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到底是本什么书,都讲了什么?

清残孤梦


明朝在近年来,似乎特别风行。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时明月,因此一举成为著名作家。国人向来有好古的传统,也乐于听历史故事,《三国演义》经久不衰便可说明。作为明史专家的黄仁宇,自然深知此种道理,要不然《万历十五年》也不至于畅销二十余年。

明朝万历皇帝自1573年登基,至1620年驾崩,共在位48年。而1620年又离大明王朝覆灭的1644年,不过是短短的24年。清朝学者赵翼说:“论者谓明之亡,不在于崇祯而在于万历!”可见,万历年实在是明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以今天的目光来看,万历年也算是辉煌:商业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市民阶层初步形成、资本主义萌芽等。以文化领域为例,万历年间出版通俗小说是极其繁荣的,如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系列小说,都是成书于万历年间。

不但如此,万历年还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家,李贽便是其中代表。而黄仁宇也专门开辟出一个章节来讨论李贽的思想。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为社么会突然崩溃呢?确实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万历皇帝不能算作是贤主,观其一生之行为,多有怪诞之处。作为一国之君,他保持了24年不上朝的历史记录。然而,他不是没有做明君的机会,至少在执政前十年,他很是励精图治,严格遵守儒家对于明君的要求。但是,当万历发现自己之力并不能改变大明王朝的文官系统之时,便选择怠政这一行为艺术来对抗文官们。

黄仁宇把这一行为称之为:“正德要求实现个性的发展,而帝国的制度则注意于个性的收缩”。明王朝的文官系统之死板、之固执可见一斑,面对着风起云涌之局面,根本就无能无力。即使有改革名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之法,也只能延续明朝之命,不能改变明朝之结果。

文官系统与皇帝之间的龃龉,只是明王朝覆灭的一个原因。事实上,在万历年间,明朝已经是病入膏肓。在经济上,地主们隐瞒土地,以逃避税负,导致国库亏空。在军事上,临海面临着倭寇、北方又面临着皇太极等军事力量的威胁。明朝的军事体制又低能,效率低下,军事战术也落后,更为重要的是,后勤补给制度大大德掣肘着军事的推进。

比如说,军费筹集由驻军所在地方供给,故导致武器、物料等各有各标准,如大炮等上了战场才发现毫无用处,反而拖累了行军。危机之下,必然天才之人,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抗击倭寇的名将,戚家军也赫赫有名,战斗力极强。

然而,纵然天才如戚继光,也不能改变明帝国军事整体落后之局面。原因出现在哪里呢?黄仁宇表示:“原因在于本朝的政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年年来的孔孟之道”,“……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合成的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

简而言之,是精密的文官系统扼杀了军事上的创新,使整个明王朝面对外来的军事冲击时,显得无能为力。此种状况,与两百年后的清王朝相似,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古老的中国虽然有曾国潘、李鸿章等中兴大臣,也难逃覆灭之命运。何也,皆因落后的社会之组织不能面对新时势之冲击。

我们读史,当然是要以史为鉴。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所以得从史书中寻找先人们的经验和教训。然而,史书何其庞杂,历史又何其复杂,专业性的历史著作,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其实是“难以卒读”的。

比如说,吕思勉的中国史,好不好?当然好,但若是无入门历史知识的读者去读,确实是会“味如嚼蜡”!《万历十五年》了不起的地方便是,趣味盎然又不失专业性,相当好读。

举一例子,黄仁宇在第一章《万历皇帝》之中,以非虚构的笔法写了1587年的春天,以故事的方式把读者带入久远的历史场景之中——事实上,美国另一著名的汉学家孔飞力在《叫魂》一书上,也采取同样的写法——出现这种结果或许是出于无奈,因为此书最初是用英文写作,读者是美国人,而非中国人。


辉城啊


把以前写的文章拿来一用。

《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最爱的书籍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早想给这本书做书评了,没有时间,所以,今天谈谈《人民的名义》里寓意深刻的《万历十五年》一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是学术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很好的书。最早看见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有人觉得历史入门看此书很好。的确,书中的充满了各种相对严谨的历史考证,可读性又不差,而且本书受到了法国年鉴派的影响很深。我也看过批评这本书的人,历史圈子内的(明史研究会会长商传),圈子外的(王小波)都有。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并评价这本书呢?

一.学术上看本书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好像很多历史民科挺喜欢,中国历史学术界似乎没有多大关注,其实不然,商传先生就在讲座《谁误读了晚明史?》谈过黄仁宇先生。

商传先生对《万历十五年》学术评价是中肯的,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但是也隐晦的指出了黄仁宇的问题。商传先生说了一个故事,大致意思就是黄仁宇先生和大陆教授开会,结果,黄先生和大陆学者怼起来了,最后黄先生说自己当年是国民党的兵,大陆学者说自己当过共产党的兵,所以,最后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商传先生说这些话,也就是论证黄仁宇认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事实上,黄仁宇先生学术界最出名的不是他的《万历十五年》,而是他对于明代经济财政的研究。他的经济史的研究,我们这里不作深入探讨。

二.高育良与《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让高育良如此热爱呢?我们看看《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的生平经历。黄仁宇先生的父亲黄震白曾加入同盟会当基金成员,但并不是核心人物。黄仁宇早年在家乡生活,在长沙市第一中学毕业后,1936年入读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1936年~1938年)。抗战时期弃笔从戎,在中国远征军当兵。后来来到美国学习历史。

从他的身份和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对于国民党官场关系与传统管理那一套相当熟悉,可以说他本身就是民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他的作品又不是简简单单用理论做研究,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去书写历史。历史其实很依赖研究者对于社会阅历,黄仁宇先生的阅历足够丰富,但黄仁宇的作品估计有种从历史角度反思国民党失败的历史吧!高育良书记也是精通官场的一个老油条,最后怎么能不失败?

我们大部分阅读《万历十五年》的读者多半不是明史研究者,黄仁宇把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比喻成 “潜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组织,乃成千上万的农民。而基本的组织原则,即尊卑男女老幼,没有一个涉及经济及法治和人权。高育良书记代表的就是上面的文官,是一个有学识的学者,又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官僚。

我猜高育良书记对《万历十五年》里面最爱的人物一定是申时行,申时行打太极,揣摩上意,和稀泥都是一流的。高育良书记这些方面也是手段奇高,申时行喜欢用儒家那一套打太极,高育良则是用喜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打太极。这时候,总会想到一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申时行在明代尚且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高育良书记面对的是21世纪的新时代,所以高书记失败也是毫无疑问的。毕竟,我们的党不是旧官僚,党员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老官僚岂能长久?

其实不仅仅高书记爱《万历十五年》,很多人也谈过《万历十五年》, 而黄仁宇真正擅长的是经济史,学术界对他的大历史评价不高。更多喜欢黄仁宇的恰恰是学术圈外的人,这一点很有趣。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语言白话文,而且通俗易懂,用一个个故事来分析中国明代社会与中国式管理,带着探讨问题的角度深入。一方面西方学者汉学家史景迁的作品也是立足于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史料,用人物命运经历剖析社会,也就是说西方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但是中国很少有人这么创作,而黄仁宇又是一个有西方教育经历与中国社会经验的人。所以,这本书当年在中国火起来也实属正常。普通人也会看的下去,高书记爱读也很正常。

高书记与其说是爱历史,倒不如说是对于旧官僚的生活状态心有所感,而且高书记深知权力高高在上的人反而不好做,哪怕你是万历皇帝,当文官集团抱成团,你去应付很棘手。李达康为例子,他在京州一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独断专行,为什么京州还会有丁义珍,陈清泉这些的官员存在呢?说到底有些人抱成团,不好对付。

三.《万历十五年》本书

万历十五年用了七个人的故事,串起来了万历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等等。而且背后还有作者查阅史料与考证的功底,不能不说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这七个人结局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这一点不禁让人深思原因。而我联想到了孔飞力《叫魂》也是用故事展开一个社会的面貌。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倒不如说在还原一个,明代官僚体系与一个复杂的社会。这个年份本身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普通的一切背后反映的东西。黄仁宇就是带着解密的心态,解答“李约瑟的疑问”,解答“中国为什么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些问题,所以黄仁宇先生所选取的历史上面的例子有取舍,这种取舍是好是坏不好说,但是至少做到了最基本的有明确的出处。

真正想学习历史,入门阶段看看这本书还是可以的,深入研究还是需要自己去阅读一手史料和学术著作,但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则是非学术性的,即使距离明代已经有了几百年, 我们会看见一些精英阶层的文人官吏如何治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


半卷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之作,很多人都很困惑,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里面讲了哪些内容呢?怎么如今如此的火?之前可能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但是如今很多人都对这本书十分的好奇。在前段时期的一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也曾提起过这本书。而非常著名的逻辑思维家罗振宇也想练推荐这本书,罗振宇只要一推荐书,那么这一本书一定会得到大卖的,甚至会遭到疯狂抢购。

其实,《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能很多人都看不懂,里面的内容就像是一篇学术论文,与其说这是一本书,倒不如说他就是学术论文,这样似乎更加贴切一些。这本书里面讲的主要内容就是,万历年间的一些重要的人物,他们的功过,包括他们的言行举止与是非得失等等!这本书里面不仅提到了皇帝,而且还有首辅和名将等等。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这本书上面所记录的很多事情都是很平淡的小事,但正是因为这些小事激起了历史上的一些大的波澜,这本书有关于很多事情的一个前因后果的总结,这些能够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一个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这本书当中讲到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继位后10年中,国家是欣欣向荣的,北方不再发生战乱,而南方的倭寇也基本绝迹了,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国库也逐渐充实起来。不过国家之后经历了一个大立储的风波,风波过后,又一个10年,国家一直是在消极怠工的状态下,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一种情况。这场风波主要是因为,万历皇帝想立自己喜欢的三皇子为太子,不过文武百官却不同意,毕竟自古以来都是要立长子的,万历皇帝的这个想法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实现!三皇子的母亲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女人郑贵妃,郑贵妃的儿子没能当太子,也就终日郁郁寡欢。这样一来,万历皇帝也十分的懊恼。

之后,万历皇帝为了让朝堂之上的那些文官同意废太子,便和他们做起了斗争。文官没有退步的打算,而万历皇帝的意志也十分顽强,虽然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打算。万历皇帝自此以后不仅不参加法定的礼仪,而且对朝堂上的事情也不上心了,开始消极怠工,虽说他还在皇帝的位置上,但是万历皇帝每天浑浑噩噩的度日。朝廷上需要新的官员,又或者是对官员进行升迁,万历皇帝都会选择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一根竹签就决定了如此重要的事情,实在是让那些官员目瞪口呆。皇帝终日没有任何的作为,那么官员自然也就敷衍了事,因此官员逐渐腐败,一些清官也对国家失去了信心,这种情况就像是一种瘟疫一样在整个国家蔓延,上到王公大臣,小到士兵!

谁能想到大明王朝的灭亡,起因竟然是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而皇帝和大臣们的置气竟然能够愈演愈烈,最终以整个国家为代价!《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虽然内容不多,就是一个简单的小册子的,但是却把整个明朝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活写的非常的具体,只要细细品读,我们就能从中收获很多。里面除了讲述万历皇帝的故事以外,还讲述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等人的故事,同时还有这些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一个总结,那就是无论是哪一个人又或者是哪一件事情,没有一个是能够功德圆满的!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不好解读,但是细读大多数人还是能够看得懂的!不得不说,《万历十五年》确实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历史书,对万历年间的事情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就可以给你带来一个详细且全面的了解。


木剑温不胜


《万历十五年》是华裔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1976年用英文完成的,英文名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通过书名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叙述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过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无关紧要,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历史学家黄仁宇当年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明代的漕运”,后期主攻明代的财政与税收,对明史颇有研究,逐步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如:

1、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作者通过与同时代其他地区相比较,明朝的税收并不高。经过进一步探索,可知“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是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

2、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3、以道德代替法律,在明代已登峰造极,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叙述了当时的几个重要人物:万历皇帝、两任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最后这几人没有一个功德圆满,或身败,或名裂。即便侧面提及的人物,也统统没有好结果。作者用近乎平淡的笔触,淡然勾勒出所有人的困境,指出这种情形,断非个人原因所致,而是当时的制度已山穷水尽。

作者这些平淡的叙述暗蕴力量,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本书完成于1976年夏天,正是“文革”结束那年,中国准备与世界接轨。作者并以此书提醒国人,封建王朝的失败是注定的,试图恢复故态绝无可能。

《万历十五年》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皮三9099


关于《万历十五年》究竟讲了些什么,我想,用作者黄仁宇先生在这本书里的自序,是最能代表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东西的。

有学者认为,在明代的万历年间,中国的封建经济已向资本主义经济进展,而作者并不这么认为。作者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到明代到了极点,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以,在黄仁宇先生的笔下,这本书是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所涉及的人物,从万历皇帝朱翊钧,到大学士张居正、申行时,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李贽,他们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綎等,也统统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在作者的眼里,断非个人的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一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职位是一种因需而生的机构,而皇帝又是一个个人,是人就具备人的个性,而非像机构那样应该有遵循的严格的规则。

《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历史背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前面所述的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绝无可能,也因而留给中国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所以说,《万历十五年》,名义上看是说万历十五年集中爆发的那些事,但,实际上是两千年历史在那个时代的的集中冲突和爆发。

制度!制度!制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黄仁宇在书中一直在强调的制度,大概也是《人民的名义》中反复提到这本书的原因吧。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苏小妮


初次读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1997年,大三的时候。当时听了老师的推荐,在书店正好碰到这本书,就买下了。

书是不厚的,一本小书,大概也就七个章节(?)、十万字的样子。但读完之后,真的震动很大。

倒不是里面有多少惊人的观点,而是感觉: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竟然也可以写得那么生动!



怎么说呢,我本身是历史系的,从小也喜欢历史,但老实说,之前获得的感觉都是片段的历史知识,因为之前的写法生硬、套路固定,全是教科书和知识集的面孔。

说不好听点,多数所谓历史著作都是面目可憎,一点都不亲民。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就不同了,从故事(绝不是虚构的)开始讲起,然后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向读者一步步揭开历史的画卷,一幅宏达的历史画面由此展开。

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可真是不简单!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可真是容易让人接受!



记得推荐这本书的好像是方志远老师吧,这和方老师的讲课风格也很像,也是由浅入深、由小见大,各种小故事信手拈来,他的课,也是当时学校大概唯一有旁听生的。

多年以后,我也走上了历史写作的道路,我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模仿两个人,一个就是黄仁宇先生,另一个就是唐德刚先生。

因为功力有限,很快就被人看出来了。

譬如《辛亥残梦》、《门槛上的民国》,至今仍有读者说,这两本书感觉有《万历十五年》的风格。(另一本《北洋往事》,则受唐德刚先生的影响比较大。)



当然,《辛亥残梦》和《门槛上的民国》分别写的是1911年和1912年,和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的取材有接近之处,但论水平论功力,哪能和黄先生相比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高兴有读者这么说的!

总的来说,历史写作还是好考虑读者的感受,尽可能的生动形象,历史作品也应该有文学的技巧和价值,尤其是通俗历史作品,更应该如此。

事实上,即便是学术作品,也不应该刻意排斥文学性,毕竟,所有的社科类作品,其实都是文学,都是艺术,没必要自建藩篱。

以上,就是《万历十五年》给我的最大感受和收获,感谢黄仁宇先生!


坑爹史册


简单的总结一下,往往都是好的制度,在执行的时候走样。电视剧的火热带动了这本书的畅销,说句实话,没看电视剧《人名的名义》之前,我确实不知道有这本书,高育良书记是明史研究专家。祁同伟的小姨子小高也是被速成的明史专家。《万历十五年》是以1587年为时间讫点,讲述了明朝的政治环境、社会生活,一本明示研究专著。我买过一本中华书局出的,不是很厚,字数不多的一个小册子。

看似耀眼的皇帝宝座,闪闪发亮的帝王冠冕,拥有着无限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利,举国上下,拥呼万岁,事实上都是用血流成河,无数将士的性命换来的,它是血泊中徐徐绽放的一朵傲慢的鲜花,王冠之上,每一粒珠宝,每一根冕旒,无不在折射血色的光芒。历史的长河尽管滔滔不绝,一直向前涌动,但是往往因为权力的争夺和权力的更替而时不时的会遭遇点曲折离奇的传奇故事,这一点,读史书的朋友们不能不 加以注意。

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被世人误解的万历皇帝,也可以算得上是千古一帝。在位时间长达48年,在位时间越长,赶上的事情也越多,处理政务也越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加重大。在万历皇帝统治的四十八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明朝灭亡的各种源头性的因素都能从这里找到答案,历史学家对万历一朝有个特殊的称谓“明亡于万历”。


行露书画


今天是黄仁宇诞辰百年纪念日,有不少纪念黄仁宇的文章刊出,不外乎对他的大历史观点的争议,对他的历史书写的赞同或质疑,对他的《万历十五年》的感佩。具体如何来盖棺定论黄仁宇 他的老师余英时所用“奇侠式的学者”倒是合乎黄仁宇。纪念黄仁宇百年诞辰,我想谈从出版上谈两点:


从1982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简体版引进大陆之后,掀起了一阵狂风式的阅读,在那个渴求知识的年代,这本书的“文学性”地写历史事实,当时的年轻人前所未见,这本书一时洛阳纸贵,成为超级畅销书。但这本书的热度才刚开始,在九十年代,在千禧年开端,到这几年,《万历十五年》随着当代史的一次次变动而走进一代代读者的阅读视野范围,它开启了畅销长销书的一种典范,真正的畅销将近四十年,而且还会继续畅销下去。

这本书还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历史畅销书的写法,出版商和一些作者都开始关注明朝,关注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进行历史的书写,像《明朝那些事儿》《袁腾飞讲历史》等在2008年左右特别火爆的书,无疑不是受到《万历十五年》写作方式的影响。从出版上来水,《万历十五年》也是真正做到了市场利益和社会利益并行。


老李有刀


这本书名气也是非常大,有很多人都喜欢看。为什么它那么火?因为这书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它既不能算是一本正规的历史书,却又不能算是一本野史。就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所以人们观看这本书时,觉得趣味性很强,既有历史书的严谨感,又有野史的有趣感。这两者的结合,让这本书备受大家喜欢。那么这本万历十五年,里面究竟讲了什么内容?



从名字上看就能明显知道,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万历年间发生的事情。说实话,在明朝十多位皇帝统治的期间,明神宗并不算是最突出的帝王。而万历年间,也并没有发生什么太让人惊讶称奇的事情。黄仁宇选择这样一个算是十分平凡的年代来作书,也是让不少人觉得没有想到。这本书里面,总共分为7个章节,围绕6个人物讲述。这6个人物分别就是万历皇帝、申时行、海瑞、张居正、李贽、戚继光。这6位都是历史上的话题人物,到现在为止,他们的名气也很高,不少人也都知道这6位人物。



这本书最让人称赞的地方,应该算是作者的文学功底。他能将一个平平无奇的时代,讲述的那么令人向往。在这位作者的笔杆之下,让人们看到了鲜活的6个人。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去接触这6位人物,但是通过作者,通过作者写下的这本书。似乎就让这6位人物和我们每一个人都联系了起来,大家更能生动的感受到,这6位人物的魅力。



作者并没有写出这6位人物的生平简介,而是通过一个个小事件,反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亮点,映照出了一个时代的兴衰起伏。作者用一个公平公正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人物。所以大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就会引发很多思想,会以自己的眼光心态来评判书中的这些人物,他们究竟有什么样的闪光点?又有什么地方会让人们批判?为什么喜欢这本书?这其实就是原因了,想必所有人都不希望自己在研读一本书籍的时候,被作者的思想所引导,以作者的眼光和角度去评判这个人。这其实对这个人来说不公平,对读者也不公平。可是看这本书的时候大家就发现,这种不公平没有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角度,全新的认识万历时代的人物和故事。


紫禁公子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作的历史随笔。英文名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于1976年夏天完成。

主要讲述了万历年间关键人物的功过、是非与得失。包括皇帝、首辅、清官名将等等。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看来,发生的平平淡淡的小事却掀起了后来的波澜。期间的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

本书问世后风行国内外,本人有一本中华书局的增订本,值得收藏,推荐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