段對話中的黃宇光,是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國家麻醉質控中心主任。17年前他曾經參加SARS抗疫。此次新冠肺炎暴發,這位老兵一直在後方關切著前方戰士的安康,提供專業支持,並和本刊一起建設了一線麻醉戰士心靈呵護平臺(微信群)。據黃宇光介紹,全國有近800位麻醉專業醫護人員走向了援鄂一線,300餘位通過掃碼進入了這個微信群。

2月23日上午, 湖北省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醫生夏思思去世的消息傳出,黃宇光和群友們在悼念的同時也被激發了更昂揚的英勇無畏同仇敵愾的鬥志。

“@黃宇光 武漢人老子就是不信這個邪!”說話的這個小苗原名叫姚尚龍,此時正住在武漢某醫院的重症監護室。他和黃宇光一樣是一名抗戰SARS老兵,武漢協和醫院原副院長, 也是中華醫學會分會原副主任委員。前段時間,因為被在武漢某醫院工作的女兒的感染,一家三口都得了新冠肺炎,分別被隔離治療。為了給小苗安慰,黃宇光特別把他請進了這個群。

作為患者也是醫者,小苗的話引起很多人的回應。

“醫者,此去何為?”“站病疫,救蒼生!”“若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筆者順著這段話找去,發現了寧夏中醫院一個普通的麻醉抗疫戰士的這段話。而後來的採訪讓記者意識到,這樣的對話片段所反映出的昂揚瞬間恰是援鄂抗疫戰士的普遍心態。

據悉,老兵小苗目前正在康復,現在已經從重症監護室到了隔離點。(賀春蘭)


白衣戰士人格力量的解析和教育啟示——訪北師大心理學部教授林丹華


教育在線: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一種強大的人格力量。您如何解讀?

林丹華:由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家庭影響、醫生職業道德等等影響所致的個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在訪談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危難時挺身而出”、“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文化基因對白衣戰士精神世界的影響。同時,他們內心也擁有強大的心理彈性,在壓力和困難面前能夠擁有堅強的精神信念和積極的思維方式,善於調整好負面情緒,對困難擁有良好的耐受力,在壓力下能很快獲得良好的適應;充滿感恩心。他們本是援助者,但對武漢當地人的感謝充滿感激,並能將他人的感謝轉化為自身的精神和力量,從周圍的正能量中獲得自身更多的內在力量。還有一點就是醫德,他們身上有我是醫生、捨我其誰的醫生行業的職業精神。比如馬偉說,有風險我們就更應該頂在前面,難道讓老百姓頂在我們前面嗎?

教育在線:為什麼有些人對善特別敏感,能夠隨時隨地從一件件小事中,汲取正能量,給自己充電?

林丹華:除了先天因素外,從小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也非常重要。若小時候的環境讓他更能感受到被愛、溫暖和支持,長大後他就更有責任心,更能在關鍵時刻向外界傳遞愛、溫暖和支持,面對挑戰更具有反思精神和能力,使每一次的艱難困苦都變成人生成長和昇華的機會,比如徐軍美院長面對護士的照片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這兩個案例中我們也都看到了他們從小成長的原生家庭的充分的愛的支持。

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自己和環境的良性互動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自身的優秀品質能在他的生活環境中充分地展現出來,環境也給予他足夠的支持,他就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反過來他也能更多地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

教育在線:他們的精神發育對我們的教育有什麼啟示?

林丹華:首先,要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感,尤其應抓住一些重要的關鍵時期,比如此次抗疫,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擔當、勇氣、堅韌等積極品格,培養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的堅強信念。其次,從小給孩子創設溫暖、充分的支持性的愛的氛圍和環境。尊重、肯定、愛,在這樣氛圍下長大的人更有安全感,關鍵時刻內心更有穩定感和力量感,更善於在不利環境中關注並轉化哪怕是點滴的積極和正能量的因素,為他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最後,加強勞動教育。勞動磨鍊兒童青少年的品格、意志和能力,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在線:經歷這次疫情考驗之後,對孩子的教育,您還有什麼建議?

林丹華:加強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和危機後成長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常有風雨,生命教育和危機教育可以讓孩子們學會從危機和創傷中看到成長的機會,對自己、他人、社會以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有全新的認識,不懼人生的風雨,堅定、勇敢前行。


勇士背後都有一個有愛的家庭——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李浩英


馬偉醫生背後,我看到了家庭賦予他的的精神力量。

馬偉醫生正值壯年,“戰病役,救蒼生!若一去不hui?便一去不回!”這樣凜然無畏的宣言,真是抱定“馬革裹屍還”的抱負啊。談及父母對自己的影響時,“以身作則、耳濡目染、不懂啥大道理”似乎是共同的概括。徐醫生說到父母放手讓自己參與勞動時,父母恍然在身旁。馬偉醫生談及父親作為司機隨身帶食物和藥品幫助有難處的人,我們感受到他發自肺腑的對父親的尊敬並以父為傲!

“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麼樣的家教,就有什麼樣的人”。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往往是一個人的一生。無論是飯後家長裡短的八卦還是一起在廚房叮噹,亦或在田地間汗水流淌,父母無聲無私無形地將對生活的熱愛,對困境的堅韌,對人間的大愛和擔當,刻在了孩子的骨子裡滴在了他們的血脈中。平淡如常的日子,這種優秀品德和人格的力量不顯山不露水,而真是到了困境絕境時,這種力量就會從骨子裡迸發出來。因為兒時父母的陪伴和教誨給予我們的溫暖安全會化成無窮的力量,讓我們敢做決定敢去擔當。

為什麼說父母的恩情永遠報答不完,不單純是他們給了我們血肉之軀,更是他們用生命和人格滋養我們的精神成長!為什麼說家庭的幸福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就,因為人生的第一個課堂是家庭,第一位老師就是父母,在家裡是人格根基的成長,只有根深才能葉茂。為什麼說家庭教育說到底就是家風的傳承和影響,那就是因為“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於家庭,是我們身心健康得以順利地成長,於國家,我們長大之後能夠順利地“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為平凡的千千萬萬家庭中培養出能為國擔當為民保平安的英雄們自豪!因為你們我們才可以安然在後方!致敬!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對話武漢抗疫戰士、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麻醉醫生馬偉

文 / 賀春蘭

來源 /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