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937年7月30日,一名日军上尉向来自全世界的记者宣布:“今天,我们要轰炸南开大学。”“因为南开是一个抗日基地,所有的中国大学都是抗日基地。”

“那你们要炸毁中国所有的学校吗?”全场寂静。

当天,一架飞机在南开大学上空来回轰炸,天津失守,南开被毁。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一举动并未就此吓倒中国的大学。

一个月后,来自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一封公函,同时交到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手中: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同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三个月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危在旦夕。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由此开始迅猛生长。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曾经,这段历史只存在于书本的只字片言里,存在于电视剧里的某段节选中。有人说,这是一段不拍就再也来不及的历史。万幸,最近这段传奇终于以纪录片的形式被完整地拍了出来。

旧时的影像资料和联大师生的自传,口述历史,动态素描……汇成这部短短五集,每集50分钟的纪录片。豆瓣评分9.3分。

出现在节目里那些仍健在的联大学生,都已是年过九十的白发老人。提起那段历史,他们仍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西南联大这颗种子的落地,当从1889年开始。

这一年,蔡元培、梁启超考中举人。29岁的严修尚在北京翰林院编修史书,13岁的张伯苓刚被北洋军事学堂录取。蒋梦麟不过3岁,梅贻琦于年末在天津出生。

此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23年,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已开展21年。历史的巨轮已经开始轧轧作响,预备给整个世界带来天翻地覆的巨变。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889年,光绪皇帝治下的中国,没有大事发生。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目睹日军猖狂的张伯苓写下“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后,回到天津,在严修开设的严氏家馆中教授体育课和英语课。

十年后,梅家长子梅贻琦入校读书。严氏家馆也在之后更名为“南开中学堂”,即“南开大学”前身。

1900年,“庚子之乱”爆发,八国联军占领紫禁城。第二年,“辛丑条约”签订,4亿5千万两白银赔付各国。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908年,美国国会决议将“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改作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游美学务处临时办公处”正式成立,后更名为清华大学。

庚款留美生招考,轰动全国,700多人报名,仅47上榜。放榜之时,有人见人群中有一瘦高男子不慌不忙、不忧不喜、容色从容,与一众或狂喜,或悲泣的学子大不相同。

后来,两人在赴美轮船上相遇。方知这位瘦高男子名为梅贻琦,位列入榜生第六名。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此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农学院就读的蒋梦麟,正坐在蒲吉利山头的老橡树下,眺望着旧金山和金门港口的美景,思索着中国的未来。

路遇的美国学童和国内孩子渴求读书的目光在眼前交错闪现。那一刻,他决定转学教育,兴教救国。

1912年,前往哥伦毕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的蒋梦麟在这里和同样从农学转为教育学的胡适相遇。又在几年后,迎来赴美留学的张伯苓。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会。第一排左一为胡适,最后一排左二为蒋梦麟,第三排右四为陶行知,中国著名教育家。

同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迎来第一位校长——严复。5年后,校长改任蔡元培,北大逐渐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此时的梅贻琦,正是清华大学校园里一名新晋的物理学讲师。

教书不过半年,梅贻琦曾向恩师张伯苓诉苦,不想干了,没兴趣。张伯苓听后特别不开心:“才半年,怎么就知道自己没兴趣?年轻人要有点耐性。回去教书!”

那时的张伯苓哪能想到,12年后,这个对教书没有兴趣的年轻人,居然会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更在山河动荡的抗日战争期间,摇撼了一大群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命运。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梅贻琦

同一时期,回国后的蒋梦麟正在筹划成立浙江大学,张伯苓正计划创办南开大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任北大教育学教授的蒋梦麟受蔡元培之托,改任北大代理校长。

几乎是在同时,天津南开大学的第一批教学楼破土动工。几个月后,南开正式招生。首批文科新生里,有一21岁的英俊小伙,名为周恩来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首批南开文科新生合影

1930年,蒋梦麟正式出任北大校长。一年后,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

至此,这颗种子在多年沉寂后,终于发出小小的“啵”的一声,表皮轻裂,嫩嫩的新芽正努力地从土里挣扎而出。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临时大学决定兵分三路,水路兼进前往昆明。

对清华、北大等高校教授来说,走,意味着颠沛流离,留,则将继续享有丰厚待遇。

清华泰斗陈寅恪的父亲,著名诗人陈三立,听闻北平沦陷,仰天大呼“苍天何以对中国也”,绝食而亡。此时,身患眼疾,急需手术的陈寅恪,放弃在沦陷区就医的机会,连夜前往昆明,最终右眼失明。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陈寅恪

清华物理学教授赵忠尧扮作难民,怀抱从实验室偷出来中国唯一的50毫克镭一路从北京赶到昆明。当他在昆明见到梅贻琦时,陶罐里放射性极强的镭已在他胸前留下深深的血印。

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出国留学,没受过苦,自嘲是“假洋鬼子”的学者闻一多婉拒了朋友邀他前往武汉任教的机会。

和家人泪别后,夹着几本书和体检合格的284名学生开始了三千多里的徒步西南之旅。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的闻一多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查本校迁滇原拟有步行计划,借以多习民情,考察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务使迁移之举本身即是教育。”

同一时期,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接收了一位中国访问学者,26岁的华罗庚。在被破格提拔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前,他是江苏省金坛县中学一名只有初中文凭的会计。

就在闻一多和学生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一步一步前行时,华罗庚和同在欧洲留学的赵九章,王竹溪,张文裕四人正计划一场穿越欧亚的长途旅行。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地——昆明。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清华部分教员合影,左一华罗庚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华罗庚归国之路

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步行团结束了历时68天,共1663.6公里的行程,抵达昆明。曾经翩翩风度的公子闻一多须发乱飞,衣衫褴褛,但眼神却更亮,心却更畅快。

这一趟,闻一多也和好友许下一个誓言:抗战一日不胜利,便一天不刮胡子。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6天后,五四运动19周年纪念日这天,西南联大正式开学,由三校校长中年龄最小的梅贻琦担任校长。998名学子,终于又有书可读,有学可上。

学校成立初期,教授们曾为职位之争吵得不可开交。北大历史系教授钱穆一句“此乃何时?”全场鸦雀无声。此后,教授们再不为职位争抢。

校长一职,本为强争之职。南开校长张伯苓自行前往重庆开办南开中学,蒋梦麟也将权力“让”给年龄最小的梅贻琦。张伯苓的让,蒋梦麟的不争,梅贻琦的“公”,成就了现在的西南联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个熠熠生辉的大学在成立时,除了人,什么都没有。校舍都是租借当地民房、中学、会馆。图书馆藏或在仓促间没能带出,或在战火中遗失,被毁。实验器材更是七零八落。

梅贻琦曾打过一个比方:三校走在一起,就像一个戏班子,总得有个班底,这个班底就是清华梅贻琦把这份班底统统拿出来补贴给了西南联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梁思成、林徽因受校长梅贻琦所托,为联大设计校舍。

出一稿,否一稿,高楼变矮房,矮房变平房,平房变茅屋。梁思成把设计图砸到梅贻琦的办公桌上。“茅草房?每一个中国农民都会盖,要我梁思成干什么?”经费有限,梅贻琦最终劝服梁思成。

几个月后,由中国赫赫有名的建筑师梁思成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终于落成。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联大校舍

联大师生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校舍和校园。其中,图书馆最为奢侈,屋顶以青砖覆盖。教室屋顶是铁皮,其他屋子都是茅草。

一下大雨,雨点砸在铁皮屋顶上,噼里啪啦,炸声如雷,学生压根听不见老师在讲什么。

电影《无问西东》“静坐听雨”的故事,便是取自陈岱孙教授上课时的情景。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无问西东》电影截图

在北京时,教授们的地位颇高。住,有专门分配的小楼大院,每月工资可抵平常四口人家好几年的伙食。但来到昆明后,他们不得不几家人共同挤在一栋楼里,甚至是一个大谷仓,一个牛棚里。

闻一多一家八口挤在一个牛圈上方堆草料的棚子里。楼下牛一蹭痒痒,整个棚子都跟着晃悠。就这不足15平米的棚子里,他还曾收留华罗庚一家五口同住半年,两家人就靠个布帘隔开。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右上角即闻一多居住的牛棚

为了节省柴火钱,闻一多带着孩子们每天到村口的小溪里洗冷水脸。

他放下内心的清高和坚持,主动挂牌刻章。儿子闻立鹤不满父亲的做法,责问他:“这是不是发国难财?”闻一多听后,沉默半晌:“立鹤,你这话我将一辈子记着。”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梅贻琦先生的夫人为了维持全家生计,在街上摆摊卖米糕。

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养了几头猪来贴补家用。他每天还化装成乞丐,到菜市场捡剩骨头,烂菜叶给生病的妻子熬汤。

国学大师冯友兰的夫人在家门口支起一口大锅,卖炸麻花。

就连当地的乞丐都不会向他们伸手。因为大家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教授尚且如此,更别提那些从沦陷区一路跑来,与家人失散的学生了。许多人每月仅仅依靠学校的一点点补助金生活。

当时的学生宿舍都是茅草房,40人同住一个大房间,上下铺,没有灯。纸糊的窗户一捅就破,学生们的被褥被偷,也是常有的事。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起初,最难捱的是臭虫,夜夜咬得人睡不着觉。帐子的缝隙里长满臭虫,一捏都是血。有女同学拿来玻璃瓶,把臭虫装在里面。“它在里面还下崽儿呢。”

等到后来,众人都习惯了臭虫的撕咬,也就“你咬你的,我睡我的,大家和平共处。”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那时,大家戏称自己吃的都是八宝饭。哪八宝?红米、稗子、谷子、麸皮、石头子、老鼠屎。一到饭点,男生们也顾不上什么绅士风度,先盛半碗,迅速吃完。

然后拿起搪瓷的饭盆,远远的像扔飞镖一样,呜地飞到打饭窗口,再来一碗。气得女孩子们只能跺脚。

有些实在贫困的学生,基本都卡着最后的点到食堂。因为这时只要半价就可以买到掺了沙子、老鼠屎的锅巴。用开水淘一遍,加点儿盐巴,勉强下饭。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在昆明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师生们皆是一身傲骨。

根据《云南防空实录》记载,抗战期间,日机轰炸昆明及附近地区共142次,其中1940年共29天48次,1941年70次

为了躲避日机的轰炸,教授们多住在乡下村里。有的距离校舍足有十几里远。但纵然如此,全体师生没有停过一天课。

《无问西东》里,学生们带着书本跑,抬着标本跑,他们躲在山林间,沟壑间,在隆隆的轰炸中,老师们的授课依旧没有停歇。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气象专业的学生没有仪器。老师赵九章教他们用手指蘸水,把土撒向天空的方式,感受风向。

化学系学生实验器材简陋。没有冷凝装置,就自己拿起一瓢一瓢的水,依靠人工进行冷凝。

外出进行田野调查的学生,自己背着干粮,全靠两条腿跑遍西南的高山沟壑。

书籍课本短缺,那就代代相传,甚至是手抄课本……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穷到要靠治印来维持全家生计的闻一多,曾一次出资6万,支持学生运动。

25名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拒绝教育部发放的“特别办公费”。言:“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

孔祥熙拨款10万大洋改善教学环境,但被全校师生联名拒绝:“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

刚毅坚卓,是为西南联大校训。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风骨,什么是刚毅坚卓。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国文老师是沈从文,英语老师是李赋宁,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

现北大哲学系教授黄枫森提起在联大读书时的课表,仍激动不已。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西南联大部分国文老师合影

授课者皆为大师。老师授课内容也并无限制。同一课程,多人研究,则可同时开课讲授。像“打擂台”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大多都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但在1938年,西南联大却聘请了小学没毕业,没任何学术著作的沈从文担任国文系教授。这一举动,直接牵动了正在江浙沪辗转求学的江苏高邮人汪曾祺的心。

一年后,这个19岁的少年,从上海经香港、越南,一路赶到昆明,成为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的一名学生。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沈从文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汪曾祺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联大学校里流传着一首诗:“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这近乎是梅贻琦的口头禅。

这位“寡言君子”从不主动发表意见,而将治校之方悉数交由教授们讨论。一句“吾从众”,是梅贻琦的大度和退让,更是他对教授们的信任。

冯友兰、闻一多、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吴宓、燕卜荪、叶公超、沈从文……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无非就是当年西南联大那些本科生的老师。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西南联大的授课方式,不分院系,不分文理,不限信仰,不涉政治。教授不端架子,学生无所畏惧,双方尽可畅所欲言。

“联大呀,是一个最自由的地方了。”转系只需填写一张表格,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老师。学生、老师都可以随意旁听其他院系课程。

闻一多开了十多门课,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常常穿过一整个昆明城去听他讲课。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朱自清亲自批改学生作业。

华罗庚和学生会在黑板前拿着粉笔激烈讨论方程式的对错,互打擂台。

外文系教授吴宓授课时,得意洋洋。但台下的学生们会挑剔他一口“陕西英语”,不够地道。

杨振宁和我国半导体物理开拓者黄昆就读西南联大时,敢于给爱因斯坦发表的最新文章留下“毫无创新”的评论,却无人觉得他们自大狂妄。

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回忆当年读书时说:“那时,做学问的风气就是这般纯良。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翻译家杨苡先生谈起吴宓先生当年上课的情形

西南联大学生,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曾说: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

在这种自由的风气下,学生们思路开阔,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仅存了8年的联大,培养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3882名,他们后来几乎都成了各自领域的专家。

联大物理系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主导的团队相继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还有第一颗人造卫星。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现场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在美国留学的邓稼先

多年后,王汉斌参与了1982年宪法修订,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彭珮云则长期致力于中国妇女儿童事业,2004年,联合国授予她“特别贡献奖”。

汪曾祺写出了很多像沈从文一样“平淡的没有脑壳打架的”文字,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翻译了《诗经》《楚辞》《追忆似水年华》等著作,他的那些外文系的同学也相继翻译了《红与黑》《呼啸山庄》《了不起的盖茨比》……

还有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93岁的翻译家许渊冲,直言自己的根在联大。

除此之外,西南联大还是抗战期间参军人数最多的大学。

还有不少学生在离开学校后,留在了昆明、蒙自担任教师,不仅提高了当地学校的教学水准,还带去了进步的社会和政治观念。

这些学生给当时的西南边陲带去了焕然一新的气象。当年成立的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附中附小,至今都是云南最好的学校之一。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西南联大这颗种子在昆明扎根,萌芽,迅速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8年间,把新的种子,新的希望带给了在这儿求学的每一位年轻人,而后,他们将这枚种子带往全国各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次年7月31日,梅贻琦宣布:“西南联合大学到此结束。”

于战火中生,于和平时散,西南联大留住的不仅仅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还有中华民族的风骨和骄傲。

曾经的联大学子,即便已是白发苍苍,但他们仍不忘联大精神,奋战在工作一线。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联大的校歌,他们依旧张嘴能唱。

曾经的笔记,校徽,学生证,全都保存完好,光鲜依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先生胸前别着联大校徽。

就连当年入学时的学号,他们仍记得一清二楚。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80年过去了,西南联大依然被人们深深惦念。

豆瓣网友@aaron说: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电影《无问西东》里写: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而今,山河无恙,我们坐拥前人做梦也难以想象的生活。站在西南联大这块历史的镜子前,你,看到了什么?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未标注图片,均来自纪录片《西南联大》视频截图。

参考:

纪录片《西南联大》,腾讯视频

拾遗:《西南联大,中国大学的珠穆朗玛》

—The End—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 设置星标不迷路▼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如果你也怀念那个大师云集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