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美不可以等到苏德双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诺曼底登陆,这样岂不是美滋滋?你怎么看?

军史吐槽君


1944年6月,盟军发起了诺曼底登陆行动,成功将三百万士兵运送到了欧洲大陆的主战场上。通过诺曼底行动,英美联军成功开辟了西线战场。他们不仅让德国陷入了双线作战的困境中,还为二战盟国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诺曼底登陆行动,在二战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英美等国向来都对苏联不太感冒,而苏德战争又正好是一个削弱苏联国力的大好机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等苏德两国继续消耗,自己在背后坐享其成呢?

(苏德战争)

其实,也不能不说英美等国没有想过这个道理。

1942年1月,德国兵败莫斯科后,苏德两国的战争就进入了胶着状态。德国虽然战败了,但是进攻势头不减。苏联虽然胜利了,但是总体上依然处于守势。

在这个时候,英美等国并没有发动进攻。之所以不发动进攻,当然与英美两国还没有准备好有一定关系,但也可能是他们在等待苏德两国两败俱伤局面的出现。

当时,英美等国采用着特殊办法,来维系苏德两国战争的平衡,这就是他们在武器和物资上,给予了苏联极大的援助。

也就是说,德国虽然气势汹汹,但苏联因为得到了英美两国在武器和物资上的极大援助,就可以和德国耗上很长时间。两国一耗上,战争就会进入消耗状态,两败俱伤的局面,就会出现。

不过,英美等国没有想到的是,苏联会那么顽强,接下来,苏联就迅速扭转了战争态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6月,德国打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他们不但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还损兵折将,严重摧毁了自身的信心。这场战争,也成为苏德两国战争的转折点。

1943年8月,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坦克大战之后,苏联在库尔斯克又一次重创了德军。这场战役之后,苏联红军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反攻的号角已然吹响。

从1944年1月开始,苏联向德军发起了“十次斯大林突击”,截至11月份,他们将战线向西推进了1100公里,苏军大部队已经逼近了德国边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美等国再不发起行动,将会出现两种可怕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苏联占领大半个欧洲。

在1944年1月时,苏联还在解除列宁格勒的威胁,而到了6月时,他们已经开始了对白俄罗斯的进攻。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苏联很快就会占领大半个欧洲。

这个时候,如果英美再不出手,别说坐收渔翁之利,恐怕他们自身在欧洲的利益,都会受到严重威胁。这不是在削弱苏联,这简直是在喂肥苏联。

(诺曼底登陆)

第二种情况,苏联与德国和谈。

当苏联处于攻势的情况下,英美等国可以通过停止物资供应的办法,来抑制苏联,再一次维系战争平衡。不过,这样一来,苏联很可能就和德国进行和谈。

苏联与德国和谈并不是不可能。早在1939年8月,在德国向波兰发动闪电战前夕,苏德两国就签订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旦苏德两国达成了何谈协议,接下来,苏联将以英美等国不提供物资为由,向英美的势力范围发起进攻。那样一来,英美等国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因此,不管从哪个层面来看,诺曼底登陆发起的时间,都是恰到好处的,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作战行动。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诺曼底登陆,其实就是为了捞取更多的胜利果实!因为1944年6月份距离苏德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整整3年,苏联红军在开战第二年就丧失了500多万常备军,将德军赶回维斯瓦河出发地的都是后入伍的新一代红军。乌克兰战役期间红军主力部队里都已经充满老少兵,在日托米尔战役期间德国党卫军惊奇的发现对手里都是些老人和小孩,要不是苏军装备和后勤优势,曼施坦因元帅不会放弃乌克兰。


德国人此时已经有将近300万人战死他乡,仅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就有100多万士兵丧生了,德国本土仅有不到7000万人口,因此此时德国已经兵力枯竭,红军甚至肆无忌惮的将坦克开到波兰华沙的对面,隔着维斯瓦河与德军对峙,可以说此时的苏德两国已经是元气大伤了,正如题主所说它们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有人说丘吉尔对诺曼底登陆持消极态度,事实却是如此,但丘吉尔并不是反对在1944年反攻欧洲大陆,而是不同意反攻的方向。在他看来盟军在解决非洲以后就应该从意大利或者希腊一路北上,抢在苏联之前解放波兰这个欧洲重要的国家,避免苏联乘机扩大势力范围。也就是说丘吉尔在1942年强烈主张尽快反攻欧洲,他甚至等不到苏德两败俱伤。



丘吉尔亲临突尼斯前线,不仅为了俘获一辆他钟爱的虎式坦克放到自己办公室的门口,其野心是让美英联军的主力沿着意大利一路北上翻滚阿尔卑斯山,在苏联未打完解放乌克兰的战役之前占领柏林,赶在苏联之前解放中欧,最好再顺手扶植乌克兰脱离苏联。但是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面对凯瑟琳元帅率领的C集团军23个师和不到500架飞机的阻挡,盟军南线统帅亚历山大将军指挥下将近20个师的兵力,在4000多架飞机掩护下撞的头破血流。


从1943年的9月到1944年的3月,盟军在意大利半岛上损失数万人,尤其是安齐奥海滩的战斗相当血腥,就像20多年前丘吉尔提议进攻奥斯曼加里波第半岛的登陆战一样失败,盟军对丘吉尔的谋略大失所望,艾森豪威尔将军从此再也不理会他的建议,专心准备诺曼底登陆。但至少我们可以从整个意大利战役中看出丘吉尔首相急于抢在苏军之前击败德国的心情。

艾森豪威尔等人也同样有这种早日结束战争、不让苏联过多染指欧洲的想法,美军不支持安齐奥登陆,就是为了尽快发起诺曼底战役,为的也是早日反攻欧洲。美英都明白苏联已经被折腾的够呛了,它80%的人口集中地区都被德军占领摧残过,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被德军破坏,还有上千万的士兵被俘、战死或者失踪,可以确定在战后的世界秩序中,美英将占据主导,实在没有必要再拖着不反攻欧洲了。



(回复欧洲在二战前的版图是丘吉尔的目标)

其实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斯大林就扛不住压力,强烈要求盟军开辟第二战场,英国以非洲战事吃紧为由拒绝了,美国自然也明白英国表弟的意思,就是拖着不办同时大力向苏联提供援助,他们的目的不用想也能明白,这让斯大林怒不可遏!当苏军在库尔茨克血战德军主力装甲部队时盟军还想抄近道,经过意大利直取德国本土夺取反法西斯胜利的果实。可见西方国家不指望苏德两败俱伤,他们只想着在战后占据更大优势,丘吉尔想控制欧洲的中部因此他积极反对苏联拿走波兰的领土,更想让流亡英国的波兰政府在战后恢复合法地位,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苏联已经被教训的够惨了,是时候考虑战后问题了)


兵器世界


关于苏德战争,腐国首相丘吉尔同志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战争结束后,我希望德国人躺进坟墓,但我也希望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痛哭地呻吟。用咱们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德国和苏联打个两败俱伤,英国乘机再一锅端。

但是这话也就是说说而已,因为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不是傻子。让苏德狗咬狗,你捡便宜,咋不上天呢?所以诺曼底登陆会选在1944年,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担心苏德媾和

当时的苏德战场已经发生逆转了,苏军将德军打出了苏联境内,截止到诺曼底登陆前夕,苏军攻到了罗马尼亚境内,准备将罗马尼亚油田拿下。如果这样,德军就失去了能源供应,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当时丘吉尔和罗斯福并不担心苏联反攻德国这件事,因为只要美国断绝的援助,苏联是没有能力继续推进的。但是没有美国援助,苏联可以跟德国谈判!也就是双方都不打了,各自维持既有的占领区,这个苏联凭借自身的实力,还是可以办到的。如果让德国喘息,苏联在一旁视若无睹,届时傻眼的将会是英美。

所以丘吉尔和罗斯福最怕的就是苏联单方面跟德国媾和,给希特勒一个回血的机会!毕竟这事苏联也不是第一次干,之前就已经干过一次了。

当时英国首相还是张伯伦,这货跟法国总理达拉第臭味相投,俩人均奉行绥靖政策,想搞祸水东引,也就是纵容德国扩张,不惜出卖捷克和波兰两个小弟,把希特勒养肥,再让他一路向东跟斯大林撕逼,自己好坐收渔利。然而结果却是啪啪打脸,汉斯和毛熊又不傻!你们想让我俩互撕?我呸!直接签了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汉斯的大军瞬间西调,一个月就干掉了丹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


等到法国完蛋之后,达拉第被维希政府关了起来,坐了几年大牢;张伯伦倒是没下大狱,但是被英国人一顿狂批,最后是抑郁而终,当时接替他的人就是丘吉尔。二战因何爆发,丘吉尔心里最清楚。如果当年没有祸水东引,英法不把苏联给逼急了,苏联也不会跟德国穿一条裤子,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二战了。所以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心里很明白,诺曼底登陆是一定要搞的,当然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一定要等到苏联开始反攻了,盟军再登陆,这样从损失上会小很多。

第二、抢地盘

开辟第二战场,英、美都同意,但是到底在哪里开辟新战场,英、美之间有分歧。英国这个搅屎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应该把反攻重点放在北非和地中海,以缓解德军对英属北非殖民地的压力。等到美军在北非登陆后,英国又认为应该发动西西里战役,打败意大利。这样一来就可以巩固英国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线。至于西欧大陆,比如法国能否复国,它并不关心。

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英国建议把西欧大陆登陆计划推迟到八月,这一下美国人不干了!

为啥不干了呢?因为美军参战的第一目的是给给英国续命,维护美国在英伦三岛的投资。现在美国已经基本上帮助英国本土渡过难关,美军也帮助英军巩固了殖民地。那么从利益的角度来说,就不能再偏向英国了,否则把英国养肥了,对美国来说不是好事。毕竟美国人也有自己的利益,美国人也要把自己的资本输入到欧洲大陆。从法国沿岸登陆,明显比意大利要容易。意大利北部都是大山,很难突破。所以罗斯福断然拒绝了丘吉尔的从意大利反攻的计划。



丘吉尔拧不过,只得在当年五月的华盛顿会议上,同意了美国的计划。决定于1944年5月发动欧洲大陆登陆战。

当时选了三个比较合适的登陆点:加莱、康坦丁半岛和诺曼底,最后定在了诺曼底。后来又因为天气原因拖到了六月,但总的计划没有改变,还是要在法国登陆。因此,美国的登陆计划是一开始就定好的。帮助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复国,很符合美国的利益。

这一来可以避免欧洲都被苏联占领,把红色恶魔挡在东欧;二来可以避免英国在欧洲一家独大;三来可以把美国的影响力扩大的西欧。说白了,就是英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美国人帮助英国人巩固了它的一亩三分地,现在美国也要抢地盘了。




第三、拉拢苏联打日本

美国人参加二战,本来就是因为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才迫不得已参战的。只不过是美国在英国的投资巨大,所以才会把首攻的重心放在欧洲。但是日本也是美国的死敌,美国人不可能放着不打,也不愿意自己单挑日本鬼子。

当时美国人眼里的日军,简直就不是人!美国当时的中学教材里,日军士兵的形象各个都是兰博。为了避免日本登陆,美国西海岸大量工业部门内迁。事实证明,日军在太平洋的表现也确实不是人。没吃、没喝、没医疗,照样跟美军死磕。谁要是当时跟美军在太平洋的将领说日本会在1945年投降,保证会当成傻子看。

贴几张日本关于二战的漫画作品,美军对日军有一种畏惧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影响了普通美国人,也影响了美国高层。


其实英国人在远东也有利益,但是腐国人民就是如此无耻。总之就是傍上美国的大腿了,躲在美国的后面,让美国在前面跟日本干,自己再捡现成的。美国为了尽快干掉日本,罗斯福没少跟斯大林打电话,请求苏军帮忙灭掉小日本。丘吉尔这厮还动辄指责罗斯福不对,不该如此讨好苏联,腐国首相简直没脸没皮到了极致。



总结:

英、美不是没有想过利用德国消耗苏联,尤其是英国。但是这种狗咬狗的政策,属于英国在历史上秉持的大陆均势政策,是一种四平八稳的外交手段。但二战爆发后,已经从事实上证明了英国人这种政策的失败。美国人采取了更有效率的政策,就是“不破不立”!

如果按照腐国人的想法,欧洲最终还是英国人控制的欧洲,美国只是跟一战一样,白白替英国打了一次工。所以美国干脆打碎了英国人建立的世界体系,自己把自己抬到了世界老大的位置。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欧洲至今都要唯美国马首是瞻,失败之处就在于扶持了苏联这个死敌。

但是美国最终还是耗死了苏联,至今仍然是世界的老大。而英国,小弟一枚罢了。并且还是心甘情愿的当小弟。这就是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之处!


Mer86


这样的问题,素以精明自居的美国人和英国人当然想到过,但是形势比人强。

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英国刚刚经历了在西欧大陆和本土的两场浩劫,已经奄奄一息,根本难以与德军正面抗衡。美国此时的军事改革尚未完成(1939年美国陆军常备力量只有18.5万人,战术水平还停留在一战时期那种骡马化状态),自然也无力介入欧洲大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于惨败中迎来了1942年,更没有精力管欧洲大陆了。

于是,1941年和1942年,对于苏德战争的交战双方而言,打好打坏都是他们自己的事,不能指望第三方力量来帮忙。美英在物资上援助苏联与其说是帮助抵抗德国尽一份盟国的义务,倒不如说是为自己争取备战时间。

1943年库尔斯克大会战后,苏德双方的力量趋于平衡,苏联摆脱了1941年、1942年那种深陷绝境的境地,已经可以全力打击德军了。

这样一来,苏德双方能否走向暂时的和平都是未知数,毕竟国与国之间的是利益当道,斯大林和希特勒作为乱世枭雄,自然深明这一点。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以苏德结盟为开端,整个欧洲大陆几乎在一夜之间都落入了苏德之手。如果日本再加进来,那么苏德日三方一个手牵手的大同盟就可以齐头并进将欧亚大陆收入囊中。这也是事实存在的,苏联和日本虽然分处同盟国和轴心国,但是中立条约一直存在,日本想要与德国真正达到战略合作的程度也绕不过中间的苏联。

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苏联紧接着发动旨在收复失地的“十次突击”行动,向东欧、南欧方向全速冲击。庞大的人力、物力优势开始显现,并且地势平坦的东欧平原德军根本建立不起来稳固的防线。至诺曼底战役开始前,苏军基本收复了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失地的大部分,陈兵东欧平原中部,随时可以进军中欧、南欧。此时的德国在苏军地面打击和美英的战略轰炸、海上封锁多重打击之下已经是大势已去,根本难以阻挡苏军推进的步伐。

如果此时的美英再不行动,坐等苏德媾和亦或是苏联独吞欧陆,那么在欧亚大陆的利益将会丧失殆尽。要知道,世界历史五千年,全球绝大多数的财富都集中在欧亚大陆。

于是,美英国家不敢再像1942年、1943年那样说开辟第二战场却一副腰来腿不来的样子,迅速集结了300万大军和最精良的武器装备跨越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向西欧大陆冲刺。


大将军威武K


二战时期,苏德双方的较量一向引人注目,苏德战场的走向甚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二战走向,本来苏德打得难分难解,诺曼底登陆开辟的欧洲第二战场却让德军腹背受敌。英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对苏联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虎视眈眈,为什么不等苏德双方损失惨重后,再收渔翁之利?反而迫不及待的进行诺曼底登陆参与对德作战呢?

从表面上看,这个逻辑确实可以说通,毕竟苏德已经成为死敌,苏联也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不会轻易投降。英法坐山观虎斗确实可行,而且太平洋战场还在胶着的,这对盟军来说也是开辟了新的战场。从这个角度英美的这步棋不仅要直面战斗力强悍的德军,还可能落不了多大好处,其实英美不愚蠢,诺曼底登陆他们也另有打算。


首要目的当然是要遏制德国,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时,德国虽然已经有了日落西山之势,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谁也不能知晓德军能否死灰复燃,德军有着公认的强悍的军事实力,不仅有高素质的士兵,还有隆美尔,曼施坦因等当时叱咤风云的大将,再加上德军军备优势以及士兵对希特勒的追捧,难免他们还有反攻的实力。然而英美的强势介入可以说让德军再无还手之力。

另外越早介入就意味着越有话语权,如果任凭苏联拿下德军,那么战后苏联的实力无疑会大大增强,这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并非好事。

一战时,美国就深谙此事,大发战争财后还转身加入战胜国的行列,凭此大捞了一笔。此次诺曼底登陆,也算是美国的故技重施。为以后划分国际势力做打算。<strong>

英美还有一点担心之处,即苏德合作。现在虽然不用担心苏联投降,但眼光放长远一些,万一德国被逼无奈走上绝路转头与苏联交好,双方合作一起对抗欧洲国家,那对英美而言威胁无疑是巨大的。因此,英美绝对不能坐视不管,毕竟有苏德之前签订过互不侵犯条约这个前车之鉴。英美宁愿与德国为敌,也不愿与苏德双方为敌

除此之外,英美之间也各怀鬼胎,英国就想借美国之手镇压德国,以便自己在战后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压制法国和德国。而美国也想借机讨好苏联,让苏联在中国问题上支持蒋介石,让国民党当政。因此,两国虽然各怀鬼胎但是却一拍即合,达成了共识

最后一点,看起来虽然无关紧要,但却是重中之重,那就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太久,长期的战争对各国人民所带来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失去亲人和国土,四处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让百姓怨声载道,要说最盼望结束战争的那无疑是老百姓。因此,这次诺曼底登陆也算是顺应民心之举尽早结束战争。

综上所述,诺曼底登陆一直以来为人所称颂,不仅是因为它的成功,更因为它背后的含义,它让人们感受到和平将来,战争将远的希望。


邓海春


反向看一下这个问题,看看1944年6月苏德是不是已经打得半死不活了。

其实诺曼底登陆的决策在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上就决定了的。当时决定的是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1944年2月最终确定6月在诺曼底登陆。


先看看1943年下半年苏德战场态势。

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东线德军还有334万人,包括198个师,占德国野战陆军兵力70%,另有6个党卫军师(5个装甲师,1个骑兵师),坦克和强击火炮4700辆,飞机3665架,大炮40000门。加上45万仆从国部队,合计380万人。到1943年10月,东线德军及其盟军总数增加到467万人,其中德军408万人。同期西欧的德军只有137万人,其中陆战部队只有63万人。


到诺曼底登陆前夕的1944年5月,东线德军兵力已经下降到164个师,275万人。而西线防守法国荷兰比利时的德军只有76万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东线德军被苏军大量消耗,其中1943年全年战损290万人,1944年上半年斯大林突击前几次战役损失约60万人,基本上老兵精兵损失殆尽。二是为了抵挡东线苏军进攻和南线盟军北进,西线德军不得不持续抽调兵力去东线和南线,当然南线德军只有27个师,实力不强。

按东线一年损失300万人的速度,就算美英诺曼底不登陆,要不了两年,希特勒基本上也会在东线把血流干。

再看下苏军。1943年底,苏军总兵力635万人,1945年初,上升到670万人。在战争中苏军不是越打越少而是越打越多了。再不诺曼底登陆,红旗就要插上埃菲尔铁塔塔尖了。



每日一段历史


和题主想的一样,美英一点都不傻,他们就是等苏德打的两败俱伤形势明朗时,才在诺曼底登陆的。

1941年9月战争初始,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向丘吉尔紧急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两面夹击德国,以减轻苏联的压力。

但英国当时也是实力大伤,无力大规模登陆作战,只能派出小部队偷袭。

美国奉行门罗主义,还在是否参战中摇摆。但美国也不愿意看到德国改变世界形势,所以积极援助英国和苏联。直到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二战。

这期间,苏联独自在东线战场应对德军。

1941年12月,经过浴血奋战,苏军成功守住莫斯科。粉碎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美梦,使德军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

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2日,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德国遭到重创,战争进入胶着。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到1943年下半年,苏军逐步反攻,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打响。双方在普罗霍洛夫卡发生坦克大战,战斗持续一整天,以苏军胜利告终。

到1943年底,德军兵力损失400多万,再也无力进攻,连战略防御也变得困难。苏联越打越猛,武器、兵员源源不断的补充到一线,而德军却得不到充分补给。

苏德战争形势逆转,胜利的天平倒向苏联。战争胜负已分,结果只是时间问题了。

此后,苏联乘胜追击,自1944年1月14日到11月1日发动十次“斯大林突击”,收复所有沦陷国土,将战线向西推进1100公里,逼近德国边境,部分苏军已进入德国境内。

这边美英讨论开辟第二战场也是历时良久。1942年7月的伦敦会议就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时间定在1943年上半年。但到了1943年5月,华盛顿会议又将计划推迟到1944年5月。

到1944年,苏联大反攻,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盟军若再不登陆,苏联完全可以打败德国横扫欧洲大陆。为加速纳粹德国灭亡,也为了保持势力均衡,防止苏联独占欧洲,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摘果子的事情人人爱做,美英选择登陆时机恰到好处。但即使没有诺曼底登陆,苏联也能击败德国,只是时间会更长一些。


和风漫谈


这件事情是当时斯大林一直努力的结果。

当时斯大林一直都觉得非常不满意,为什么德国军队里面实力最强的是哪支军队?陆军,尤其是战车部队,80%的德国精锐力量全部位于东线战场上,在前苏联的土地上,在那撕上斯大林的前苏联每天都在承受着各种各样的伤亡以后,结果英国和美国方面一直说我们会帮助你,但帮助最后换来的是前苏联士兵的不断伤亡。

斯大林自然而然就想起来当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之前所遇到那种情况,他却向英国和法国求援助,说咱们几个联合遏制一下纳粹德国,结果英国和法国根本就不鸟他,被逼无奈之下,她只能跟纳粹德国签了一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时候斯大林就拿这件事情威胁英国和美国方面,你如果再不派兵分担我的压力的话,我敢保证下一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我马上就给他签了。

美国和英国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如果说纳粹德国把面对前苏联的那几百万精锐力量全部解放了,不去攻打前苏联了,转而进攻大不列颠岛,那问题就大了,当时陆万里登陆之后,对德国面对英国和美国方面的公式选择抽调东线的一部分精锐进入西线战场进行作战的时候,以魏特曼首的德国装甲精锐可以说打的西线的盟军打出了虎式恐惧症,英国和美国可以说对于德国人的战斗力是存在着一丝忌惮的,同时也明白前苏联三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敌人。

与此同时,对于前苏联来讲。苏联此时此刻经历漫长而且惨烈的卫国战争以后,实际上将纳粹德国的很大一部分进攻的兵力已经消耗完毕了,等于就是说二者两败俱伤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前苏联方面已经改变之前战略防守的态势转为战略进攻。

此时此刻流下来一整个欧洲,这对于英国和美国就是垂涎三尺的东西了,比如说,巴尔干半岛,比如说意大利半岛,比如说德国,比如说法国,如果让前苏联的军队占领了这些地区,整个欧洲全部染成了一片红色,这比整个欧洲全部变成纳粹化来得更加危险!

对于美国来讲,美国人放弃了将大部分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上面儿选择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全部投入到欧洲他不是说过来旅游的也不是说只过来转一个名头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要的是实际的东西,一颗子弹打出去给我变成两颗子弹,还回来,他要的是什么,欧洲的财政大权,欧洲的军事体系,防御大全以及欧洲的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他全要!与此同时,还要遏制那个即将崛起的前苏联,所以就算脑袋撞破了就算。这次进攻有去无回,美国人也要进行诺曼底登陆,为的就是不让前苏联独自吞掉胜利的果实,同时也防止接下来有可能前苏联跟纳粹德国进入休战期,而纳粹德国选择将兵力对准不列颠群岛。

毕竟整个德国都明白轰炸自己的战略轰炸机从哪里起飞?就是英国的大不列颠岛。


漩涡鸣人yy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二战可不止是单纯的盟国只要战胜德国就可以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盟国之间勾心斗角也是非常严重的。盟国在开辟第二战场对德作战这个议题上早就有了定论。但是在什么位置登陆,什么时间登陆盟国内部产生过巨大的矛盾。英美从一开始的拖延登陆到最后急切的要登陆作战一切都是利益使然。

其实早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英国就发起过登陆作战。1942年7月,英美伦敦会议决定,在1942年秋发起北非登陆作战,而把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推迟到1943年上半年。但当时苏德战场形势非常严峻,苏联面临着德军的强大压力下德军直逼斯大林格勒,苏联强烈要求英美迅速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以牵制德军减轻苏军压力。而英国方式压根儿就没有欧洲登陆作战计划,所以英国仓促派出由6018人组成的突击部队在法国第厄普登陆,结果遭到惨败,伤亡5810人,伤亡率高达96.5%。这次的登陆说白了就是英国为了应付苏联的妥协。被派去登陆作战的士兵基本上就是去当炮灰的。



再之后的美英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英国又把欧洲登陆作战计划推迟到1943年8月。英国的借口就是目前准备不充分,如果贸然登陆很可能会再次发生第厄普登陆的惨剧。但实际上英国是想让苏联和德国继续消耗。而英国借助美国的力量先夺回北非地区英国的利益。但这次苏联也聪明了。苏联极力反对英国的提议。而美国也不愿意给英国当枪使。所以后来美国对双方的要求进行了妥协。决定组建同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参谋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考萨克”。


但这个时候关于具体的欧洲大陆的登陆作战计划还没有定下来。而此时苏联战场开始实现反攻的态势,英美两国马上就慌了起来。开始急不可待的准备欧洲登陆作战计划了。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德国已经上强弩之末开始展现出颓势了。如果英国再不快点开辟第二战场争夺利益的话,那么以后欧洲很可能就要听苏联的了。要知道欧洲战场的主力一直都是苏联。如果让苏联大军一直打到德国,那苏联所过之处不全得被苏联占尽了便宜嘛。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真的被苏联光明正大的介入到欧洲事务当中,哪还有英美的活路。所以,英美两国在1943年5月迅速决定并通过了在1944年5月发起欧洲大陆作战计划。



登陆时间定了,选择登陆作战地点时,苏联和英国也发生了矛盾。英国力主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但苏联要求在加莱地区登陆。后来经“考萨克”衡量决定在诺曼底实施登陆作战。而德军方面由于之前的库尔斯克会战导致装甲部队急缺,而希特勒从西线调给隆美尔的5个装甲师由于路途较远,一路上被轰炸到了地方也不成建制了。根本不足以抵抗盟军的登陆。后来德国在针对盟国诺曼底登陆作战中以失败告终。盟国第二战场正式开辟。这样标志着德国又进一步接近了失败。



所以说英国不是没有想过让苏德死拼,然后自己捡便宜的想法。实在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由不得英国在拖了,再拖下去整个欧洲将会被苏联占据。而美国也急于结束战争瓜分胜利果实,在加上美国也不愿意英国实力恢复,这对于美国在战后影响欧洲是不利的。而苏联方面的进展又极其顺利。这才导致英美双方最后迫不及待的要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提问的人真是傻逼,1944年盟军如果再不诺曼底登陆,就没盟军什么事了,苏联红军自己就打赢了德国,罗斯福,丘吉尔就怕胜利的果实算全被苏联占了,才诺曼底登陆。

盟军就是想等到苏德打的半死不活,两败俱伤才开始西线战场,可是,让盟军没有想到的是,苏联很快占据了主动,斯大林科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斯大林科勒保卫战后苏联开始反击,1943年八月,库尔斯克战役以后,德军完全失去的进攻能力。1944年。苏军一路向柏林杀过去,这时候丘吉尔,罗斯福,一看,再不发动西线战场,解放法国的就是社会主义的苏联。

所以,二战,诺曼底登陆的意义远不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一大转折点,诺曼底登陆不是,只能算锦上添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