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導語: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天下未定,當時的袁紹統領地廣兵多的冀州、青州、幷州、幽州之地,可以說是當時最有權勢的一方軍閥了。

袁紹集團更一度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統一黃河以北的中國的集團。但後來袁紹與曹操官渡一戰失敗後,走下了歷史的舞臺,袁紹集團也走向了衰亡。自古以來很多學者認為官渡一戰的失敗是導致袁紹集團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但十啞君認為不然,通過筆者查閱記載袁紹佔據冀州初始,到官渡之戰之前階段的歷史,可以看出,袁紹從佔據冀州的那一刻任用冀州陣營與汝穎陣營謀士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袁紹集團最後的衰亡。下來讓我們瞭解一下袁紹佔據冀州初期及袁紹是如何埋下後來衰亡的隱患的。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袁紹劇照

袁紹佔據冀州的初始

公元190年3月,董卓亂政,逼死了當時的皇帝漢元帝劉辯,引起了天下人的公憤,很多地方都舉兵討伐董卓。當時還只是一個渤海太守的袁紹就被推舉成為討伐董卓的聯合軍的盟主。而行軍打仗糧食是第一要素,軍事根據地是第二要素。但是袁紹所在的渤海郡,資源稀少,位置偏域,都沒有優勢,所以袁紹必須要尋找一個更加適合的地域。

《三國志·袁紹傳》記載袁紹謀臣逢紀曾說:“將軍舉大事而仰人資給,不據一州,無以自全。”

從上記載可以看出,袁紹身邊已經有人提出這個地域的問題。而袁紹其實早有想法尋一資源豐富,位置優越的地域據守,但是苦於沒有機會。而眼下袁紹成為討卓聯盟的盟主,正好有了恰當的時機,便將此事提上了日程。在起兵討卓前,袁紹就跟曹操談起了這個想法。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袁紹曾對曹操說:“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

其中的“南據河”中河指的就是黃河,南據河的意思就是要在南邊依靠黃河資源。而黃河正好就在冀州所在地域,再加上東漢末年冀州受戰禍破壞較少,社會較為穩定。史料記載:“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所以袁紹從關東發兵就已經選好了冀州作為自己的目的地。但當時的冀州還在董卓任命的韓馥佔據下。

因為董卓的父親曾任職潁川,就是韓馥的家鄉,而董卓和其弟弟董旻都是出生在那裡。所以董卓舉薦為冀州牧的名士中,韓馥排在第一,也可以看出韓馥在當時也是比較有名望的。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冀州所處的地理位置

因為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形成了以汝、潁、南陽為中心的謀士陣營。雖然各個陣營的謀士在當時很多都是同一集團的,但還是沒有能擺脫地域的侷限。各個陣營的謀士都自視清高,而對其他陣營的謀士都是有所輕視的。

後來韓馥到冀州後只重用本鄉潁川的謀士,對於冀州陣營的謀士都抱著謹慎的態度。而後來袁紹用計讓韓馥讓出冀州之時,因為冀州的謀士們都清楚冀州的實力,所以都反對韓馥讓出冀州。但正因為韓馥不相信冀州謀士的原因,當所有冀州人反對讓出冀州時,韓馥卻持了不採納的態度,一意孤行的將冀州讓給袁紹。最後韓馥的結局不言而喻了。就這樣袁紹也沒有動一兵一卒,就取代了韓馥成為了冀州的新領主。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韓馥畫像

袁紹衰亡從佔據冀州那一刻就已埋下隱患

袁紹成為冀州牧後,思考之所以韓馥能丟掉冀州,就是因為韓馥重信本鄉陣營謀士,卻不信任冀州陣營的謀士。所以袁紹接手冀州後,儘管他也不喜歡冀州的謀士,但為了避免重蹈韓馥的覆轍,開始著力啟用冀州陣營的謀士,廣泛的吸收冀州各地的名士,從而擴大統治基礎,雄踞黃河以南。

袁紹首先啟用的就是韓馥在位時受排擠嚴重的冀州名士:沮授、審配、田豐等。而這三位冀州名士後來都成為了袁紹陣營的首席謀士。袁紹提拔這批冀州謀士後,不僅為自己在冀州的立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給當初冷落這幾位謀士的韓馥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最後雖然韓馥逃到了張邈府中,但還是在驚恐中自殺身亡。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冀州陣營謀士田豐劇照

就這樣袁紹輕鬆的除掉了一大隱患韓馥,而且在佔領冀州初期保持了集團的穩定發展。從袁紹佔領冀州初期不僅打敗了割據幽州的公孫瓚。還親自率軍平定了冀州境內的黃巾軍的餘黨。當時常山、趙郡、中山、河內諸地分佈很多黃巾餘黨,號稱“黑山軍”。公元193年黑山軍曾一度攻陷過鄴城,可見其的威脅也不可小視,袁紹親自帶軍進行長期的掃蕩,消除了這一威脅,與此同時袁紹還奪取了青州和幷州,基本實現了“黃河以北,合四州為一地”的盛況。這期間,袁紹的政治頭腦、軍事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袁紹集團內部是多麼的和諧。

但中國諺語說:有難可以同當,有福不可共享。在袁紹佔據冀州初期困難時期,所有陣營的謀士都是為了更好的發展,都盡心盡力的為袁紹出謀劃策。而外患解除後,內部也上了軌道之後,集團內部的袁紹本鄉汝穎陣營與冀州陣營的矛盾衝突便很快的凸顯出來。

因為汝穎陣營和冀州陣營的謀士都來自不同的地域,又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有著不同的政治利益,必然會導致他們政治意見上及軍事戰略上的不同,導致經常發生爭執,衝突,甚至演化成黨派之爭。當然聰明的領導者反而會利用兩個不同政派的不合,在中間權衡利弊,互相制約,保證各派鬥爭處於可控的狀態之中,從而使整個統治集團更好的繁榮發展。袁紹剛開始的時候還可以遊刃在兩個陣營中間,使集團勢力逐漸的龐大起來,但隨著冀州的強大,袁紹逐漸陶醉在了自我的成就中,失去了應有的清醒意識,再很多政策上明顯的偏信了本鄉汝穎陣營的謀士,導致兩個陣營失去了平衡。後來兩個陣營的互相排斥與鬥爭,成為了袁紹集團衰亡的一大原因。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冀州陣營謀士沮授劇照

在迎漢獻帝的決策上,由於兩大陣營的分歧,導致袁紹錯失良機

汝穎、冀州兩大陣營的不合最早是體現在迎漢獻帝這一政治決策上。董卓當初西遷的時候將漢獻帝也挾持到了長安,雖然當時東漢王朝已經剩下了空架子,但由於東漢的長久統治,東漢王朝已經成為一個象徵深刻到當時的民眾心裡。所以當時曹操首先打著擁立漢朝的名義討伐其他軍閥,就贏得了天下很多名士的認同與支持,這也是曹操陣營為何會聚集那麼多有名的謀士的一大原因。

而在袁紹剛任冀州牧的時候,與冀州陣營的沮授討論過是否迎漢獻帝的問題。沮授當時就表示,一定要迎漢獻帝,這樣就可以號令天下。這算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策略的雛形了,可謂遠見卓識。但汝穎陣營的謀士以郭圖為首卻反對迎漢獻帝。

《三國志》記載郭圖反對沮授的建議,曰:漢室凌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則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最初沮授提出迎獻帝的時候,曹操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勢力與基地,等曹操聽取其謀士建議迎漢獻帝的時候,已經比沮授提建議的時候晚了四年。如果袁紹聽從了沮授的建議,把漢獻帝迎到鄴城,控制在手中,袁紹就會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說不定就不會有曹操的事了。袁紹最後聽從了郭圖為首汝穎陣營不迎獻帝的建議,這不得不說算是袁紹的一個嚴重錯誤,不僅導致錯失了良機,更導致了汝穎、冀州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衝突加劇。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漢獻帝被曹操挾迫遷都許昌劇照

古話雲: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一世者不足謀一時。袁紹集團在迎漢獻帝政策上的失誤,也註定了其衰亡的結局。過了不久,曹操便將漢獻帝迎到許昌,迫使各地軍閥向獻帝稱臣進貢,袁紹不從。曹操便通過獻帝下詔書,譴責袁紹。詔書說袁紹: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相擅討伐。意思是說:“袁紹憑著自己領地廣闊兵將眾多,而自立黨派,不協助皇帝,卻擅自征戰,擴大領地,將袁紹說的如同漢賊。”這個時候的袁紹才後悔當初沒有聽取沮授的建議,上書要求曹操將漢獻帝送回鄴城,但曹操怎麼可能同意呢?這就像痴人說夢一樣。


袁紹集團兩大謀士陣營的在迎漢獻帝政策上的分歧,導致袁紹錯失良機,使得曹操一時佔了上風,從此袁紹走上了被動,不管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袁紹都處在了下風,也是導致袁紹註定走向衰亡的一大原因。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歷史上的漢獻帝

袁紹的寬鬆政策,任人唯親,導致在職者多為貪汙之吏,弄得百姓疾苦,不得民心

因為袁紹家族有著“四世三公”的背景,屬於出身高門,因此很多名士都投奔他而來,於是袁紹採取了優厚待遇,寬鬆的政策來對待這些名士。冀州剛穩定不久,袁紹就任其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可以看出袁紹用人不像曹操唯才是用,而是唯親。

十啞君認為袁紹過早的分權也是導致袁紹衰亡的一大原因。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袁紹長子袁譚劇照

當時的沮授曾提醒過袁紹,但袁紹並不在意。後來袁紹的諸子在地方與鄉里豪強勾結,放縱無度。有史料記載當時袁譚在青州時候的放縱程度。

《三國志·袁紹傳》記載袁譚在青州:“信用群小,好受近言,肆志奢淫,不知耕種之艱難……使婦弟領兵在內,至令草竊,市井而外,擄掠田野……”

可以看出袁紹其子袁譚在青州的所作所為,堪稱一方土匪。其他諸州也有類似之處。從史籍上看,袁紹集團的權勢人物大多貪慾,只爭奪財物,不為民生出半點力。

《三國志》記載:“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畜聚”

從上述史料記載可以看出,袁紹領導下的權勢之人,都是豺狼之輩。地方的豪強更是與州、郡、縣的官員勾結,大肆隱佔人戶,逃避賦稅與兵役,並將這些負擔都轉嫁到貧困的底層農名身上,這種情況必然會造成袁紹領導下的地區階級矛盾近一步激化,而袁紹又因為無法得到充足的兵役與賦稅來源和廣大百姓的支持,更註定了袁紹集團必定衰亡的結局。

袁紹後期日益驕狂自大,意必固我,出現軍事上的重大失誤,背離人心

《三國志》記載當時韓馥集團謀士曾誇讚袁紹:“寬仁容眾,為天下所附;臨危吐決,智勇邁於人;世布恩惠,天下家受其惠。”

上述史料可以看出袁紹在早期政治環境中,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但隨著袁紹勢力的擴大,袁紹也日益驕狂自大,急於消滅其他軍事集團,自立稱帝。袁紹曾示意主薄耿包上諫“赤德衰盡,紹為黃盈,宜順天意,以順民心”。袁紹還把詔書拿給群僚看,表示有異議者就誅滅家族。

後來因為眾人都反對,袁紹只有殺了耿包解除了這次風波。就是在袁紹這一心態作用下,其對當時很多著名謀士都不以禮相待,更不顧及他人輿論,損壞了自己形象,也失去了天下民心。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歷史上的袁紹

不禮賢下士,僅是損壞了袁紹的形象,這個還可以挽回,但在後來因為袁紹驕狂心態導致一系列的戰略政策的失敗,直接導致了袁紹最後衰亡。

袁紹控制黃河以北地區時,曹操集團剛穩定河南的局勢,但還沒有站穩腳跟,袁紹認為趁曹操羽翼未豐滿,必須儘快將其消滅。而冀州陣營的謀士沮授、田豐認為歷經 常年戰亂,百姓都很疲憊,資源也很匱乏,要先緩和一下,使之軍民休養生息,再圖大業。但袁紹卻驕狂的認為,自己地廣人多,所向披靡,根本不需要休養生息,便可直搗曹賊老巢。

這個時候冀州陣營對立的汝穎陣營的郭圖揣摩到了袁紹的心思,上書慫恿袁紹儘快出兵,與曹操展開決戰。而郭圖上書就是要儘快發兵決戰,而具體怎麼發兵怎麼個戰略部署卻隻字未提。對此,很多清醒之人都明白,此刻出兵必敗。

《三國志》記載田豐曾反對發兵說:“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

田豐認定如果此刻發兵,勝敗在此一舉,如果敗了,後悔也來不及了。袁紹聽到後,卻以霍亂軍心一罪將田豐扣拿。而後來的事實證明,田豐的判斷是正確的。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歷史上的田豐

袁紹與曹操大規模戰爭爆發後,與曹操決戰在即,這時必須要在屯駐地點,軍糧運輸等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容不得半點差錯,但這是的袁紹陣營都處於爭勝求功的狀態,他們在戰術上都認為曹操不堪一擊,過度的自信,導致全軍剛度過黃河,就失去了文丑、顏良兩員大將。直接給袁紹集團當頭一棒。

古代行軍打仗,糧草的及時補給與充沛是獲勝的首要條件,糧食的運輸和保護都極為重要,否則糧食一旦出現問題,前方全軍定會陷入混亂,不戰而敗。沮授很早就提醒過袁紹這一糧草問題,但沒有引起袁紹的注意,其護糧部隊就曾被曹操派輕兵截獲。加上後來烏巢糧倉守將淳于瓊的屯軍無戒備,對曹軍毫無提防,被曹操親自帶兵燒燬,導致袁紹數十萬大軍失去了糧草的補給,最後不戰而敗。袁紹也與次年恨當中病死。從此袁紹集團也徹底走向了衰亡。


談三國袁紹集團的衰亡從佔據冀州初期就已註定,並非官渡一戰導致

袁紹集團與曹操集團的勢力範圍


結語:

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袁紹集團的衰亡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從官渡之戰,而是在袁紹剛佔據冀州時由於同時任用冀州陣營與汝穎陣營,由於兩個陣營不同地域群體的利益衝突,從而在袁紹集團內部形成了相互對立的兩大集團,且在後來不斷地進行政治、軍事、權力上的爭奪與傾軋。袁紹在初期還能遊刃於兩大集團中間平衡利弊,但隨著勢力的擴大,袁紹的驕傲縱橫,導致袁紹逐漸失去了應該有的清醒,從而再多次政策決斷上偏信本鄉汝穎陣營的謀士,壓制了冀州陣營,從而釀成了日益惡化的內耗,最後走向了衰亡之路。

後來袁紹死後,兩個集團將各自的利益嫁接在了袁紹的兩個兒子身上,更導致了袁譚,袁尚兩兄弟之間的相殘。袁譚方面竟聯合曹操攻打弟弟袁尚,可見袁紹兒子們的無知程度是如何的讓人恥笑。最終兩個集團被曹操各個擊破,標誌著袁紹集團徹底的覆滅。

袁紹作為汝穎名士之一,卻沒有正確處理汝穎與冀州陣營之間的關係,是導致袁紹集團覆滅的一大原因。

但是袁紹曾在討伐董卓之亂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可不提,袁紹曾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及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仍不失為一個英雄。對這一點,曹操也是認可的。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於建安九年平定鄴城後“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

其實曹操早年曾追隨過袁紹,受過袁紹的幫助與提攜。可以說如果沒有袁紹,做為“宦官遺後”的曹操是很難在當時注重出身的東漢時期有一席之地的。也正因如此,在曹操內心深處,從來沒有忘過袁紹的知遇之恩。糾此緣由,關於從古至今很多學者發表關於袁紹心胸狹窄,志大才疏的評價,便需要各位讀者明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