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导语: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未定,当时的袁绍统领地广兵多的冀州、青州、并州、幽州之地,可以说是当时最有权势的一方军阀了。

袁绍集团更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黄河以北的中国的集团。但后来袁绍与曹操官渡一战失败后,走下了历史的舞台,袁绍集团也走向了衰亡。自古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官渡一战的失败是导致袁绍集团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但十哑君认为不然,通过笔者查阅记载袁绍占据冀州初始,到官渡之战之前阶段的历史,可以看出,袁绍从占据冀州的那一刻任用冀州阵营与汝颖阵营谋士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袁绍集团最后的衰亡。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袁绍占据冀州初期及袁绍是如何埋下后来衰亡的隐患的。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袁绍剧照

袁绍占据冀州的初始

公元190年3月,董卓乱政,逼死了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刘辩,引起了天下人的公愤,很多地方都举兵讨伐董卓。当时还只是一个渤海太守的袁绍就被推举成为讨伐董卓的联合军的盟主。而行军打仗粮食是第一要素,军事根据地是第二要素。但是袁绍所在的渤海郡,资源稀少,位置偏域,都没有优势,所以袁绍必须要寻找一个更加适合的地域。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绍谋臣逢纪曾说:“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

从上记载可以看出,袁绍身边已经有人提出这个地域的问题。而袁绍其实早有想法寻一资源丰富,位置优越的地域据守,但是苦于没有机会。而眼下袁绍成为讨卓联盟的盟主,正好有了恰当的时机,便将此事提上了日程。在起兵讨卓前,袁绍就跟曹操谈起了这个想法。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曾对曹操说:“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

其中的“南据河”中河指的就是黄河,南据河的意思就是要在南边依靠黄河资源。而黄河正好就在冀州所在地域,再加上东汉末年冀州受战祸破坏较少,社会较为稳定。史料记载:“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所以袁绍从关东发兵就已经选好了冀州作为自己的目的地。但当时的冀州还在董卓任命的韩馥占据下。

因为董卓的父亲曾任职颍川,就是韩馥的家乡,而董卓和其弟弟董旻都是出生在那里。所以董卓举荐为冀州牧的名士中,韩馥排在第一,也可以看出韩馥在当时也是比较有名望的。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冀州所处的地理位置

因为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形成了以汝、颍、南阳为中心的谋士阵营。虽然各个阵营的谋士在当时很多都是同一集团的,但还是没有能摆脱地域的局限。各个阵营的谋士都自视清高,而对其他阵营的谋士都是有所轻视的。

后来韩馥到冀州后只重用本乡颍川的谋士,对于冀州阵营的谋士都抱着谨慎的态度。而后来袁绍用计让韩馥让出冀州之时,因为冀州的谋士们都清楚冀州的实力,所以都反对韩馥让出冀州。但正因为韩馥不相信冀州谋士的原因,当所有冀州人反对让出冀州时,韩馥却持了不采纳的态度,一意孤行的将冀州让给袁绍。最后韩馥的结局不言而喻了。就这样袁绍也没有动一兵一卒,就取代了韩馥成为了冀州的新领主。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韩馥画像

袁绍衰亡从占据冀州那一刻就已埋下隐患

袁绍成为冀州牧后,思考之所以韩馥能丢掉冀州,就是因为韩馥重信本乡阵营谋士,却不信任冀州阵营的谋士。所以袁绍接手冀州后,尽管他也不喜欢冀州的谋士,但为了避免重蹈韩馥的覆辙,开始着力启用冀州阵营的谋士,广泛的吸收冀州各地的名士,从而扩大统治基础,雄踞黄河以南。

袁绍首先启用的就是韩馥在位时受排挤严重的冀州名士:沮授、审配、田丰等。而这三位冀州名士后来都成为了袁绍阵营的首席谋士。袁绍提拔这批冀州谋士后,不仅为自己在冀州的立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给当初冷落这几位谋士的韩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最后虽然韩馥逃到了张邈府中,但还是在惊恐中自杀身亡。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冀州阵营谋士田丰剧照

就这样袁绍轻松的除掉了一大隐患韩馥,而且在占领冀州初期保持了集团的稳定发展。从袁绍占领冀州初期不仅打败了割据幽州的公孙瓒。还亲自率军平定了冀州境内的黄巾军的余党。当时常山、赵郡、中山、河内诸地分布很多黄巾余党,号称“黑山军”。公元193年黑山军曾一度攻陷过邺城,可见其的威胁也不可小视,袁绍亲自带军进行长期的扫荡,消除了这一威胁,与此同时袁绍还夺取了青州和并州,基本实现了“黄河以北,合四州为一地”的盛况。这期间,袁绍的政治头脑、军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袁绍集团内部是多么的和谐。

但中国谚语说:有难可以同当,有福不可共享。在袁绍占据冀州初期困难时期,所有阵营的谋士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都尽心尽力的为袁绍出谋划策。而外患解除后,内部也上了轨道之后,集团内部的袁绍本乡汝颖阵营与冀州阵营的矛盾冲突便很快的凸显出来。

因为汝颖阵营和冀州阵营的谋士都来自不同的地域,又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有着不同的政治利益,必然会导致他们政治意见上及军事战略上的不同,导致经常发生争执,冲突,甚至演化成党派之争。当然聪明的领导者反而会利用两个不同政派的不合,在中间权衡利弊,互相制约,保证各派斗争处于可控的状态之中,从而使整个统治集团更好的繁荣发展。袁绍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游刃在两个阵营中间,使集团势力逐渐的庞大起来,但随着冀州的强大,袁绍逐渐陶醉在了自我的成就中,失去了应有的清醒意识,再很多政策上明显的偏信了本乡汝颖阵营的谋士,导致两个阵营失去了平衡。后来两个阵营的互相排斥与斗争,成为了袁绍集团衰亡的一大原因。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冀州阵营谋士沮授剧照

在迎汉献帝的决策上,由于两大阵营的分歧,导致袁绍错失良机

汝颖、冀州两大阵营的不合最早是体现在迎汉献帝这一政治决策上。董卓当初西迁的时候将汉献帝也挟持到了长安,虽然当时东汉王朝已经剩下了空架子,但由于东汉的长久统治,东汉王朝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深刻到当时的民众心里。所以当时曹操首先打着拥立汉朝的名义讨伐其他军阀,就赢得了天下很多名士的认同与支持,这也是曹操阵营为何会聚集那么多有名的谋士的一大原因。

而在袁绍刚任冀州牧的时候,与冀州阵营的沮授讨论过是否迎汉献帝的问题。沮授当时就表示,一定要迎汉献帝,这样就可以号令天下。这算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雏形了,可谓远见卓识。但汝颖阵营的谋士以郭图为首却反对迎汉献帝。

《三国志》记载郭图反对沮授的建议,曰:汉室凌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则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最初沮授提出迎献帝的时候,曹操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势力与基地,等曹操听取其谋士建议迎汉献帝的时候,已经比沮授提建议的时候晚了四年。如果袁绍听从了沮授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到邺城,控制在手中,袁绍就会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说不定就不会有曹操的事了。袁绍最后听从了郭图为首汝颖阵营不迎献帝的建议,这不得不说算是袁绍的一个严重错误,不仅导致错失了良机,更导致了汝颖、冀州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汉献帝被曹操挟迫迁都许昌剧照

古话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袁绍集团在迎汉献帝政策上的失误,也注定了其衰亡的结局。过了不久,曹操便将汉献帝迎到许昌,迫使各地军阀向献帝称臣进贡,袁绍不从。曹操便通过献帝下诏书,谴责袁绍。诏书说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相擅讨伐。意思是说:“袁绍凭着自己领地广阔兵将众多,而自立党派,不协助皇帝,却擅自征战,扩大领地,将袁绍说的如同汉贼。”这个时候的袁绍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取沮授的建议,上书要求曹操将汉献帝送回邺城,但曹操怎么可能同意呢?这就像痴人说梦一样。


袁绍集团两大谋士阵营的在迎汉献帝政策上的分歧,导致袁绍错失良机,使得曹操一时占了上风,从此袁绍走上了被动,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袁绍都处在了下风,也是导致袁绍注定走向衰亡的一大原因。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历史上的汉献帝

袁绍的宽松政策,任人唯亲,导致在职者多为贪污之吏,弄得百姓疾苦,不得民心

因为袁绍家族有着“四世三公”的背景,属于出身高门,因此很多名士都投奔他而来,于是袁绍采取了优厚待遇,宽松的政策来对待这些名士。冀州刚稳定不久,袁绍就任其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可以看出袁绍用人不像曹操唯才是用,而是唯亲。

十哑君认为袁绍过早的分权也是导致袁绍衰亡的一大原因。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袁绍长子袁谭剧照

当时的沮授曾提醒过袁绍,但袁绍并不在意。后来袁绍的诸子在地方与乡里豪强勾结,放纵无度。有史料记载当时袁谭在青州时候的放纵程度。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谭在青州:“信用群小,好受近言,肆志奢淫,不知耕种之艰难……使妇弟领兵在内,至令草窃,市井而外,掳掠田野……”

可以看出袁绍其子袁谭在青州的所作所为,堪称一方土匪。其他诸州也有类似之处。从史籍上看,袁绍集团的权势人物大多贪欲,只争夺财物,不为民生出半点力。

《三国志》记载:“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

从上述史料记载可以看出,袁绍领导下的权势之人,都是豺狼之辈。地方的豪强更是与州、郡、县的官员勾结,大肆隐占人户,逃避赋税与兵役,并将这些负担都转嫁到贫困的底层农名身上,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袁绍领导下的地区阶级矛盾近一步激化,而袁绍又因为无法得到充足的兵役与赋税来源和广大百姓的支持,更注定了袁绍集团必定衰亡的结局。

袁绍后期日益骄狂自大,意必固我,出现军事上的重大失误,背离人心

《三国志》记载当时韩馥集团谋士曾夸赞袁绍:“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世布恩惠,天下家受其惠。”

上述史料可以看出袁绍在早期政治环境中,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但随着袁绍势力的扩大,袁绍也日益骄狂自大,急于消灭其他军事集团,自立称帝。袁绍曾示意主薄耿包上谏“赤德衰尽,绍为黄盈,宜顺天意,以顺民心”。袁绍还把诏书拿给群僚看,表示有异议者就诛灭家族。

后来因为众人都反对,袁绍只有杀了耿包解除了这次风波。就是在袁绍这一心态作用下,其对当时很多著名谋士都不以礼相待,更不顾及他人舆论,损坏了自己形象,也失去了天下民心。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历史上的袁绍

不礼贤下士,仅是损坏了袁绍的形象,这个还可以挽回,但在后来因为袁绍骄狂心态导致一系列的战略政策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袁绍最后衰亡。

袁绍控制黄河以北地区时,曹操集团刚稳定河南的局势,但还没有站稳脚跟,袁绍认为趁曹操羽翼未丰满,必须尽快将其消灭。而冀州阵营的谋士沮授、田丰认为历经 常年战乱,百姓都很疲惫,资源也很匮乏,要先缓和一下,使之军民休养生息,再图大业。但袁绍却骄狂的认为,自己地广人多,所向披靡,根本不需要休养生息,便可直捣曹贼老巢。

这个时候冀州阵营对立的汝颖阵营的郭图揣摩到了袁绍的心思,上书怂恿袁绍尽快出兵,与曹操展开决战。而郭图上书就是要尽快发兵决战,而具体怎么发兵怎么个战略部署却只字未提。对此,很多清醒之人都明白,此刻出兵必败。

《三国志》记载田丰曾反对发兵说:“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田丰认定如果此刻发兵,胜败在此一举,如果败了,后悔也来不及了。袁绍听到后,却以霍乱军心一罪将田丰扣拿。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田丰的判断是正确的。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历史上的田丰

袁绍与曹操大规模战争爆发后,与曹操决战在即,这时必须要在屯驻地点,军粮运输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容不得半点差错,但这是的袁绍阵营都处于争胜求功的状态,他们在战术上都认为曹操不堪一击,过度的自信,导致全军刚度过黄河,就失去了文丑、颜良两员大将。直接给袁绍集团当头一棒。

古代行军打仗,粮草的及时补给与充沛是获胜的首要条件,粮食的运输和保护都极为重要,否则粮食一旦出现问题,前方全军定会陷入混乱,不战而败。沮授很早就提醒过袁绍这一粮草问题,但没有引起袁绍的注意,其护粮部队就曾被曹操派轻兵截获。加上后来乌巢粮仓守将淳于琼的屯军无戒备,对曹军毫无提防,被曹操亲自带兵烧毁,导致袁绍数十万大军失去了粮草的补给,最后不战而败。袁绍也与次年恨当中病死。从此袁绍集团也彻底走向了衰亡。


谈三国袁绍集团的衰亡从占据冀州初期就已注定,并非官渡一战导致

袁绍集团与曹操集团的势力范围


结语: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袁绍集团的衰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从官渡之战,而是在袁绍刚占据冀州时由于同时任用冀州阵营与汝颖阵营,由于两个阵营不同地域群体的利益冲突,从而在袁绍集团内部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集团,且在后来不断地进行政治、军事、权力上的争夺与倾轧。袁绍在初期还能游刃于两大集团中间平衡利弊,但随着势力的扩大,袁绍的骄傲纵横,导致袁绍逐渐失去了应该有的清醒,从而再多次政策决断上偏信本乡汝颖阵营的谋士,压制了冀州阵营,从而酿成了日益恶化的内耗,最后走向了衰亡之路。

后来袁绍死后,两个集团将各自的利益嫁接在了袁绍的两个儿子身上,更导致了袁谭,袁尚两兄弟之间的相残。袁谭方面竟联合曹操攻打弟弟袁尚,可见袁绍儿子们的无知程度是如何的让人耻笑。最终两个集团被曹操各个击破,标志着袁绍集团彻底的覆灭。

袁绍作为汝颖名士之一,却没有正确处理汝颖与冀州阵营之间的关系,是导致袁绍集团覆灭的一大原因。

但是袁绍曾在讨伐董卓之乱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不提,袁绍曾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及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仍不失为一个英雄。对这一点,曹操也是认可的。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于建安九年平定邺城后“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

其实曹操早年曾追随过袁绍,受过袁绍的帮助与提携。可以说如果没有袁绍,做为“宦官遗后”的曹操是很难在当时注重出身的东汉时期有一席之地的。也正因如此,在曹操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忘过袁绍的知遇之恩。纠此缘由,关于从古至今很多学者发表关于袁绍心胸狭窄,志大才疏的评价,便需要各位读者明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