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中國最傳奇的大學,也就那樣吧

這所中國最傳奇的大學,也就那樣吧

這所中國最傳奇的大學,也就那樣吧

1937年7月30日,一名日軍上尉向來自全世界的記者宣佈:“今天,我們要轟炸南開大學。”“因為南開是一個抗日基地,所有的中國大學都是抗日基地。”

“那你們要炸燬中國所有的學校嗎?”全場寂靜。

當天,一架飛機在南開大學上空來回轟炸,天津失守,南開被毀。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這一舉動並未就此嚇倒中國的大學。

一個月後,來自國民政府教育部的一封公函,同時交到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手中:三校南遷長沙,聯合組建長沙臨時大學。

同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三個月後,上海、南京相繼淪陷,長沙危在旦夕。長沙臨時大學不得不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由此開始迅猛生長。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曾經,這段歷史只存在於書本的隻字片言裡,存在於電視劇裡的某段節選中。有人說,這是一段不拍就再也來不及的歷史。萬幸,最近這段傳奇終於以紀錄片的形式被完整地拍了出來。

舊時的影像資料和聯大師生的自傳,口述歷史,動態素描……匯成這部短短五集,每集50分鐘的紀錄片。豆瓣評分9.3分。

出現在節目裡那些仍健在的聯大學生,都已是年過九十的白髮老人。提起那段歷史,他們仍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西南聯大這顆種子的落地,當從1889年開始。

這一年,蔡元培、梁啟超考中舉人。29歲的嚴修尚在北京翰林院編修史書,13歲的張伯苓剛被北洋軍事學堂錄取。蔣夢麟不過3歲,梅貽琦於年末在天津出生。

此時,距離清朝滅亡還有23年,日本“明治維新”運動已開展21年。歷史的巨輪已經開始軋軋作響,預備給整個世界帶來天翻地覆的鉅變。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889年,光緒皇帝治下的中國,沒有大事發生。

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目睹日軍猖狂的張伯苓寫下“自強之道,端在教育”後,回到天津,在嚴修開設的嚴氏家館中教授體育課和英語課。

十年後,梅家長子梅貽琦入校讀書。嚴氏家館也在之後更名為“南開中學堂”,即“南開大學”前身。

1900年,“庚子之亂”爆發,八國聯軍佔領紫禁城。第二年,“辛丑條約”簽訂,4億5千萬兩白銀賠付各國。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908年,美國國會決議將“庚子賠款”中超出美方實際損失的部分,改作向美國派遣留學生的經費。“遊美學務處臨時辦公處”正式成立,後更名為清華大學。

庚款留美生招考,轟動全國,700多人報名,僅47上榜。放榜之時,有人見人群中有一瘦高男子不慌不忙、不憂不喜、容色從容,與一眾或狂喜,或悲泣的學子大不相同。

後來,兩人在赴美輪船上相遇。方知這位瘦高男子名為梅貽琦,位列入榜生第六名。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此時,正在美國加州大學農學院就讀的蔣夢麟,正坐在蒲吉利山頭的老橡樹下,眺望著舊金山和金門港口的美景,思索著中國的未來。

路遇的美國學童和國內孩子渴求讀書的目光在眼前交錯閃現。那一刻,他決定轉學教育,興教救國。

1912年,前往哥倫畢業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的蔣夢麟在這裡和同樣從農學轉為教育學的胡適相遇。又在幾年後,迎來赴美留學的張伯苓。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會。第一排左一為胡適,最後一排左二為蔣夢麟,第三排右四為陶行知,中國著名教育家。

同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迎來第一位校長——嚴復。5年後,校長改任蔡元培,北大逐漸成為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此時的梅貽琦,正是清華大學校園裡一名新晉的物理學講師。

教書不過半年,梅貽琦曾向恩師張伯苓訴苦,不想幹了,沒興趣。張伯苓聽後特別不開心:“才半年,怎麼就知道自己沒興趣?年輕人要有點耐性。回去教書!”

那時的張伯苓哪能想到,12年後,這個對教書沒有興趣的年輕人,居然會成為清華大學校長。更在山河動盪的抗日戰爭期間,搖撼了一大群人,乃至中華民族的命運。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梅貽琦

同一時期,回國後的蔣夢麟正在籌劃成立浙江大學,張伯苓正計劃創辦南開大學。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任北大教育學教授的蔣夢麟受蔡元培之託,改任北大代理校長。

幾乎是在同時,天津南開大學的第一批教學樓破土動工。幾個月後,南開正式招生。首批文科新生裡,有一21歲的英俊小夥,名為周恩來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首批南開文科新生合影

1930年,蔣夢麟正式出任北大校長。一年後,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

至此,這顆種子在多年沉寂後,終於發出小小的“啵”的一聲,表皮輕裂,嫩嫩的新芽正努力地從土裡掙扎而出。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清華校長梅貽琦,北大校長蔣夢麟,南開校長張伯苓。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臨時大學決定兵分三路,水路兼進前往昆明。

對清華、北大等高校教授來說,走,意味著顛沛流離,留,則將繼續享有豐厚待遇。

清華泰斗陳寅恪的父親,著名詩人陳三立,聽聞北平淪陷,仰天大呼“蒼天何以對中國也”,絕食而亡。此時,身患眼疾,急需手術的陳寅恪,放棄在淪陷區就醫的機會,連夜前往昆明,最終右眼失明。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陳寅恪

清華物理學教授趙忠堯扮作難民,懷抱從實驗室偷出來中國唯一的50毫克鐳一路從北京趕到昆明。當他在昆明見到梅貽琦時,陶罐裡放射性極強的鐳已在他胸前留下深深的血印。

從小在城市裡長大,出國留學,沒受過苦,自嘲是“假洋鬼子”的學者聞一多婉拒了朋友邀他前往武漢任教的機會。

和家人淚別後,夾著幾本書和體檢合格的284名學生開始了三千多里的徒步西南之旅。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在芝加哥大學讀書時的聞一多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查本校遷滇原擬有步行計劃,藉以多習民情,考察風土,採集標本,鍛鍊體魄,務使遷移之舉本身即是教育。”

同一時期,英國劍橋大學數學系接收了一位中國訪問學者,26歲的華羅庚。在被破格提拔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教前,他是江蘇省金壇縣中學一名只有初中文憑的會計。

就在聞一多和學生在戰火紛飛的中國大地上一步一步前行時,華羅庚和同在歐洲留學的趙九章,王竹溪,張文裕四人正計劃一場穿越歐亞的長途旅行。他們有著共同的目的地——昆明。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清華部分教員合影,左一華羅庚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華羅庚歸國之路

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步行團結束了歷時68天,共1663.6公里的行程,抵達昆明。曾經翩翩風度的公子聞一多鬚髮亂飛,衣衫襤褸,但眼神卻更亮,心卻更暢快。

這一趟,聞一多也和好友許下一個誓言:抗戰一日不勝利,便一天不刮鬍子。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6天后,五四運動19週年紀念日這天,西南聯大正式開學,由三校校長中年齡最小的梅貽琦擔任校長。998名學子,終於又有書可讀,有學可上。

學校成立初期,教授們曾為職位之爭吵得不可開交。北大歷史系教授錢穆一句“此乃何時?”全場鴉雀無聲。此後,教授們再不為職位爭搶。

校長一職,本為強爭之職。南開校長張伯苓自行前往重慶開辦南開中學,蔣夢麟也將權力“讓”給年齡最小的梅貽琦。張伯苓的讓,蔣夢麟的不爭,梅貽琦的“公”,成就了現在的西南聯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這個熠熠生輝的大學在成立時,除了人,什麼都沒有。校舍都是租借當地民房、中學、會館。圖書館藏或在倉促間沒能帶出,或在戰火中遺失,被毀。實驗器材更是七零八落。

梅貽琦曾打過一個比方:三校走在一起,就像一個戲班子,總得有個班底,這個班底就是清華梅貽琦把這份班底統統拿出來補貼給了西南聯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梁思成、林徽因受校長梅貽琦所託,為聯大設計校舍。

出一稿,否一稿,高樓變矮房,矮房變平房,平房變茅屋。梁思成把設計圖砸到梅貽琦的辦公桌上。“茅草房?每一箇中國農民都會蓋,要我梁思成幹什麼?”經費有限,梅貽琦最終勸服梁思成。

幾個月後,由中國赫赫有名的建築師梁思成設計的西南聯大校舍,終於落成。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聯大校舍

聯大師生第一次擁有了真正意義上屬於自己的校舍和校園。其中,圖書館最為奢侈,屋頂以青磚覆蓋。教室屋頂是鐵皮,其他屋子都是茅草。

一下大雨,雨點砸在鐵皮屋頂上,噼裡啪啦,炸聲如雷,學生壓根聽不見老師在講什麼。

電影《無問西東》“靜坐聽雨”的故事,便是取自陳岱孫教授上課時的情景。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無問西東》電影截圖

在北京時,教授們的地位頗高。住,有專門分配的小樓大院,每月工資可抵平常四口人家好幾年的伙食。但來到昆明後,他們不得不幾家人共同擠在一棟樓裡,甚至是一個大谷倉,一個牛棚裡。

聞一多一家八口擠在一個牛圈上方堆草料的棚子裡。樓下牛一蹭癢癢,整個棚子都跟著晃悠。就這不足15平米的棚子裡,他還曾收留華羅庚一家五口同住半年,兩家人就靠個布簾隔開。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右上角即聞一多居住的牛棚

為了節省柴火錢,聞一多帶著孩子們每天到村口的小溪裡洗冷水臉。

他放下內心的清高和堅持,主動掛牌刻章。兒子聞立鶴不滿父親的做法,責問他:“這是不是發國難財?”聞一多聽後,沉默半晌:“立鶴,你這話我將一輩子記著。”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梅貽琦先生的夫人為了維持全家生計,在街上擺攤賣米糕。

物理系教授吳大猷養了幾頭豬來貼補家用。他每天還化裝成乞丐,到菜市場撿剩骨頭,爛菜葉給生病的妻子熬湯。

國學大師馮友蘭的夫人在家門口支起一口大鍋,賣炸麻花。

就連當地的乞丐都不會向他們伸手。因為大家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教授尚且如此,更別提那些從淪陷區一路跑來,與家人失散的學生了。許多人每月僅僅依靠學校的一點點補助金生活。

當時的學生宿舍都是茅草房,40人同住一個大房間,上下鋪,沒有燈。紙糊的窗戶一捅就破,學生們的被褥被偷,也是常有的事。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起初,最難捱的是臭蟲,夜夜咬得人睡不著覺。帳子的縫隙里長滿臭蟲,一捏都是血。有女同學拿來玻璃瓶,把臭蟲裝在裡面。“它在裡面還下崽兒呢。”

等到後來,眾人都習慣了臭蟲的撕咬,也就“你咬你的,我睡我的,大家和平共處。”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那時,大家戲稱自己吃的都是八寶飯。哪八寶?紅米、稗子、穀子、麩皮、石頭子、老鼠屎。一到飯點,男生們也顧不上什麼紳士風度,先盛半碗,迅速吃完。

然後拿起搪瓷的飯盆,遠遠的像扔飛鏢一樣,嗚地飛到打飯窗口,再來一碗。氣得女孩子們只能跺腳。

有些實在貧困的學生,基本都卡著最後的點到食堂。因為這時只要半價就可以買到摻了沙子、老鼠屎的鍋巴。用開水淘一遍,加點兒鹽巴,勉強下飯。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在昆明的日子雖然清苦,但師生們皆是一身傲骨。

根據《雲南防空實錄》記載,抗戰期間,日機轟炸昆明及附近地區共142次,其中1940年共29天48次,1941年70次

為了躲避日機的轟炸,教授們多住在鄉下村裡。有的距離校舍足有十幾裡遠。但縱然如此,全體師生沒有停過一天課。

《無問西東》裡,學生們帶著書本跑,抬著標本跑,他們躲在山林間,溝壑間,在隆隆的轟炸中,老師們的授課依舊沒有停歇。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氣象專業的學生沒有儀器。老師趙九章教他們用手指蘸水,把土撒向天空的方式,感受風向。

化學系學生實驗器材簡陋。沒有冷凝裝置,就自己拿起一瓢一瓢的水,依靠人工進行冷凝。

外出進行田野調查的學生,自己揹著乾糧,全靠兩條腿跑遍西南的高山溝壑。

書籍課本短缺,那就代代相傳,甚至是手抄課本……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窮到要靠治印來維持全家生計的聞一多,曾一次出資6萬,支持學生運動。

25名兼任行政職務的教授拒絕教育部發放的“特別辦公費”。言:“抗戰以來,從事教育者無不艱苦備嚐,十儒九丐,薪水尤低於輿臺,故雖啼飢號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

孔祥熙撥款10萬大洋改善教學環境,但被全校師生聯名拒絕:“將這筆錢捐給昆明人民,以報收留之恩。”

剛毅堅卓,是為西南聯大校訓。無論是教授,還是學生,都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風骨,什麼是剛毅堅卓。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國文老師是沈從文,英語老師是李賦寧,物理老師是吳有訓,中國通史老師是吳晗,公共倫理學老師是馮友蘭。我還選修了數論和《莊子》,老師分別是華羅庚和聞一多。”

現北大哲學系教授黃楓森提起在聯大讀書時的課表,仍激動不已。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西南聯大部分國文老師合影

授課者皆為大師。老師授課內容也並無限制。同一課程,多人研究,則可同時開課講授。像“打擂臺”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

當時,西南聯大的教授們大多都有海外留學的背景。但在1938年,西南聯大卻聘請了小學沒畢業,沒任何學術著作的沈從文擔任國文系教授。這一舉動,直接牽動了正在江浙滬輾轉求學的江蘇高郵人汪曾祺的心。

一年後,這個19歲的少年,從上海經香港、越南,一路趕到昆明,成為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的一名學生。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沈從文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汪曾祺

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聯大學校裡流傳著一首詩:“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認為,恐怕彷彿不見得。”這近乎是梅貽琦的口頭禪。

這位“寡言君子”從不主動發表意見,而將治校之方悉數交由教授們討論。一句“吾從眾”,是梅貽琦的大度和退讓,更是他對教授們的信任。

馮友蘭、聞一多、陳寅恪、錢鍾書、華羅庚、吳宓、燕卜蓀、葉公超、沈從文……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無非就是當年西南聯大那些本科生的老師。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西南聯大的授課方式,不分院系,不分文理,不限信仰,不涉政治。教授不端架子,學生無所畏懼,雙方儘可暢所欲言。

“聯大呀,是一個最自由的地方了。”轉系只需填寫一張表格,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和老師。學生、老師都可以隨意旁聽其他院系課程。

聞一多開了十多門課,理學院、工學院的學生常常穿過一整個昆明城去聽他講課。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朱自清親自批改學生作業。

華羅庚和學生會在黑板前拿著粉筆激烈討論方程式的對錯,互打擂臺。

外文系教授吳宓授課時,得意洋洋。但臺下的學生們會挑剔他一口“陝西英語”,不夠地道。

楊振寧和我國半導體物理開拓者黃昆就讀西南聯大時,敢於給愛因斯坦發表的最新文章留下“毫無創新”的評論,卻無人覺得他們自大狂妄。

數理邏輯學家王浩回憶當年讀書時說:“那時,做學問的風氣就是這般純良。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翻譯家楊苡先生談起吳宓先生當年上課的情形

西南聯大學生,著名歷史學家何兆武曾說:學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自由。

在這種自由的風氣下,學生們思路開闊,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僅存了8年的聯大,培養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計3882名,他們後來幾乎都成了各自領域的專家。

聯大物理系學生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鄧稼先主導的團隊相繼造出了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還有第一顆人造衛星。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957年,諾貝爾獎頒獎現場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在美國留學的鄧稼先

多年後,王漢斌參與了1982年憲法修訂,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彭珮雲則長期致力於中國婦女兒童事業,2004年,聯合國授予她“特別貢獻獎”。

汪曾祺寫出了很多像沈從文一樣“平淡的沒有腦殼打架的”文字,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翻譯了《詩經》《楚辭》《追憶似水年華》等著作,他的那些外文系的同學也相繼翻譯了《紅與黑》《呼嘯山莊》《了不起的蓋茨比》……

還有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93歲的翻譯家許淵衝,直言自己的根在聯大。

除此之外,西南聯大還是抗戰期間參軍人數最多的大學。

還有不少學生在離開學校後,留在了昆明、蒙自擔任教師,不僅提高了當地學校的教學水準,還帶去了進步的社會和政治觀念。

這些學生給當時的西南邊陲帶去了煥然一新的氣象。當年成立的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和附中附小,至今都是雲南最好的學校之一。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西南聯大這顆種子在昆明紮根,萌芽,迅速地開枝散葉,開花結果。8年間,把新的種子,新的希望帶給了在這兒求學的每一位年輕人,而後,他們將這枚種子帶往全國各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次年7月31日,梅貽琦宣佈:“西南聯合大學到此結束。”

於戰火中生,於和平時散,西南聯大留住的不僅僅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人才,還有中華民族的風骨和驕傲。

曾經的聯大學子,即便已是白髮蒼蒼,但他們仍不忘聯大精神,奮戰在工作一線。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聯大的校歌,他們依舊張嘴能唱。

曾經的筆記,校徽,學生證,全都保存完好,光鮮依舊。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先生胸前彆著聯大校徽。

就連當年入學時的學號,他們仍記得一清二楚。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80年過去了,西南聯大依然被人們深深惦念。

豆瓣網友@aaron說:

我之所以熱愛那個國破家亡、民族顛沛流離的時代,就是因為亂世之中有一批錚錚鐵骨,挺起了中國文化的脊樑。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電影《無問西東》裡寫: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而今,山河無恙,我們坐擁前人做夢也難以想象的生活。站在西南聯大這塊歷史的鏡子前,你,看到了什麼?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未標註圖片,均來自紀錄片《西南聯大》視頻截圖。

參考:

紀錄片《西南聯大》,騰訊視頻

拾遺:《西南聯大,中國大學的珠穆朗瑪》

—The End—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 設置星標不迷路▼

这所中国最传奇的大学,也就那样吧

如果你也懷念那個大師雲集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