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麾下第一大将尉迟恭是怎么投唐的?李世民怎么收服尉迟恭的?

何事男儿不读书


我在今日头条的专栏《隋唐不演义》里有介绍,基本上是打服的。

尉迟恭是山西省神池县人,打铁的,他最先投靠的是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刘武周起事后,占了李世民家的太原,跟李家争天下,李渊只好又双派出了李世民。

以下内容摘抄自专栏:

十一月,李世民渡过黄河,驻军柏壁,对面就是他的劲敌宋金刚。

驻营之后,李世民并没有向宋金刚发起攻击,此时的宋金刚屡战屡胜,士气正旺,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出击对象。

李世民调整方向,找到了另一个适合的对手。

中奖的正是刘武周当年起事的骨干之一尉迟敬德,找上尉迟敬德不是因为对方实力弱,事实上,这位来自朔州善阳的打铁匠功夫了得。而正是因为功夫了得,艺高人胆大,竟然深入到夏县(离黄河不远了),支援那里的唐朝叛军。

成功支援友军作战后,在回家的路上,一个叫美良川(山西闻喜县)的地方,尉迟敬德遇到了唐军的伏击。

此战史称美良川之战,是整个柏壁之战的一次小交锋,算不上什么决定性战斗,但在江湖上,此战不容错过,因为这是两大门神的直接对话。

为了战胜尉迟敬德,李世民派出了秦叔宝。

大家虽然看不到秦琼战关公,但我相信秦琼战尉迟敬德应该要更精彩一些,因为就这两位的技战术而言,这简直是矛与盾的终极对决。

大家知道,真实的秦叔宝同志是不使锏的,人家用的是一把异于常制的枪,通俗说就是比一般的枪更长,更重。而让这把重枪发挥莫大威力的是秦叔宝的作战特点。史书记载,秦二哥要是冲刺起来,眼中只有枪,横扫突刺,直入敌阵。完全是一副以攻为守,只攻不守的拼命三郎式打法。经常一个冲杀下来,敌人倒了一片,秦二哥也是满身挂彩。

这一把不要命的枪是沙场上所有对手的恶梦,这是一把无坚不催的枪。

而尉迟敬德是一块刀枪不入的盾,盾就是尉迟敬德本人以及他的两双大手。

尉迟敬德的身材相当柔韧,千军万马之中,经常表演屈身、侧身、团身、铁板桥等各种体操动作,以此来避开四面八方刺来的长槊。我专门看了一下尉迟敬德的门神图,看上去,也是五大三粗的一个大汉,不知道这些女子体操队的动作是怎么做出来的。

据记载,尉迟敬德一个人大大刺刺冲进敌群,又大大刺刺的冲出来,身上一点伤没有,不但没有伤,手上可能还多了两枪。

夺枪是尉迟敬德的另一项绝活,常常一枪刺来,稍不留意,就发现手上空了。在江湖上,这一套动作有个专业术语叫空手入白刃。

秦叔宝的枪对上了尉迟敬德的两双铁手,这够评书的喷上一天唾沫。

如此,这两人在美良川相遇,秦叔宝的那把大铁枪能否打破尉迟敬德无枪能及其身的记录,或是尉迟敬德是否夺走了秦叔宝手中的那柄大枪呢?

这是一个谜。

说完这一句,可能有同志准备往我身上招呼臭鸡蛋了,说了半天,跟什么都没说一样。

同志们哪,这不怪我啊,不是我卖关子,实在是史书未记,要知道,当年编史书那帮家伙都是儒家子弟,讲究以德服人,不爱打打杀杀,也不想在史书里写太多的血腥场景,以免教坏小朋友。再说,秦叔宝跟尉迟敬德后来都是唐朝开国功臣,这让史官怎么记,写秦叔宝的枪捅伤了尉迟敬德或者写尉迟敬德夺走了秦叔宝的枪都不合适。

这两人的对战没有结果,但两军的对决是有结果的,唐军成功伏击了对方(大败之),斩首二千余级,但尉迟敬德也是很顽强的,没多久又领着小分队潜了回来,李世民亲自领三千骑兵连夜奇袭,再一次击败对方(大破之)。这一回,尉迟敬德比较惨,手下全被俘虏,只身逃了回去。

在这两次交锋中,虽然没记尉迟敬德怎么大战秦叔宝,而且在尉迟敬德的传记中,压根就没记这两次惨败,但秦叔宝的传是不会错过的,里面有这样一句:

又从征于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最居多。

史书也就只能写到这份上了,至于两位到底对打了没有,打成什么样,大家自己去猜吧。

战胜尉迟敬德后,唐军的士气得到了恢复,诸将纷纷请令,马上跟宋金刚对决。

李世民否决了这一个提案,在他看来,远没有到跟宋金刚决战的时候。

同样,李世民开始摆事实,讲道理,论述了宋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要是现在决战,正中对方的下怀。要想战胜对方,只有一个方法。

等待。

等对方锐气耗尽,等对方疲惫,等对方粮尽,等对方主动撤走,那时,就是我们出击的时刻。

当然,面对诸位大将过剩的精力,李世民也给出了发泄的突破口。

指着地图上一个地点,李世民露出了神秘的笑容。

诸位要想战,有发挥的地方。

李世民指的是浩州,浩州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汾阳市,位于晋州跟太原的中间。在宋金刚的兵马攻克晋州后,浩州成了唐朝打入刘武周后方的一枚棋子。

浩州之所以能守住,是因为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做了一个关键决定。

两个月前,当裴跑跑(裴寂),李跑跑(李元吉)丢城弃地往长安方向猛跑时,有一个人却毅然决定向北,挺进到刘武周大军的后面,进入到浩州城内,开始协助防守。他不跑,不是因为跑不动,而是因为他不能再跑了,他已经跑过了一次。

此人是唐朝的行军总管李仲文,论起关系,他还是李密的表叔。在刘武周南侵时,李仲文是第一批从长安出来援战的唐将。一来,就中了刘周武的计,被活捉了去。

在逃跑上,李仲文大概了有他表侄李密的天赋,趁着对方不注意,竟然成功脱逃,回到了长安。

论丧师之罪,李仲文大概要吃两天牢饭了,可李渊并没有追究,反而又给了他一支部队,让他依旧到黄河北岸去打刘武周。

你的失败是我为你支付的高额学费,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要让我的学费打了水漂。

事后来看,李渊的学费并没有白交,在唐军全线溃败后,李仲文逆袭而上,进入到浩州。紧随而来的,是刘武周狂风暴雨般的进攻。

刘武周拼命也要拿下浩州,是因为这里太重要的,浩州正处在从太原往晋州等前线运粮的要道上。

李仲文积极参于防守,并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守城方式,成功挡住了刘武周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并成功等来了李世民的援军。

在浩州城至太原一线,突然出现了数支唐军骑兵,数量不多,但神出鬼没,并且还不地道,从来不正面交战,常常干一些烧粮车,放营火等活。

远在浍州(山西翼城)的宋金刚过不了多久,就该明白自己应该把腰带勒紧一点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驻在柏壁的李世民经常率小分队出营,去寻找宋金刚的粮队以及查看对方的大营,寻找对方的新动态,事实上,与其说李世民在寻找,不如说在等待。

李世民在等待一个足以改变双方力量对比的现象,在第二年,武德三年的春天(620),他终于等到了这个现象。

那天,宋金刚军营的白色军旗突然不见了,这也就意味着,突厥人从宋金刚的军队里撤走了。

(这里省略突厥为什么撤军的五千字……这里面有李家发家的不堪史)

胜利的天枰开始向唐军倾斜。可李世民依旧没有下达攻击的命令。

为了打薛仁果,李世民等待了二个月,为了打宋金刚,需要多久?二个月,或者更久?,事实上,李世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这个答案在宋金刚身上。

宋金刚觉得自己陷入了巨大的虚空里。他有金刚之力,帅军之才,握有雄帅,可他却不知道怎么面对这巨大的虚空。

敌人就在前面,任你挑战叫阵,可就是碰不上。但你要忽视他,那股随时会袭来的气息又紧紧裹住宋金刚,提醒他危险有可能马上降临。

决战像永远不会发生,决战又像明天就会打响。宋金刚明白,他并没有决定权。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宋金刚知道自己没有发动决战的权利,可李世民又认定决战的时间在宋金刚身上。

宋金刚在等待李世民出击,李世民在等待宋金刚退缩。

这是一场对峙,是一场消耗战,更是一场心理战。输的那位一定是从内心先崩溃的人。

当压力渐渐堆积,再顽强的人也承受不住日积月累的负重。

压垮宋金刚用了六个多月。

从武德二年的十一月来到柏壁到武德三年四月,一百八十多天后,宋金刚终于被无形的压力击垮了。

刘武周还在拼命攻打浩州,企图打通太原到浍州的粮道,可宋金刚显然已经无法再支持下去。

吃完最后一粒粮后,宋金刚率军向北逃去。逃亡的路上,他一直很郁闷,他连李世民的面都没见过,连一次像样的交锋都没有,竟然就这样逃跑了。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失败让人如何心服。

很快,宋金刚就不会埋怨李世民不给他正面决战的机会了。

在听到宋金刚北走的消息后,沉寂已久的李世民猛然站了起来。

是的,这就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的出击时机。

坐等寇穷,追击之!

数天后,李世民终于追上了宋金刚的断后部队,一阵猛攻之后。李世民攻破对方的防线,趁胜向北进击,在一天一夜之间,连战数十回合,一直追到了高壁岭。当年刘邦在这里收到了吕后的大礼:韩信的首级。但李世民的意思最好在这里拿下宋金刚的首级。

于是,他下达了停止休息,立刻追击的命令。

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有忠心耿耿的大将站出来,提醒主帅不要轻敌冒进,这一回站出来的是刘弘基。

刘弘基抓住了李世民坐骑的辔头,急声劝阻。在他看来,追到这里,太原虽然没收回,但裴寂当日丢掉的地盘已经收复,应该见好就收。况且士兵连日追击,饥劳疲惫,也需要休息。就算士兵们是糙爷们,不需要休息,你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坐在马上,李世民平静的望着刘弘基,他当然明白对方是出自真心,可有时候动摇我们内心的就是这些发自真心的建议。很多人在这些真诚的建议下妥协,但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会坚持自己的方向。

“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

我用了六个月来等待这次的时机,我不会让这个机会白白溜走,一旦决定攻击,就一定要彻底击败对方。

要知道,我们累,逃跑的宋金刚更累,我们饥渴,逃跑的宋金刚更饥饿,六个月的对峙比得是心理,那此时,比得就是耐力。

谁能咬牙坚持,谁就能取得胜利。

刘弘基放开了马辔,李世民策马而出,乱起一道黄色的旋风,那是李世民最钟爱的六匹马之一,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这是突厥人送给他的特勒骠。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俊马啊,再奔快一点,宋金刚就在前面!


在雀鼠谷,李世民追上了宋金刚,宋金刚同志逃跑起来还是颇有章法的,自己先走一步,却在雀鼠谷这个险要之地,留了八道防线。

这是宋金刚匆忙之中为对方设下的陷井,他要杀一个回马枪,将穷追不舍的李世民消灭在这道险恶的陕谷。

李世民对这里很熟悉。

三年前,他就跟随父亲在这里击败过历山飞的部队,那是他的人生记录里第一次大胜。

站在谷口,李世民又闻到了胜利的气息。

忘记疲惫,忘记饥饿,就在雀鼠谷战胜自己的对手,上一次是为父亲正名,这一次,为自己。

雀鼠谷,一日八战,斩俘数万。

但宋金刚依照逃走了。

在这一天夜里,李世民终于确定对方的主力已经被歼,他决定休息一下。

算起来,已经有两天没有吃饭,三天没有解甲。

休息一夜,让夜色洗去数日的风尘,但明天的太阳升起之时,我们将开始最生一段追击。

我知道,宋金刚已经跑不远了。

吃晚饭的时候到了,这是数天来的第一餐。

李世民身先士卒,锐不可挡,但他需要另一项东西来保证在自己打马而出时,身后的士兵会毫不犹豫地跟上他的脚步。以他的方向为方向,以他的目标为目标。

这个东西叫同甘共苦。

今天的晚餐只有一头羊。只剩一头羊,够李世民一个人吃,不够全军吃。

李世民叫来所有的将士,然后大家分吃了这一头羊。

如此而已。

吃完就休息吧,明天还要更辛苦的征程。

宋金刚没有让李世民再追着屁股撵。他知道自己已经跑不远了。

进入介休城,还没喘上二口气,他就收到消息,李世民的骑兵已经追到了。

怎么可能这么快?

在得到确定的答复后,宋金刚陷入到迷惑当中,他见识过李世民一百八十多天空洞的沉默,现在,他又领教了对方急风暴雨般的追击。这世上竟然有人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组合在一起。

其实这并不矛盾,孙子兵法曰: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回过神来的宋金刚愤怒了,强烈的耻辱感让他无法再次逃避。他找回尊严,率领剩下的二万兵马出城布阵。

就在介休城下,做最后一战吧。

在交战的一开始,愤怒激起的士气,背城一战的勇气让宋金刚占据了上风,唐军被逼急的宋金刚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差一点要吃大亏。关键时刻,那匹黄色的特勒骠出现在战场。

李世民跟他的精骑将接管这片战场。

宋金刚见到了李世民。

事情上,早在在柏壁时,宋金刚就料到了今天的场景,但他不明白的是,尽管自己看到了这一步,却依然无法避免今天的局面,好像一双无形而巨大的双手,将他推到了这一步。

这便是真正高明的策略,没有什么奇计,只是普通的等待,就会让对方按自己所想一步步走进自己挖好的陷井。因为,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

看到李世民的那一刻,宋金刚彻底认输了。他的自信心瞬间崩塌,终于明白这个乱世不是自己的机会。

自己原来只是一个配角而已。

想明白这一点,宋金刚马上调头就跑,他丢下了自己的士兵,也丢下了所有的希望,包括想横扫天下的豪气。

李世民又追了几十里地,最后,他放弃了追杀宋金刚。他已经确定以后的宋金刚再无法构成威胁,相比追杀一个没有威胁的人,还有更重要的事做。

他来到了一个叫张难堡的地方。浩州的唐军已经在这里坚守了大半年。

我不会忘记是你们的坚守,阻断了刘武周跟宋金刚的联络,才有了今天的胜利。

辛苦了,实在是辛苦。

李世民慢慢脱下了头盔,堡内的守军看清了那张年轻而刚毅的脸。

堡内欢呼雷动,宣告终结的伊始之光,闪耀于张难堡之上。

此战过后,尉迟敬德率城投降,成为了李世民的新部属。

可见,尉迟敬德是被李世民打败后投降的,但投降后,李世民要收尉迟敬德的心,还有一件小事情。


后面李世民有一回征战,一个叫寻相的军将逃跑了,而这位寻相跟尉迟敬德以前都是刘武周的部属,以前两人还搭班子一起工作,也是一同降的唐。可最近,不知道寻相兄哪根筋不对,竟然从军营中逃走了。

寻相跑路之后,大家一看,尉迟敬德还没跑呢,现在不跑不等于将来不跑,况且尉迟敬德跟寻相这么熟,寻相跑了,他能不知道?于是,尉迟敬德还没搞清楚什么清况,就被关到了牢里。

干这事的是屈突通跟殷开山,这两位保持高度警惕心的同志在山西战场怕是吃过尉迟敬德不少的亏,不排除公报私仇的可能性。

将尉迟敬德关起来后,这两老哥们兴冲冲地跑去告诉李世民:“尉迟敬德这个人太厉害了,现在既然已经关起来了,他的心里肯定有怨望,留着他只怕有后患,干脆杀了!”

说完,两位充满期待地等着李世民的答复,只要李世民一点头,就准备立刻送尉迟敬德上西天。

李世民望着兴致颇高的两位,反问了一个问题:

“尉迟敬德如果叛,怎么会笨得等寻相逃了才留在营里?”

屈突通跟殷开山听到了一个明确的答复,马上释放尉迟敬德。在悻悻然离开之后,两位又收到了一个吃惊的命令:

“将尉迟敬德带到我的卧内来。”

尉迟敬德从牢里出来了,又进入到李世民的卧室,至于两天在卧室里干了什么,屈突通跟殷开山一时半会是无法知道的。只知道尉迟敬德从卧内出来里,腰里鼓鼓,腰板很直,脚步开阔而自信。

据史书记载,卧室内,李世民跟尉迟敬德进行了一段对话。

李世民先掏出了一包金子:“我们大丈夫讲究意气相投,不要介怀这一点误会,我也不会相信那些谗言而害了忠良。我相信你也会明白这一点。如果你要走,这些金子就算给你的路费,以表我们共事的情谊。”

这段对话不像是王爷跟军将的对话,倒像极了宋江跟武松的对话,由此我们终于可以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豪杰愿意追随在李世民的身后。

尉迟敬德选择了留下,从卧室里出来之后,这位大汉成为了李世民最忠诚的部下。


脑洞历史观


尉迟恭打铁出身,后参加隋军,勇悍善战,官封散朝大夫,隋末天下大乱,刘武周在晋阳偏北方的马邑乘势起兵,把尉迟恭收归帐下,李渊攻取长安称帝时,刘武周归附突厥确保后方无虞后,南向经略山西,欲与李唐争夺天下,617年九月,刘武周占领太原。尉迟恭随宋金刚继续南下,攻克晋州浍州。沿路望风归顺,吕崇茂起兵响应刘武周,击败唐朝右仆射裴寂,宋金刚尉迟恭一路所向无敌,屡破唐军,李渊不得已,再派秦王李世民出征。


李世民驻守柏壁,坚守不战耗敌军的士气粮草,与绛州守将呼应势压宋金刚军,又周困住夏县的吕崇茂,尉迟恭带军队前往救援,与吕军内外夹攻,打败唐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引起李世民的重视,连番施策,诱降吕崇茂,尉迟恭与寻相率军后撤,李世民派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截击,大败尉迟敬德,杀了二千多人。又乘胜追击至吕州,追上寻相大败其军,一昼夜打了几十仗,穷追不舍,追了二百多里。尉迟恭寻相二人单身逃脱。


李世民又令各地坚守并寻机切断敌军粮道,自己正面与宋金刚相持,宋金刚粮尽撤退,唐军追至介休,宋金刚率领二万军士背对城墙排列战阵,南北长七里。李世民派李世绩出战不利,假装要退兵,宋金刚乘机反扑,李世民马上率领精骑从他背后袭击,宋金刚大败逃走。尉迟恭收拾残部顽抗坚守介休,李世民派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去晓谕劝降,尉迟敬德于是和寻相以介休、永安二县降唐。李世民对他非常信任,不听部下劝他防备的建议,让尉迟恭继续率领旧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尉迟恭虽降,其心未服,唐军将领对降将也有猜忌提防之心,投降这一年,洛阳称郑帝的王世充猖獗,多次袭击唐军,李世民移师攻击他,兵到洛阳城外驻扎,不久寻相和刘武周手下的一些旧将相继叛变逃走,唐朝诸将认为尉迟恭也会反叛,就把他关押在军中,并劝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他以绝后患,李世民认为尉迟恭不一定有反心,坚持抚慰为主。亲自释放尉迟恭并把他带到卧室,赏赐给他大量珍珠宝物,说大丈夫相交贵在知心,我知你必无反意,万一我猜错了,这些东西就送给你作路费,不枉一场相识。

说完这席话的当天,李世民便带着尉迟恭一同探视敌营,王世充大将单雄信看到,率领骑兵直扑上来要生擒李世民,尉迟恭大喝一声迎头挡住,一枪把单雄信挑下马来,且战且走,保护李世民冲出重围后,再带兵反攻郑军,俘虏骑兵六千人。李世民高兴地说,这是天意要证明将军的忠诚啊!从此成为李世民的铁杆部下,玄武门之变立下大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南方鹏


尉迟恭原是隋未叛将刘武周部下,为争天下与李渊父子干上了。经数次交锋,被秦王击溃。主将刘武周外逃,后被杀。尉迟恭等部将被困,无奈降唐。随后跟秦王战洛阳,在与王世冲对战时,原刘武周降将多人叛逃,担心尉迟恭也反,将其关压。有唐将建议秦王杀之,王不信,亲召之并送金银而对其言,不会听谗言而杀之,如去,决不阻挡,所送金银权当路费。尉迟恭甚为感动。留下后秦王亲带其营外巡视被敌发现,面对强敌临危不惧,打落单雄信,逼退敌军,救下秦王。此后南征北战,多次救主。持别是后来面对太子齐王重金收买,不为所动。玄武门事变主要策划者之一,并是参于者执行者,在秦王被齐王用弓弦勒杀的危险关头,又一次出手救主并诛杀齐王。随后带兵入宫,迫使李渊传旨稳定大局。为秦王登基立下汗马功劳。这真是:明君爱将心不疑,贤臣尽忠保社稷。一段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