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鬧情緒、發脾氣,更有效的處理方法在這!

中午,蕾蕾和幾位女同事去單位食堂吃飯,期間她談到面臨的困惑,提出來與同樣為人母的同事討論,想知道如何處理比較妥。

“白天都是公公婆婆幫我帶孩子,老人很辛苦,也非常疼孩子。但週末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感到有些擔心!那天我們家二寶不小心在客廳跌倒,這時婆婆馬上抱起孩子,然後拍打地板,並對二寶說,地板不乖,害寶寶摔倒了,奶奶打了地板,寶寶乖不哭了!”

寶寶鬧情緒、發脾氣,更有效的處理方法在這!

“我們家老人也是這樣,孩子自己跑著玩,不小心撞到桌子、椅子......,都是桌子、椅子的錯;最令人無語的是,前幾天帶孩子到社區打疫苗,孩子嚎啕大哭,婆婆心疼孩子,當時安慰孩子,說護士阿姨不乖,護士阿姨的錯,她打疼你了。”可兒無奈的說,當時我著護士一臉無辜的表情,真覺得不好意思。

“沒想到為了安慰孩子,長輩都會用這招。但長輩這種做法可能會使孩子認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不高興或傷心時就可以指責別人。”蕾蕾說。

“沒錯!以前我家老二小時候很會哭,所以我習慣護著小的。上班一整天下來也很累,只想快速處理孩子的問題,所以每次小的來告狀,我就會罵哥哥,這樣就能馬上平息紛爭。一直到某一天我突然發現,她已經不告狀了,直接自己對哥哥開罵,感覺就像是我的翻版。這時才驚覺問題大了。”欣欣懊悔的講述這段往事。

孩子跌倒時傷心挫折、打針疼痛委屈,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為什麼我們大人卻拼命干涉,要讓這些情緒反應消失呢?

照顧孩子的人,左右了孩子的情緒發展

多數人認為,孩子一出生就有情緒,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會哭,哭就是“傷心”的表現,同時也是情緒的一種。可是新生兒的哭一定是情緒反應嗎?會不會是某些生理現象的反射呢?其實不只一般人這樣懷疑,科學家也很難回答這個問題。

寶寶鬧情緒、發脾氣,更有效的處理方法在這!

孩子出生後,什麼時候開始有情緒的呢?孩子大約滿月左右,即有愉悅與挫折的初始情緒,而接下去的情緒發展更是快速!在5~7個月大左右,他們已經具備六種基本情緒,包含害怕、喜悅、生氣、傷心、厭惡、驚奇。到1歲半到3歲間,複雜情緒,又稱自我情緒,如:尷尬、羞恥、愧疚、羨慕、驕傲等等也逐步出現,而這些情緒會傷害或強化自我感覺,此時這些小人兒已經愈來愈不單純了。

基本情緒:高興、生氣、驚訝、感興趣、厭惡、沮喪、悲傷、害怕等等。基本情緒是所有人類共通的表現,5~7個月大的寶寶即可發展完成。

複雜情緒:尷尬、羞恥、愧疚、羨慕、驕傲等等,又名自我情緒,因為這些情緒會傷害或強化自我感,約在1歲半到3歲之後開始浮現。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情緒是生物性的,沒有種族差異、是全人類共通的,因此,我們人類會因一些事感到興奮或憤怒也很一致,因此人類可以在現實面或心理層面互相溝通了解。但是複雜情緒則不然,與我們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聯性,受父母或主要照護者的態度影響很大。

環境與時間,會影響自我意識發展

曾看到國外針對兩歲孩子在面對同一事件時是否會產生不同感受(羞恥感與愧疚感)與做法。

阿姨給了孩子一個可愛的娃娃玩,然後離開(陷阱是這個娃娃的腳並不牢固)。孩子玩著發現娃娃的腳要掉下來,阿姨推門進來,這下怎麼辦才好?

孩子通常會表現出兩種不同反應:其中一種類型的孩子,看到阿姨進來會弓起身子、背向阿姨,不敢有眼神的接觸,感覺很痛苦,好像希望這事從來沒發生過,也最好不要有任何人發現,簡單說就是試圖逃避。

另一種類型的孩子,看到阿姨進來則立刻展示壞掉的腳給她看,並試圖修復。雖然這些寶寶看起來也很挫折,不過直接面對問題時反而顯得舒坦。

寶寶鬧情緒、發脾氣,更有效的處理方法在這!

為何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逃避者希望事件自動消失;面對者則想要解決問題。逃避者產生的就是羞恥感,面對者則產生愧疚感。平常若不仔細想,會以為此二者並無不同。

逃避者覺得自己闖禍,是個不好的孩子;而面對者對自己的感受並不負向,還願意設法彌補。複雜情緒的萌芽代表著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可是這個意識如何變化,父母則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1、留意自己對孩子成功或失敗時的反應

簡單說,孩子感到驕傲或自卑的程度,依父母對其成敗反應而定。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時,予以有效的讚美,他會肯定自己的努力與收穫,並再接再厲!如果孩子成功時,父母不理不睬,或只是空泛的應付“你很棒”、“好厲害”,孩子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不知未來方向為何。有時候還會因為父母空泛的讚美,害怕自己下次就“不棒”“不厲害”,而變得不想再嘗試。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之際做出有效的讚美,具體描述孩子做到的事實,再加以歸納方向,孩子就會願意朝目標前進。舉例來說,孩子考了一百分,如果你說“你很聰明”,孩子固然高興,但也許會害怕下一次考不到一百分就不聰明而患得患失。如果你說,“這次的考試你很努力複習,也都理解了,真的很棒!”對孩子而言,你讚美的是他的努力,一百分的意思也只是“全都努力理解了”,與他聰明與否無關,如此一來,他就會更願意努力學習。

相反地,如果父母在孩子失敗時予以支持鼓勵,讓孩子知道失敗不是件不可逆的事情,只要繼續下去或改正方向,父母都會支持;如果一遇失敗就被責罵、諷刺、譏笑,那麼孩子的反應從憤怒、羞恥到放棄都有可能。

寶寶鬧情緒、發脾氣,更有效的處理方法在這!

2、留意自己對孩子犯錯時的反應

孩子愧疚或羞恥的程度也依父母對違規犯錯的反應而定,如果孩子弄壞玩具時,父母習慣性責罵孩子,也就是“對人不對事”,例如說“你這麼壞,這麼不聽話!”時間一久,他就會相信這個“壞孩子”就是我!

如果父母換個方式“對事不對人”,說:“玩具壞了呀!那寶寶你接下來怎麼做呢?”這樣孩子產生的是一種“愧疚感”,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卻可以去彌補,而不是“我是一個壞孩子”。又例如當父母在孩子成功堆疊積木時不予理睬,卻在失敗弄出聲響時予以喝斥,那麼孩子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當然沒有信心,也因此容易感到自卑。

3、瞭解情緒發展里程碑

複雜情緒對孩子未來怎麼看待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長一定要花些心思來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而不光是聚焦在動作發展或認知發展上,更何況複雜情緒與周圍環境極其相關。

情緒發展里程碑:

0-2個月:挫折、滿足、漸漸有笑意、好奇,開始會自我安撫,比如吸吮奶嘴。

3-4個月:主動笑,漸漸因不如意而生氣,好奇心增強而互動增多。

5-7個月:快樂、悲傷、生氣、好奇、厭惡、害怕越來越明顯,開始對陌生人焦慮。

8-9個月:以上情緒加大,焦慮感也加大,開始有分離焦慮,好惡感變得明顯。

10-12個月:害怕的事物增多,開始會拒絕,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挫折加重,開始主動尋求快樂。

12-18個月:分離焦慮明顯,但更好奇探索、暴怒、快樂興奮,主動尋求快樂。

18-24個月:上述情緒明顯加劇,自我意識明顯,成功時感到驕傲、失敗時感動羞愧、羞恥、羨慕等。

24-36個月:基本情緒與複雜情緒都越發明顯、好惡分明、可以同理安慰他人的情緒。

4、經常反思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可能會有什麼影響?

這也是文章最初蕾蕾以及她同事的擔心與反思是有必要的。孩子跌倒了就打地板,等於沒有深入思考如何協助孩子面對挫折的情緒。如果爺爺奶奶可以換句話說:“乖乖,你跌倒了很痛吧?難怪你哭得這麼傷心!記得要慢慢走才不會摔倒哦!”這樣的態度會不會好多了呢?

寶寶鬧情緒、發脾氣,更有效的處理方法在這!

幼兒情緒發展的非常快,若家長從一開始就沒有注意,孩子的發展會讓父母措手不及。

幼兒情緒教養重點:

①嬰幼兒的情緒發展既早開始又迅速發展。

②嬰幼兒的情緒發展相當複雜。

③嬰幼兒很早就可以與照顧者的情緒共鳴。

④複雜情緒與自我發展極為相關。

⑤嬰幼兒周遭的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