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官二代的称霸之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便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枭雄似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坚韧如刘皇叔,草根出身,为了兴复汉室一步步成长,终成三分,曹刘都是开国皇帝,而孙权却是个“官二代”。然而,这个官二代却让曹操乃至后来的辛弃疾都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那么仲谋到底为什么会备受称赞呢?

1、 年少有为,神武雄才

公元191年,孙权的父亲孙坚在讨伐荆州刺史刘表的时候不幸战死,此时的孙权只有九岁。而后他的兄长孙策起兵渡江,击败了刘繇,14岁的孙权也开始跟随在兄长左右。孙权在跟随孙策的几年里,常常参与军中事务的决断,他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喜欢蓄养贤才,渐渐的组成了自己的班底,于是孙权名声鹊起,已经可以与父兄并提了。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18岁的孙权正式接管军队,受职讨虏将军。刚刚才平定的江东地区因为孙策的死亡又开始动荡不安: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豫章、会稽地区的山越也趁机作乱。孙权虽然是“官二代”,但他并不无能,他以张昭为师傅,启用旧臣采用雷霆手段镇压叛乱,又招贤纳士安抚地方氏族,几年时间便稳定了局势,而这时的孙权仅仅只有25岁。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能,便是周瑜也忍不住赞叹孙权的功绩,而大多人数人25岁的时候,可能还是在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吧。

孙权:官二代的称霸之路


2、 稳抓机遇,杀伐果断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占领江陵,曹操写信给孙权,夸下海口要直取东吴。周瑜鲁肃主战,而以张昭为首的老臣们都主和,孙权知道此时过早的决定这件事有可能会造成东吴大乱,因此虽然他有意与曹操一战,却按下此事不提,直到周瑜回来诉说曹操种种弊端,鲁肃带来诸葛亮舌战群儒,孙权当机立断砍断桌角联刘抗曹。

最后结局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周瑜与黄盖巧施苦肉计火烧曹操战船,将曹操打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并追击至南郡。孙权以少胜多,打了一场漂亮的仗,自此曹操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不敢认为东吴只是靠着长江天险存活的了。曹操在之后的战争中看到孙权的军队整齐有序,孙权本人也是英明神武,又联想到自己的几个儿子不由得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孙权:官二代的称霸之路


3、 懂得取舍,目光长远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再也不敢小看孙权,于是派出曹仁、徐晃、张辽等坐镇淮南,孙权围困合肥一月余无功而返,反而不断被张辽等骚扰拉扯,此时刘备前来求借荆州之地,在一番思量后,孙权同意了这个请求。在当时的我看来,孙权这个行为属实是非常傻,有哪个强国的国君会把自己的地盘借给别人啊?但是如今再看孙权,却发现他真的是深谋远虑。

当时,孙权由于张辽的拉扯战已经疲惫不堪,根本无法防守住过长的战线,而将荆州借给刘备,虽然是与虎谋皮,但是可以有效缓解自己的压力,可以专心防守一个地区。同时,孙刘联盟也得到巩固,刘备也可以通过荆州威胁曹操,那么曹操就不能轻举妄动。

成大事者必懂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道理大家都明白,然而没有几个人能放弃利益来换取长远的发展,孙权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所以他放弃荆州换来一个可靠的联盟和牢固的防守,这才是成大事者的胸襟。

孙权:官二代的称霸之路


4、能屈能伸,韬光养晦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收回荆州,二十五年曹丕称帝,而在第二年,刘备也在蜀中称帝。此时东吴群臣都在等着孙权称帝,但是孙权没有这么做,而是在这一年的十一月接受曹丕的册封,称吴王。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无疑是个很窝囊的举动,毕竟三足鼎立其他国家都称帝了就你一个做了魏国的附庸,换谁都觉得憋屈。

但是孙权不这么看,曹丕称帝,不管用了什么样的手段,起码是禅让;而刘备本就有皇叔之名,称帝更是理所应当。如果孙权此时跟着称帝,就会使得曹魏师出有名,而且东吴刚刚与刘备结下梁子,很有可能两面受敌,这是孙权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忍,他做了吴王。

在黄龙元年,曹丕刘备先后去世,而孙刘之间也重新开始了通好,此时东吴国富民强,时机已到,他毫不犹豫的称帝,成就了他的霸业。

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的那样:屈身忍辱,任才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很多人其实在羡慕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的时候也会暗暗鄙视他们,想着有那么好的条件我上我也行,但是如果只是随意享受这么好的条件而没有相应的能力,那就只会坐吃山空,多少亡国之君的例子摆在眼前,而孙权,则是将优良的先天条件发挥的极致,我不但有一手好牌,我还能把好牌完美的利用,这就是孙权的厉害之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