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距今2500多年前,發生了一樁因桃子而起的殺人案件。一個文弱書生,不費一兵一卒,僅用兩隻普普通通的桃子,讓三名久經沙場的將軍送了性命。


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齊國三勇


案件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有三位著名的將軍: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接,個個勇武非常,戰功赫赫。而且他們三個意氣相投,是結義兄弟。有一天齊國名相晏子出門,碰上了這三位將軍坐在地上喝酒聊天。按禮說三位將軍看到了上級領導是要行禮的,結果這三位將軍非但沒行禮,連站都沒站起來,只當做沒看見。晏子一想不對,這沒把我放在眼裡啊。

於是乎,回去告訴齊景公,說這三個人關係這麼好,還自恃功高,眼裡都快沒您了。不如除了他們。

結果就有了文章開頭的案件,文弱書生晏子拿了兩隻桃子,讓三位將軍根據功勞大小各自挑了吃。三人互爭二桃,各自自刎而死。

就是這麼一個案件,放到今天看仍然讓人覺得背脊發涼。晏子此計之狠毒,想是歷史上再無人能出其右。甚至連諸葛亮都對此嗤鼻: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梁甫吟》


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二桃殺三士


但是,其實這事情背後並沒有那麼簡單,它是在告訴我們一種決定命運的能力。

(一) 晏子用計殺三士的真正動機

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晏子


根據《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中記載:

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

晏子看見三位將軍,特意快步過去,結果這三人沒理他。晏子心裡不痛快了,就去齊景公那裡告了一狀:

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

可見晏子殺三位將軍的原因是他們不尊重自己,看見了也不起身。假如說這個動機成立,晏子起了殺心的話,齊景公會因為晏子這麼一句話就同意殺死三個將軍嗎?更何況這三個每個都是於國於君有莫大功勞的功臣。


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齊景公的影視形象


顯然不可能,真正的原因在於,齊景公也想殺了他們。

假如把齊國看成一家集團公司,齊景公是董事長兼總裁,晏子相當於總經理,三位將軍就是銷售部經理。這幾個人是利益共同體,作為總經理的晏子,不可能因為三個銷售經理功勞大而不尊重自己,就要殺之以後快。更不用說作為總裁的景公,在那個亂世不可能因為這點小事,就殺了打市場守四方的功臣,這無異於自斷雙臂。

那為什麼景公還是同意晏子殺了他們三個?情況只有一種,這三人居功自傲,齊景公已經不太能控制得住,他們的存在已經影響到景公的地位。

春秋時期的齊國,到了景公這一代,公室腐敗。時任齊國大夫的田乞以公謀私,收賦稅的時候用小鬥收回,用大斗借出,藉以收買民心。效果不錯,齊國民心盡歸田氏一族,“齊之民歸之如流水”,於是田氏勢力越來越強大

田釐子乞事齊景公為大夫,其收賦稅於民以小鬥受之,其(粟)〔稟〕予民以大斗,行陰德於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齊眾心,宗族益強,民思田氏。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晏子看到這樣的情況,知道大事將要不妙,齊國王室危矣,田氏將會取而代之。

“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史記·齊太公世家》

晏子作為相國,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削弱田氏的實力。而三位將軍之一的田開疆,就是田氏的人,並且手握重兵,一旦行謀逆之事,後果不堪設想。公孫接、古冶子,和田開疆又是結義兄弟,出生入死。如果田開疆謀逆,另兩位就算不幫忙,也肯定只會作壁上觀。對於齊景公來說,無異於一柄利劍如懸在頂。

於是景公為了維護君權王位,必然會把他們除了,免除後患。這才有了晏子“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由此可見,晏子計殺三位將軍的真正動機,就是從三位將軍見相國不起身,“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這一小細節中看出來“此危國之器也”。為避免將來的禍亂,不得不痛下殺手,除此三人。


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田氏代齊


只可惜,田氏在齊國已經是經營時久,根深蒂固。而齊公室昏聵,完全沒有警惕心,僅有一個晏子是無法阻擋田氏的。幾十年後,田氏把持齊國國政,受封為“齊侯”。“田氏代齊”由此而來。

(二)智伯身死,三家分晉

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三家分晉


像這樣的事情,歷史上還有很多。

春秋末期,曾經的霸主晉國式微,國君大權旁落六位大夫和幾個大家族手中。他們各有地盤和武裝,相互攻打。最後剩下智家、趙家、韓家和魏家。這四家中尤以智家勢力最大。

後來智家獨掌大權,首領稱智伯。智伯向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各要一萬戶的封地,魏桓子和韓康子都給了,只有趙襄子不答應。於是智伯就帶著魏桓子和韓康子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快攻下來的時候,智伯的謀士絺疵(發音:chī cī )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魏桓子和韓康子兩人完全沒有戰勝的喜悅,反而面有憂色。他就把這個細節告訴了智伯。提醒他:“韓、魏必反矣。”

智伯不以為然,未加防備,結果真如絺疵所言,魏桓子和韓康子暗中與趙襄子密謀,夜襲智伯軍隊,殺了智伯,並將其滿門誅殺。


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智伯


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

三家分智氏之田。 ——《資治通鑑·周紀一》

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

想當初智伯獨掌晉國大權,何等威風霸氣,完全不把其他士大夫放在眼裡。族人勸諫:“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如此目中無人。

而謀士絺疵從韓魏兩大夫細微的面部表情看出了他們“必反矣”,智伯卻沒有足夠的警惕心,最終導致了喪命失地。

不可謂不悲矣。“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很多事情總是因為最細小的一點疏忽,導致了全盤皆輸。只有時時留心,刻刻注意,提高警惕心,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就像唐代的名將郭子儀一樣。

(三)唐代郭子儀,名將善終,滿門富貴

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郭子儀


古語有云:“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古往今來,朝代更替,每個新的王朝建立都是靠著一群群驍勇善戰的將軍,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奮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救民於水火,得立新君開百年之太平。可是這麼多王朝的開國將領,能得善終的卻屈指可數。不是莫名橫死,就是被新君所殺。

但在唐代卻有這麼一位將軍,平定安史之亂,保全大唐江山,功高蓋主,位極人臣。他雖說兵權在握,卻數次被剝奪兵權。為官生涯中,屢遭讒言,多次被罷官。不過每次都能化險為夷,重新得到皇家信任,再掌兵權,最後官至太尉,進爵郡王。並且福廕子孫後代,滿門富貴。

他就是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一生歷經七位皇帝,戰功赫赫,天下皆知。幾經沉浮而忠心不改,手握重兵卻不生異心,活到八十五歲,死後子孫後代均有高官厚祿。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這樣評價他:

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可以看出當時從皇帝到大臣,再到平頭百姓,沒有一個不說郭子儀好的。這點看來,郭子儀可以說是古今第一人。為什麼郭子儀能成為歷史上與皇帝“共保富貴”的特例呢?且看發生在他身上的一樁小事。


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盧杞的影視形象


杞貌陋而色如藍,人皆鬼視之。······時尚父子儀病,百官造問,皆不屏姬侍。及聞杞至,子儀悉令屏去,獨隱几以待之。杞去,家人問其故,子儀曰“杞形陋而心險,左右見之必笑。若此人得權,即吾族無類矣。”

——《舊唐書·盧杞傳》

話說郭子儀有個同事名叫盧杞,相貌奇醜,看著像鬼。一天郭子儀告病在家,文武百官都去看望他,郭子儀都沒有屏退姬妾。等聽到盧杞來了,郭子儀馬上讓姬妾都避開,自己獨自接待他。盧杞走後,家人不解,郭子儀說:“盧杞樣子醜陋,心地卻險惡,你們見了肯定會笑他。要是這個人以後得權,那我們家就大禍臨頭了。”

郭子儀從這點小事中預測了將來可能發生的危機,當時家人覺得郭子儀太過小題大做,可結果正如郭子儀所料,盧杞就是一個內心極其險惡,眥睚(yá zì)必報的人。

後來盧杞果然做了宰相,對之前得罪過他的人進行了大清洗。與他同朝為官的楊炎,因為覺得盧杞相貌醜陋,還要和他同事,心裡不痛快。盧杞就懷恨在心,向皇帝進讒言,將楊炎貶職殺死。

被盧杞陷害的大臣不計其數,但凡過去有點瞧不起他,跟他稍有過節的人,或貶或死。只有郭子儀,盧杞對他尊敬有加,還經常在私下裡說郭子儀的好話,哪怕是郭子儀的家人犯了點錯,盧杞也不追究。

不得不說正是郭子儀的小心謹慎,才得以免除大禍,保了一家平安。

(四)人與人之間命運的分水嶺,就在這裡

以史為鑑:能一眼看清事物發展趨勢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見微知著


都說“細節決定成敗”,其實這句話只對了一半。

比注重細節更重要的是“見微知著”的能力。在事情剛露出一點苗頭的時候,就能知道它的本質和發展趨勢。同時還必須有足夠高的警惕心,防範事情往自己所不能把控的方向發展。《韓非子·說林上》提到:“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正是此理。

狂風驟雨不是突然形成,而是從空氣中最微小的氣流不斷運動產生。一隻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就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細節就能引起巨大的反應。同理,所有巨大的變故也並非突然降臨,也是從一個個小細節慢慢演化而來的。

其實所有的一切,早有預兆。

冥冥之中,一直有股力量,不斷地通過這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小細節提示著我們,危機將至。

我們必須要時時刻刻鍛鍊自己“見微知著”的能力,提高警惕,把危機扼殺在搖籃之中。如郭子儀一般小心謹慎,步步為營。萬不可學智伯之流,自己疏忽大意,又不聽忠臣勸諫,以至一敗塗地。

與諸君共勉。



1.《梁甫吟》 諸葛亮

2.《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 晏嬰

3.《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司馬遷

4.《史記·齊太公世家》 司馬遷

5.《資治通鑑》 司馬光

6.《舊唐書·盧杞傳》 劉昫

7.《韓非子·說林上》 韓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