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讲解一下《万历十五年》的精髓吗?

洛水河图聚星河


你好!很荣幸能帮你解答这个问题。

《万历十五年》这部书是我在《人民的名义》播出后不久开始拜读的。作者黄仁宇,最早是英文版,之后因为出版不顺,才决定在国内出版(当时黄仁宇在美国普林斯顿参与《剑桥中国史》,负责明朝部分)。

全书分为七章,依次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古怪的官员模范海瑞、孤独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和自相矛盾的知识分子、哲学家李贽。

这本书相对客观公正地写出了上述人物的性格特征、各自政见、个人局限性和相互之间的矛盾以及妥协。基于这些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相互制约冲突,又相互妥协平衡,最终彼此的消耗,导致整个大明王朝出现了全面的危机,推进了整个社会不可避免的逐步由强盛走向衰亡。

对于读者来说,其精髓在于深刻了解大明王朝衰败的多方面原因,这是其一。其二是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高高在上者的酸楚,无奈和孤独。同时,我们能从中发现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的体制,最终会导致朝代更替。再者,作为历史潮流,必然存在兴衰成败,免不了光明与黑暗的较量,进步与倒退的较量。最主要的一点,读这本书,会让我们了解更多明朝历史名人,进而对他们人生轨迹有更多的思索。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竹林听雨815126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两年多前看的,这本书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它融入了很多作者本人的人生体会和经历,并且用“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后还推出了英文版本。我看很多外文网站也是对这本书褒奖,并且还曾经获得过美国奖项的一些提名。真的是一本非常棒的历史书籍。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读这本书过程中的笔记和总结,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万历皇帝:

即位时不足九岁,到1587年也才是一位二十四岁的年轻人,但他注定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正值幼年就已披上龙袍,他既没有玩伴,也没有娱乐。在十岁那年,他迷上了书法,但却被制止了。

他的老师、首辅张居正提醒他说,皇帝陛下的书法已经超过了所预想的程度。“张居正进一步说,书法毕竟是一种微不足道的艺术,它本身无益于帝国的福祉。万历十四岁结婚,十八岁时王恭妃给他生了第一个孩子。这时,他爱上了另一妃子,只有十四岁却很聪明的郑氏。

皇帝希望郑氏的儿子而不是长子来继承皇位,为此跟他的臣僚们疏远了数十年。他拒绝上朝会见大臣,拒绝任命官员,而大明帝国因之越来越滑向混乱无序的深渊。1588年,万历又一次拜谒了自己的陵墓,此后在皇宫大院里一呆就是三十多年,创下了皇帝怠政的空前记录。


首辅申时行

成也中庸,败也中庸。

申时行取得状元,后来因为才干而被张居正加以重用。

但也有很多后人评价他是个八面玲珑毫无主见的无作为之人,特别是他在文渊阁(文渊阁是许多文臣渴望的最高殿堂。只要入阁,就可以常伴皇帝左右,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成为大明江山的总顾问,成为大殿之上的权力明星)的作为和张居正改革相比,简直波澜不惊,毫无作为。

张居正

在其位,谋其政。

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

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虽然最后的结局很惨,被抄家。

张居正自己生活奢侈,官僚系统的腐化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张居正和万历皇帝权力的交替问题让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尊敬依赖最后变成了疯一样的报复与憎恨。

海瑞:

一个清廉严正的文官,敢于在一封公开的奏疏中批评嘉靖皇帝“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他提倡节约作风优良,拒绝一切浪费。

他有限制富户过多占用土地,缩小贫富差别的愿望,可惜他的改革热情让他与土地问题保守派发生冲突而被弹劾。“接近1587年年底亦即万历十五年丁亥的岁暮,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的朝廷大大地松了口气。

现在,没有人必须为罢免一个大众心目中的英雄而承担责任了。在同僚和皇帝的眼中,海瑞无聊可笑,又不合时宜。”

戚继光:

一个天才将军,在万历十五年年底去世。

他曾经使外强中干的军队恢复了元气,独立编纂了军事操典,创新了新的战斗技术,随着张居正去世而被降职,他得不到文官们的信任。

任何肇基于帝国官僚政治之外的权力必须得到控制,而“随着戚继光的去世,我们的帝国失去了将它的军队施予最低程度的现代化以图在新时代里生存的最后一次机会”。


李贽:

想冲破当时社会制度却无法找到出路的哲学家。他对神圣的儒家经典发表了大量的惊世骇俗之论,因其中包含有平等思想的迹象而受到当今中国统治者的喜爱。

不过,实际上李贽并没有完全摆脱精英分子和儒家的信条,正是这些信条养育了他。作者在文中评论道“李贽的著作是一份珍贵的记录,使我们得以了解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知识界的挫败。没有这些著作,我们将可能无从探测这挫败的深度”。

我是@早安读书,每周读三本书的日更践行者,欢迎关注。


早安读书


万历十五年的精髓

首先,简单聊一下《万历十五年》的作者,是美籍华裔作家黄仁宇的成名作。也是黄老的代表作之一。其实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一条精髓,作者以一个真实还原历史的态度,以客观秉正的精神来著作这本书。这点在作者的自序中一段话可以印证“中国的过去,禁忌特多,所以说话作文时有隐晦,或指彼而喻此,或借古以讽今,这在明朝人更为惯技。本书论述明朝时事,举凡有所议论臧否,都是针对16世纪的历史而发的。如果我要对今人今事有所议论,,自当秉笔直书,,决不愿学明朝人的办法,否则就是违反了自己写书的目的。当然另一方面,以古为鉴,今人也未尝不能得到若干启示。”由此段话可看出作者的态度,这个正念的思路,当成为此书的第一精髓。

第二精髓,非线性阅读,别有滋味。此书的结构也是不同于多数的历史著作。大多数史书的结构按照历史时间线进行线性叙述,客观记录。《万历十五年》是截取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几个历史人物。通过叙述这些重要人物的重大变故,来反应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变化。每一个人独立叙述,却又和其他章节的人物有着或有或无,或近或疏,感觉这是明王朝特有的官僚体系。这部分的精髓在于读者需要在阅读每一个人的命运的时候,都需要在头脑里为加一个分支关系,因为在万历年间的任何人,包括万历皇帝,都逃不开明王朝巨大惯性的裹挟与压力。喜欢线性阅读的人需要调整阅读思路才可感受到阅读快感。整理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作者通过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这一年发生的细微小事,已经去世的张居正,名将戚继光殒命,海瑞当年去世,而帝国之外的东北方向,清朝的努尔哈赤慢慢崛起,国际上西班牙的舰队开始驰骋海洋。感觉风平浪静的一年,却是明王朝,和世界历史的巨变前的最后的宁静。

第三精髓,作者的神补刀解析。在本书行文中,作者会在重要的时间事件上,或者是及其有意思的历史细节上,或者是令人感慨的记录上,加上最恰当的解读,亦或者是感慨。以下为摘抄几段分享:

关于崩溃前的帝王:【第一章,万历皇帝】

“现在到了1587年,万历皇帝还只有24岁,但登上天子的宝座却已经15年了。对他来说这15年似乎显得特别漫长,因为有许多重复的事件和不变的礼仪需要他去应付。… … 上一年,他主持的殿试,试题的内容是“无为而治”,他对生活的厌倦已经越出了内心世界而要开始见诸行动了“。

关于经济法律:【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使这位好心的巡抚更加无法理解的,则是农村信用贷款不能合理的解决的症结。我们的帝国缺乏有效的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高利贷就无法避免。”

关于军事:【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是因为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须付出代价。… …而这阳历1588年1月17日清晨,将星西殒之际,我们一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最后的精髓,放大镜般的阅读历史细节,有种发现秘密的快感。《万历十五年》切入历史的视角,细致,更细致。虽说是聚焦一年,却有着俯瞰整个明王朝历史更替的宏大气度。在描述当时的中心人物的同时,细节刻画更加凸显那个年代的种种问题。如关于皇帝读书这段:“此种节目,历时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将指划,其他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仪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绝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诸如此类的细节,书中比比皆是。

万历十五年聚焦的历史细节,源自详尽数目参考。据书中介绍:黄仁宇先生参考的书目多大130多种,注释五百余条。这才能够支撑如此细节描述的结构。

以上。


知识迷航


《万历十五年》选择了以1587年作为观察大明王朝的切入点,这一年,正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全书以“……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开篇,而以“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纪录”收尾,如此的历史大局描述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举重若轻,一个王朝的兴衰史就在这些简洁直白的描述中真实再现。

这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用人物传记的方法来叙述历史的真实,用调侃的笔调来探究看似深奥的统治和为官之道,用讲故事的口吻来剖析一个王朝无法避免的衰落结局。黄仁宇成功的选取了万历年间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透彻的分析人物背景和身份以及他们遭遇的种种艰难而不堪的人生起落与命运沉浮,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王朝表面平淡实则暗流涌动并最终因此走向衰亡的逻辑与本质。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从荣耀走向衰退的转折点。万历帝是从万历十五年开始怠政的,在这之前他有过四年的勤政时间,他清算了张居正,但发现自己并未得到皇帝的自由,甚至想要立宠爱的皇三子为太子也屡遭批评,于是他选择怠政,以此发泄对文官集团的不满,并对全体文官进行报复。

正是因为这些表面是中庸之道,实则连皇帝生活都要干涉的文官,使得万历对政治失去信心,最后开始逃避。但他又无法逃离自己身为皇帝的宿命,终究选择漠视、屈服,最后将包袱全部扔给了手下的臣子臣孙。

一个王朝,当它的领头人都无比懈怠、毫无信心,又怎么期待在他其下的其他官员可以力挽狂澜呢?

于是,在这一年,跟随万历一起退出朝野的还有那些曾经是万历皇帝极为倚重的名臣贤相,他们被迫退出大明王朝的历史舞台的同时,也加剧了这个王朝的衰亡。


跪射俑


以史学家严谨的逻辑梳理出明王朝败亡的起因从这一年开始。从这时候开始地基已经不稳,通过张居正改革明显现出了兴兴向荣的景象。但是,在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了,他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与自己的学生小万历皇帝身上并希望可以继承自己的遗志。实践证明,张居正确实是一位政治家却不是一位好老师。万历皇帝没有继续老师的事业却清算了自己敬爱的老师并且开始怠政,为明王朝的败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唐宝桢


万历朱翊钧(1573~1620〉吾祖:黄廷金,1585年(万历13年)进士同年黄凤鸣,黄龙济黄廷金黄姓三进士,早任云南易门知县,奸臣所害文挂武帅,后任太仓知州(苏州常熟)在家建有《明德堂》城墙,中枪身亡,其享年不详,就连二弟去广东海陆丰一带后人至今未认,吾辈盖庙《太爷公》,与髙东溪圣人同拥有‘后龙山。望有关记载文献共享求解?本姓黄与峭山同脉也无从佐证,儿时祠堂角有水恭花梗,祖上是石码筼筜湖迁移而来



用户江三不改


当然《万历十五年》非常有名气,有时间还是值得捧读。黄仁宇先生所谓“大历史观”写法,意求突破传统,值得肯定。从一个微小的点层层展开,见微知著,这有点像是“蝴蝶效应”——大西洋上的飓风最初地起源只不过是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忽闪忽闪翅膀引发的。下面回答题主问题。

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念——{依靠儒家学说培养精英分子,从而形成读书阶级进而形成文官阶级,依靠统一的价值观约束统治阶级(宋明清重文抑武文官阶级代表了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以道德宗法约束,主要方式为对士大夫阶级的模仿和绝对服从。但是缺乏灵活有效地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掌控。国家机器的运作从皇帝到首府都只是被操作,本人的意志被彻底的压制,失去了高效的机会,除旧革新更是不可能做到的,依靠惯性去维护。一旦平衡打破,就是推倒重来。}我书读的少,因此不能判断作者对明代的制度描述是否合理,但是就给读者很大的启发。个人到公司国家,它们的运作必须达到有实质的操作规则去遵循并且给予做事者足够的空间去利用,强调人的价值给予人的欲望和需求一个合适的平衡,而且制度要想与时代保持一致就必须赋予它能改变的规则,制度不能赋予它神化或者虚无的力量否者就会僵化。简而言之就是运作的有价值且高效的方法。

对于官僚阶层的价值观和贪污的理解。明代的文官薪水很低,中层官员依靠薪水过活都很艰难何况下层。而明代的文人的文化讲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无私奉献精神(历史惊人的巧合)一方面是自身物质的需求与微薄薪水,另一方面是个人想要享受生活的欲望与无私奉献的马克思主义。呵呵,这种想畸形的制度,前后矛盾,试想想这样的制度和文化会造成什么样的官员阶级,官员阶级是大众文化的引导者这样社会会形成什么样的畸形,人的内心会造成什么样的阴暗。其实在我们身边遍地是这种矛盾,企图磨灭人性的做法。在这个就不多说了。有什么后果,有人说会造成推倒重来,我不这样认为,历史的往复往往都是因为利益的分配问题。我认为后果就是民族文化和个人性格中形成表面的和里层的两种,外面很亮丽,撕开皮里面竟是污浊。

对于人性的理解。《万历十五年》里描述了几个关键人物—万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阴阳两面(书中的原话),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做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且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另一面却是内心对权力利益的贪婪,矛盾集于人的每个细胞。随便举个例子,如你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当去了的时候你希望能遇到美女能一起工作,当然这个例子不太恰当。究其原因是社会的游戏规则与人的内心深处的诉求不相符合。这个我的阅历还不足以让我解释这些现象,我估计愈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内心的斗争愈是痛苦。不知道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是怎么做到的,圣人就是圣人,我等只能高山仰止。

对于李贽的行为及其思想的迷惑。李贽不像那些卫道士他嘴上和行动上都是桀骜不驯的风格,但是他又不同于那些不流于俗世者们对自身品格的严格要求,让人感觉他是哗众以取宠。而且他对自己的学术的要求也是不够严格,只是为了让别人追随自己而写东西,这样一个十足的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家伙,确是有着对人生真理的追求。他的思想是宗教式的,让人误入歧途。所有的这些也让我对人生社会和宇宙更加的疑问与迷惑。我感觉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有了迷惑我才有机会去思考。

对于戚继光的解读。有很多将才都没能做到,但戚继光却能抗倭成功,使北方防务强于其他。这些都源于戚继光能认清政治局势。他明白体制是不可能因为他戚继光或者某些人而去改变,因为这里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与文化和地位的矛盾。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在体制内以人治的方式去做事,尽量去维护官僚阶级,同时得到当权者的支持。牺牲一些东西,换取他的权利。只有有了权利才能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当然可以是富国强兵,也可以是追名逐利,这得看为官者的个人意愿。这些都是体制使然,不能合理利用人才和资源,我并不是想去批评体制。我只是想说做事情应当务实,认清形势,做自己能做的,把能做的做到极致,然后才考虑创造条件去做不能做的。

有关海瑞的理解。我一直有一个原则就是看人做事的目的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很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当两个人做的同一件事情。海瑞就是一个例子,在精英阶级集体腐败的时候他却能勇敢的坚守自己的内心,值得敬佩。由于性格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也许会犯一些错误但是都不是一个人和一代人能够去左右的。


精卫填


万历十五年的精髓,其一在于写法上。它改变了传统写史的方法,以故事为刃,横切入历史。既把故事写的有趣,使读者读起来不枯燥,又能把历史讲清楚,讲出浅显易懂的道理。

其二,就在于他的选材上。也就是所选的人物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张居正,改革家。海瑞,清官。崇祯自己,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戚继光,军事家。虽然他们都在全力挽救,但是仍只能看着大明数百年基业崩颓。说明了精英在天下大势面前的微弱与渺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变迁,是整个群体的选择,个体力量,实在微不足道。但是那些敢于逆流而动,试图力挽狂澜的人,总是值得敬佩。


夏一十的小田园


从另外一个维度看中国历史,虽然不够通俗,但是深层次解读了中国当时特有的政治制度和特有的官场生态。张居正、戚继光、海瑞不再是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上认识的单一维度,还是值得一看。





屁民31883063


建议去看看豆瓣上的评论。

首先作为一本专业书,史学届还是有些微词的。其次作为一本热点书,论述并不通俗,逻辑清晰度也不够。据说作者在美国的非主流大学任教,还被解聘了。

最后,民国前后的大师们,不少人的专业学术水平与今人比还是有些差距的,但生于乱世,西学东渐,他们作为各领域的开拓者,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也是丰碑一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