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不動就甩東西、發脾氣,孩子情商低愛發脾氣主要是因為你……

1

孩子“發脾氣”,向來是“積木育兒”粉絲私信我們的熱詞。

很多父母都向我們求助,說孩子發起脾氣來就好難管,希望我們能給個好辦法。

今天,我們就用一個常見的案例:

已經要睡覺了,3歲女兒要吃餅乾,媽媽打開罐子,發現裡面只有一塊了,於是拿出來遞給女她。誰知孩子剛接到手裡,餅乾就碎成了兩塊。

看著手中的餅乾,女兒馬上就變了臉,扔掉餅乾,並大聲哭了出來:“你把我的餅乾弄壞了,我不要變成兩半的,你給我賠。”

——來跟大家聊聊:『孩子愛哭鬧、發脾氣、不聽話時,最好的應對方法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們一般都是怎麼處理的呢?

①立刻妥協和滿足

有些父母屬於“孩子一哭鬧就馬上物質滿足”的類型,一看到孩子哭,就馬上妥協了,並哄孩子說:

“你別哭了,我馬上再給你買一罐。”

然而,這個方法在當時也許很見效,孩子也許會馬上停止哭鬧。然而,如此一味滿足,很容易養出一味索取、且無法等待的小孩。

當孩子習得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反而會越來越喜歡發脾氣,也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而等他們長大,走上社會,很容易受挫。

②冷處理

不少父母會選擇這種應對方式。他們以為,不管孩子,把孩子擱一邊不管他,等他哭夠了,事情就自然解決了。

其實不然。冷處理很容易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被拋棄的。這對於孩子的安全感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認為:“壞情緒是不好的”“我是不可以說‘不’的”……他們要麼會更緊地黏住父母,害怕被拋棄;要麼變得失望、冷淡,開始日漸壓抑自己的真實需要。

③否認和懲罰孩子的感受

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不可理喻,因此生氣地說:“碎了不是一樣能吃嗎?你這是無理取鬧!”如果孩子繼續哭鬧,他們就會覺得孩子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於是憤怒地直接採用懲罰的方式,迫使孩子改變主意。

類似的還有孩子不肯睡覺時經常發生的親子衝突。然而,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那就是孩子也學會了你的暴怒。

下一次他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時候,會繼續撒潑,哭鬧,發脾氣,尖著嗓門大喊大叫,等等。

我們現實生活中,見到一些孩子,脾氣就屬於這種比較難搞的、很容易發怒的類型,這個比例大概能佔到整個人群的10%左右。這些孩子,他們往往會有一個脾氣大的父母,或者脾氣大的祖父母。

④一味說教

有些父母,很擅長跟孩子講道理,想要誘改孩子的想法。

“這麼晚了,外面的商店也都關門了,我們買不到完整的新餅乾了。你已經3歲了,要懂事了,媽媽一會兒還要給你洗澡,哄你睡覺……你現在就把這塊餅乾吃了吧……”

情緒起來的孩子,壓根兒就聽不進去道理,脾氣還越來越大。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覺得很累。而有些父母更會認為“我都苦口婆心跟你講了這麼多,你還不聽話,你這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啊。”

然後,親子衝突升級,最後用暴力制服而告終。

類似的場景我們還經常在孩子打疫苗時看到,比如:

一個孩子輪到扎針的時候,就開始哇哇地哭,死活不肯上前。

然後,他的媽媽就說:“不疼的,不疼的,寶貝。”

護士也說:

“一點兒都不疼,真的。”

可小男孩仍然賴在地上。

他爸爸有些生氣了,吼道:“你怎麼這麼膽小?不就是扎一下嗎?!至於這樣嗎?”

小男孩頓時哭得更大聲了:明明打針會疼的,可卻沒有一個大人能理解。

這種否認孩子內心感受的說教,只會加重孩子的無助感,強化了孩子的糟糕體驗,對於解決孩子內心承受著的情緒負擔,毫無助益。

動不動就甩東西、發脾氣,孩子情商低愛發脾氣主要是因為你……

2

其實,應對孩子的發脾氣,以上的做法都是沒有效果的。那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

那就是先共情,再引導。

孩子脾氣大,遺傳因素只佔了一部分,還有其他很多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改變的。

我們說,當孩子需要通過發脾氣的方式,去對抗父母的時候,一定是他們心理有需要、有情緒沒被看見,沒被滿足。

我們需要找到這個脾氣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譬如說,那個餅乾碎成兩半非要媽媽賠的寶寶,她其實正處於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如果媽媽不能理解和接納這一點,而是一味物質滿足或批評等,那麼孩子的心理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

這時候,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

比如,媽媽故作神秘地說:“噓,你聽,兩塊小餅乾在說話。”(轉移孩子注意力。)

顯然,寶寶的好奇心被激發了起來,於是停止了哭泣,問道:“它們在說什麼?”

媽媽又假裝聽了聽,然後對她說:“它們說,我們沒有壞,不過得趕快把我們吃到肚子裡哦,這樣我們就能在一起了。”

寶寶一聽,趕緊拿起兩塊餅乾,風捲殘雲般地吃到肚子裡,然後問:“它們在一起了嗎?”

媽媽又將耳朵湊到寶寶的小肚子上聽了聽,然後說:“在一起了。”孩子開心地笑了。(從故事和想象層面滿足孩子對於完美的追求。

說到這裡,有些寶媽可能會說,她對一些共情句式雖然非常熟悉,而且每次也都會對寶寶這麼說,但是寶寶就是不吃這一套,每次共情都以失敗告終。

的確,共情聽起來容易,但是真正洞察到孩子脾氣背後的需求,填補好那幾個省略號,其實並不容易。如果你只是用這個句型造句,卻不能真正理解和接納孩子,那也只會陷入形式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