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明史被篡改?有何依据?

火山52492496


这是一个很敏感,而且争议极其大的话题。以我的水平,恐怕不足以来解释。但我依旧抱着怀疑和求知的态度来表达我的看法。



新朝给前朝修史,这是惯例,都是务必以实记述,唐代,唐太宗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为了掩盖得位不正,对夺位杀兄弟等进行了没化和篡改,影响相当恶劣。和唐太宗有相似篡位经历的朱棣,为了美化篡位,给自己正名,把太祖实录也改动了,把朱标的事迹删了好多,把朱允炆也黑得一塌糊涂,尤其是《奉天靖难记》,太不要脸。拿这个说事,是因为,明朝自己的一些实录史料可能在自己手里就加工过了,对《明史》修编影响很大的明实录也有可能在明朝自己手里就有修修改改了。至于清朝修的《明史》,更让后世诟病,让人对明史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因为新朝抹黑前朝,这是惯用手法。《明史》给后世的感觉,就是明朝黑暗,很多皇帝荒诞的样子。还有,流传下来的明太祖像,多少个版本,连那个又歪又凸下巴的像外星人的明太祖都有,让人真假难辨。


(我虽然不是明粉,但是我对这个太祖图严重怀疑)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清朝1644年入关拟修《明史》了,修个明史,至于修到乾隆42年都还在修修改改吗?都快一个世纪了,有那么难修吗?明朝有大量的实录等资料留下来的(很多都被清朝禁毁了),在被你毁以前,也算完备。明朝修《元史》,历时331天,宋代修五代史,一年半左右,元朝修宋辽金史,两年半左右就搞定了。就是搞不明白,明朝历史有那么伤脑筋?还是明朝历史复杂?还是明朝写不完?这中间没有猫腻才怪了,最后收到四库全书里的明史,只怕是又是篡改又是阉割又是添油加醋。

还有,中间有些事,不得不说,就是清朝各种文字狱,各种毁书毁典籍,对知识分子进行打压迫害,对汉人思想进行打压。明朝留下的书和典籍,书名以“明”字开头的被毁被禁就将近一百五十种,“皇”字开头的也被禁毁了不少,这些书中就不乏很多纪实资料。清朝有一人,名叫庄廷鑨,从原明廷大学士朱国祯手里买到了明史遗稿,召集人手编书,被康熙帝得知,下令杀捕,修书的、印书的、卖书的、买书的被杀被剐者不计其数,牵连甚广。康熙朝翰林院编修戴名世通过访贤和资料整理出《南山集》,书印出十年后被人告发,他本人被凌迟,全家遭难,牵涉的人达三百多人。这两个事例还是影响比较大的,至于其他因为明修史牵连的人就不可胜数了。清朝要是心里没鬼,何必做这些类似“焚书坑儒”的惨绝人寰之事?这样修出来的《明史》又如何让后人取信?如何不受后人诟病?



现在,有各种抄本的明实录版本,可以选择作为了解明朝历史的辅助材料,海内外都有。有的也许真的是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最有价值的一批,有的虽然零零碎碎,但集多家之版本,还是可以略微一窥明朝的本来面目。有人说,除去清朝删删减减、添油加醋、粉饰自我的东西,明实录和明史大致上还是吻合的。我且不做评论!


那年那兔这些事


这是一个不容易被一部分人接受的观点。

先从崇祯之死说起吧!

先看几段史料

1、赵士锦的《甲申纪事》

李自成攻占北京时,赵亦在城中,曾拒绝任职大顺政权。其《甲申纪事》一书,关于崇祯之死,是这样记载的:

“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下,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左手书“天子”二字,身穿蓝袖道袍,红裤,一足穿靴,一足靴脱,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赵士锦,《甲申纪事》)(这段文字可信度极高,两个要点:是写在手上,不是后世的所说的衣襟上,更不是血诏。崇祯死的时候,在场只有王承恩,且后亦死,内相,指的是看到崇祯尸体的太监,这个太监告诉了我。)

2、《崇祯记闻录》里说,崇祯在遗言里将自己失去天下归咎于“贪官污吏平时隳坏”,希望李闯入城后将这些人“尽行诛戮”:

“至二十一日,闯贼到煤山,见先帝已殉社稷,从死者惟内官王之俊一人。帝蓬首跣足,身穿白衣,左衿上书‘大明皇帝’四字,右衿上有血书数语云:只因失守封疆,无颜冠履正寝。朕之骤失天下,皆因贪官污吏平时隳坏,宜尽行诛戮等语。”

3、冯梦龙在《甲申纪事》一书中,也错将太监王之俊当成了与崇祯同死之人:

“二十日,李贼出示安民,悬赏购先帝,爵伯,白金万两。是午,得报先帝于宫后煤山阁内自缢,司礼监王之俊从死。血书云:‘止因失守封疆,无颜冠履正寝。’末云:‘朕之骤失天下,皆因贪官污吏平日堕坏,文臣不合心,武臣不用命,文武俱可杀,百姓不可伤’等语。

4、《荆驼逸史》记载:

“是日,知帝与太监王承恩并缢于煤山,遗有血诏一纸。皇后尸亦在宫中,舁去,俱停于东华门侧内棚,群臣无一往临者,行道之人无不陨涕。贼出示,限三日内文武大小官员俱自出投牒,照旧擢用,隐匿不出者罪。二十三日,文武约三四千人俱亵服持牒,候见伪丞相牛金星,匍匐中道,牛则席地坐,逐名点阅。”

这不是《明史》中记载的。这里有几个细节特别要说明:

A、赵士锦只记载左手书“天子”二字,是最符合逻辑的,应该是王承恩在主子死后怕后人胡乱掩埋而特意注明的(事实上李自成还是以天子的规格埋葬了崇祯),当时崇祯之前化妆试图夺门出城,未果,故所穿非帝王服饰,故临死前有遗诏也是不合常理,崇祯能否临死时在自己衣襟上写遗言的可能性也极少,一个太监在临死前敢于并且能够模仿皇帝的口气写一段话的可信度也很小。

B、前后几种记载表现出很大的误差,但真相只有一种。明朝遗民所写的,官员们的这种表现,引发民间舆论不满,进而催生出“朕之骤失天下,皆因贪官污吏平时隳坏,宜尽行诛戮”这种“崇祯遗言”,自是顺理成章,也合乎崇祯对诸大臣的一贯看法。


可见历史是一个任人装扮的姑娘。

清修的官史是这样的:“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史 本纪第二十四 庄烈帝二》

这里记载的和当时明朝遗民没有多大出入,只是言辞更简约,较少了戾气更重的词语。突出了”无伤百姓一人“。

这让我想起所谓的“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结果天下的人都知道。

再回到明史是否被篡改。

1、有些历史记载永远无法被核实,临死之前,没有在场人的见证下,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那只能靠史官的良知及知识能力。

2、重大的事件是不容易篡改的,如李自成进京、崇祯之死。朱棣想抹除建文帝的一切事迹,可能吗?重大重要的事件一旦篡改,后面的史书将无法自圆其说。

3、清朝相对于明朝来说,是个很特殊的关系,断代史都是后朝撰写的,理论上能抹黑最好。但关键是清朝满足是要驾驭一个人口是他百倍的国家,他要做两件事,一、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帜,这个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分抹黑前朝。二、要面对、安抚前朝的读书人。所以对前朝皇帝,评价是比较客观的,甚至是夸誉,如治隆唐宋。

4、《明史》历时97年才完成,这说明整个过程还是比较严谨的。同时满清入关已经百多年,政权已经相对稳定,抹黑明朝的压力已经大幅减弱。

结论是:有抹黑,有篡改,但显然相对其他的官修的史书,整个可信度还是较高的,这也是后世对明史认可的一个原因。

欢迎有理有据的讨论,对历史我们不能只有空洞的大话。


zhuzhiyan614


修史,前世记史,怎样有益怎么记,怎样高大上怎样记,自己记自己,谁好意思把自己描歪,写字的人是要吃饭的呀,描主子怎样描能不会么。后世升起,站在高处回头望,一桩一桩亮堂堂,该砍砍,该弯弯,扒皮撤红,件件修缮修缮,大形还原,这就是记下的前代历史了。

历史从来有官方文官修记史,有民间使说史,被称为野史,严谨的求史往往是要旁史印证的,也只有多方佐证方可确实无疑,所以,明史被谁改过很正常,也是必然的


朱红杰490


明史上有一件事明显不真实,正德皇帝率十万大军亲征蒙古,和十几万蒙古兵大战一天,结果杀死了六十多个蒙古兵,而且正德皇帝还亲手砍死了一个蒙古兵。这件事明显不靠谱,二十万头猪互相撞都能踩死几十头,大家还记得上海那年圣诞节踩踏事件吧,死了三十九人。那还是意外,几十万大汉拿着刀互相砍,战斗激烈到主帅都参加战斗了,才砍死几十个敌军。鬼才信。从这件事看来,明史不靠谱。


没户口的马


历史没有真相,只能无限还原接近真相。任何一方的记录都有其局限的一面。因此,要无限接近还原明史,还需要从多方的史实去研究,至少三部资料值得通读研究,分别是:当朝的《明实录》、清朝修编的《明史》、以及明末清初成书的《国榷》。前两部都是官方作品,无论是美化还是抹黑都有其局限的一面,后一部是民间作品也有其局限的地方。实际上,明代民间传记和类史书非常繁荣,文人官员都有出书写转的习惯,把这些一起结合起来通读研究,应该可以无限还原接近历史。一家之言。


临川王1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史书,尤其是正史的编写及修订,一定要满足当朝统治者的意愿和需要。所以,不仅是明史,几乎所有史书都被篡改过,这是肯定的。史书,即是叙事的,更是歌功颂德的、有褒有贬的!


书中的历史


历史被串改是必然的,每一个当政者都会抹黑前任执政者,以证明其合理合法性,通过执政手段抹去自己阴暗的一面,留给后世光辉形象。


沙菲雅追究超人


首先,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很難有真憑實據去證實這個論點。

不過,滿清不會也無必要為前朝粉飾,在這個前提下,貶低前朝才能盡量爭取到問鼎的合法性。

另外,其統治的手段,高壓那部分,大開文字獄,並銷毀圖書,可以從側面證實其篡改歷史的動機以及事實。


Aldo32557357


请不要再抹黑秦始皇,真正焚书坑儒只有青朝做到了的


用户102687711655


清朝不会给明朝歌功颂德的!只会摸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