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為什麼沒有遭到漢人的反抗?

豬豬貓55


沙陀族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北方少數民族。他們殺進中原,在中原連續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三個朝代。這三個朝代,給中原百姓造成的危害其實是很大的。因為君王不思進取,家族內部互相殘殺,讓這三個王朝都成為短命王朝。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老百姓受苦。讓人更氣憤的是,後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促進了契丹的做大。最後,契丹還打進中原,滅掉後晉。若不是契丹主耶律德光不適應中原氣候,想回去因而途中病死。而他病死後引發契丹國中內亂,契丹在那時候就已經統一中國了。

(沙陀人的進攻,圖取其意)

可見,沙陀人給中原地區的老百姓造成的傷害,確實是挺大的。

然而,沙陀人給中原的老百姓造成了這麼大的傷害,可為什麼,後世卻沒有嚴厲地批評這個民族,而且別說後世,當時的老百姓,也幾乎沒人認為他們是異族入侵。甚至可以說,不但沒人反對他們,老百姓還紛紛幫助李克用、李存勖這一對沙陀父子,打擊漢人朱溫建立的朝代後梁。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理一理沙陀的譜系。把譜系理清楚,我們或許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沙陀族本來是突厥族的一支。不過這一支的人數並不多,大概也就是幾萬人。

唐朝初年的時候,他們住在現在的新疆一代,靠近沙漠,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唐朝人稱他們為“處月人”。唐高宗的時候,唐朝征討一支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當時處月人幫助唐朝打仗。因此,唐朝打勝後,在這裡建立了金滿、沙陀兩個州。處月人的首領金山,被唐朝封為金滿都督。但“處月人”卻被誤稱為“沙陀人”。

唐軍撤退後,西突厥報復沙陀人,沙陀人打不贏,只得遷移到北庭(今天的甘肅西南)一帶生活。

沙陀人想歸附大唐,但是受到了回紇人的打擊。不得已,他們只得投奔吐蕃。投奔吐蕃後,也不得安寧,被吐蕃當成槍頭,和唐軍作戰。

唐軍雖然知道沙陀人並不想和唐軍作戰,但是當時唐朝剛經歷了安史之亂,自顧不及,因此根本沒辦法招撫沙陀人。

後來,吐蕃人懷疑沙陀人與回鶻人勾結,因此又把他們強迫趕到黃河以西那種生存條件很艱苦的地方。

(唐高宗)

這一次,沙陀人堅決要求歸附大唐。於是,三萬沙陀人在朱邪盡忠父子的帶領下,在吐蕃人的圍追堵截中,歷經艱辛,終於到達唐朝的靈州。

到唐朝地界以後,唐朝雖然接納了他們,卻也有些擔心,害怕他們惹事,覺得他們是個麻煩,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把他們的青壯召集起來當兵,由唐朝的將領控制起來。

實際上,就算是這樣,沙陀人對於唐朝來說,還是一個威脅。因為當時唐朝是藩鎮割據。他們要是被藩鎮所利用,對唐朝絕對是個巨大的傷害,相當於引狼入室。

好在沙陀人並沒有被利用,反而還對唐朝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唐憲宗的時候,沙陀人幫助朝廷打敗了割據的藩鎮成德王承宗和淮西吳元濟。唐武宗的時候,沙陀人又幫助朝廷打擊了澤潞的藩鎮劉稹。唐宣宗的時候,沙陀人幫助朝廷對抗吐蕃、党項、回鶻等少數民族,唐懿宗的時候,又幫助朝廷鎮壓龐勳領導的農民起義。

而因為這些巨大功績,當時沙陀人的首領朱邪赤心被唐朝皇帝賜姓“李”,改名李國昌。

再後來,李國昌、李克用父子,又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把駐守長安的黃巢攆了出去。被唐朝封為河東節度使,鎮守晉陽(現在的太原)。

這時候,朱溫篡唐,建立了後梁。於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便打著恢復唐朝的旗號,號召天下英雄起來,共同討伐朱溫。最終,李存勖在中原豪傑的幫助下,經過南征北戰,最終建立了後唐。

(朱溫)

從上面過程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沙陀人雖然是北方少數民族,但是卻並不遭中原人討厭,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沙陀人從唐朝中葉就進入唐朝的地盤,長期生活在漢地,一百多年間,可以說,基本上已經被漢人同化了。連他們的姓,劉知遠、石敬瑭、李存勖都是漢姓。

二是沙陀人基本上都是受唐朝的護佑,而且他們也基本上都是在幫助唐朝。可以說,沙陀人和唐朝建立了良好關係,沙陀人沒有給中原人留下什麼壞印象。

三是沙陀人朱邪赤心被唐朝皇帝賜姓“李”,也就是說,這支沙陀人成了皇親國戚。雖然他後來對大唐其實並不忠心,但是依然會受到民間擁戴。

四是朱溫篡唐後,是這是沙陀人打敗朱溫,恢復了唐朝。雖然說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唐朝,但名字一點兒也沒變。這在人們的觀感上是不錯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沙陀人入主中原沒有遭到漢人反對?仔細一想也確實如此,什麼是這樣的原因?其他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抵抗,沙陀難道就是另類。

沙陀本為西域一小民族,由於他們民族善戰,所以曾經依靠於吐蕃王朝,後來由於吐蕃這個老闆對待沙陀僱傭軍不太厚道,所以沙陀人後來另外尋找合適的老闆,他們找到了大唐。此時已是唐末,天下大亂,黃巢率領農民起義,幾乎是顛覆了整個唐朝。而政府又被各藩鎮割據,藩鎮為了各自利益並不是太團結一致對抗黃巢。所以這時候朝廷急需要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來收拾混亂的局面。而這時候沙陀人來了,在沙陀人和各藩鎮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剿滅了黃巢起義。

而此時由於沙陀人在中原的連年征戰,雖然消滅了敵人也壯大了自己,沙陀領袖李克用在征戰中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到了黃巢被滅沙陀人建立的政權幾乎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強藩,而且隨著沙陀人的慢慢漢化,他們本民族和漢族的差異也就越來越小。包括他們的領導人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基本上和漢人諸侯沒什麼區別,再加上他們是來替中原王朝打工的,所以漢人百姓對他們並不排斥。

再加上後來朱溫取代了唐朝建立後梁,這也給各路諸侯以征討的口實。李氏父子也看到這一點,他們就打出唐的旗號,他們以唐朝政權的延續自居。我們後人就把沙陀人建立的河東政權稱為後唐,由於唐朝統治中原三百來年,在中原百姓心中的地位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朱溫建立的後梁取代,所以百姓看到在唐朝滅亡後中原大地上又出現了一個唐政權,所以普通百姓心更向往,所以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高宗1986


沙陀人是唐末以及五代十國時期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五代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族群之一。沙陀人在歷史上建立過三個朝代,即後唐、後晉、後漢,且三個朝代都是被後世所認可的正統王朝。

但是,儘管在歷史上曾經建立過三個王朝,沙陀人相比較契丹、女真、蒙古等入主中原的外族相比,存在感實在太低。甚至與五胡時期的匈奴、羯、鮮卑、氐、羌等各族相比也沒有什麼名氣。

沙陀人雖然是外族,但是歷史上並沒有被當做外族對待。即便是現在,史學界對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三朝,也是作為漢室王朝而統一對待的。

沙陀人對於華夏是外族不假,然而尷尬的是,沙陀人卻是對唐王朝最忠誠的族群之一,在對唐王朝效忠的程度上,大部分華夏士人尚且不如。因此,沙陀人上層大部分被賜以漢名,如建立後唐的李存勖,祖上被李唐賜以皇族李姓,作為唐室宗親對待。唐亡以後,李存勖為唐復仇,建立後唐。如此族群,自然也不會遭至來自族群差異上的攻擊了。

此外,沙陀人漢化程度非常高,基本上已經與漢人無異。到五代的時候,中原已經沒有胡語了,可以想象沙陀漢化之高。同時也可以看見,沙陀人建立的這幾個王朝的名稱,甚至比一些漢人建立的王朝的名字還更“正統”。

當然,沙陀人本身不多,其建立的王朝,除了皇室以外,各職所用的漢人與沙陀人沒有什麼區別。比如典型的五代時期的馮道,作為一個漢人,先後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王朝不倒,且一直是四個王朝的宰相。融合至此,後世元清等朝望塵莫及。

不過,沙陀人建立的三個朝代在歷史上總共只存在了28年,在歷史上的影響和對當時的衝擊還比較有限,這也是後世對沙陀較實行模糊認識或直接認可的因素之一。宋朝建立以後,將沙陀人建立的三個王朝全部列入正統,沙陀人從此也不再具有爭議了。


蘇綻


這個問題很好理解,主要是方式不一樣,沙陀人入主中原的整個過程很平緩柔和,並沒有野蠻粗暴的入侵、征服,而是在潛移默化中被漢民族接受、認同,最終融入漢民族,成為漢民族的一員。如果把沙陀人和唐朝比作主僕關係,沙陀人就像是繼承了主人的家產,原因是沙陀人忠實可靠,深得主人的信賴。從某種意義上講,沙陀人又像是搞了一場和平演變,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中原的主人之一,雖然聽起來像是一場陰謀,但實質並沒這麼惡劣,原因就是漢民族需要他們,結果他們乘機會後來者居上。


沙陀人原本就是我國古代少數名族突厥人的一支,但是和唐朝的關係很好,唐朝是老大,沙陀人是小弟,老大慷慨,小弟聽話且勇猛過人。每當唐朝遇到麻煩的時候,只要一句話,沙陀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所以,唐朝對待沙陀人就像家人一樣,還賜他們李姓,幫他們立國,沙陀人感到無比榮耀。無論唐朝的命運怎麼變化,沙陀人始終與唐朝休慼與共。
(沙陀大將李存孝)

公元874年,王仙芝和黃巢首先揭竿而起,風雨飄搖的大唐江山雪上加霜,幾年下來起義軍攻城略地,轉戰南北,席捲了全國。就在唐朝奄奄一息,生死存亡之際,沙陀人李存勖挺身而出,親率五萬沙陀兵將黃巢趕上窮途末路。同時也暫時挽救了走向土崩瓦解、名存實亡的唐朝。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自立,建立大梁,標誌著唐朝滅亡,同時也拉開了五代十國中原混戰的新格局,此時的沙陀人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經歷了近三百年的與漢民族融合,沙陀人已經將自己視為了真正的漢人,沙陀人稱呼早已成為了隨風而去的記憶。所以在亂世中,沙陀人紛紛建功立業,建立真正意義上中原王朝的正統政權,比如李從珂的後唐政權、石敬瑭的後晉政權、劉知遠的後漢政權等。同時也湧現出一大批叱吒風雲、改名換姓的沙陀人,比如李克用、李存勖、李從珂、李存孝、李嗣源等。


公元951年,郭威取代後漢建立大周,從此沙陀人又退出了歷史上舞臺,此時也許已經沒有人記得沙陀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所以說,自始至終沙陀人就視自己為漢人,當然漢人也就不會排斥他們,因為都是一家人也沒有什麼好打的。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的看法!


國史春秋


因為沙陀人實在是漢化的太嚴重了,漢人壓根沒把他們當外人。

鮮卑人、蒙古人、女真人、契丹人、党項人建立的政權,你還能看到他們本族的姓氏和名字,和漢人的姓名完全不一樣。

而沙陀人呢,自朱邪赤心被賜名李國昌之後,史書裡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沙陀姓氏了,取而代之的完全就是漢人姓氏。李克用、李存瑁、劉知遠、石敬瑭,這些大名鼎鼎的沙陀人都是隻有漢名只說漢語的,也就是說,沙陀人完全成為漢人的一部分,和漢人融為一體了。

漢人本來就是一個文化綜合體而非血緣民族。即使本身是異族,認同漢文化願意成為漢人的就是漢族人,就比如北魏孝文帝;即使有漢人血統,但不認同漢文化的,就不是漢人了,就好比現在的ABC。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五代時期,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和北漢一個割據王國,特別是有名的兒皇帝石敬塘就是沙陀人,有人罵他是“漢奸”,其實是罵錯了的。

歷來異族入主中原,都會遭到中原漢人的強烈反抗,但沙陀人的入主中原卻很順利,基本上沒有漢人起來反抗,這是為什麼呢?

沙陀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的新疆地區,《新唐書》說,“沙陀,西突厥別部處月種也”。可見他是西突厥所屬的“處月部”的一支,居於金娑山(博格達山)之陽,“蒲類海(巴里坤湖)之東”,因為這一帶有大沙漠,所以稱為“沙陀”。

畫紅圈的地方就是沙陀人的以前的遊牧之地


沙陀是從西突厥的處月部發展出來的,沙陀人最大的“姓”叫“朱邪”(後唐的皇室本姓朱邪,後來唐朝給他們賜姓了李),朱邪就是處月的另外一種漢字的音譯寫法。

沙陀人跟唐朝關係一直很好,公元808年的時候,沙陀人遭到吐蕃人的打壓,從西北萬里投唐,輾轉抵達當時唐朝的北部邊防重鎮“靈州”(今寧夏地區),不久,唐朝將沙陀人編組為邊防精銳騎兵,稱為“沙陀軍”,移駐山西太原,歸河東節度使管轄。之後部族散居於大同、太原一帶。

沙陀人遷移示意圖


沙陀人以前在新疆的時候,主要是從事畜牧業,牧馬技術很高,沙陀馬是唐代的名馬,沙陀騎兵也是聞名天下的“勁騎”。沙陀人在唐末一直是唐朝在山西的主力軍團之一,替唐朝打仗也很賣力,唐朝也很信任他們。868年在幫助唐朝鎮壓了龐勳起義後,沙陀人的首領朱邪赤心被唐朝皇室賜予國姓,賜名國昌,即後唐皇室的先祖“李國昌”。唐末五代著名的晉王李克用就是李國昌的兒子。


沙陀人在五代時期入主中原,先後建立了三個王朝,一個割據王國,但當時的人卻並不把他們當成“外族”,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在唐代後期已經“漢化”。

首先是沙陀人遷居唐朝的山西、大同一帶後,漸漸就放棄了本民族的語言,沙陀人本是突厥人的一支,母語應該是突厥語,但唐末的沙陀人基本上都是說漢語,沙陀人中的知識分子也都寫漢文,跟漢人沒什麼兩樣。

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傳世畫像


第二是沙陀上層貴族基本上都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改造,在精神上和漢人相通。比如後唐莊宗李存勖,13歲時即已熟讀《春秋》等儒家經典。

後唐明宗李嗣源更是熟知經義詩詞,有一次他召見兒子秦王李從榮,問他平時有什麼愛好,李從榮說自己有空就和儒生們討論經書的大義,李嗣源說,儒家經典裡面有君臣父子之道,是好東西,但要和真正道德高尚、學問精深的大儒們一起研習。表明他對儒學有相當的理解。

第三是沙陀到了宋代迅速被漢人同化,消失在歷史中了。我們在宋代以後的史書中,基本上都見不到沙陀人的活動了,所以在宋人眼中,沙陀人並不算“外人”,而是自己人。五代的歷史,差不多都是宋代的人寫的,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尤其出名,他們在寫沙陀人的王朝的時候,基本上都不強調他們的“外族”屬性,所以後人一般也不會有什麼感覺。


只愛潘多拉


夷以中國禮則中國之。。。


Khargha


沙陀人沒有真正入主過中原。

他們原是突厥的一支,黃巢造反的時候沙陀人李克用帶兵勤王。

朱溫篡位的時候,李克用養子李存勖建立後唐,跟朱溫對抗。

這都談不上是入主中原,反而有擁護中原正統王朝的味道。

而且,當時後唐沒有獲取中原的統治權,基本上跟朱溫的後梁分庭抗禮。

因此,並不能說漢人沒有反抗,朱溫的政權不是一直在跟沙陀人幹嗎?


第二老土


沙陀人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不是沒反抗,而是從唐朝末年起到北宋初期,中華大地軍閥林地、各自為政、一盤散沙,讓沙陀人趁虛而入,他們參與鎮壓黃巢起義、逐鹿中原,先後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四個封建政權。沙陀族最後融合到了各個民族中,徹底消失了。


跪射俑


沙陀兵出兵,消滅的黃巢軍隊,黃巢軍隊軍紀極差,不僅虜掠,而且濫殺,甚至殺人充軍糧,相對來講,人民歡迎沙陀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