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百川流


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

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③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④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土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二柳


“百家争鸣”产生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上三个方面:

-是打掉大锅饭,取消一统制。百家争鸣这一词汇,主要来自文化艺术界及科学知识界。不听一家之言,相信群言堂。把有关旧式制的落后的规章制度,官僚作派和文风,一鼓作气改革立正,交与社会交与民众。由民众集体(百家)齐头并进,发展并实施。这样更具有科学化,合理化,大众化。

二是经济形势,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需。彻底扭转在计划经济时代-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按照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对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界实行大放开,大整合。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权威性和凝聚性。

三是下放一切权力,特别是对于文化艺术界方面。坚持“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不变。能者为上,不分伯仲关系。这期间没有特权,更没有特殊可言。

百家争鸣,当然也还包括有历史的和社会客观的种种原因。总而一句话:百家争鸣,是百姓的大舞台,大聚力,大涌动,大启发。


郁香墨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思想与文化大碰撞的结果,这一群星闪烁,活跃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如下几方面。

第一是政治原因。当时的社会处于大变时代,各诸候林立纷争,社会动荡混乱。各方诸候为争霸天下,广纳贤士,广开言路,门,以期以学识学术来指导促进本国富足强盛,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第二是经济原因。当时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提供学术交流活动的经济基础。

第三是科技文化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大进步,文化领域的拓展,学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涵。

第四是有学术自由的宽松氛围,各流派之间的既斗争又互相借鉴的风气中促成大争鸣的重要内外部环境。

总之,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这种各学派间既争辩又借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运动形式,对当今的社会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