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2歲的孩子相處讓孩子更聽話,做到這三點讓孩子不發脾氣

2歲的孩子總是喜歡一天到晚跑個不停,父母看到的只是孩子好動的行為,卻沒有看到這行為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任何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因為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智力發展是兒童與環境動態的和持續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觀察兒童是如何作用於環境,就能發現孩子是如何獲取知識的。

也就是說,兒童的行為和認知能力和智力發育都有著緊密的關係,所以皮亞傑把兒童稱為作為科學家的兒童。他認為:知識是通過兒童——環境相互作用構建的。它既不是內部組織構成的,也不是僅僅由經驗提供的,而是由兒童積極的探索事物,以及後來的想法而產生的。孩子獲取知識是建立在行為基礎上的。

如何和2歲的孩子相處讓孩子更聽話,做到這三點讓孩子不發脾氣


2歲孩子為什麼喜歡跑來跑去動不停

行動即代表了思考

皮亞傑把孩子的認知階段分為四個,而0-2歲的孩子屬於前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是依靠感官和動作來學習和理解他們的環境。認知結構是建立在動作上的,之後動作會變得越複雜和協調。只有到了這個階段的後期,活動才開始內化,形成代表具體事物的表徵符號。

簡單來說就是這一階段孩子的行動即代表了孩子的思維。孩子的知識獲取來自於熟悉的抓、撫摸、咬和其他對環境物體的外在反應,先有動作,再有思維。而不是思維指揮孩子這樣來做的。而孩子在來回活動的時候其實代表了孩子在思考。父母只看到了行為,而沒看到孩子大腦的變化。

2歲孩子的注意力有限

嬰幼兒的注意力是十分短暫的,在《我的2歲孩子》這本書中,作者說2歲孩子的注意力是她的年齡+1,也就是孩子的注意力不會超過3分鐘,所以研究者對孩子的活動軌跡做了監測,2歲孩子的活動軌跡看起來更加的雜亂無章,把他們一天的互動軌跡連城線可以看到完全沒有規律。而3歲孩子就不同了,他們的活動已經出現了自己比較鍾愛的事物。

如何和2歲的孩子相處讓孩子更聽話,做到這三點讓孩子不發脾氣


2歲孩子好奇心的趨勢

在成人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新大陸。尤其是沒有見過沒有做過的事情。這是因為大人的意識中已經構建了基本的認知,但是孩子不知道,所以他會去摸熱水壺、摸插線孔、會去穿媽媽的鞋子。這些都是他的認知需求,因為做過了他才會建立經驗,比如被燙過,下次就不會再去碰。所以孩子喜歡一切未知沒有嘗試過得事物。

2歲孩子的空間敏感期

2-3歲的孩子進入了空間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開始用自己的身體對空間開始探索,他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爬到桌子底下,或者爬到沙發上,和家人一起玩躲貓貓,或者看到家裡的洞洞總喜歡用手去摸,家長會發現孩子對空間充滿了熱情。我女兒2歲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是從沙發靠背上跑過去,還有一個朋友家的孩子是趁大人不注意把抽紙都扔進了魚缸,其實這都是孩子在探索空間。

如何和2歲的孩子相處讓孩子更聽話,做到這三點讓孩子不發脾氣


2歲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2歲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2歲孩子的認知是隻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會換位思考。比如問孩子你有弟弟嗎?他會說有;但是再去問孩子你的弟弟有哥哥嗎?孩子會說沒有。因為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當你說燙,不能碰,他的認知裡沒有燙,所以孩子聽不懂。不是孩子不聽話,是他真的不明白家長說的話。

2歲孩子不聽話是孩子獨立性的表現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2歲的孩子特別喜歡說不。這是因為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強,而和大人對著幹就是孩子在彰顯獨立,所以不管願不願意,“不”就是孩子的口頭禪。家長會經歷一段時間,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以“不”開始,這是這個年齡段的共性。

2歲孩子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其實是孩子再給自己構建內部秩序,孩子會對一些特殊的事情有特殊的要求。比如每天睡覺都會有固定的程序,比如是先脫衣服還是先脫褲子,一旦程序錯了就會大哭不止,要求重新來一邊。這並不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秩序其實代表了相同的程序,孩子可以從相同的程序中獲取安全感,因為這些事情都是可預期,可預期帶給孩子安全感。

所以說很多時候是父母不瞭解孩子,不是孩子不聽話,對於2歲的孩子,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如何和2歲的孩子相處讓孩子更聽話,做到這三點讓孩子不發脾氣


孩子好動父母這樣做

不要阻止孩子的行為學會引導

孩子喜歡好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在活動的過程中,行動帶動思維,思維創造認知,認知形成知識,所以說孩子的行動某種意義代表了孩子早期智力的發育。很多老人更希望孩子安靜的坐著,安靜的孩子電腦也不會建立更多認知。但是孩子好動難道

要任由孩子來做嗎?當然不是,孩子需要成人的引導。

家長可以這樣做:

  • 不要阻止,和孩子一起行動。孩子想摸熱水,不要阻止,可以輕輕拿著孩子的手在被子旁邊感受,並且告訴孩子燙,幫助孩子建立燙的體驗和認知。孩子喜歡扔球,可以準備塑料球、乒乓球、紙團,不同的材質創造豐富的體驗。
  • 危險物品藏起來。喜歡扣洞怎麼辦?把洞藏起來,用安全插口讓孩子看不見,看不見孩子就不會去關注。
  • ​轉移注意力。2歲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幾分鐘,孩子執意要做的事情可以通過其他玩具來轉移注意力。

創造豐富的體驗環境

嬰兒好動,很多時候父母只說不動。就是隻是一味批評孩子,卻從來沒想過帶領孩子一起做,如果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遊戲,創造豐富的遊戲環境,孩子會更喜歡和父母一起玩。比如孩子喜歡扔東西,陪孩子玩扔東西遊戲;孩子喜歡爬高上低,製作出隧道、大山等,陪孩子一起參與。

豐富的遊戲體驗環境可以讓孩子不在自己行動。

如何和2歲的孩子相處讓孩子更聽話,做到這三點讓孩子不發脾氣

消耗孩子更多的體力

如果家裡環境實在有限,可以帶孩子去大自然來消耗體力。屋子外面的世界更神奇,對孩子的吸引力也會更大,加上運動可以消耗寶寶的體力,可以讓孩子在家玩一些相對安靜的運動。

孩子不聽話父母這樣說話更有效

不要對孩子說“不”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行為喜歡直接喊“不”,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我們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2歲的孩子已經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方式就是他們模仿的方式,所以一旦不願意,孩子會用“不”來回應父母。所以阻止孩子的時候可以換一種方式,直接說出原因,而不是阻止。比如危險、燙,而不是“不”。

試著正華反著說

如果孩子習慣說不,可以試試和孩子正華反著說。比如想要孩子吃飯,不要直接說:吃飯了。可以這樣說:“大人先吃飯,小孩子玩完遊戲才能吃飯”。當孩子思考過後他就會改變主意。

不要打破孩子內在秩序

孩子如果有自己的秩序感,不要輕易打破,如果不小心打破了內在秩序,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流程重新走一邊。比如孩子因為秩序亂了而發脾氣,你知道這是孩子的成長,並不是孩子無理取鬧,儘量滿足他的要求,就不會因為孩子不聽話而生氣。

如何和2歲的孩子相處讓孩子更聽話,做到這三點讓孩子不發脾氣


和2歲孩子相處的注意事項

不要說教

很多父母習慣和孩子講道理,這種想法只考慮到了自己,卻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認知能力。父母的說教孩子很多時候是不明白的,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決定了他理解不了父母的諄諄教導。比如孩子沒有體驗過分享,你卻告訴孩子要懂得分享。

體驗試教學

認知是建立在體驗的行動上的,想要孩子明白的道理,就直接帶著孩子去體驗。比如孩子不知道火是燙的,那麼久帶孩子站在燃氣灶前把手接近火焰來感受,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幫助孩子建立認知。孩子總是喜歡打人,可以互換一下角色,讓孩子體驗一下疼的感受。

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的前提條件是達不到成人的要求,但是我們需要反思孩子的能力足夠嗎?所以當孩子做不到的時候,父母可以適當的降低一點要求再讓孩子去做,當孩子做到之後,既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又加深了親自關係的親密感。

之所以孩子難以相處,很多時候是我們不懂孩子的語言,瞭解孩子,才能和孩子更好的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