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中,为什么不让第一波士兵使用防弹盾?

亚亚X


其实关于问题,很多朋友发出了同样的疑问——《拯救大兵瑞恩》很多人都看过。奥马哈海滩上,与其让士兵当靶子,为什么不给士兵们配备一点防护设施呢?

因为二战的时候没有的防弹衣,所以一些朋友想问,为啥不给配备个盾牌呢?

我们看到影视剧里,警察们突击恐怖分子,总是带着一个大盾牌,一堆人跟在盾牌后面,这样就可以保证警察的安全,然后警察抽个冷不丁出来开一枪,解决战斗。

实际上,这种战术只在现代的反恐战争中有用。

在二战时期,材料科学远远不如现代发达,什么凯夫拉纤维,复杂的合金技术,都没有发明出来。盾牌想要防弹,只能靠加厚钢板。

可是即使是现代的防爆盾,大多数也只能防住手枪和冲锋枪子弹,对于突击步枪的大口径子弹,盾牌是没什么用的。而诺曼底登陆中德军用的是MG42通用机枪,机关枪的口径和射速,足以让任何盾牌跪下唱征服。

就算盟军丧心病狂的加厚盾牌,加厚到足以阻挡机枪子弹的厚度,以当时的科技,估计重量就上百斤了。

那么问题来了——

谁来举这么重的一个大盾?

好,就算盟军招募了一大堆大力士,能举起上白斤的大盾,顶住密集的机枪火力,第二个问题是,他要怎么走?

没有人能在枪林弹雨下举着上百斤的盾牌健步如飞,施瓦辛格也不行。

可是有人会问了:走的慢点就慢点呗?反正敌人也打不着,大家跟着盾牌一点一点往前磨呗?

别忘了,二战中造成最多士兵伤亡的武器,不是枪支,而是火炮。

德军在大西洋沿岸部署了密集的岸防炮。除此以外,德国野战军还有一个光荣传统,将8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平放,当成平射炮用。北非战场中,隆美尔用这种战术让英国坦克部队吃尽了苦头。

连坦克都顶不住平射炮,盾牌可能吗?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盾牌兵,带着一大堆步兵慢吞吞的在海滩上磨,那德国炮兵简直要高兴死,一炮下去解决战斗。

实际上,从一战开始,人类战争的进攻手段和防御手段就不成比例了。防御的力度远远落后于进攻的力度,因此各国都总结出了经验——反正防不住敌人的进攻,那就宁可牺牲防御力也要提升机动力和隐蔽性,因此现在各国的武器设计的思路都是不让敌人发现自己,或者打不着自己,因为只要敌人能打到,就一定防不住。

打不过,我还跑不过吗?


小约翰


其实,99.9999%的国人,都是被电影所误导的,包括以前的我也会问这个问题。当我真的去到法国诺曼底现场的时候,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德军在海岸线上的机枪碉堡,全部都是以30度夹角的方式两两合并布置,每组碉堡之间双隔100米左右,形式交叉火力网,做到大范围无死角,而不是大家在电影中看到的正面射击,美军登陆舰一开舱门就被MG42秒杀的情况,所以子弹都是从左右两边飞过来的。而且,大部分的机枪碉堡都与沙滩只有几米的高度差,根本不会发生电影中一班人在碉堡下面死角待着然后还要爬个山上去的情况。除了沙滩上的Tank Trap和铁丝网,德军还在Pointe Du Hoc那个突出的山崖上布置了6门从法军获得的155mm炮用来封锁整条海岸线,只不过这些炮在开始的时候就被盟军飞机炸了。

另外,我再补充一下历史的细节,以当时希德勒的估算,这条海岸线是不多可能被选择做登陆的地点。有几大原因,第一个是这个位置不是离英国最近的海峡,相比一战的敦刻尔克,这里足足宽了3倍有多。第二个是物资的问题,盟军实际可以用的登陆舰其实是不够的,以这样的运输效率盟军要走一趟的时间很长所以登陆的频率不会高,但是英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在1年前就秘密在海峡上建了一条浮台,很多士兵是在海中央中转上船的。第三个就是最显而易见的,这条海岸线长又无遮无掩,盟军不会这样送S的。所以结合这些原因,希特勒当时并没有将重兵驻防在这里。此外,还有一个决定成败的细节,就是德军装甲师第二天增援,其实盟军那时还没有足够装甲部队登陆,这批移动钢铁在离海岸线只有15公里不到的时候就被希特勒叫停了。因为他怕中计,担心盟军声东击西导致自己兵力折损过快。也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后面的一切。

码字辛苦,有收获的点个赞吧,欢迎留言。也建议大家去法国别老是想着老弗爷买买买,去诺曼底的话,在巴黎西边的那个Gare Saint Lazare火车站坐车去Bayeux小镇,那里是去Omaha Beach的集散地,也是二战时少数没有被德军破坏的小镇,周边有大大小小7个二战博物馆,想看Sherman Tank的可以去那里,另外两个必去点是美国公墓和Pointe du hoc看炮弹坑。


Benbenchan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使用最多的登陆舰型号是LCM-3型,这种登陆舰采用下翻式舱门,当登陆舰抵滩后舱门向下翻折展开,舰上士兵以舱门为踏板,便于越过浅滩沼泽,迅速占领滩涂阵地。但是,这款舱门的设计弊端是缺乏对搭载士兵的必要防护,舱门下翻开启的一瞬间,往往是守岛敌军防御火力最为猛烈之际,对即将抢滩上陆的士兵,尤其是对第一波登陆兵构成了极大的生存威胁。针对登陆舰舱门的设计缺陷,给第一波士兵配备防弹盾牌,不失为减少伤亡的有效办法。然而在实际作战中,盟军却并没有采用这种做法。

图示:诺曼底登陆中,盟军使用的LCM-3型登陆舰

  慕什塔戈认为,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盟军第一波士兵不使用防弹盾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防护效果欠佳。对于第一波登陆兵来说,最大的生存威胁不是德军的MG-42机枪火力,而是来自于德军永备工事内的203毫米岸防炮,以及移动布防的88毫米高炮,倘若盟军登陆舰被这些重火器发射的炮弹击中,全舰士兵的生命都将危在旦夕;防弹盾牌在这些重火器面前,无异是螳臂挡车。即将对于德军机枪火力,这些防弹盾牌也起不到应有的防护作用。且不说手持盾牌的士兵能否抵住机枪子弹的强大撞击力,就是击中盾牌后产生的跳弹也会造成盟军士兵的群死群伤。

图示:德军在奥马哈海滩构筑的岸防炮发射掩体

  二是不利于快速抢滩。登陆兵迅速抢滩并占领滩头阵地,是完成登陆作战任务的关键,所以登陆舰抵滩后,全体士兵应首先想到的是尽快向滩涂纵深地域冲击,以分散队形减少伤亡,同时占据有利地形,抗击守岛敌军的反击。如果首先想到的是防护问题,将大大降低部队占领滩头阵地的行动速度,短时间内产生更大的伤亡。

图示:德军在抗登陆作战中,用88毫米高炮实施平射

  三是不便于携行运输。由于受到材料技术水平的制约,二战时期的防弹盾牌不可能采用碳纤维、凯夫拉等轻质材料,基本以钢板为主要材料加工而成,那么其重量将至少达到10-30公斤。如果第一波士兵人手一面防弹盾牌,将极大地挑战盟军登陆舰的装载能力,挑战的结果只能是减少乘载人数,而这样做,必然导致首波登陆作战能力的削弱。此外,登陆士兵大都使用需双手持握的步枪、机枪等轻武器,如果再腾出一只手持握防弹盾牌,将无法完成行进间射击,必然造成战斗力的下降。

图示:盟军士兵抢滩登陆


慕什塔戈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中盟军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让整个二战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部分人对诺曼底登陆的认知,是从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得到的,盟军士兵乘坐舰艇,在海岸附近下水,之后再冲向沙滩,攻占碉堡。不过有很多士兵是在登陆艇舱门一打开的瞬间,就被机枪给扫成了蜂窝。

因此很多人看完电影后都提出了疑问,为什么盟军士兵不使用防弹盾冲锋,反而选择成为德军的活靶子呢?

(诺曼底登陆中的盟军士兵)

第一,我们先来了解德军的火力情况。

德军的防守火力主要来自三样武器:一是MG-42重机枪,二是岸防迫击炮,三是移动布防的88毫米高炮。重机枪是什么概念?其威力完全不是一般步枪和冲锋枪能比的,冲锋枪打不穿的2厘米的防弹盾,重机枪花不了两下就可以让盾牌完全失效。而炮类武器就更不用说了,一个炮弹落在身后,人立马就没了,毕竟防弹盾也不是三百六十度的无死角防护。

所以,从防护效果上来说,防弹盾实际上所起到作用并不大。

第二,负重问题。

有人说,既然2厘米的防弹盾会被打破,那士兵们为什么不拿10厘米甚至更厚的盾牌进行防御呢?

诚然,足够厚的盾牌确实打不破。但二战时期的防弹盾牌,不可能使用现代的碳钎维、凯夫拉等轻质材料,基本上都是以钢板为主要材料加工而成。也就是说,光一个2厘米厚的防弹盾牌,都有十多斤重,拿个10厘米厚的,连拉都拉不动,还怎么防御?

(抢滩登陆的先头部队)

盟军抢滩登陆的先头部队,共计17.6万。而盟军的登陆艇一次运输显然是运不完的。所以盟军登陆艇并不会直接抢滩到沙滩上,它们还要回去继续载人。盟军士兵们必须在沙滩附近就要下水,还必须游过一段大约一米深的水域才能踏入沙滩进行冲锋。而这些士兵本来身上就要背负进攻德国防御碉堡的TNT炸药,远程炮弹等装备。有些士兵,就已经因为登陆艇离海岸过远,负重太多而沉到海里淹死了。因此,若是再加上防弹盾,根本就是自寻死路。

再者说,就算盟军士兵好不容易上了岸,诺曼底海岸附近的阵地,基本上都是淤泥,正常士兵走过淤泥就够费劲了,再拿一个盾牌,将会更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所以,从负重的角度上来考虑,防弹盾绝对是下下之选。

第三,影响作战能力。

如果抢滩登陆的士兵,都要手持防弹盾。那么登陆舰上装载的士兵人数,将会大大降低。人数降低,必然会导致作战能力减弱。而且像这类战役,大多登陆的士兵,会用双手持握步枪、机枪等武器进行攻击。若拿一个盾牌在手上,会直接影响士兵们的射击能力,使抢滩登陆的效率大大降低。

(德军与盟军的激战)

第四,就算有防弹盾也没用。

可能大部分人都被电影里的场景给骗了。电影中的德军看到盟军士兵出现后,就立刻展开了正面射击。可实际上,德军海岸线上的机枪碉堡,全部都是以30度夹角的方式两两合并布置的,每一组碉堡间隔100米,形成了大范围无死角的交叉火力网。也就是说,盟军士兵在上岸后,将会遭到除了后方以外,所有方向的射击。如果士兵们拿出防弹盾,那么他该对着哪个方向进行防御?

总而言之,从各个角度来进行考量,防弹盾都将会给这场抢滩登陆战带来负效益。盟军将士为了消灭法西斯,保卫美好家园而一往无前的冲锋,才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


张生全精彩历史


使用防弹盾的想法很好,但是实用性不大。

首先,在二战时期,由于材料科学并不发达,因此用来做防弹盾的材料一般都只能采用钢制,但是使用钢制的盾牌有很多缺点:

1、那就是重。

二战时期,不说炮弹威力,单单说普通的机枪子弹威力都是很大的,比如现代的7.62毫米AK47步枪子弹,可以在100米以内轻易的击穿6毫米以上的钢板。

那么二战时期想要防御住同等威力的7.62毫米机枪子弹,防弹钢板就必须超过6毫米以上。

假设一名士兵拿一块1.5米X1.0米X6毫米厚钢板,这样一块厚度的钢板,重量一般在35KG左右,由于每个登陆艇载重量有限,如果每个人都携带这样重量的防弹板,就会导致登陆艇带人数量严重下降。

同时,由于登陆士兵要全副武装,本身负重就比较大,这个时候还要带一块35KG的防弹钢板,会导致战士因为负重太大,走不了多远就会精疲力尽,无法再继续作战。

2、不利于士兵抢滩队形的展开。

由于每一块防弹钢板都有几十公斤重,因此士兵在携带这么重的东西移动的时候,其移动速度必然严重下降,这非常不利于抢滩阵型的展开。

所以这个时候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求士兵要迅速移动,进行横向展开,快速占领敌军阵地。携带防弹钢板在此时显得毫无意义。

人都是有畏死心理的,因此在遭受攻击的时候,会本能地躲到安全的地方借以求生,所以当士兵携带防弹钢板时,就会不自觉地蜷缩在防弹板后面,畏畏缩缩,不敢前进,这样的话反而还会让士兵因为很慢的移动速度,而变成敌人的靶子,会被机枪一一“点名”。

所以,二战时期在抢滩时使用防弹盾,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战术行为。不仅仅不利于抢滩登陆的推进,而且还很容易造成重大的伤亡,因此是非常没有必要的。


有书博物馆


看了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后,我对这个问题也有疑问,为什么士兵不带几块钢板或者盾牌呢?那样不就减轻伤亡了吗?后来我专门看了有关的资料,所以我来说说我的看法。首先说题主的这样图片就很好啊,登陆艇并不能把士兵直接送到陆地上,很多士兵需要徒步渡过一片浅的海域,甚至要渡过海水齐腰深的地方,那么问题就来了,就算7.62毫米的AK,100米的距离打穿6mm的钢板一点问题都没有,更别说二战德军的MG42机枪了,在100米内甚至可以打穿11mm的钢板,二战可没有什么复合材料,或者合金。只能说使劲的加厚钢板,那么重量可想而知了,士兵可能都拿不动,就算拿动了,你觉得会渡过齐腰深的海水吗?还有就是德军的防线都是形成交叉火力网的,除了正面,更多的是两边的火力。再退一步说,就算士兵能拿动,并且拿到了陆地上,人的本性使然,一定都集在拿盾牌的人的身后,那可好了,人都是一堆堆的,德军的88炮,一炸一大片,更省了德军炮兵的麻烦了。那无疑会加重大量的伤亡。其实由于希特勒判断的失误,认为盟军很大可能不会在诺曼底登陆,所以这的防线其实并不是特别的严密,盟军要做的就是尽快的抢占摊头阵地,不给德军反咬的机会,才是重中之重。



军武小咖


据战史记载,盟军于1944年6月6日6时30分正式发起两栖登陆作战,在这之前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盟军对德军沿岸防御工事,持续进行了空袭轰炸,由于工事坚固,炸毁的只是一小部分。登陆过程中的火力掩护,是贯穿全程的,仍然避免不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登陆作战历来如此。应该给他们每个人发两床被子,被子可以防弹的,我在中国的电视剧里看到过,很管用的,还很轻,不影响冲锋速度。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说防弹盾[捂脸]他以为是防爆警察呢,聚集在一起布阵防御!登陆战主要的伤亡都是在滩涂上,也就是说士兵真带着防弹盾那就是个累赘,滩涂上立起盾牌不成了敌方射击的指引目标,炮弹子弹可不是弓箭哈。

士兵脚下都是滩涂沼泽,很软的,必须快速冲上海滩作战,要是带个很重的钢制盾牌,很容易直接陷进沙子里,直接成靶子了。实际上英吉利海峡满足登陆条件的海滩只有5处,这些地段早已被德军严密布防。其它没人的地方,要么是悬崖峭壁,要么是登陆艇无法靠岸,所以登陆战注定就是一场死打硬拼。烟幕弹如果投放浓度过大,会导致登陆部队之间无法协同行动,浓度过小又起不到迷盲敌军的作用,再加上海风影响,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中尽管使用了烟幕弹,但效果并不明显。


春日盛宴


除了分析战略性的登陆点外,还用上了33吨重的谢尔曼坦克,让其依靠自己的发动机,在海中浮游和驶上海岸,当然不用笨重的防弹盾。


1943年上半年,苏军打算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因为此时苏德战场形势非常严峻,德军已进入斯大林格勒地区,苏军从自身利益上分析,强烈要求英美向欧洲发动登陆战,以牵制德军减轻苏军压力。

英国只好仓促配合派出由6018人组成的突击部队在法国第厄普登陆,可惜从自然环境上这里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登陆地点,误测德军的防御系统,与德军护航的猎潜舰相遇遭到炮火急袭,结果却遭到惨败。



正式登陆诺曼底时,盟军是分析过登陆点的。为了达到让登陆万无一失,摩根对登陆点的选择考了很多方面的因素。首先登陆点必须近距离英国空军的基地,部队才能有空军作为掩护,陆续上岸,建立牢固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则是作战资源的后勤供给要跟得上,后勤部队也续接得上,能更好地防御敌人的攻击。

当时他们对两三个点作了分析,最后选取了海滩开阔,德军兵力防守较弱,西面又有康坦丁半岛作为屏障能有效减少西部大风,东西更有两大港口,这个诺曼底登陆点算是最为适宜的。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可以了解到诺曼底登陆时,盟军士兵是乘坐舰艇,在海岸附近下水,之后再冲向沙滩,攻占碉堡。说明登陆舰能够停的地点肯定离真正的海滩有一段距离,电影中展现的是海滩上面实际上弄了很多的障碍物,这些障碍物就是为了防止登陆舰直接冲过海滩,冲到德国军队的工事面前,对于举着盾牌的是兵来说,接下来一段近乎100多米的冲锋全要靠你抬着那个盾牌往前走了。


要知道诺曼底在五六月间,多为大风大浪,光靠登陆滩头一方面无法保证后勤装备的供给,另一方面这海水的阻力,再加上敌方子弹的设计,然后还要在躲避障碍物。这似乎无法拿着盾牌一直往前冲锋,拿着盾牌,会降低进攻速度而且很重还不好反应。



并且,要攻克那些对方那么多的现代化火力布满的区域,也是一个难题。他们当时就登陆器材的研制做了准备。一个是人造港口——防波堤。英国研制了予制堤岸,用钢筋混凝土浇制了二百多个状如箱子的空心块,后用拖船把空心块拖到诺曼底海滩边上,形成防波堤,足够船只停靠。又有新颖登陆武器,有能够挥动铁链拍打地面以排除地雷的连枷式坦克、有能够抛射炸药桶摧毁敌人暗壁和掩体的坦克、有能够临时架成旱桥越过峭壁的坦克,他们甚至让坦克依靠发动机在海中浮游和驶上海岸。


盟军还采取了疑兵之计,避开了与“大西洋壁垒”的正面冲突,出其不意地分散他们的兵力,引诱敌军犯错,让他们误以为在加来海岸登陆。这一登陆战略也是一举成功。


综上所述,诺曼底登陆中第一波士兵使用防弹盾除了作用不大外,也是属于不是很必要的装备。





《诺曼底登陆的准备与实施》詹方瑶


协虎战争史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不是CS玩多了?事实上,与FPS游戏中给人留下的印象截然不同的是,单兵盾牌不但不能防弹,甚至连基本的防护作用都没有。单兵盾牌往往为防暴盾牌,从名称上就能看得出来,主要用途是供防暴警察执行反暴乱任务时组成盾牌墙以阻隔暴乱人群、并为防暴警察提供预防石块、油漆、酒瓶等暴乱人群常用的攻击手段的基本防护。

但对于子弹,单兵盾牌可以说毫无招架之力,甚至连手枪弹都能轻易穿透——对于士兵来说,机动和防护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如果强调防护,则可能制造出厚度和重量过大、乃至只能装上轮子推着走的盾牌,而如果强调机动,以目前的材料水平就难以制造出能提供全面防护的盾牌(更遑论二战时期)。

另一方面,单兵盾牌由于影响战术动作,因此也不适合在登陆作战中使用。使用单兵盾牌时需要专门腾出一只手握持盾牌,这就意味着持盾者只能用一只手操纵武器,因此只能使用手枪一类的自卫武器,可以说毫无攻击力可言。登陆作战时往往需要进行快速机动以规避敌方火力,在与敌方步兵交火时还需要开火攻击或还击,此时的单兵盾牌可以说是毫无用途的累赘。

而且,登陆部队在抢滩时面对的不仅仅是敌方轻武器火力,还有敌后方炮火的压制,如此说来只能防御一个方向的单兵盾牌用处也确实不大。在诺曼底登陆期间,盟军并非没有考虑到登陆部队的防护问题,原定执行登陆任务的部队本来有改装后可进行一定范围浮渡的中型坦克提供掩护,步兵依托坦克的装甲防护完全能够掩护步兵占领滩头和建立登陆场。只不过,由于改装仓促、且在登陆时忙中出错、在深水区就将坦克放出登陆舰,结果导致坦克沉没、才出现步兵无防护抢滩的局面,这也说明了登陆作战时专用装备和缜密计划的重要性。


军机图


很多战术思想都是初次一听特别有道理,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再次一考量,还是经不起推敲,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乃至整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因此,是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与研究最后制定的计划,能想到的,当时的盟军也都想到了。

记得电脑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有一款游戏叫CS,警察就可以拿盾牌,一旦遇到匪徒就可以举起自己的盾牌,然后匪徒只能绕到身后去打你。

按照这个思路来的话,如果盟军当时第一波士兵拿上防弹盾,岂不是就能阻挡德军的炮火了?战争不是游戏,所以不能拿游戏中的思维来衡量战争。

能挡得住子弹的盾牌,士兵绝对拿不动

自古以来矛和盾就是一个矛盾,一个代表了进攻,一个代表了防御,在一战中英国了发明了坦克,因此有了攻防具在的载体,随着防御的增强,子弹的攻击力和破甲能力也在进步,军事发展到当今时代,已经没有反坦克武器打不穿的坦克,所以,坦克成了废铁,在现在军事行动中,坦克的作用微乎其微。

盾牌在二战中的地位,就跟现在的坦克一样尴尬,尽管当时的枪支没有现在的威力大,但是盾牌技术也不是太先进,能用的材料也大多是钢板。

薄的钢板肯定一打就透,这个不用考虑,足够厚的钢板肯定能挡住子弹,这点毋庸置疑,问题的关键是,足够厚的钢板,士兵根本拿不动,一个登陆作战的士兵背带的弹药和武器已经够多了,再拿一块超重的防弹盾,那是绝对不现实的事情,而且当时还有一段一米水深的水域,在水中行走不是在陆地上,在陆地上都拿不动的东西,到水里就更拿不动了。

以德国的重机枪和轻机枪的火力,即使盟军士兵能够拿动盾牌,也会被子弹的作用力打得不能前进一步。

钢铁是宝贵的资源,有做盾牌的功夫,不如多研制几架飞机,在诺曼底登陆中,取得制空权才是重中之重。

即使能挡得住子弹,也挡不住火炮和高炮

即使这个盾牌能够挡住子弹,但是也挡不住德军的火炮和平射的高炮,德国的隆美尔绝对是个人才,将防空的88毫米高射炮放平,可以将坦克打穿,成为二战的一大杀器,能将坦克打穿的火炮,更别说盾牌了。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后来盟军在守那个桥,盟军死的最多的时候,也是德军的速射炮造成的,将盟军士兵的尸体打得是稀巴烂。

在二战中对士兵造成伤亡最大的不是步枪也不是机枪,而是火炮,不管多厚的盾牌,在火炮面前都无法承受,这应该算是物理学的常识吧,力的作用。

除了这些武器之外,德军还有喷火武器,喷火器这种范围性伤害就是德国发明的,其他国家还是跟德国学的,要是德军在海面上撒点油,再喷上火,那绝对是锅里带火的爆炒。

诺曼底登陆的取胜关键在于速度,而不在于快

诺曼底登陆说到底是一次突袭行动,德国料到盟军将要登陆,但是没有料到在哪里,而整个欧洲的大西洋海岸线很长,诺曼底是一个很开阔的海域,德军防御还比较松懈,在这里登陆,玩的就是一个速度。

任何登陆作战的核心都是快速登滩,专业化一点应该叫抢滩登陆,你拿个盾牌在海里面不前进,给人当靶子不说,很可能还造成后续部队无法前进,一旦盟军没有在短时间内登上滩涂,等德国人反映过来,那盟军将会付出更大的伤亡。

整个诺曼底登陆的6月6日被隆美尔预言为决定性的二十四小时,却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漫长的一天,正是因为盟军的快速抢滩登陆,才完成作战任务,当第二天,隆美尔率领德国整个西线的装甲集群5个装甲师向盟军反攻的时候,盟军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登陆,加上空军和海军的轰击,隆美尔的装甲集群没等到达海边就被打残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进攻也是最快的防守,从单兵作战的角度来说,如果士兵不拿盾牌还能给德军一定的火力骚扰,当拿上盾牌后,士兵也握不了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