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万历十五年评价那么高呢?

翔翔翔翔子1


首先是作者黄仁宇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

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美籍华人,教授、学者。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上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1936年黄仁宇考入南开大学理学院电机工程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黄仁宇辍学参军,1940年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远征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1946年赴美求学,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余英时),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

黄仁宇本人曾这样解释他的历史观的来源:“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体现出来的。”因此这本书不是一个书斋学者所写出来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奇特经历和深刻感受的作品。

和黄仁宇这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作家,还有罗贯中,为什么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谋略这么好?是因为罗贯中亲身经历过元末明初的农民战争,并曾经担任张士诚的幕僚,很多事情耳渲目染,身临其境,所以写出来的东西特别真实深刻,富有生命力。

很多东西都是感同身受,通过自身的阅历及人生感悟得出,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有穿透力,和坐在书斋里做学问的学者凭理论以及想象得出的经验写出来的东西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本书独特的叙述方式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是

第一章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但是只写了6个人物,其中第一章万历皇帝和第四章活着的祖宗都是写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黄仁宇在活着的祖宗这样评价万历皇帝:“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的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

另外还写了5位大臣,分别是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僚,是将军还是知识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又都各有自己的局限,最终在相互制衡冲突中彼此消耗,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全面平庸与危机,整个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亡的趋向似乎不可避免。

本书是历史书籍,但是不同于司马迁史记那样的纪传体叙述方式,也不同于司马光资治通鉴那样编年体通史的写法,这本书的写作方式过于文学化,既不像一部断代史,也不像一篇专题论文。而是将一件件去一个历史镜头,将一件件看起来比较平常的琐事加以叙述,并加上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评论。虽然是横断面,但是非常严谨。另一方面,作者又用“梦幻般”的笔触,既敏感又客观冷静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使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真实的脉搏,感受到一个朝代的呼吸。

秉承大历史观,作者对历史的讲述更加客观,对问题的评论更加犀利。相较于交代罗列史实,本书深入的剖析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体制,将个中缘由、状况和未来进行了详解,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发挥了历史的意义。

本书出版的特殊时期背景

2018年6月25日,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百年诞辰。其作品《万历十五年》,自1982年中文版出版至今,畅销多达300万册,几乎成为大陆史学界最畅销的读物之一。但是,这本书在80年代谈不上特别畅销。直到90年代后期,三联书店版的《万历十五年》出版以后,才真正成为了畅销书,而黄仁宇的声誉才开始更大范围传播。这部伟大作品诞生之前,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

这部书的完成时间是1976年,此时58岁的黄仁宇正在美国六月州立大学任教授,初稿是英文版,书名叫做:《无关紧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然而,这部书刚面世的时候,却面临美国多家出版社退稿。各出版社认为:它更像散文或者小说,而不是历史。他们认为用这种方式去呈现和探讨历史,根本就是错误的。并且这本书又夹杂有大量思辨性的内容,对普通读者来说,有很大阅读难度。

祸不单行,就在这本书屡遭退稿的过程中,1979年,黄仁宇以六十一岁的“高龄”,被所在纽约州立大学辞退。就在被解聘前不久,因为在欧美出版无望,黄仁宇干脆自己动手把这部书稿译成中文,定名为《万历十五年》,托人带到国内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出版的机会。

中华书局的编辑傅璇琮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叫《那年,那人,那书——出版纪事》。他说,这部书稿,黄仁宇最初是托黄苗子交给他的:黄仁宇与黄苗子夫人郁风的弟弟认识,黄苗子以漫画家的身份知名,不是史学家,但是他和中华书局的编辑很熟。因此他在1979年5月23日给傅璇琮写了一封信。

很快,这本为了“统战海外知识分子”的书上市了,想不到市场反响居然非常好,第一次印刷2.5万册,很快就销售一光,在读书界引起很大轰动。后来三联书店拿过这本书的版权,将它作为“黄仁宇作品系列”中的一种出版。虽然没有做任何营销,但是《万历十五年》还是迅速成为大陆最畅销的历史著作,迄今销售已经数百万册,成为现象级出版物。嗅觉敏锐的台湾出版商立刻推出台湾版,同样引发巨大轰动。

从此黄仁宇的作品在两岸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几乎每本都受到热烈追捧。在二十世纪最后十余年间,黄仁宇成了中国海峡两岸普通读者心目中影响最大、名声最著的历史学家,甚至都不用加“之一”二字。 而《万历十五年》英文版也在屡屡碰壁之后,在他被大学解聘后的第二年,终于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黄仁宇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这本风格独特的书立刻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美国著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 Updike)在New Yorker杂志上为这本书撰写书评,大力推荐,他说:“尽管深富历史学识,然而《万历十五年》却也具备着卡夫卡(Kafka)的优美而又令人顿挫之故事《中国万里长城筑成之时》(The Great Wall of China)的超现实的虚构特质。”1982和1983年该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American BookAwards)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后来又被以英、中、法、德、日等多种版本出版,在美国为一些大学被采用为教科书。


老贾先声


1587年万历十五年,从名字上看,黄仁宇讲的是明朝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事情,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为什么会变成明朝灭亡的开端呢,黄仁宇说:

中国的症结无非是用道德代替技术。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造,皇帝、首辅、军将、地方官员、哲学家、乡绅等等各个层面,都需要一场大的改变,而非局部的改造可以完成。

当权者不作为万历帝消极怠工对抗文官集团,张居正死后真相大白对颠覆了万历世界观,立嫡立长圈住了他与郑贵妃的爱情,国家统治者不能立自己喜欢的孩子当太子。一切的一切深深刺痛着万历。

当时大明清官海瑞病死,戚继光老死。建州首领发动统一女真战争。但大明丝毫没有注意。直到1616年。

  • 1619年大明已经注定灭亡。

这本书多方面的写出了明朝为什么灭亡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从万历帝到申时行似乎被什么控制了一样。道德锁住了不能想做自己的事情。

  • 在当时微乎其微的小事但是在现在看来是可以导致王朝灭亡的事情。

除开明朝开国草创时期的洪武、永乐两朝外,这个帝国的实质主人,一直是文官集团。

至于,万历十五年发生的所有事情,其中的关系因果,恰恰是历史的重点。从历史意义来讲,这个事件是个意义非常深远的标志。


山颠一壶清酒r


导语

本书中,黄仁宇采用一种大历史观下的历史写法,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所以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主要写了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哲学家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用黄仁宇的话来说,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或身败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种情形,非个人原因,而是当时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黄仁宇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万历皇帝像

01

张居正是内阁首辅大臣同时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承担着万历皇帝的教育事务。他教导万历,做皇帝的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敬重天道,效法祖宗,熟读经史,恪守儒家道德思想……有一次,小皇帝书法练的小有所成,让张居正和其他大学士观看他秉笔挥毫,写完赏赐给这些大臣,张居正谢恩领受,但第二天他就启奏皇帝:陛下的书法已取得很大成就,不宜花费过多精力,怕其走上宋徽宗,陈后主的后路。还有一次,万历曾想为他母亲装潢宫室以表孝思,张居正却认为各宫院已经十分富丽完美,毋须再加修饰。正是在张居正的教导和为政举措下,万历皇帝接手国家的前十年,外患基本已经平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基本缓和,国库也日渐充实。万历皇帝很感激,甚至在张居正胃病发作,亲自调制椒汤面给先生食用调养肠胃。

然而,正是这样的信任和尊敬,影响了万历皇帝后来的人生。万历十年,张居正胃病发作,突然离开了人世。万历皇帝还沉浸在悲痛中,曾经在张居正秉国下利益受损的反张集团,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清算。为什么张居正这样令人痛恨?原因在于他把所有的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标准加以升迁或贬黜,因此严重地威胁了文官集团的安全感。万历皇帝在强大的反张集团下,获知张居正聚集了许多珠玉玩好、书画古迹,张居正言行不一,事实证明私生活极其奢侈。

在清算张居正的过程中,皇帝慢慢发现所得到的自主之权仍然受到种种约束,倒张人物分为两类,一类强硬又顽固,张居正案一结束,就把攻击的目标转向皇帝,以劝谏之名求得名声,另一类干脆争权夺利,在空出来的职位安插自己的亲信。万历皇帝意识到文官集团公私“阴阳”的区别。口头上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称其为“阳”,文官集团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

张居正像

02

申时行被任命为首辅,似为一串意料之外的机缘所促成。张居正逝世后,继任者为张四维,不足一年,张阁老父亲去世,张四维只能离职丁忧,在此期间,申时行代理首辅。张阁老居丧将满又一病不起,较申时行资深望重的大学士马自强和吕调阳也已病死,这样,资格最浅的申时行就被任命为首辅。

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难道一个人熟读经史,文笔华美,就具备了在御前为皇帝作顾问的条件?难道学术上造诣深厚就能成为大政治家?因为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申时行在被任命为大学士之前,多年的翰林生活,接受伦理道德的熏陶,精研各种档案,参与修撰嘉靖和隆庆两朝实录和《大明会典》。长期编撰工作,把历年所有因革的文件逐月逐日地整理加以检讨,长期处理各种人事经验,使他深知我们帝国有一个特点: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不过是空中楼阁。

申时行正因为深知这一点,在他秉国时期,全力处理好与文官的关系,平衡好“阴”与“阳”的距离,然骑墙派的申时行也没有落得太好的下场,文官集团攻击他首鼠两端的做派,最终申时行也只能辞职离任。

申时行像

03

海瑞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他不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在于上层悬挂一个至美至善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的范围内办事,行不通就打折扣。

而海瑞的尊重法律,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额度执行。海瑞充分尊重法律的同时,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然而,即便他寄毕生的精力,尊重法律,按照往圣先贤的训示,为国尽忠和为公众服务,也无法从本质上解决制度上的问题,在无可奈何中死去。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寇;后又在北疆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他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也是一位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他不同于海瑞的简单,假如他不精通政治间的奥妙,就绝不可能同时做好这么多的事情。戚继光重视火器的作用,改革军制,然而制度不允许也没有能力作全面的变革,只好采用妥协的办法修修补补。即使这样,他在蓟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也已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加之和张居正的亲密关系,被罢免在家晚景凄凉。

《万历十五年》中最后提到的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他对社会现状的反感,看出社会制度的僵化,一方面反对传统,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抨击程朱理学,一方面又难以和心中固有传统隔离,其自相矛盾的思想,招来非议无数,最终选择在监狱中自杀,其临死前所说:“七十老翁何所求?”读之让人唏嘘不已。


《万历十五年》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五当,此乃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也没有有效的组织,此乃成千上万的农民。其中三个基本的组织原则就是尊卑男女老幼。万历十五年,无论君王励精图治与否,大臣们公正廉洁与否,实际上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图来源网络,侵删)


云影说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1918年-2000年)美籍华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后赴美求学。62岁那年,由于多年没有新著问世,被纽约州立大学解聘。戏剧性的是,解聘第二年,他的《万历十五年》由耶鲁大学出版发行。

不平凡的经历必然成就此著作的奇特性。一般的史书都是按照编年体的形式来编排的,有时间先后顺序,但是《万历十五年》是围绕着一个历史时间点,把这个时间点前后的历史事件摆上舞台,从而使历史事件内容生动,人物形象鲜活,个性突出。从这一点看这本书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性更强。这就是作品的吸引人之处。

万历皇帝

万历15年即1587年,这个时期的中国和世界都在干什么?

1587年的前一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拉开欧洲史政治大洗牌的序幕,资本主义进入殖民扩张时代。

1587年,海瑞去世。

1587年的前一年,李贽在姚安府知府辞职。

1587年以后,中国的西北、东北、西南,边境不宁。

最后,也是必须要提的,1587年,张居正去世五周年,万历对他的清算完毕。

海瑞和张居正大家比较熟悉,一个清官,一个能吏。但是怎么评价海瑞这个人呢?这个人呀,放在现在,有点“死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用来形容海瑞是再恰当不过的。所以张居正任首辅期间,也一直未给他升迁的机会,张居正需要的是能吏,不要清流。

张居正,能干,有手段,有魄力,是一个强权人物,要没有他,明朝还会早灭亡十年,呵呵!

熊召政的《张居正》写的不错,获得了"矛盾文学奖"。作者是以积极的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张居正的。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写作需要。如果文学作品按照史书来写,干巴巴地叙述历史,销量也上不去。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16世纪,封建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已经由成熟转为"极致",仅凭一己之力想改造这个社会,是不可能的,海瑞的失败也是这个原因。

评价张居正改革的成效:"给这个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张居正改革最大的贡献是赋税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即将原来的田赋和徭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触动了以土地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封建社会,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封建社会母体里悄悄孕育。

但是改革损害了统治集团的既有利益,甚至万历皇帝的外公(武清伯)也出来反对,注定不会长久的。

张居正的继任者潘晟和张四维,虽然也是张居正培育起来的嫡系,但是他们的手段和能力比张居正差远了,张居正死后,万历新政积累的改革成果马上消失殆尽。

张居正

张居正被清算后,他的追随者戚继光在1588年去世。

明朝初年军事上实行卫所和军户制度,我们所熟悉的"戚家军"并不是明朝的正规军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张戚集团的私人武装。明朝后期,卫所和军户制度已经满足不了国防战争的需要,导致明朝政权在农民起义和清军的进攻下迅速土崩瓦解。

下面再谈一下本书另外两个人物,申时行和李贽。

申时行的知名度在历史上不高,张居正身死名裂,对他触动很大,干脆奉行"蕴藉不立岸异",充当和事佬,文官集团攻击他首鼠两端,卖友误君,最终选择辞职离任。

申时行当官不行,书法不错,史书称他"文藻婉丽,著述颇丰",苏州博物馆馆藏他的"行草七律诗扇",或者是对这位先生心境的描写。

石蹬萦纡翠壑重,

香尘络驿枕秋峰。

雲藏古寺三天【】,

风落寒涛九里松。

出井旃檀存妙相,

开山锡笠想遗踪。

宰官欲听无生法,

野服来瞻大士容。

最后来谈一下这个离经叛道的李贽。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新的思想,肯定是反映了一部分人的诉求。如何评价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认真地对待这种诉求,统治集团应该给予客观对待。但是,大明帝国没有。

中国的儒学思想始于春秋,经各代不断发展,到汉朝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后续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断给予补充,已经形成了具有体系的治世哲学。但是儒学思想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到了明朝中后期,主观唯心主义已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严重束缚,这时候,迫切有一个新的主张和思想出现,李贽的思想应运而生。

为什么万历十五年这么多人喜欢,更多是站立在历史的维度去看这本书。



泽思


万历十五年评价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东尧12


很牛逼的书,评论起来一言难尽。用个简单的说法总结一下个人的理解:这本书可以指导我们用现实的态度去了解历史,不从政治的角度、不从某班人马的角度、不从纯学术的角度、不从超现实的角度,从平常人能理解、能想清楚的角度,去看那年的事儿。

那年的事儿或大或小,或许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进程,但是我看那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以看故事的方式去看当时的一些真事儿(黄仁宇的学术背景我还是信任的),不戴着任何有色眼镜。


薄荷红茶007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介于学术和商业的书籍。涵盖经济 政治 社会结构 军事 以及当世的思想的历史著作。作者贯穿始终的就是对明王朝以及类似的王朝以宗法及道德运作国家机关的分析和批评。作者以各个看似联系不怎么紧密的几个主题来分别阐述作者的观点,形式类似于小说的细致。作者分析的立场以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作者是“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的。




无厘头小队


这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对现代人影响很大,同时又是被清朝大量篡改历史的朝代。而这本书的作者不但大量还原了历史,还使用了大历史这个角度重新审视了这段历史,评价自然就比较高了!!


西行爱唠叨


具备学术能力,又写的不枯燥很有趣,这类书不多。当然这本书就脱颖而出啦。相比很多学者呆在书堆里,作者是真行伍出生,在一群历史作者里显得不一样吧😄


林河图


以小见大,明朝以至于整个封建官僚系统运营,以及之后衰落都能从中看出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