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司马长史


李云龙看见日军穿的是皮鞋,就判断出这支日军是从东北过来的关东军!关东军是日本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支精兵,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意志高,是一支能征善战的残暴之师!李云龙牙口不好,要想吃掉这支关东军明显是力不从心,搞不好还会被反噬,因此李云龙果断撤退!



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并长期驻守此地扶持伪满洲国。关东军的任务是防备苏联南下,维持朝鲜、东北地区的治安,掠夺占领区的自然资源!那时的关东军都是老兵,他们身经百战,罪恶累累!1939年关东军与苏联有过一战尽管日军惨败,但是苏军也伤亡惨重。之后两军各自维持现状,相互之间都忌惮对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兵力渐渐枯竭,关东军精锐被抽调到其他战场作战!日军对国军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集中大量兵力对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进行扫荡。李云龙的独立团战斗力强,可以击败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可以击溃伪军一个师。但是对于精锐的关东军李云龙不敢轻易下手,以免失船落水!

李云龙精明强干,对于不了解的敌人他不会轻易下手,一旦摸清了对手底细,相好了破敌之策,他就会猛虎下山,一击必杀!李云龙想让其他部队先试试关东军战力,了解之后再下手,不想给他人做嫁衣裳!因此老李果断撤退,不惩匹夫之勇!



大秦铁鹰剑士


《亮剑》里满满的都是军事知识,老兵能在战场上生存得更久,靠的就是作战经验丰富。李云龙从山下鬼子行军的鞋底上看出异常,情知绝不是虎亭据点驻防的日军,事出蹊跷必有妖,出于战场直觉立即命令打埋伏的一营撤退,这叫敏锐,但是已经撤不下来了。



这里没有关东军什么事,华北日军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出动的是第四和第九混成旅团,都是日寇驻山西第一军的精锐野战部队,所谓“鞋底”不同,其实就是“军鞋”不同,李云龙这样的老兵虽然叫不出来日军军鞋的制式型号,但走路的区别还是比较门清的。

二战日军士兵脚丫子上穿的有好几款军鞋,最常见的一种是“昭五式”军靴,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鬼子皮鞋,跟昭五式军装一起定型于1930年。它的日本俗称叫“编上靴”,设计理念仿自19世纪的法国军队,用牛皮制造,用棉线缝合,显著特点是有5对未上漆的鞋带扣、36颗鞋掌钉。



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物资短缺的弊端显露出来,“昭五式”牛皮军靴逐渐开始质量缩水,材料使用猪皮,后期型鞋底改为橡胶质,鞋带扣减少到3对,鞋钉减少到23颗。1941年又列装了“昭十六式”军靴,但质量更差,甚至连鞋钉都取消了。

即便如此,对于日军普通士兵来说“昭五式”军靴仍然是宝贝,是长途行军和作战的必需品,并且领过一次之后不再配发,所以鬼子们对军靴非常爱护,没有作战任务时,在军营里都穿“分趾鞋”或“军用拖鞋”,甚至有穿自己从家乡带来的草鞋,因为日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民。



因此,当李云龙发现山下的鬼子走路脚底发硬时,便知道穿的是“昭五式”军靴的早期产品,什么意思呢?一定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鬼子”,也就是日军用来机动作战的精锐部队,这批37年来华的鬼子兵射击几乎做到了“抬枪就有”的地步,非常难以对付,跟这样的日军部队作战,八路军就算是占据地利,伤亡也一定小不了,赔本的买卖老李是不干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拥有“现役士兵”38万人,“预备役士兵”73万余人,“后备役”87万余人,“第一补充兵”158万人,“第二补充兵”90万人,这也是野战补充和扩编新部队的动员顺序。一般来说,现役除外,前两者都补进了野战精锐师团或独立旅团,后两者基本用于治安师团和守备部队,战斗力区别还是很大的。



类似于虎亭据点的驻防鬼子,一定是三流守备部队,动员入伍时间较晚,穿的也是“昭五式”军靴的缩水版,橡胶鞋底,当然也是八路军最喜欢的作战对象,菜呗。李云龙故意安排队伍去征粮,钓的就是虎亭据点的小鱼小虾,没成想赶上了鬼子的大规模行动,咬钩的是一群“鲨鱼”。

于是突然间独立团一营陷于日军纵深,四面全是鬼子,大白天撤退显然死路一条,于是李云龙决定继续在山上隐蔽待机。一夜苦等后,服部少将的“战地观摩团”来了,一条大肥鱼上钩。


度度狼gg


李云龙在伏击“战地观摩团”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推敲,李云龙发现鬼子行军时鞋底发硬,穿的不是胶鞋,而是穿的皮鞋,于是李云龙立马选择撤退。这一个细节书中没有细说,但是却是一门大学问,突出了这个时期八路军对日军的研究。而这些经验都是八路军从惨痛教训中得来的,幸好当时部队热衷于总结经验,否则恐怕要吃更多的亏。

这一点还要从日军侵华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军鞋说起,一种是“昭和五式”军鞋,这种军鞋用牛皮制造,棉线缝合,有掌钉三十六枚,这种军鞋非常适合行军,结实耐用。从1930年定型之后,一直是日军的标配军鞋,日本的关东军就全员都是这种军鞋。可以说在1940年之前,几乎所有的侵华日军士兵都是踩着这款军鞋。

但是到了1940年之后,日本资源短缺的劣势便开始暴露,“昭和五式”军鞋的质量开始大打折扣,变为了猪皮,鞋底也没有了掌钉,而且鞋底也开始是胶底。到了1941年,日军又开始列装质量更差的“昭和十六式”军鞋,所以新兵几乎都是穿的这种胶底鞋。只有一些老兵和关东军是穿着“昭和五式”军鞋,所以看到一整队穿皮鞋的日军,一般都是日军的精锐师团。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一直是在不断的动用预备役部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量日军预备役士兵进入中国作战。所以在1940年期间,八路军就发现了鞋子不一样这个细节,并且得出了这个经验。此后但凡遇到穿皮鞋的日军,都不能贸然进攻,因为这些日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而遇到胶底鞋,那就可劲的打。

所以李云龙从一双鞋就发现了这伙小鬼子不是虎亭据点的日军,而是新调来的日军精锐部队,于是李云龙断定这事有蹊跷,这次日军肯定是有什么大人物在后来。也就有了李云龙一次伏击干掉一车日本军官的事,可以说从这一点来看,《亮剑》当之无愧应该成为经典,连这样的细节都能处理好。


小司马迁论史


李云龙是独立团的指挥官,并且身经百战,战术清晰。他的能力不在于骁勇好战,不在于斗狠斗勇,而在于能够对自己熟悉的敌人展开攻势,造成对方惨重的损失。
当时看《亮剑》的时候,有一集就讲到李云龙带领着独立团人员隐藏着形成包围圈,整装待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当李云龙看到一大队日军进入包围圈之后,仅仅是看到对方军人穿着皮鞋,就立马下令撤退。看到这里别说李云龙的手下战士不理解了,连我们这些看客都是一脸懵逼。

原来李云龙和日军作战多年,非常熟悉日军的装备套路,大多数和李云龙作战的一线日军都穿着胶底平鞋,穿皮靴子的基本没有,而当时在国内的日军唯有驻扎在东三省的日军精锐部队会配备皮靴子,但是这支部队在东三省养精蓄锐多年,并且又是极其残暴的一支力量。李云龙看到他们的皮靴子联想到这些,在对敌人不熟悉的情况下不会贸然打架,这也是李云龙一直以来的作战套路,毕竟在他心目中一场小小的胜利远没有自己战士的生命精贵。

因此李云龙下令撤退,一是保存实力,二是不知敌人虚实不会贸然行动,三是来日方长,不急于现在恋战好战。这也是多年来李云龙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


李阿冰


由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张桐、童蕾、王全有、由力等联袂主演的战争类电视连续剧《亮剑》字2005年播出后,便深受观众喜爱。



其中,尽管李云龙没有上过黄埔军校,但是在和敌人斗智斗勇过程中展现出了他强大的军事素质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其中就有一个场景是李云龙带领自己的部队去伏击日军,然而李云龙在发现即将伏击的日军士兵都是脚穿皮鞋后,毫不犹豫的下令让部队赶紧撤退。


要知道,李云龙的部队可是让日军部队闻风丧胆的部队啊,然而面对日军李云龙却下令撤退,这让他的部下表示不理解,然而,李云龙的一席话便道出了事情的真相。



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李云龙在看到日军士兵是穿着皮鞋的部队,便意识到这不是他们之前遇到日军部队,而是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的日军部队,毕竟当时只有精英军队才有资格穿皮鞋,除此之外,这种精英部队一定战斗经验丰富,面对突然袭击必然可以及时调整并进行反扑。





而一向十分精明,不肯吃亏的李云龙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也明白这场伏击战自己不对不会占便宜,为了保留部队的全部力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李云龙及时下命令撤退,这也彰显出李云龙战斗意识灵敏,军事指挥能力极强。


拾忆物语


电视剧《亮剑》这集我之前看过,好像是优酷第五六集的样子,不过题主这题目有错,李云龙当时并没有下令撤退,而是继续保持隐蔽埋伏,只是没有像原计划那样进攻。



当时李云龙打算伏击虎亭据点里的三百日军,占点小便宜,于是带了一营前去伏击,楚云飞也跟着去“学习”了,李云龙之所以只带了一营是因为其他营都被调去保护总部了,李云龙本来也要去的,但他抗命不去,铁了心的要捞点油水再走。

但当一股日军从据点方向出来时,李云龙用望远镜看加上耳朵听,发现了不对劲,这波日军脚步声很硬,穿的是皮鞋。

李云龙对虎亭据点的日军还是很熟知的,尤其是他们穿什么,毕竟他打虎亭据点日军的主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抢他们身上的棉衣过冬。

因此,李云龙深知虎亭据点的日军都是穿胶底鞋,这波日军压根就不是虎亭据点的日军,而是来自其他地方,而且比据点日军等级高很多。

能穿皮鞋的日军肯定不简单,不是精锐部队,也至少得比穿胶底鞋的据点日军强不少,李云龙不敢立马上了。

毕竟老李并不是一直都打精锐的,偶尔也会真香一下……

李云龙发现这个特征后,于是和楚云飞讲了一下,楚云飞确定这是第四旅团提前来了,老李就更不敢上了。

他不敢上,但他也不能撤退,因为他当时四面八方已全部都是日军了,他不能动弹,只能继续埋伏,等待时机。

当然李云龙还有一个不走的原因,那就是他也想摸清楚这些精锐日军是来干嘛的,老李的好奇心还是很重的,而且他埋伏的这个位置已在日军范围内,想摸清楚日军想法还是不难的,他也不想放过这次难得机会。


李云龙就这样一直埋伏,发现开过来的日军越来越多,声势很大,于是李云龙反应过来,在最后面肯定是会有“大鱼”过来。

于是一直等,等了一天过后,居然在最后真的来了条大肥鱼,那就是日本华北方面军第21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还有跟着他的六个大佐。原本这个少将是来观摩的,来看山本的特种部队打胜仗的。

因为在最后的都是军官,兵力很少,李云龙一营很快就将这些军官全部端了,李云龙就这样意外的立了一大功。


夏目历史君




李云龙派人去恐吓白村维持会的会长,要求给自己的军队提供白面。实际上的意图是想把虎亭据点的300多鬼子给吸引出来,把它们消灭掉,以换取一些枪支弹药和军大衣,让自己的军队好过冬。

李云龙本来准备把自己的一个营埋伏在半路上,然后先让投弹组用手榴弹炸死一部分,剩下的全营冲上去拼刺刀。



哪知道这个时候日本人也在搞一个惊天大阴谋。山本特战队计划偷袭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驻地,打掉八路军总部指挥机关。

然后由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出击,彻底消灭掉没有总部机关指挥的八路军。同时也让日军军官观摩团观看一下特战队的威力,以便在日本军队内部推广。



日军两个旅团出击,惊动了八路军总部的副总指挥。他要求129师敲打一下日本人,弄清日本军队的战略意图。

本来李云龙部要到赵家峪去保护总部机关的侧翼安全,但他对日军的行动也非常好奇。就擅自决定留下一个营在半路上埋伏下来,寻找战机。

结果李云龙却发现,自己埋伏的地点,处在日军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的结合部。进退两难,于是干脆就按兵不动,看看日军后边还有什么大动静。



之所以能够发现对面的敌人是日军第四旅团,就是因为他们加上穿的是皮鞋,并且比较重。而虎亭据点里面的鬼子穿的是胶底鞋,不是日军的主力。



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非常缺乏。因此他们生产的皮鞋数量就比较有限,只能装备到主力部队。

根据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战士们后来回忆,日军大部分穿的都是黄皮鞋,以牛皮为主,这种鞋子非常笨重,不利于快速行军。这种皮鞋是昭和五年设计的,命名为编上靴。

相当于高腰皮靴,可以把脚踝关节完整的包裹住,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是在行军过程中防止有杂物掉进鞋子里。鞋子底部还有三十颗左右的防滑铁钉,鞋跟处有一个十毫米厚的马蹄形铁掌。这样的鞋子既防滑又耐用,这就是我们形容日军铁蹄践踏中国的来源。



随着侵华日军陷入中国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日军不得不扩军。没有那么多牛皮,同样款式的鞋子只能用猪皮或者人工合成皮来代替,当然还有胶底鞋。

在长沙保卫战中,薛岳将军就把长沙外围的水田全部灌满水。这样日军的猪皮皮鞋遇水就会变得非常肿大,笨重无比,给日军前进增加了很多难度。



李云龙作战经验丰富,观察力强。他一眼看出来,对面出来的鬼子和虎亭据点里面平时的息子不一样。虎亭据点里的鬼子穿的是胶底鞋,这些鬼子穿的是皮鞋,脚步比较重。

李云龙马上就判断出这些鬼子是日军的主力第四旅团,以李云龙一个营的部队是根本打不过这些日军的。

日军两个旅团,加在一块有1万六千人左右。李云龙曾经说过,就算是五个团,也阻挡不住这些鬼子的进攻。五个团也无非就是不到6000人,连一个旅团也打不过,何况是两个旅团。

但李云龙认为,两个旅团肯定是在保护什么大人物,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边。果然后边是日军军官观摩团,其中带头的还是一个少将。李云龙出其不意的把这个观摩团给消灭了,打乱了日军的战略意图,达到了总部首长想要达到的目的。


新知传习阁


因为那个时间段能穿皮鞋的日军,绝对不是普通部队!

因为那个时间段在那个地区出现不普通的日军,这支日军一定有非同一般的目的!

既然对方有些非同一般的目的,那么,如果不撤退,一旦开战,即使李云龙能率领独立团打赢这场硬仗,拔下这颗钉子,也可能后果不是李云龙能承担的起的!

一是暴露己方意图,二是让对方有了防备,再想打听消息就困难了,所以李云龙下令撤退是战略性撤退,并非不敢打,而是李云龙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



其次是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物资短缺,所以能装备皮靴的日军部队必然是精英部队,战斗力不是普通日军部队能比的!

那么,问题来了?战斗力这么强的部队,当时独立团能不能打赢,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不用说,当时李云龙准备伏击的是日军普通部队,而来的是战斗力高出好几倍的部队,而敌人的战斗力强弱直接关系到成败以及伤亡,所以一旦当时马上开战,就算独立团能胜利,那伤亡肯定也是很惨重的!

而李云龙不是莽夫,莽夫当不了独立团团长,所以无论从那一方面考虑,李云龙都不可能打这场仗!

而关于这个情节,原著和电视剧中有所不同,原著中这只日军是最精锐的关东军,也不是李云龙发现的,也不是通过皮靴发现的,而是赵刚听出这只部队当时唱的是关东军军歌!

在电视剧中呢,这只部队不是关东军,而是山本特战队,用现代化语言来说就是特种部队!而把情节改成是李云龙通过皮鞋发现情况不对这样更有利于突出李云龙的生动形象,同时也使情节更合理!



当然,熟悉剧情的都知道,第二天李云龙就狠狠地招呼了这支部队首要保护的“战地观摩团”!

再后来的剧情也证明了李云龙的判断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指挥部差一点被端掉就是最好的证明!


电影基本法


这是导演编剧要求的,实际上在小说里面是赵刚发挥了作用,他从日军的唱的关东军军歌才发现是关东军,李云龙这波操作完全是凸显他的主角光环。

事实上即使按照《亮剑》电视剧的情节,题主的问题也不够严谨,因为李云龙并没有立马下令撤退,而是等到了“战地观摩团”的到来,展开了攻击。

《亮剑》里面非常精彩的一段,就是李云龙伏击“观摩团”,按理来说日军观摩团的行动路线是非常绝密的,别人根本不知道,再说上级也没有给李云龙伏击观摩团的命令,所以李云龙可以说是歪打正着,因为他原本是为了伏击虒亭据点的日本鬼子,为的就是解决冬装问题。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来的却是日本关东军,李云龙当时带着自己得一营还有楚云飞,他们看到源源不断的日军前来,发现不对劲,拿着望远镜仔细一看,才发现这是日军的精锐部队,因为这些日军穿的都是皮鞋,并不是胶底鞋,所以李云龙并没有下令马上进攻。



当然这也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兵才知道这个细节,因为日本作为一个贫瘠的国家,很多资源他们是缺乏的,普通的军队士兵穿的都是胶底鞋,只有长途行军的野战部队才会穿皮鞋,所以李云龙和楚云飞才发现事有蹊跷,明知是精锐部队,李云龙就算再喜欢啃硬骨头,也不至于拿士兵的性命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虽说如此,但是李云龙并没有立刻撤退,而是苦苦等了一夜。


当时白天是不可能的撤退的,暴露目标很可能就会被歼灭,所以在寒冷的冬天,李云龙下令全营士兵不可乱动,历史撒尿也给我尿裤子里,当然也有做给楚云飞看的意思,就这样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足足趴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观摩团从这里经过,李云龙立刻下令用手榴弹招呼他们,之后清理战场时和尚问他“为什么打这么惊险的仗?”要知道就算是观摩团也是很难打的,后来李云龙直言,打的就是他们,他们装备精良,穿皮靴,大棉袄,再看看咱独立团,也该换换装备了。


羽评郡主


亮剑: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李云龙在亮剑中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不听指挥,他对于上级所发出的施令就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冒,表面上答应的很好,但是在实际上,李云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套路出牌,但不得不说李云龙就是靠着自己的小聪明还拿下过不少的战役,而日本人对于李云龙都是感到了后怕。

对于整个八路军来说,只有打胜仗才是最终的目的,在李云龙的眼中,只要是能消灭鬼子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不过李云龙在消灭鬼子的过程当中,也受到了不少的处分,可以说他很厉害,但是闯祸也同样很厉害,在亮剑当中要说到最经典的片段就是李云龙伏击日本观摩团的事情,当时在其中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李云龙带着自己部队和楚云飞一起蹲在草丛当中,想要打鬼子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当日军源源不断出军的时候,楚云飞和李云龙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鬼子们穿的全部都是皮鞋,当时李云龙就想到了,其中肯定有不对的地方,立即下令让自己队伍马上撤兵,那么他到底在日军的鞋上发现了什么呢?

后来才知道,原来源源不断出来的日本军人全部都是野战部队,他们的作战实力都是非常强大的李云龙对这样的部队是根本没有可能拿下的,没准还能给自己造成伤害,当他发现这帮小鬼子穿的鞋,跟以往的不同的时候他当然放弃了这次伏击任务。

毕竟在那时候日本是非常强大的,而相对于中国来说就比较弱,贫困落后了,所以一般的鬼子他们都是不需要长途行军的配备的都是胶底鞋,只有长途行军那种野战部队才会穿那种皮鞋,当时李云龙和楚云飞发现了据点中的鬼子都是日本的精锐的野战部队所以得注意,他们的实力甚至都是要比那些普通的士兵高上五倍不止,所以说当时李云龙果断下令撤退是正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