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猪猪猫55


沙陀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他们杀进中原,在中原连续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给中原百姓造成的危害其实是很大的。因为君王不思进取,家族内部互相残杀,让这三个王朝都成为短命王朝。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老百姓受苦。让人更气愤的是,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促进了契丹的做大。最后,契丹还打进中原,灭掉后晋。若不是契丹主耶律德光不适应中原气候,想回去因而途中病死。而他病死后引发契丹国中内乱,契丹在那时候就已经统一中国了。

(沙陀人的进攻,图取其意)

可见,沙陀人给中原地区的老百姓造成的伤害,确实是挺大的。

然而,沙陀人给中原的老百姓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可为什么,后世却没有严厉地批评这个民族,而且别说后世,当时的老百姓,也几乎没人认为他们是异族入侵。甚至可以说,不但没人反对他们,老百姓还纷纷帮助李克用、李存勖这一对沙陀父子,打击汉人朱温建立的朝代后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理一理沙陀的谱系。把谱系理清楚,我们或许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沙陀族本来是突厥族的一支。不过这一支的人数并不多,大概也就是几万人。

唐朝初年的时候,他们住在现在的新疆一代,靠近沙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唐朝人称他们为“处月人”。唐高宗的时候,唐朝征讨一支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当时处月人帮助唐朝打仗。因此,唐朝打胜后,在这里建立了金满、沙陀两个州。处月人的首领金山,被唐朝封为金满都督。但“处月人”却被误称为“沙陀人”。

唐军撤退后,西突厥报复沙陀人,沙陀人打不赢,只得迁移到北庭(今天的甘肃西南)一带生活。

沙陀人想归附大唐,但是受到了回纥人的打击。不得已,他们只得投奔吐蕃。投奔吐蕃后,也不得安宁,被吐蕃当成枪头,和唐军作战。

唐军虽然知道沙陀人并不想和唐军作战,但是当时唐朝刚经历了安史之乱,自顾不及,因此根本没办法招抚沙陀人。

后来,吐蕃人怀疑沙陀人与回鹘人勾结,因此又把他们强迫赶到黄河以西那种生存条件很艰苦的地方。

(唐高宗)

这一次,沙陀人坚决要求归附大唐。于是,三万沙陀人在朱邪尽忠父子的带领下,在吐蕃人的围追堵截中,历经艰辛,终于到达唐朝的灵州。

到唐朝地界以后,唐朝虽然接纳了他们,却也有些担心,害怕他们惹事,觉得他们是个麻烦,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把他们的青壮召集起来当兵,由唐朝的将领控制起来。

实际上,就算是这样,沙陀人对于唐朝来说,还是一个威胁。因为当时唐朝是藩镇割据。他们要是被藩镇所利用,对唐朝绝对是个巨大的伤害,相当于引狼入室。

好在沙陀人并没有被利用,反而还对唐朝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唐宪宗的时候,沙陀人帮助朝廷打败了割据的藩镇成德王承宗和淮西吴元济。唐武宗的时候,沙陀人又帮助朝廷打击了泽潞的藩镇刘稹。唐宣宗的时候,沙陀人帮助朝廷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等少数民族,唐懿宗的时候,又帮助朝廷镇压庞勋领导的农民起义。

而因为这些巨大功绩,当时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被唐朝皇帝赐姓“李”,改名李国昌。

再后来,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又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把驻守长安的黄巢撵了出去。被唐朝封为河东节度使,镇守晋阳(现在的太原)。

这时候,朱温篡唐,建立了后梁。于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便打着恢复唐朝的旗号,号召天下英雄起来,共同讨伐朱温。最终,李存勖在中原豪杰的帮助下,经过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后唐。

(朱温)

从上面过程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沙陀人虽然是北方少数民族,但是却并不遭中原人讨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沙陀人从唐朝中叶就进入唐朝的地盘,长期生活在汉地,一百多年间,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被汉人同化了。连他们的姓,刘知远、石敬瑭、李存勖都是汉姓。

二是沙陀人基本上都是受唐朝的护佑,而且他们也基本上都是在帮助唐朝。可以说,沙陀人和唐朝建立了良好关系,沙陀人没有给中原人留下什么坏印象。

三是沙陀人朱邪赤心被唐朝皇帝赐姓“李”,也就是说,这支沙陀人成了皇亲国戚。虽然他后来对大唐其实并不忠心,但是依然会受到民间拥戴。

四是朱温篡唐后,是这是沙陀人打败朱温,恢复了唐朝。虽然说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唐朝,但名字一点儿也没变。这在人们的观感上是不错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沙陀人入主中原没有遭到汉人反对?仔细一想也确实如此,什么是这样的原因?其他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抵抗,沙陀难道就是另类。

沙陀本为西域一小民族,由于他们民族善战,所以曾经依靠于吐蕃王朝,后来由于吐蕃这个老板对待沙陀雇佣军不太厚道,所以沙陀人后来另外寻找合适的老板,他们找到了大唐。此时已是唐末,天下大乱,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几乎是颠覆了整个唐朝。而政府又被各藩镇割据,藩镇为了各自利益并不是太团结一致对抗黄巢。所以这时候朝廷急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来收拾混乱的局面。而这时候沙陀人来了,在沙陀人和各藩镇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剿灭了黄巢起义。

而此时由于沙陀人在中原的连年征战,虽然消灭了敌人也壮大了自己,沙陀领袖李克用在征战中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到了黄巢被灭沙陀人建立的政权几乎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强藩,而且随着沙陀人的慢慢汉化,他们本民族和汉族的差异也就越来越小。包括他们的领导人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基本上和汉人诸侯没什么区别,再加上他们是来替中原王朝打工的,所以汉人百姓对他们并不排斥。

再加上后来朱温取代了唐朝建立后梁,这也给各路诸侯以征讨的口实。李氏父子也看到这一点,他们就打出唐的旗号,他们以唐朝政权的延续自居。我们后人就把沙陀人建立的河东政权称为后唐,由于唐朝统治中原三百来年,在中原百姓心中的地位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朱温建立的后梁取代,所以百姓看到在唐朝灭亡后中原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个唐政权,所以普通百姓心更向往,所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高宗1986


沙陀人是唐末以及五代十国时期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五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族群之一。沙陀人在历史上建立过三个朝代,即后唐、后晋、后汉,且三个朝代都是被后世所认可的正统王朝。

但是,尽管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三个王朝,沙陀人相比较契丹、女真、蒙古等入主中原的外族相比,存在感实在太低。甚至与五胡时期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各族相比也没有什么名气。

沙陀人虽然是外族,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被当做外族对待。即便是现在,史学界对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三朝,也是作为汉室王朝而统一对待的。

沙陀人对于华夏是外族不假,然而尴尬的是,沙陀人却是对唐王朝最忠诚的族群之一,在对唐王朝效忠的程度上,大部分华夏士人尚且不如。因此,沙陀人上层大部分被赐以汉名,如建立后唐的李存勖,祖上被李唐赐以皇族李姓,作为唐室宗亲对待。唐亡以后,李存勖为唐复仇,建立后唐。如此族群,自然也不会遭至来自族群差异上的攻击了。

此外,沙陀人汉化程度非常高,基本上已经与汉人无异。到五代的时候,中原已经没有胡语了,可以想象沙陀汉化之高。同时也可以看见,沙陀人建立的这几个王朝的名称,甚至比一些汉人建立的王朝的名字还更“正统”。

当然,沙陀人本身不多,其建立的王朝,除了皇室以外,各职所用的汉人与沙陀人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典型的五代时期的冯道,作为一个汉人,先后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不倒,且一直是四个王朝的宰相。融合至此,后世元清等朝望尘莫及。

不过,沙陀人建立的三个朝代在历史上总共只存在了28年,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对当时的冲击还比较有限,这也是后世对沙陀较实行模糊认识或直接认可的因素之一。宋朝建立以后,将沙陀人建立的三个王朝全部列入正统,沙陀人从此也不再具有争议了。


苏绽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主要是方式不一样,沙陀人入主中原的整个过程很平缓柔和,并没有野蛮粗暴的入侵、征服,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被汉民族接受、认同,最终融入汉民族,成为汉民族的一员。如果把沙陀人和唐朝比作主仆关系,沙陀人就像是继承了主人的家产,原因是沙陀人忠实可靠,深得主人的信赖。从某种意义上讲,沙陀人又像是搞了一场和平演变,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中原的主人之一,虽然听起来像是一场阴谋,但实质并没这么恶劣,原因就是汉民族需要他们,结果他们乘机会后来者居上。


沙陀人原本就是我国古代少数名族突厥人的一支,但是和唐朝的关系很好,唐朝是老大,沙陀人是小弟,老大慷慨,小弟听话且勇猛过人。每当唐朝遇到麻烦的时候,只要一句话,沙陀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所以,唐朝对待沙陀人就像家人一样,还赐他们李姓,帮他们立国,沙陀人感到无比荣耀。无论唐朝的命运怎么变化,沙陀人始终与唐朝休戚与共。
(沙陀大将李存孝)

公元874年,王仙芝和黄巢首先揭竿而起,风雨飘摇的大唐江山雪上加霜,几年下来起义军攻城略地,转战南北,席卷了全国。就在唐朝奄奄一息,生死存亡之际,沙陀人李存勖挺身而出,亲率五万沙陀兵将黄巢赶上穷途末路。同时也暂时挽救了走向土崩瓦解、名存实亡的唐朝。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建立大梁,标志着唐朝灭亡,同时也拉开了五代十国中原混战的新格局,此时的沙陀人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经历了近三百年的与汉民族融合,沙陀人已经将自己视为了真正的汉人,沙陀人称呼早已成为了随风而去的记忆。所以在乱世中,沙陀人纷纷建功立业,建立真正意义上中原王朝的正统政权,比如李从珂的后唐政权、石敬瑭的后晋政权、刘知远的后汉政权等。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叱咤风云、改名换姓的沙陀人,比如李克用、李存勖、李从珂、李存孝、李嗣源等。


公元951年,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大周,从此沙陀人又退出了历史上舞台,此时也许已经没有人记得沙陀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说,自始至终沙陀人就视自己为汉人,当然汉人也就不会排斥他们,因为都是一家人也没有什么好打的。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


国史春秋


因为沙陀人实在是汉化的太严重了,汉人压根没把他们当外人。

鲜卑人、蒙古人、女真人、契丹人、党项人建立的政权,你还能看到他们本族的姓氏和名字,和汉人的姓名完全不一样。

而沙陀人呢,自朱邪赤心被赐名李国昌之后,史书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沙陀姓氏了,取而代之的完全就是汉人姓氏。李克用、李存瑁、刘知远、石敬瑭,这些大名鼎鼎的沙陀人都是只有汉名只说汉语的,也就是说,沙陀人完全成为汉人的一部分,和汉人融为一体了。

汉人本来就是一个文化综合体而非血缘民族。即使本身是异族,认同汉文化愿意成为汉人的就是汉族人,就比如北魏孝文帝;即使有汉人血统,但不认同汉文化的,就不是汉人了,就好比现在的ABC。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五代时期,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和北汉一个割据王国,特别是有名的儿皇帝石敬塘就是沙陀人,有人骂他是“汉奸”,其实是骂错了的。

历来异族入主中原,都会遭到中原汉人的强烈反抗,但沙陀人的入主中原却很顺利,基本上没有汉人起来反抗,这是为什么呢?

沙陀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的新疆地区,《新唐书》说,“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可见他是西突厥所属的“处月部”的一支,居于金娑山(博格达山)之阳,“蒲类海(巴里坤湖)之东”,因为这一带有大沙漠,所以称为“沙陀”。

画红圈的地方就是沙陀人的以前的游牧之地


沙陀是从西突厥的处月部发展出来的,沙陀人最大的“姓”叫“朱邪”(后唐的皇室本姓朱邪,后来唐朝给他们赐姓了李),朱邪就是处月的另外一种汉字的音译写法。

沙陀人跟唐朝关系一直很好,公元808年的时候,沙陀人遭到吐蕃人的打压,从西北万里投唐,辗转抵达当时唐朝的北部边防重镇“灵州”(今宁夏地区),不久,唐朝将沙陀人编组为边防精锐骑兵,称为“沙陀军”,移驻山西太原,归河东节度使管辖。之后部族散居于大同、太原一带。

沙陀人迁移示意图


沙陀人以前在新疆的时候,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牧马技术很高,沙陀马是唐代的名马,沙陀骑兵也是闻名天下的“劲骑”。沙陀人在唐末一直是唐朝在山西的主力军团之一,替唐朝打仗也很卖力,唐朝也很信任他们。868年在帮助唐朝镇压了庞勋起义后,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被唐朝皇室赐予国姓,赐名国昌,即后唐皇室的先祖“李国昌”。唐末五代著名的晋王李克用就是李国昌的儿子。


沙陀人在五代时期入主中原,先后建立了三个王朝,一个割据王国,但当时的人却并不把他们当成“外族”,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唐代后期已经“汉化”。

首先是沙陀人迁居唐朝的山西、大同一带后,渐渐就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沙陀人本是突厥人的一支,母语应该是突厥语,但唐末的沙陀人基本上都是说汉语,沙陀人中的知识分子也都写汉文,跟汉人没什么两样。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传世画像


第二是沙陀上层贵族基本上都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改造,在精神上和汉人相通。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13岁时即已熟读《春秋》等儒家经典。

后唐明宗李嗣源更是熟知经义诗词,有一次他召见儿子秦王李从荣,问他平时有什么爱好,李从荣说自己有空就和儒生们讨论经书的大义,李嗣源说,儒家经典里面有君臣父子之道,是好东西,但要和真正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大儒们一起研习。表明他对儒学有相当的理解。

第三是沙陀到了宋代迅速被汉人同化,消失在历史中了。我们在宋代以后的史书中,基本上都见不到沙陀人的活动了,所以在宋人眼中,沙陀人并不算“外人”,而是自己人。五代的历史,差不多都是宋代的人写的,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尤其出名,他们在写沙陀人的王朝的时候,基本上都不强调他们的“外族”属性,所以后人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只爱潘多拉


夷以中国礼则中国之。。。


Khargha


沙陀人没有真正入主过中原。

他们原是突厥的一支,黄巢造反的时候沙陀人李克用带兵勤王。

朱温篡位的时候,李克用养子李存勖建立后唐,跟朱温对抗。

这都谈不上是入主中原,反而有拥护中原正统王朝的味道。

而且,当时后唐没有获取中原的统治权,基本上跟朱温的后梁分庭抗礼。

因此,并不能说汉人没有反抗,朱温的政权不是一直在跟沙陀人干吗?


第二老土


沙陀人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不是没反抗,而是从唐朝末年起到北宋初期,中华大地军阀林地、各自为政、一盘散沙,让沙陀人趁虚而入,他们参与镇压黄巢起义、逐鹿中原,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封建政权。沙陀族最后融合到了各个民族中,彻底消失了。


跪射俑


沙陀兵出兵,消灭的黄巢军队,黄巢军队军纪极差,不仅虏掠,而且滥杀,甚至杀人充军粮,相对来讲,人民欢迎沙陀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