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非遗”那些事儿

最近几年,在渭南所有的对外宣传中,几乎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渭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之根,文化之源。

  这话不假。看看史书就会知道,渭南作为一座城市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我们如今能了解到这段历史,还得感谢仓颉,因为正是他在渭南创造出了天地惊、鬼神泣的文字。

  当然,还有司马迁、杜康等人咱先略过不讲。再往前,还有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20万年前的“大荔人”,都曾在渭南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沙苑、龙山文化的影响更是深远。还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写的故事也发生在此。

  总而言之,作为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在渭南地界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去说道说道的。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养在深闺人未识

  只待春风入梦来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渭南骨子里的积淀,这也成就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东西一直处于一种沉寂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5年。

  2005年,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开始。从2005年到2009年,4年时间里,全市11个县(市、区)196个乡镇,共收集非遗线索9126余条,调查项目628个,涵盖10个门类,其中民间文学56个、传统音乐45个、传统舞蹈73个、传统戏剧27个、曲艺11个、杂技与竞技37个、传统美术68个、传统手工技艺169个、传统医药8个、民俗134个。摸清了家底,保护工作随即展开。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申报工作陆续展开。经过多方努力,而今,我市已公布了四批共25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501名传承人,其中包括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1名国家级传承人;9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96名传承人。位列全省之首。

  如今华县皮影戏、合阳提线木偶戏蜚声海外;华阴老腔更是被称为“东方的摇滚”;澄城刺绣、皮影雕刻等民间艺术巧夺天工;韩城行鼓、富平老鼓威震四方……  

  

腹有诗书气自华

  绰约风姿惊世人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人只闻其名,未见其面。所以对于“非遗”,只有概念上的认识。但如果你能够亲眼看见这种非遗项目,那么你一定会感到震惊,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2008年,我市挖掘、整理编排的集优秀民间文化之大成的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参加了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的闭幕式谢幕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受到了省上领导和艺术家们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2010年华县皮影戏作品《太岁皮影》与白水《杜康酒》双双荣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2011年全国面花大赛中,我市面花夺得5项大奖。2012年,华阴“司家秋千”代表陕西赴河南开封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举办的“中国秋千展演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绝技绝艺(秋千)”大赛,并摘得大赛金奖。华县皮影雕刻艺术大师薛宏权的皮影作品《番王》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展”,荣获“百花奖”金奖,同时秦源黑陶的“吉祥如意瓶”荣获“百花杯银奖”。华阴老腔参加全国第四届群星奖演出,荣获演出大奖;2013年3月华阴老腔艺人王建宁与陕北民歌歌手刘春风合作参加了“星光大道”比赛,赢得周冠军。

  在2014年,我市“非遗”项目参加了中国马文化节的演出,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演出现场。  

  

十年“非遗”一路歌

  薪火相传留后世 

  从2005年到今年,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

  10年时间里,还有一些事情不得不提。从项目保护督查,到经费使用情况检查,再到及时组织完成全市中省级项目的年度保护规划、项目经费补助申请表,并在为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费的基础上,从2011年底开始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了传习补助费,此后每年予以发放,用于支持传习活动的开展。

  不仅如此,还对所有中省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艺术档案和艺人传承谱系,并利用影像技术手段,针对各传承人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详实记录。颁发传承人证书,并授予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工艺美术师等荣誉称号,使老艺人们享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荣誉。针对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等项目艺人年龄较大的特点,对艺人进行定期检查身体,使老艺人深刻体会到政府的温暖。

  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多次举办培训班,辅导艺人搞好传习活动,鼓励艺人带徒授艺,加强骨干队伍的培养,制定了传承人带徒授艺的奖励办法。  

  正是这些事,让我市的“非遗”项目薪火相承,使民族民间艺术技艺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即便如此,我们的“非遗”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像缺乏资金、项目传承后继乏人、本土根脉日趋薄弱、现代文明冲击等等,这些问题要解决,首要的问题还是要更多的人知道“非遗”。所以,我们开设了这个栏目,也希望为渭南的“非遗”工作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渭南“非遗”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