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以“正统”自居,孙权称帝后,为何还要和“反贼”同盟?

蜀汉向来以正统自居,又有从刘备受封为大汉皇叔,受衣带诏诛杀曹贼,到后来三分天下立国蜀汉,打的可都是"大汉"的旗号,而刘备也一向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这种责任不仅在于刘备,实际上已经贯彻到了蜀汉集团的每一个人,包括后来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是写着希望还于旧都,这足以说明,"汉室正统"的观念在于蜀汉是根深蒂固的。

但是呢,就越是这样的根深蒂固,就越发衬托出一件事的不寻常,蜀汉既然以正统自居,那么在孙权称帝的时候,为何还要派人送上祝贺呢?

蜀汉以“正统”自居,孙权称帝后,为何还要和“反贼”同盟?


自古天无二日人无二王,蜀汉既以正统自居,且不论是否统一天下,但最起码,应该承认自己是天下的正统才对吧,但是呢,在孙权称帝后,诸葛亮也承认了,蜀汉也默认了,这其间蹊跷倒也更加耐人寻味。

1、既是挑衅,也是试探

蜀汉以“正统”自居,孙权称帝后,为何还要和“反贼”同盟?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也是"三国"中最晚称帝的一位,此时东吴和蜀汉已经恢复了盟友的关系。

诸葛亮正在举兵北伐,孙权在此时称帝,其实也就看准了这个时机,蜀汉哪怕不愿意承认,也不得不承认,因为此时的蜀汉不可能具备双线作战的能力,所以孙权称帝与其说是"挑衅",倒不如说是"试探"。

而蜀汉丞相诸葛亮倒也看的开朗(不开朗也没有办法),既然你要称帝,那么我不仅默认了,还派人去祝贺你,你称帝我不管,但你也别妨碍我北伐就行了。

实际上呢,孙权在之前(夷陵之战)也曾向曹魏称臣,后来不满意自己的地位,毅然称帝后,也让曹魏更加难看,曹丕多次伐吴不是没有缘由的,从这里来看呢,孙权称帝对蜀汉名声来说是一种侵害,但于实际而言,更多的分担了蜀汉的压力,倒也各得其所。

2、天有二帝,中分天下


蜀汉以“正统”自居,孙权称帝后,为何还要和“反贼”同盟?


孙权称帝后,蜀汉方面派使臣陈震前往庆贺,但陈震的任务不仅仅是庆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划分天下!

不管是对于蜀汉来说,还是对于东吴,大敌只有一个,那就是曹魏!

也因此,身为两小国,蜀汉和东吴不得不紧密相助,但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偷取荆州的事情发生,两方就签订了友好盟约条文,不管有没有用,但至少,这份盟约间接性的促进了吴蜀双方的关系。


蜀汉以“正统”自居,孙权称帝后,为何还要和“反贼”同盟?


而这"中分天下盟文"虽然从来没有实现过,但这份盟文的代表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份在双方平等条件下签订的盟约!

当然了,从这里我们更深层次的可以看出,这份盟约亦是给蜀汉找了一个"下坡路"走,当务之敌是曹魏,而不是东吴,如果此时伐吴,那么只会两败俱伤,而如果联吴伐魏,就算不能中兴汉室,但也可以还于旧都,这就偏居一隅的蜀汉来说,已经是可以接受的最好答案了。


蜀汉以“正统”自居,孙权称帝后,为何还要和“反贼”同盟?


3、生存还是灭亡?

为了尊严苟活还是为了生存苟且?这是放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的问题,我们姑且相信,刘皇叔也许真的有一颗中兴汉室的心,也相信如果蜀汉能够还于旧都的话,也许真的会把皇位禅让给天子,但这一切都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在蜀汉能够存活的前提下!

蜀汉以正统自居,那么东吴就是"诸侯",诸侯称帝就是"谋逆",罪在当诛!

但此时的蜀汉有心无力,不仅诛不了谋逆,更有大敌当前,这时候还要保全名声无疑于枯中朽木,别说蜀汉甘愿为了生存而与东吴合污,就算把真正的大汉放在这个时刻,其选择的余地多半也是如此,只可惜的是,真正的大汉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蜀汉以“正统”自居,孙权称帝后,为何还要和“反贼”同盟?


蜀汉向来以"正统"自居,可惜自己为了保存却不得不和"谋逆之臣"签订盟约并驾齐驱,甚至还要在对方称帝的时候送上一声违心的祝贺,感慨之余也有唏嘘。

其实哪儿有什么"正统"之名,实力强大的自然就是正统,实力不够强大,纵然后世人都把它当作"正统",它自己也守不住这个名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