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万历十五年这么出名,其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一尘清洗田


万历十五年,表面平淡无奇,实则暗流涌动。

万历十五年,张居正逝世第五年,其势力集团被清算完毕。

万历十五年,海瑞因病逝世于南京。

万历十五年,朱翊钧已经沉湎酒色一年有余,逐渐远离朝臣。

万历十五年,李贽的新思想不断形成,即将对传统思想形成大冲击。

万历十五年,名将戚继光因张居正,已被罢免,一年后逝世。

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即将统一女真部落。

万历十五年,丰臣秀吉即将统一日本。

万历十五年,随着英国原始资本的积累,蓄力挑战西班牙的海上霸权,一年后打败无敌舰队。


五味社


万历十五年,出名恐怕还是要得益于黄仁宇先生的作品《万历十五年》吧,黄仁宇先生作为华裔历史学家,截取万历十五年开始探讨中西方变化中的一些细节。

一,张居正死了,申时行成为大明首辅,废除一条鞭法的改革,由此失去挽救中央财政的机会,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隐患;海瑞死了,他一生都在奉行廉吏,虽然没有进入中央为官,但却因为廉洁名垂青史;戚继光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将领,也在那一年死了,又他开创的“戚家军”的练兵模式已经逐步取代卫所制,成为国家安全的保卫力量。但是也有思想家李执在这一年降临人间,他的思想被后世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还有徐霞客也是这一年出生。这些人物及他们的经历都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二,万历十五年也是公元1587年,在日本的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在欧洲则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进行时,大航海时代的道来。

对比中外不同的变化就会知道,没落与崛起,衰败与强大都可以从那一年找到线索。


—品—


公元1572年明穆宗去世,被立为太子的朱翊钧在懵懵懂懂中抱上龙椅,成为明历史上第十三个皇帝,是为明神宗,年号万历。

朱翊钧即位后的十年,是万历朝最为昌盛的时期,当时国泰民安,当然这主要是张居正励精图治的结果。张居正去世后不久,朱翊钧对张居正改变态度,首先就将冯保逐出宫去,查没财产。其后将矛头对准张居正。这个从就受到张居正严格教育的皇帝,这也是出于树立自己的权威,达到总揽朝纲的原因。在对张居正和冯保清算之后,朱翊钧终于亲政。因为在他即位的那段时间,中国己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更加繁荣,物产日益丰富,大量钱财搜集上来。使得这个本来就贪财,纵情酒色的朱翊钧更员放开手脚,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朱翊钧统治后,政治极端腐败,挥霍无度,使得一度昌盛的万历朝代在万历十五年之走向衰败。从1590年也就是万历十五年后的三年起,到死都不再临朝了。


其实万历十五年也没出现重大的事件。而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出名。这本书记述了万历十五年前后发生的由盛变衰的演变。


等事长


明朝是我国封建王朝时期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政权,明朝前期政治清明前几任皇帝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明朝自从明成祖朱棣之后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此后的帝王不是政绩平平就是昏庸无道所以明朝后期的统治已经是非常腐败了。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他在位时间长达48年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万历15年。为什么单单是万历15年最为出名呢?

因为这个时期出了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个是内阁首辅张居正另一个就是明神宗的孝定皇后。明朝明成祖统治时期设立内阁,在当时内阁仅作为政治顾问并没有实际的权利。但后来由于皇帝才能平庸许多国家大事都有内阁来处理,所以内阁大臣的地位逐年增高。明神宗在十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皇位,幼童没有能力担起管理国家的责任,所以在明神宗登基后的十年中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是由那个首辅张居正来处理。明神宗统治时期已经处于明朝的后期统治已经渐渐不得人心。所以想要维持明朝的统治就必须要进行改革。在孝定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内阁大臣张居正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改革。

这次改革于万历年元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万历十年。在此期间的所有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功的挽救了明朝的统治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明朝灭亡的时间。张居正的这次改革成功改变了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政治腐败国家落后的局面,国力得到了短暂的恢复。明朝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这个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也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万历15年。

张居正的这次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在明朝实行了开放的经济政策后。世界上就形成了以明朝为中心的贸易体制,其他国家的货物,商品都在明朝境内得以流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朝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个经济开放的时期各国的传教士也跌踵而至,最有名的就是利玛窦了,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还绘制出了第一张中文的地图《山海舆地图》。让中国被世界所了解。同时《律吕精义》一书出版,这本书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它结合了数学理论。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总结到的。

内阁首辅张居正在万历十年病逝,在此之后,万历皇帝开始了它的亲政时代。万历皇帝效仿明太祖曾经进行了三次征战,万历皇帝平定了蒙古叛乱抗击了日本的侵略以及地方土司的叛变。使大明王朝的内部和外部得以安定有利于国家长期稳定发展。

但好景不长,万历皇帝因为种种原因在亲政四年后开始变得荒淫无道。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明朝短暂的辉煌就这样消失了。从此之后,明朝一直都在走下坡路。直到最后被满清政权所取代。


零零七说历史


万历十五年(1587年)

明朝经历剧变的一年。

张居正去世,海瑞去世。

申时行成为内阁首辅,废除张居正鞭法。

朱翊钧自万历十五年,常常说自己头晕眼黑,无法工作,日渐倾颓,此前的朱翊钧,有充沛的精力和活力,但不知为何,万历十五年之后,不上朝,不理政事,当然,这里的不理政事不是全然不管,而是小事不管,大事仍管。

改革锐意进取的皇帝消失了。

张居正的时代过去了,申时行的时代来临。

张居正时期的过失得以纠正,明朝就在申时行的拨乱反正下,继续前行。

这也是为何后人说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何以治国的原因。

前十年张居正

后十年申时行

看完关注一下(确信)

谢谢😏😏😏😏😏


回形针行动


万历十五年既公元1587年这一年也没多少大事发生,大家都对这个年号感兴趣,可能是受一位作家写的书的影响。如果非要说万历十五年有什么事发生,倒也有几件。

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死了,还有被罢官赋闲在家的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去世了。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出家为僧了。

万历十五年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害,没有匈奴侵犯,没有农民起义,大明王朝在原定的轨道上正常前行。但在这一切貌似正常的表面现象下,发生的一些事情却预兆着大明王朝走向崩溃灭亡。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万历皇帝登基后,拜张居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但由于独断专行,使万历皇帝很是憋闷,张居正在世时,大权在握,万历不敢有所动作。万历十年(1582年)7月9日(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卒,享年五十八岁,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逼死他的儿子。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之一。海瑞因刚正不阿的一身正气,在朝廷中备受排挤,在断案上不仅明察秋毫,料事如神。

这是正史对他的评价。野史上也有一些记载,供君一晒。

据说海瑞易妻纳妾成癖,据明人沈得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载,大臣房寰上疏:“(海瑞)居家九娶,而易其妻。”“今(海)瑞已髦,而妻方艾。”而且明确说明,海瑞易妻并非妻有可出之罪,这就显得“此老大概好异,做事多不近人情”了。在他的一生中,纳了很多小妾。做事非常不近人情,只要小妾犯下一点错就被驱逐出门。


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山东蓬莱人,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后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此人对后世军事理论上、对异族作战战术上影响极大。但据说他怕老婆,而且是极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

大概在这个时期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建立后金。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精通满汉两语,喜读《三国演义》,以七大恨祭天,25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厉兵秣马,迅速壮大。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万历十五年差不多相当于清朝的乾隆后期,表面的平静改变不了灭亡的结局。


纯阳命理


  万历朝的前十年,万历作为一代英主,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对外帮助朝鲜击败侵朝日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史称“万历中兴”。

  公元1587年,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登基为皇帝15年。

  黄仁宇先生剥丝抽茧,却得出“万历十五年”竟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万历不喜长子常洛,欲立福王常洵为太子,遭太后及众臣反对。

  做为皇帝,万历竟耍起了小性子:不临朝,纵饮作乐。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

  万历十五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逐渐开疆拓土,吞并附近部落。他察觉到养虎将要贻患,遂派兵征讨。

  消息传到北京,包括首辅申时行在内的所有朝臣,一致反对征剿辽东。

  后来这位酋长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

  就在这一年,勇猛、孤独、天才的戚继光死了。戚继光的离去,让大明朝失去了在军事上继续保持世界领先的机会。

  也是在这一年,刚直不阿、不畏强权、清廉贫苦的海瑞死了。海瑞的离去,让大明百姓在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时产生了迷茫。


一周侃理财


万历是明神宗朱翎鈞的年号,万历是明朝皇帝在位期间使用最长时间的年号,共计48年。

万历十五年放在明朝三百年国祚中,万历十五年是明朝少有的中兴之年,所以万历十五年在文人的纸笔下被发挥传播,从而被后人所知晓。但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只能算是普通的一段时间,在明朝历史上算是一个亮点。因为在万历期间,万历皇帝支持张居正实行了包括一条鞭法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对外的军事战争也获得连胜,整个明朝呈现中兴气象。除此之外万历十五年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历史事件,而是文人笔者用万历十五年来代表了整个万历年间明朝的那些事。


我本山上人


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大事件:

这一年是24岁的万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

张居正去世的5周年。

首辅申时行上任的第4年。海瑞,戚继光,都在这一年去世。

就是没有发生什么大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万历十五年这么出名,可能是因为一个叫黄仁宇的写了一本叫《万历十五年》的书吧,这本书分析了明朝衰败的原因,并指出万历十五年前后是改变明朝命运的最后机会……

然而这一年,并没有发生什么样的大事件。

吴少


明朝万历十五年,相当于公历的1587年初至1588年初。这时的明朝,处在中后期。

这一年,如果只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政治视野的尺度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不正常”,甚至似乎还算不错——“大明”承平已久,表面上仍然是“很稳定”,“平安无事”,经济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之势(尤其在江南等地),边疆基本“安宁”,作为泱泱大国,周边“万国来朝”,可谓歌舞升平。尤其是,隆庆解除海禁之后,巨额的明朝瓷器源源不断外销到亚欧各地,为明王朝换来巨额的收入。

此时,“大明”这艘巨舰的掌舵人——万历帝朱翊钧二十五岁,正值盛年。他漫长的四十八年在位期,此时还刚刚走过了十六年,恰好是三分之一。

万历十五年,这个貌似普普通通的年份,因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一书在我国大陆持续多年的热销与很高的阅读率,成为许许多多读史之人的“热门历史之年”。



既然万历十五年貌似普通,那么,黄仁宇先生特意选择这一年进行大书特书,是不是作者的刻意炒作呢?

其实不然。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选取这一年作为年代坐标,展开他的“史海驰骋”,可谓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万历十五年,普通中蕴含着极不普通,平凡里蕴含着极不平凡。

(一)万历十五年前后,也就是十六世纪后期,西方已经发生了从相对沉闷混乱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变,而且,这一巨变还在向着更深更广的领域全方位推进中。

随着新兴资本主义因素从萌芽到长大、各国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与海外大殖民、宗教改革、各大国政治改革,千年漫漫中世纪终于在大约公元1500年前后结束了。

在西方大地上,曾经的小国林立、封建割据、神权至上、封闭贫穷的局面,这时,代之以全新的面貌:

——资本主义因素在适宜发育的土壤上一步步成长壮大着,推动着西方经济、科技乃至于整个社会面貌稳步前行;

——强势的”民族国家”一个个崛起,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荷兰)、英国、法国等国;

——朝气蓬勃的人文主义与世俗主义社会在西方形成,宗教不得不逐渐实现与时俱进,全社会的文化教育迅速发展;

——西方各大国先后开始了全球范围的所谓“探险”、扩张与侵略,表现出高度外向的咄咄逼人的气势。

具体到大致相当于万历十五年之时,西方发生一件重要之事:公元1588年,英国在大海战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英国这个国家的国运蒸蒸日上,为上述的西方大转折增添了一个最重量级的角色,加快了西方近代化的进程。

《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截取了万历十五年这个特定年份,就是敏锐看到,几乎发生在此时的“英国击败西班牙舰队”事件,其背后的”西方巨变”大背景之深刻,其后续影响之大。

(二)令人遗憾的是,十六世纪后期,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呈现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面貌,社会根本进步之路可谓举步维艰:

在大明帝国,体制已经大大逊色于此时西方:专制顽疾不改,甚至变本加厉。君主一方面专制,一方面却走向怠政(厌倦政治事务,埋头于个人享乐)。皇帝如此,整个政坛上也就”文恬武嬉”,总体上不思进取。

这时,社会矛盾也越来越严重。土地兼并加剧。明朝后期贪得无厌的皇帝甚至亲自参与大量吞并土地,建立庞大的“皇庄”。皇室成员们在兼并土地上也几乎个个如狼似虎。贫富高度分化,赤贫者、流民越来越多。国家财政越来越紧张。

这时已经是明代中后期,中国科技多项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为后来的我国近代大崩盘埋下伏笔。可惜,帝国的绝大多数主流人物对此懵懂不知,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自信中。

这时,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仍然远远在西方之上,在江南等地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苏州等地的纺织业等领域。可是,贪婪短视的官府没能够顾惜、珍视这些新的良好变化,而是肆意盘剥,扼杀资本主义萌芽,致使资本主义因素举步维艰。

具体到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初—1588年初)及其前后,这个时间点,正好是黄仁宇观察明朝此时“百病缠身”、观察此时明朝与西方差距的一个极佳的视角。

1.五年前(万历十年,即1582年),改革家张居正去世。

张居正不忍心坐视大明的沉沦,在生命最后十年毅然推动了轰轰烈烈、雷厉风行的改革变法,一度令明朝焕然一新,恢复了不少生机。

可是,张居正去世后,尸骨未寒,进入成年的万历帝独裁本性大暴露,竟悍然废除了大多数变法内容,对已故的张居正进行大肆“清算”。

从此,人亡政息,明朝官场不再有人敢于、乐于站出来进行大张旗鼓改革,重新陷入沉寂因循,一步步走向苟且堕怠的深渊,“世间再无张居正”。

2.万历十五年,处在首辅位置上的是老于世故的 申时行。申时行就是一个得过且过、碌碌无为之辈。他与此前的积极进取的张居正形成鲜明对比,堪称明代后期官场上层堕怠的一个典型缩影。

3.万历十五年,万历帝(明神宗)朱翊钧25岁。这个年轻皇帝,处在如此青春年华,却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年时代曾经的锐气,丧失了身为一国之君应有的责任感,变得厌倦政事,暮气沉沉。

不久之后,明朝开始进入了“圣上几十年不上朝”、“皇帝与朝臣们长期不见面”的怪局,皇帝绝大多数时候隐居深宫,仅仅有时通过亲信代传其旨意。

4.万历十五年,海瑞去世。海瑞这个以敢言直谏著称的“铮臣”、国士,晚年受到冷落,在寂寞中郁郁而终。他的凄惨命运,也是明朝专制政治下许多儒家浩然正气之士的一个鲜明写照,反映出儒家正直士大夫们改良理想在明代的悲凉前景。

5.同样是万历十五年,名将戚继光去世。戚继光中年时在“抗倭”、“抗蒙”两个战线都立下奇功,可谓国之干城。可是,后半生的他并没有受到重用,在“功高易震主”的传统政治生态下,为了避嫌,他晚年锐气基本稀释,不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大将戚继光了。“戚继光们”的沦落,预示着明朝晚期边疆的不祥之兆。

6.万历十五年前后,思想家李贽正在湖广麻城芝佛院著书立说。李贽是明代少有的思想“异端”,倡导思想自由,呼唤人性。这位思想巨匠后来的结局是:因“思想罪”,年过古稀之时被逮捕下狱,在狱中以剃刀自杀身亡。李贽的悲惨结局,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朝后期思想家之艰难。

以万历十五年为节点,透过中西方的横向对比,通过同一时代君主、重臣、铮臣、武将、思想家等典型人物心路历程、变化归宿的举例剖析,《万历十五年》带给读者们的历史全景体验之强烈、思想震撼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古代长期领先于全世界的泱泱中国,为什么会在近代一败涂地?败落的原因,除了“直接当事人”清朝所特有的弊端之外,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中国长期的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我想,《万历十五年》这部篇幅不大的书,以小见大,高屋建瓴,在这个疑问的解答中,或多或少会给读者们以思维的重要启发。

————

【附】有的网民看到《万历十五年》里特别以一章论述张居正,就以为张居正逝世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并非如此。张居正去世是万历十年(158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