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遺:沙縣大洛陪嫁“福袋”


福建非遺:沙縣大洛陪嫁“福袋”

民間刺繡是漢族傳統手工藝,是流傳年代極為久遠的民間藝術,集漢族民間美術、民俗知識和傳統手工技藝於一身,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實用價值及收藏價值。近三千多年來,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延續、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完整的體系。在男耕女織的時代,女子都要學習女工,而刺繡是一項基本的技能,它不僅是勞動婦女的分內工作,更是許多有閒階層女性追求精神寄託的重要手段,在大洛這樣的地方也不例外。從前,年輕的姑娘多少都會一些刺繡技藝,有些是從母親那裡傳承的,也有些是在鄰里間學習來的。

福建非遺:沙縣大洛陪嫁“福袋”

大洛的刺繡和清靈的大山一樣,擁有清麗的觀感,它在形式多樣、品種繁多的民間刺繡中融合創造出極具大洛特殊環境欣賞價值的作品,頗具紀念意義。大洛的民間刺繡圖案古樸,工藝精美,色彩豔麗,有著鮮明的地方特點,大多是一些簡煉明快的圖案組合,早期的刺繡具有豐富多彩的意義。其中,繡活以中洋村、張田村一帶傳承至今的陪嫁“福袋”為代表。陪嫁“福袋”故名思議,是母親送給女兒的陪嫁之物,一種繡包,用來表達祝福和希望,繡包多以紅色繡布打底。女兒在出嫁的時候身掛陪嫁“福袋”出門的風俗習慣在整個大洛鎮流傳上百年,至今不變。2015年,“福袋”刺繡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建非遺:沙縣大洛陪嫁“福袋”

千絲萬縷巧手成。“福袋”製作工藝繼承了大洛刺繡的傳統,圖案古樸,工藝精美,色彩豔麗,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一般是一套三個,分別是鏡子袋、菩薩袋和君子袋,有些還搭配花瓶袋,由老人純手工製作,製作工序繁雜,主要是用普通棉線或本地原生態、有特色”土線“,色彩以喜慶的紅色為主。上下平針是主要針法,經過繡稿製作,刺繡,造型組裝,裝飾等步驟才能完成。

福建非遺:沙縣大洛陪嫁“福袋”

製作繡稿,用紙剪好的繡稿造型為底,白布置於中間,鮮豔的棉布擺放在上層,用自制木薯粉漿糊粘在一塊,並刮平,繡稿最初的形狀就出現了。剪好的繡稿,用多種顏色的棉線繡上各式圖案後,再將兩片造型相同的繡稿縫在一起,才算有了福袋的樣子。之後,還需要在福袋邊緣添加一些裝飾材料——小珠子、塑料小花、穗子等。這些,都考驗著民間藝人的細心和耐心。如今,與過去手工製作裝飾材料不同的是,藝人們還在傳統工藝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元素,更加美觀大方,在“福袋”上裝飾著銅錢、鏡子、銀飾等民間辟邪物件。

福建非遺:沙縣大洛陪嫁“福袋”

陪嫁“福袋”色彩豔麗,圖案喜慶,寓意豐富,象徵著結婚當天給女兒討個好彩頭,把美好的祝願放在福袋裡,保佑女兒平安,多田、多舍、多福。其中,一個袋子裝著鏡子,名鏡子袋,寓意出嫁女兒美女照鏡,也有辟邪之說;一個菩薩袋,中間裝入靈符,保佑婚姻幸福;一個君子袋,寓意女兒嫁得翩翩君子;一個花瓶袋,象徵女兒家庭美滿。

清晨的陽光伴隨著清脆的蟲鳴鳥叫在大山裡甦醒。大山裡的人們照舊開始了一天的生活,陪嫁“福袋”的傳承者——刺繡奶奶們也開始了一天的繡活。靈巧的在各色針線中游走,嫻熟而細緻,魔術般“變”出一個個靈秀的繡品。

在刺繡奶奶們製作的福袋中,不僅有“新人騎馬看月”、“小姐拋繡球”、“三口出遊”、“女牽雙胞胎”等畫面感極強的圖案,也有傳統鳳凰、喜字、比翼鳥、花草等人們熟知的吉祥圖案。這些美好的陪嫁福袋,都包涵母親對女兒的祝福和愛。

福建非遺:沙縣大洛陪嫁“福袋”

靈秀的小魚兒是掛在腰間的裝飾,色彩鮮麗,繡風古樸。魚尾上兩株花朵栩栩如生,隨著步伐遊動腰間。清麗生動的荷包是媽媽對出嫁女兒的牽掛和祝福,繁複的花葉寄予了對兒女生活美好,子孫滿堂的希望。

---- 素材源自網絡。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