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非遺”那些事兒

最近幾年,在渭南所有的對外宣傳中,幾乎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渭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華夏之根,文化之源。

  這話不假。看看史書就會知道,渭南作為一座城市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我們如今能瞭解到這段歷史,還得感謝倉頡,因為正是他在渭南創造出了天地驚、鬼神泣的文字。

  當然,還有司馬遷、杜康等人咱先略過不講。再往前,還有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20萬年前的“大荔人”,都曾在渭南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沙苑、龍山文化的影響更是深遠。還有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描寫的故事也發生在此。

  總而言之,作為十三個王朝的京畿之地,在渭南地界上,有很多東西是值得去說道說道的。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渭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養在深閨人未識

  只待春風入夢來 

  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渭南骨子裡的積澱,這也成就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多彩。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些東西一直處於一種沉寂的狀態。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2005年。

  2005年,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開始。從2005年到2009年,4年時間裡,全市11個縣(市、區)196個鄉鎮,共收集非遺線索9126餘條,調查項目628個,涵蓋10個門類,其中民間文學56個、傳統音樂45個、傳統舞蹈73個、傳統戲劇27個、曲藝11個、雜技與競技37個、傳統美術68個、傳統手工技藝169個、傳統醫藥8個、民俗134個。摸清了家底,保護工作隨即展開。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裡,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的申報工作陸續展開。經過多方努力,而今,我市已公佈了四批共25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501名傳承人,其中包括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11名國家級傳承人;9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96名傳承人。位列全省之首。

  如今華縣皮影戲、合陽提線木偶戲蜚聲海外;華陰老腔更是被稱為“東方的搖滾”;澄城刺繡、皮影雕刻等民間藝術巧奪天工;韓城行鼓、富平老鼓威震四方……  

  

腹有詩書氣自華

  綽約風姿驚世人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種種原因,很多人只聞其名,未見其面。所以對於“非遺”,只有概念上的認識。但如果你能夠親眼看見這種非遺項目,那麼你一定會感到震驚,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2008年,我市挖掘、整理編排的集優秀民間文化之大成的大型民間社火舞詩《華山魂》,參加了陝西省第四屆藝術節的閉幕式謝幕演出,獲得了極大成功,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受到了省上領導和藝術家們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評價。

  2010年華縣皮影戲作品《太歲皮影》與白水《杜康酒》雙雙榮獲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銀獎。2011年全國面花大賽中,我市面花奪得5項大獎。2012年,華陰“司家鞦韆”代表陝西赴河南開封參加了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舉辦的“中國鞦韆展演暨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絕技絕藝(鞦韆)”大賽,並摘得大賽金獎。華縣皮影雕刻藝術大師薛宏權的皮影作品《番王》參加第十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暨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展”,榮獲“百花獎”金獎,同時秦源黑陶的“吉祥如意瓶”榮獲“百花杯銀獎”。華陰老腔參加全國第四屆群星獎演出,榮獲演出大獎;2013年3月華陰老腔藝人王建寧與陝北民歌歌手劉春風合作參加了“星光大道”比賽,贏得周冠軍。

  在2014年,我市“非遺”項目參加了中國馬文化節的演出,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演出現場。  

  

十年“非遺”一路歌

  薪火相傳留後世 

  從2005年到今年,我市的“非遺”保護工作已經走過了10個年頭。

  10年時間裡,還有一些事情不得不提。從項目保護督查,到經費使用情況檢查,再到及時組織完成全市中省級項目的年度保護規劃、項目經費補助申請表,並在為國家級、省級傳承人發放傳習補助費的基礎上,從2011年底開始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發放了傳習補助費,此後每年予以發放,用於支持傳習活動的開展。

  不僅如此,還對所有中省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建立了藝術檔案和藝人傳承譜系,並利用影像技術手段,針對各傳承人的藝術特點進行了詳實記錄。頒發傳承人證書,並授予民間藝術大師和民間工藝美術師等榮譽稱號,使老藝人們享有應有的社會地位和榮譽。針對華陰老腔、華縣皮影戲等項目藝人年齡較大的特點,對藝人進行定期檢查身體,使老藝人深刻體會到政府的溫暖。

  市非遺保護中心還多次舉辦培訓班,輔導藝人搞好傳習活動,鼓勵藝人帶徒授藝,加強骨幹隊伍的培養,制定了傳承人帶徒授藝的獎勵辦法。  

  正是這些事,讓我市的“非遺”項目薪火相承,使民族民間藝術技藝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即便如此,我們的“非遺”工作仍然面臨著諸多困境。像缺乏資金、項目傳承後繼乏人、本土根脈日趨薄弱、現代文明衝擊等等,這些問題要解決,首要的問題還是要更多的人知道“非遺”。所以,我們開設了這個欄目,也希望為渭南的“非遺”工作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渭南“非遺”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