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代風華》朱棣與建文居然見面了,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建文?

孫仁文


建文必須是死了的,奪來的皇位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朱棣再是個好皇帝都不如正統,殺再多的建文派系不如殺建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除非建文逃出大明勢力,就是天涯海角朱棣也要殺了他,再有一個可能就是找到了建文,礙於悠悠眾口不好殺,找人監視致死,換作任何一個人站在朱棣的角度上就只有這兩種可能。

成王敗寇,建文帝明正言順的天子,又不是昏君,對朱棣也仁慈,可就因為一念之仁,結果皇位丟了,也害了自己和身邊人的性命,朱棣篡位弒侄違背天理倫常又如何?並不妨礙他接受百官朝拜萬民敬仰,哪怕史書對他篡位的事有微詞又如何?後世對他依然是褒大於貶,所以那些所謂名節、名聲都是迂腐的書生之氣。

兩種可能性,一是攻入皇宮後建文帝真找不到了,這樣的話必須得找,否則的話哪天洪武大帝親點的建文帝突然冒出來的話會很影響局面啊;另一種就是答主說的建文帝被殺,但總不能說建文帝在我清君側的時候順便也不小心被殺了,弒君之名擔不起啊,只能說找不到了,然後裝裝樣子去找啊,皇帝我就不客氣先當了,畢竟我也是老朱家名聲在外的親兒子啊,這皇帝我當了也是妥妥的沒毛病。

其實當朱棣政權穩定後,對於建文帝的生死其實都不重要了,找到了建文,只是更容易受到他的監控,這樣更安全一些,他也知道建文帝已經沒有能力和他爭天下,殺他又何必?畢竟血濃於水啊!而且是他奪了人家的江山,本身心虧!事情如果真是朱棣將朱允炆偷偷監禁或者殺害,只需要留下他有利的相關遺物作為備用證明,你想造假,可以,你有朱棣這位殺害或藏匿朱允炆的真兇掌握的材料多麼?如果說有人像劉備這樣傳咯三四百年的老百姓也能冒充皇叔,進而造反,那天下有所謂的正統資格造反的人就多了!如果這樣的造反還能成功,不是朱允炆之流的成功,而是當政者昏庸無能的鮮明體現!

見面邏輯解釋不通,應該沒有見面。胡濙是尋找建文帝十幾年後才回來與朱棣覆命的,期間鄭和六下西洋,也是密尋建文帝,弘揚大明國威,認可朱棣大統的合法性。胡濙覆命後朱棣半個月後就去世了,如朱棣與朱允文見過面,那胡濙不會尋了14年之久,這都是有正史記載的。當時雖然只記錄了胡濙與朱棣見面了,但卻沒記錄說了什麼,但應該是找到了建文帝(並且建文帝已明確表達了不想再次稱帝),因為1.胡濙當時已經幫朱棣找了幾十年都沒有回來,一是夠忠心,二也是因為這是當時胡濙職位低,朱棣叫給他的任務算是很重要的了,如果沒找到就回來了,可能職場和家庭都會受威脅。2.(這條不算太明確)朱棣在和胡濙夜談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有可能是人一老心事也沒了,畢竟沒人給他爭了嘛。

其實分析建文死沒死很簡單。建文還是一個很強勢的人啊。從對於敢重用舊臣也能看出來啊。太過強勢而剛愎自用,好大喜功。南無順臣沒有一個敢去保駕。就這麼一個建文,那捨得江山拱手垂讓,哪捨得受制於人。至於當了和尚?練了三本經書就能不忍殺生?拜過幾尊佛陀就能形神皆空?倒是可能密見燕王,謀定後動。倒是燕王閻王,青山無路。

在靖難之中,建文帝無論是誰親手殺的,朱棣都無法交代,因為他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建文帝失蹤,讓他人間蒸發,既然建文帝沒死,只是失蹤了,那我這個叔叔就不會背上謀反的罪名,失蹤了,就找唄,找他一百幾十年,為什麼要到西洋南洋找啊?就是表明一個姿態,告訴全天下,建文帝根本不在國內,他跑到國外去了,你們國內那幫想打著建文帝旗號鬧事的人,別想著復辟了,我親愛的侄兒在海外呢,凡是國內打著建文帝旗號復辟的,都是假貨,假貨。


歷史深度揭秘


朱棣見到朱允炆,好像不止一部電視劇上這麼演過。

我早年看過的一部電視劇,朱允炆最後修成了絕世高手,有一次朱棣登基坐殿時,絕世高手朱允炆來了,這時候他是個和尚打扮。

明朝的和尚都是逆天的存在,朱元璋是個連吃飯都費勁的窮和尚,他一手推翻了強大的元朝。

黑衣姚廣孝,是個心子和他的衣服一樣黑的和尚,鼓動朱棣靖難,殺得人頭滾滾,幫助朱棣逆天改命,坐上了南京的龍椅。

姚廣孝人如其姓,很妖。



朱允炆也變成了和尚,他穿上他爺爺穿過的僧袍後,開始心無旁騖的修煉,終於成為冠絕天下的高手,他一步一步走上金鑾殿時,啥錦衣衛,東西廠都是韭菜,只有被割的命,弱爆了。

他緩緩走到那個本應屬於他的龍椅前,凝視著龍椅上已逐漸蒼老的四叔,這時候四叔在他眼裡就是死叔。

他伸出一指,這根手指上凝聚著他這些年的憤怒,這根手指上有他多年積鬱的委屈,他知道只要自己勁力一吐,朱棣頭上就會多一個圓潤的洞,腦漿會從這個洞中孜孜不絕的湧出,不管朱棣此前如何不可一世,都註定是個死人。

朱允炆也知道自己這一指下去,自己這輩子就再也沒有興趣吃豆腐腦了。

為了今後幾十年他能繼續體會吃豆腐腦的快樂,這一指他終究沒有插進去,饒了朱棣一命。

他放過朱棣的理由和無名放過秦始皇的理由一樣,你是個好皇帝,我不會為了自己一人的好惡而傷害你。



看這些人磨磨唧唧要殺不殺,有時覺得很傻,我看007電影,一個美女對邦德說,你不會殺我的。

那個美女性感妖嬈,照著我們國產劇的尿性,她一定能活到劇終,但是邦德二話沒說,抬手一槍,美女頭上多了一個圓潤的洞,此後邦德再沒吃過豆腐腦。

甜的,鹹的都不吃。

看了這部電影我忍不住為邦大哥點贊,太爺們了。

最近看新聞,川建國同志也是一個合格狠人,看你不爽我就幹,管他日後洪水滔天,我先痛快痛快再說。

電視劇中朱允炆見了朱棣,能殺不殺的劇情都是編的。

現實中如果朱允炆見到朱棣,並且有機會殺他,絕對會一刀扎死他,不會有二話,朱允炆都恨瘋了朱棣了。



同理,朱棣如果有機會見到朱允炆,也不會有啥二話,殺了再說。

朱家爺們就有這麼個優點,殺起人來,絕不眨眼。

乾隆皇帝對大才子紀曉嵐流放而捨不得殺,朱棣對方孝孺對解縉,都是說殺就殺,絕對不憐惜。

所以如果建文帝能站到他的面前,朱棣絕不會讓他再站著出去,權力場上,死人才是最安全的。

尤其是建文帝這種能呼風喚雨影響朝廷大局的人的人,活著,必須死,不死不活必須知道確切死了的消息。

朱棣讓鄭和下西洋,很大原因就是去查建文帝是否跑到南洋或者海外去了,他統治的國土內都翻遍了,國土外呢,也要找,確保不會有一點星星之火,威脅自己好不容易奪下的江山。

西洋下了數次,沒有一點建文的消息,他也就放心了:這麼多年過去了,大約建文真的死了吧。

所以建文帝見朱棣這事兒,現實中是不會發生的。



在朱棣的夢裡也許他夢見最多的就是自己這位大侄子。

夢中的朱允炆是什麼樣子,大約只有朱棣自己知道,但是那些夢,一定都是噩夢吧。




薛白袍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建文帝見面了,這事其實很靠譜。

當然無論正史野史都是無法記錄這一幕的,因為它迴避不了一個實質性問題,那就是見面後,朱棣和建文當如何自處?


《大明風華》其實按照幾個已經被很多人都認為合理的邏輯來敘事鋪排的。那就是,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目的就是為了找建文;建文帝就在福建,而且甚至還有一個專門和朱棣對抗的地下組織聯絡處。還有就是姚廣孝知前知後,知道建文的下落,甚至知道朱瞻基的命運。

但是有一個很幼稚的邏輯,既然連錦衣衛都知道建文帝在福建,朱棣又何必讓鄭和六下西洋?


其實劇中這些邏輯都是我們現代人對建文下落的探尋結果,以及對朱棣尋找建文的猜想。

總體邏輯基本符合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的邏輯。由於《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我們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在一個深夜,胡濙不遠千里趕回求見朱棣,朱棣原本已經睡下了,但聽見胡濙回來了,立馬召見,談了很久。因此必然是建文的下落有了了結。


但究竟是個什麼結果,《明實錄》並沒有給我們答案。

但是到了2008年,歷史再次給出了最接近可能的答案,那就是建文帝在福建,並且是以僧人的身份離開的人世。

2008年,在福建寧德金涵鄉發現了一處後經鑑定為明初的一處古墓,墓中竟然發現了有象徵皇室的龍頭和紋飾,與明皇陵紋飾極為相似。疑似明皇陵出現在福建深山,這是相當不尋常的事情。


更有價值的是在古墓舍利塔碑上,刻著的“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這幾個字非常有內涵。“圓明大師”的意思是“明朝創始人”,也就是暗指朱元璋,朱元璋的“第三代”,暗指建文;“滄海珠”指天下唯一正宗,這同樣指向建文。

而這碑最有可能是誰立的呢?“御賜”又說明了很多問題。


朱棣或許真的和建文見過面,即便沒見過面,也通過其他人溝通談判以後達成了共識。

那就是朱棣繼續當他的皇帝,建文繼續當他的和尚,並且不對外透露自己還活著的信息。而暗中實際上受到朱棣的照顧,畢竟還是一家人的麼。


炒米視角


在《大明風華》第17集,朱棣見到了當和尚的朱允炆,眾人都擔心他會下殺心,但最終他說了一句話:

“建文已死,死在我攻進應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須再殺一個僧人?”

朱棣這句話跟明史中的記載是一致的: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

在很多影視劇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時空的愛戀》,朱允炆甚至都穿越到現代了。

而《大明風華》中朱棣和建文帝見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們也無法證實沒有發生過。既然無法證實,那就可以推測或者猜想,畢竟很多歷史的謎團至今無法解開,除非有重大的考古發現,

在我看來,朱棣佔領南京城之時,建文帝很有可能是逃走了。當時皇宮是著了大火,有可能燒死了建文帝,但由於當時沒有什麼DNA之類的技術,燒焦的屍體就無法分辨了,所以誰也無法判定事實。所以朱棣才對此很是懷疑,多次派人明察暗訪,目的就是查明實情。

史料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

如果建文帝還活著,那麼是很有可能被找到的,皇帝富有四海,可以調動國家一切資源。加上各種暗地的特務機構,他們很擅於找人,況且建文帝不是普通人,比較容易被人發現或者察覺。

考古發現建文帝古墓

據說,建文帝得知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城,便打開朱元璋給他的保命香囊,從地道逃出了皇城,且朱元璋還準備了僧衣,讓建文帝化妝改扮來掩人耳目。後世傳說建文帝是跑到寺廟做了和尚,這也符合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

在福建寧德市上金壩村,有一處數百年的古墓,據考察,這座陵墓的確是明代的,陵墓有龍形雕塑和龍形紋路。在明代,這龍可是聖潔的象徵,是皇家專用,平民百姓一般家庭絕不敢用如此紋路花樣。

在墓穴附近,有一座寺廟名為支提寺,寺中長久保留這一件明代袈裟,袈裟上印有九條龍的圖案,這些明顯是皇家象徵。這又印證了建文帝之後在寺廟落髮為僧的傳聞,而陵墓的墓碑上沒有寫墓主人的姓名,這是比較罕見的,可能源自保密的需要,畢竟當時朱棣還在全國搜尋建文帝的蹤跡。

多處證據表明,此處墓穴很有可能是建文帝的墓,間接證明了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隱居在寺廟中,存活了下來。

朱棣派人暗地搜尋建文帝下落

朱棣精明絕倫,且善於權謀,很少有人能騙得了他。朱棣曾派人兩路尋找建文帝下落,一路是鄭和,打著友好邦交的旗幟飄揚海外,實際上是尋找建文帝下落,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國外,這也不是沒有可能性。

我們也不排除朱棣派出其他人等尋找,畢竟皇帝權力極大,哪怕是暗中尋找,也能發揮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許在攻破京城之時,朱棣得到了確切證據,證明建文帝確實逃跑了。朱棣攻克京城之後,首先派人圍住了皇城,想來建文帝想要從皇城直接出城相當困難。

史料記載:

“乃遜國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建文獨從地道,餘臣悉出水關,痛哭仆地者五十餘人,自矢從亡者二十二士。”

或許朱棣找到了建文帝出逃的地道,這隱藏的暗道應很容易被人發現。另外朱棣還嚴刑拷問那些建文帝僕從,不排除有人經受不住嚴刑,透露了事情。如果找人找不到,那證明其逃走的痕跡肯定會有,一個人不可能平白消失,想來朱棣心裡必定清楚實情,只是事關重大,必定不會對外言講。

為了保密,朱棣安排了另一路,官員胡濙專門查找建文帝下落,官方的命令是要求胡濙去尋找張真人,也就是找尋仙人。這在古代也不算什麼稀奇,找到找不到仙人並不重要,掩人耳目是足夠了。

史料記載:

“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茫茫人海中就找那麼一個人,可能有大致的方向,就算能確定個省級目標,找到也是極其困難的。在永樂年間,大明的人口應在大幾千萬之多,找一個人猶如海底撈針。

胡濙是朱棣極其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六朝老臣,做事謹慎周全,讓胡濙做這種調查走訪最為合適。不過胡濙帶著多少人,還是他孤身前往,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為了保密,胡濙不能隨便還朝,除非有特殊情況,就連母親去世都不準回來,也可見這任務的重要性。在我看來,有另一種可能,排除找建文帝這項任務的重要性,也許是朱棣告訴了胡濙一些秘密,當天皇宮著火,建文帝或死或逃,必定只有少數人知曉。

這種涉及政治的最高機密可能只有胡濙被告知,比如建文帝的逃走所帶的物品,建文帝逃走的大概路線,或者建文帝逃走後的動機,這些事情如果被曝光,後果可能不堪設想。身負要責的胡濙,知道了一些秘密,這也是不允許他隨便還朝的原因之一。從永樂五年起,胡濙才被安排如此機密任務,源自此時朱棣的權位才得以穩定。

胡濙總共大概搜尋了14年,在我看來,他是有目標有計劃地搜尋的,按照朱棣的秉性,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

終於在永樂二十一年,胡濙突然還朝,此時朱棣還在宣府督戰,胡濙到達營帳之時,朱棣已經睡了。吵醒睡夢中的皇帝,這罪過可大可小,如果不是極為重要的情報,朱棣不會連夜起來。

史料記載:

“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胡濙面見朱棣後,說了很久,推論來看,胡濙應當是找到建文帝下落了,或許他見到了建文帝,甚至說過話。如果是僅僅得知建文帝已經去世,或者得知建文帝下落,不應當交談這麼長時間。

在得知建文帝消息後,朱棣終於釋懷了,朱棣靖難篡位天下皆知,得位不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建文帝找不到了。剛剛繼位的朱棣最怕的是他人搶他的江山,而威脅最大的就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在他處振臂一呼,那麼響應者必定會有,這將成為朱棣的大麻煩。

所以朱棣一直心中不安,如果不能確定建文帝是死是活,他是不會安心的。永樂二十一年朱棣得知了建文帝消息,而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就去世了,從此也可以推論建文帝的事是他心頭的結節。

有些人可以帶著壓力、疑惑一直活下去,因為這可能是他繼續前行的動力,而一旦疑惑得以解決,可能這個人就會因情緒劇烈變化影響身體狀況。僅僅一年後朱棣就去世,這是不是跟建文帝的消息有所關聯呢?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

或許只有考古能發現更多的證據,才能揭開這段歷史迷霧,而不論事實怎樣,也不會影響朱棣對整個國家的曠世功勳。或許朱允炆看到了朱棣即位後的所作所為,或許他自愧不如,或許他甘願就此安於現狀。


楊角風發作


永樂帝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沒有見面?眾多考證數據跡象顯示,絕沒有可能!


這有什麼依據嗎?

有!

誰能想到,大西南深處的一座懸崖絕壁之上,刻著像畫不像畫,像字不像字的“外星文字”,幾百年來無人能解,當地人紛紛傳說和埋藏的寶藏有關,而一個材料工程師用了十年時間,發現了其中的奧妙,竟然深藏著明朝皇帝的一段愛恨情仇。

真相讓人唏噓不已!

事實上,後世學者反覆研究後,發現了建文帝多個藏身之處,已經粗略地形成了他的出亡大致路線圖,就是:

南京—→湖南—→福建—→四川—→貴州-→青海。

隱匿藏身地指向→貴州, 而最終歸隱處卻是,青海“皇家寺院”。

關於這段歷史的研究,有的學者數十年如一日地窮追不捨,樂此不疲,在近幾十年中,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並且形成了多個接近真相的版本。

而這些學說綜合起來,卻都越來越多地指向一個事實,建文帝活著,卻是在東躲西藏的逃亡生涯中度過了一生。

那麼,是不是可以確定,朱棣就沒找著建文帝,而建文帝卻無奈地活著呢?

事實上,能確定結果的卻是在多年以後,在貴州大山深處的歷史難題之謎被破解後,這些困擾人們五百多年的秘密才有了更清晰地解釋。

建文帝狡兔三窟,和永樂皇帝捉迷藏?


《大明風華》雖然安排了朱棣與朱允炆的會面情節,但不能不說,這是編劇按照劇情發展需要,而進行的合理的藝術創作,作為影視劇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影視的藝術加工等創作行為和歷史劃上等號,那就不對了。

根據明史記載,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死於宮中大火。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史學界的認同。

近年來,更多的證據卻指向一個事實,他還活著。

活著,有無數證據,這不是問題。問題是他如何活著?在哪裡活著?

種種跡象表明,即便建文帝的確活著,可他依然處於隱居狀態,從來沒有公開身份,這才是造成後世對其隱匿身份有了各種猜測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隨著對建文帝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各地不斷有新的證據發現,對他的隱居生活有了更多的說法。雖然有了更多的證據都指向支持“和尚說”,但他究竟隱居於何處,成了學界爭論不休的焦點。

目前,關於建文帝的隱身之處,有多個版本。

一是湖南說,二是福建說,三是江蘇說,四是貴州說, 五是四川說,六是青海說。

這些版本,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建文帝在多地短期逗留,名為“避難”,實則擔心行蹤暴露。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溜之大吉。而為了防止被朝廷發現行蹤,甚至使用冒牌的建文帝瞞天過海,這就讓他所途徑各地雖留下了不少蛛絲馬跡,卻真真假假,撲朔迷離,神秘莫測,真假莫辨。

為什麼找不著?建文帝藏身之處太隱秘?


建文帝既然活著,為什麼得不到史書的相關明確記載呢?

又為什麼沒有確鑿的藏身之處的相關記載呢?

他究竟藏身何處?

歷史記載,假冒建文帝的情況時有發生,永樂帝卻很難找到可靠的線索!那些所謂的蛛絲馬跡都變成了無數個誘餌和煙霧彈,讓人一頭霧水,不知建文帝所蹤。

他究竟藏身何處?

答案,答案,哪裡尋找?

一代代學者,為解開這個歷史謎團,皓首窮經,傾注了無數心血和熱情,期待儘快解開這個困擾後人數百年的歷史之謎。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叫徐作生的上海學者,發現了建文帝出行的歷史遺蹟,並在其後數年出版了專解中外歷史重大懸案的專著,他的名聲大作,當時學界對其研究進行了肯定,大有蓋棺定論之勢。

原來,徐作生幾十年來,一直以濃厚的興趣,持之以恆地對這個重大歷史之謎傾心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認為,建文帝“流亡西南”,過程中受到了姚廣孝的保護,歿於永樂21年,長期隱匿並葬於江蘇吳縣“穹隆山”。

而針鋒相對提出質疑的學者張一鳴,卻大舉反擊,認為姚廣孝不可能是保護人,建文帝死亡時間不準確,從而否定了穹窿山的說法。但他在結論中依然強調,“流亡西南說,暫難否定”。

至此,史學界對朱允炆的生死逐漸形成了統一共識,那就是,他逃出了那場殺戮,但去向成謎。這也成了很多影視劇熱衷於創作他去向的話題。從此,結合史書論述,建文帝地道逃生、出家為僧的認識,逐漸佔據了主流觀點。

新的發現,讓本已接近真相的謎團更顯得撲朔迷離。


然而,隨著上個世紀末年,一項重大的歷史迷團的破解,朱允炆的去向有了新的研究突破,證實朱允炆和朱棣是沒有可能見面的。

這項神奇的研究發現不但證實了朱允炆還活著,而且,對他的皇叔朱棣篡位一直耿耿於懷,至死都沒有釋然。這和大明風華的冰釋前嫌,舉重若輕的處理態度截然相反。

這個說法有什麼根據呢?

原來,在我國貴州流傳了六百年之久的紅崖石刻終於破解了朱允炆逃亡之貴州隱居的事實和經過。

在被稱為“紅崖天書”發現珍貴石刻第一現場的貴州一個偏僻的山村,數百年來流傳著一個“寶藏傳說”。

因為此處地處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過去一直把該處石刻和歷史上,三國諸葛亮大破彝人之地聯繫在一起,卻無人能破解這個謎團。

上世紀末期,來自於上海的一個船廠的高級機械工程師林國恩,利用古文字學,結合圖形的象形會意功能,終於解開了朱允炆的“天書”秘密。

通過“天書”的破解,一個驚天秘密被發現。

其一,建文帝自始至終都想恢復他的皇帝寶座。

林國恩認為,建文帝從天書中表達了“決不投降,報仇雪恨”並抗爭到底的決心。

其二,天書表達了建文帝強烈的復仇意識和無可奈何的複雜矛盾心態。

其三,由於天書的過於晦澀難懂,並沒有真正起到喚起人們跟隨他一起復仇的行動。

這或許是建文皇帝意識到,木已成舟,迴天無力,任何企圖,已經無法改變既成事實的無限悲涼和悽苦落寞孤獨的窮途末路的無奈現實。

其四,字裡行間透露出建文帝,渴望重振山河的嚮往之情。


這就是流傳了數百年、曾經無人能識得破的“天書”。

它完全按照“聖旨”格式書寫,從右→左,採用了大小篆體、楷書,金文等多種字體,結合圖畫形式,落款是一個“鮮明的”“允”字。

它已經被業內專家確定為最接近原始的版本,他從古書中複製出來加以研究。

經過九年多的艱苦努力,最終找到了天書表達的本意。

原來,這是朱允炆找人鐫刻寫在紅崖之上、討伐朱棣的一份“討燕檄文+詔書”。

其內容破解如下:

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討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服燕魔,作階下囚。

允炆御製




有了這些發現,是不是就證明建文皇帝在貴州呢? 遠不止於此!

還有更令人驚奇的發現。


這裡有個村子叫,思京村!

你沒有聽錯,就是思念京城的意思。這裡的人自稱是從南京遷移來的移民後裔。這難道只是巧合嗎?

那麼,還有比這個發現更神奇的,那就是這裡的人們都喜歡跳一種舞蹈,當地人稱為“地戲”。


地戲什麼樣呢?他們插著護背旗,舞動刀劍,你以為是京劇等傳統戲劇?太像了!而專家考證後證實,這是流傳了近六百年,於明朝初年誕生在“南京”的地方戲曲。

難道南京戲曲長了翅膀飛到了貴州?必定事出有因!沒有這麼巧的!

還有嗎?真的還有?!

專家們在附近還發現了一塊大石碑。碑文的描述讓一切疑問懸念終於浮出水面。


就是這塊大石碑,“石破天驚”,在思京村附近被人發現。上面清楚記錄著“皇太孫建文帝避難此間”等若干文字。

這個證據發現,無疑證實了建文皇帝還活著,證實他躲過了宮中大火,那是掩人耳目的煙幕彈。趁著火災,他躲過眾人耳目逃了出來。

至此,林國恩破解的紅崖天書,和石碑、地戲,自以及村落組成了完整的證據鏈,讓建文帝的歸隱出浮出水面。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迄今人們也還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墳墓。如果能找到,其它關於建文帝隱匿之處的學說都可以“壽終正寢”了。

而那塊石碑或許當初就是設立在建文墓前,數百年間被人為移動到了思京村附近。以至於,再也無法找到建文皇帝的真實墓地了。

而自從林國恩的研究成果發佈後,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注和認同。儘管也出現了些許質疑的聲音,但國家權威部門依然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還為此頒發了證書,權威媒體也進行了大篇幅報道。

林國恩的研究表明,建文帝至死都向往著恢復他的江山,重新坐上皇帝寶座。

而且,他並不敢公開號令天下反燕,畢竟,朱棣的東廠西廠耳目眾多,他唯恐逃之不及,所以,處處提防,處處小心。

在他的恥辱逃亡生涯中,無論是江蘇、湖南、四川、福建等多地都成了他逃亡路上的暫居之地,他也成了一路上的匆匆過客。

這也恰恰印證了國內研究的眾多學說都不能最終蓋棺定論的根本原因。

建文帝的歸隱之處,難道另有玄機?


既然,永樂帝在世和建文帝沒有見過面,那是不是說,明朝皇室和建文帝始終沒有建立聯繫呢?

近年來,在大西北的青海省發現的一座“皇家寺廟”卻又隱含著另一個重要信息。

這個寺廟在當地是藏傳佛寺,名叫瞿曇寺。它的建築結構卻是典型的漢式仿造紫禁城而建,有著“高原小故宮”的美譽。



寺廟主殿隆國殿竟然和故宮的太和廟幾乎一模一樣的仿造。




裡面立著一個木牌子,牌子正面用漢藏梵三種字體寫著“皇帝萬萬歲”五個字,背面的落款是明朝宣德年間,並且是幾個署名太監建立。


更奇怪的是,壁畫上,有個年輕的僧人在誦經,不但有隨從,不遠處還有兵將保護。有研究者認為,這個年輕的僧人就是建文帝!但只是猜測,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

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於1427年(宣德二年)修建如此豪華的寺院。

此時,距離建文帝1377年出生,相隔了50年。

距離建文帝1402年失蹤,相隔了 25年,建文帝該有50歲了。

偏偏這時候,朝廷仿造故宮修建皇家寺廟,如果說和建文帝沒有關係,簡直又匪夷所思!

史料記載,明朝13個皇帝有7個皇帝為該寺發放勒令,如此大費周章,其中必有隱情。

或許,這裡真是建文皇帝的最終歸隱之處,但因朱棣篡位,其後世不願張揚,秘而不宣罷了!也有人認為,這裡是為明朝國師而建,即便沒有找到建文帝,裡面那塊牌子還是大主持為感念皇帝的恩德而設。

這是不是暗示,宣德皇帝來過此地呢?各位,壁畫上,年輕的僧人,是建文帝還是宣德帝呢?你怎麼看呢?

總之,建文帝居無定所,永樂大帝終其一生也沒有可能找到建文帝,而建文帝一生的夢想依然是恢復江山,重登皇帝寶座,而他們都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卓爾艾米


題主說的應該是最近熱播的歷史類古裝劇《大明風華》,在該劇中朱棣與“老和尚”朱允炆,在徐濱與孫若薇的協助下於塔中見了一面,同時朱允炆還將傳國玉璽給了朱棣,表示自己現在已是閒雲野鶴不會再同朱棣爭奪皇位,讓其放心。



那麼問題來了,在真正的歷史中,朱棣與朱允炆真的見過面麼?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並取得勝利後,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謎,朱棣終其一生尋找朱允炆始終沒有半點消息。就這點而言,自靖難之役後朱棣與朱允炆沒有見過面。


當然了,肯定會有許多人會問,或許兩人見過面呢?可能朱棣篡改歷史,不讓史官將二人見面的史實記錄下來呢?關於這點,像素是無法反駁的,畢竟我無法控制任何人的想法。但是,我們只要細細加以推敲,關於這點無非只是一種臆想罷了。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適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三丰,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還朝……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根據《明史》記載,胡濙自永樂四年起,便開始尋找朱允炆,而這一走便是十七年。且這期間,胡濙甚至連自己的雙親病逝都不得回家守孝。直到永樂二十一年,胡濙回到京師,朱棣立馬召見了他,並且兩人秘密聊到第二日的凌晨兩點,而這期間他們聊了什麼,無人可知。

但,胡濙在外一十七年從不還朝,甚至守孝都不出現,而這次的突然出現,也就代表胡濙這邊一定是有朱允炆的消息了,而這次與朱棣的談話便是向朱棣傳達消息的。朱允炆借胡濙向表達了無心爭奪皇位的心,又或者彼時的朱允炆已經死了。但,總而言之,朱棣的心在胡濙回來後安定了下來。


所以靖難之役後,我們是可以肯定,朱棣與朱允炆是沒有見過面的。


像素說



根據《太宗實錄》和《明史稿》記載,燕王大軍入城後,建文帝確曾縱火焚宮,並且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跟隨自焚者甚眾。

朱棣看到宮中火起,得知朱允炆自焚,遂命人搶救,但終究只在殘垣斷壁中找到朱允炆的屍骨,燕王不勝悲切,撫屍痛哭,還唸叨大侄子咋就誤會自己了,他只是前來“ 清君側 ”支持工作的。

事後,朱棣以帝禮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然後,坊間流言又起,說建文帝朱允炆已經出逃,自焚只是假象而已。並且佐證如下:

一、朱允炆的主簿被關押審訊了十多年,目的就是查找建文帝的下落;

二、鄭和下西洋就是風聞建文帝流落到南洋去了,所以下西洋宣耀國威是假,尋找建文帝是真;



三、崇禎帝要祭奠建文帝時,根本找不到建文帝墳塋,所以建文帝未死,根本就沒有立墓。

《大明風華》便以此懸案作為引子,寫出了一段曲折的宮廷政變、朱棣重會建文帝的故事。不過,我個人觀點,建文帝應該是死於靖難之役了。

首先,關於疑問建文帝焦屍與本人有形體差距的問題,既然是焦屍,早已萎縮,怎麼可能跟真身一致?


其二、朱棣懷疑朱允炆未死確實有可能,因為朱棣原本得位不正,總是惴惴不安,疑神疑鬼,擔心朱允炆出逃留下隱患。

其三、朱棣本來就是沙場征戰了一輩子不信天不應命的人,從他修撰《永樂大典》,建立武功無數可以看出,他只是一個具有雄韜偉略、閒不下來的人,在這樣的人內心中不會把建文帝這樣的失敗對手作為人生目標,耗費國庫巨資命令鄭和下西洋的。

第四、倘若建文帝流落民間,自古不乏立場不同或者鋌而走險的人,這些人必然利用建文帝的身份多少鬧一點動靜,但是事實是從此之後,建文帝再無音訊,半分波瀾不興,只能說明他確實已經燒死。比如清朝的朱三太子的事情,整整折騰了兩三代人,即便是極盛時期的康熙王朝,民間都時有折騰。即使朱允炆自己心灰意冷不想折騰,也架不住有心之人的裹挾前進。

民間傳說,大多都是陰謀獵奇而已,比如楊玉環被譁變將官勒死於馬槐坡,這是鐵的史實,但是民間傳說硬是把她空降到了日本,你信還是不信?


謝金澎


電視劇《大明風華》,1402年,朱棣成功攻入南京,

朱允炆在最後時刻,找到了爺爺朱元璋留下的寶貝,

一件和尚服和一把剃刀,假裝和尚,從此消失。

在孫若微和朱瞻基的努力下,叔侄二人,

終於得以相見。

只是換了角色;

一個由燕王變成了皇帝;

一個由皇帝變成了和尚。

朱棣想讓朱允炆回來,並許諾朱允炆讓他做太上皇,

朱允炆卻已經不想再回去,還說朱棣只要能造福蒼生,就算對不起他一人,也沒有關係,

為了表示誠意,朱允炆還把傳國玉璽交給了朱棣,朱允炆讓朱棣安心做皇帝,不要再對之前的事情耿耿於懷。

真實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

讓我們來聽聽當年明月先生是怎麼描述的。

在攻入南京後,朱棣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朱允炆的消失。

為解決這個問題,朱棣想出了一個絕佳的計劃,這個計劃分兩個部分:

首先,向外界宣佈,建文帝已經於宮內自焚,並找到了屍體,那意思就所有建文帝的忠臣們,你們就死了這條心吧。改元為永樂。

其次,派人暗中查訪建文帝的下落,具體的查訪工作由兩個人去做,這個人尋訪的路線也不同,分別是本土和海外。這兩個人的名字,一個叫胡濙,另一個叫鄭和。

胡濙

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

胡濙,江蘇常州人,既不是靖難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後,其為人“喜怒不形於色”。當時僅任給事中,沒有任何靠山,可謂人微言輕。在朝中是個不起眼的人物。

但朱棣卻挑中了他,因為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才適合去執行這樣秘密的任務。

無人問津,無人在意,即使出了什麼事也可以聲明此人與已無關,你不去誰去?

永樂五年( 1407),胡濙帶著絕密使命出發了,朱棣照例給了他一個公幹的名義一尋找仙人。 這個名義真是太恰當了,因為仙人本來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但又確實有尋找的價值,一百年找不到也不會有人懷疑。胡濙就此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尋 人。

當然,朱棣和他本人都知道,他要尋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個死人,至少是一個已經被開出死亡證明的人。

這一去,就找了十六年。

在16年後,用了二十一年(1423)的一個深夜,胡濙拜見了朱棣,告訴了朱棣他所知道的一切。

兩人進行長時間的交談。

至於說什麼,當年明月先生推論如下:

胡濙:我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胡淡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我們最終來到了這個謎團的終點,建文帝對胡濙說過些什麼?

“二十年過去了,我也不想再爭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個人繼續活下去。

我相信,這就是最後的答案,因為只有這樣的答案才能平息這場二十多年的紛爭,才能徹底解脫這兩個人的恐懼。

坐在皇位上的那個,解脫的是精神,藏身民間的那個,解脫的是肉體。

我不會再和你爭了,做一個好皇帝吧。

我不會再尋找你了,當一個老百姓,平靜地活下去吧。

《大明風華》雖然改編了兩人相見,但是對於結局,對於兩人彼此的解脫,釋懷,和當年明月先生是一致的。

以上內容來自當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第二卷,萬國來朝。


湯來湯往


歷史的發生,為歷史發聲!

建文帝的下落可謂是明朝最大的疑案。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建文帝見面,純粹是歷史問題經過藝術手法處理,加入了現代人的想法,使電視劇的效果更吸引眼球。

建文帝畫像

歷史上建文帝下落

朱棣大軍攻到南京,讓軍隊駐紮在龍江,可皇宮內起了火災,想必朱棣是萬分著急,皇位是穩坐了,但現在的皇帝、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得找到,不論是死是活。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朱棣派的人沒能找到大活人朱允炆,《明史》中記載在大火中找到了朱允炆和馬皇后的屍首。

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明面上也為了宣揚國威,實際也是為了找到朱允炆的下落;朱棣還派遣毫不起眼的給事中胡濙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明史》

一切在永樂二十一年有了答案。胡濙在外十幾年苦尋朱允炆的下落,忽然在一天夜裡急著要見朱棣,朱棣已睡,聽說是胡濙求見,立刻起身召見,兩人談了許久,最後朱棣“

至是疑始釋”。

胡濙深夜求見朱棣,朱棣二話不說立刻召見,兩人肯定商議的是朱允炆的失蹤之謎,應該還活著,若是已死,也不會談許久。

▲明成祖畫像

朱允炆下落如何

朱允炆的下落不外乎有這麼幾種說法

  1. 《明史·恭閔帝本紀》所載朱允和馬皇后自焚。
  2. 萬曆年間《致身錄》中所說,朱元璋駕崩時留有錦囊,裡面放有僧袍,所以衍生了朱允炆出家一說。
  3. 朱允炆隱居他鄉,下落成謎。

《明史·恭閔帝本紀》中記載了朱允炆在燕軍攻城時連同馬皇后一起自焚,但在《明史·胡濙傳》中又寫到朱棣派胡濙尋找朱允炆下落,兩者相對應,證明向外界透露朱允炆已葬身火海的消息是為了掩人耳目。

致身錄原本是一本筆記小說,正是明朝小說發展的產物,久而久之就傳的有鼻子有眼。另這一說法廣為流傳的是在2009年南京明史專家等人在研究寧德市上金貝古墓時發現,此墓所採用的建造結構和格局凸顯皇家氣派,一些造型和鳳陽明皇陵相似,推斷是朱允炆之墓。福建省博物館召集明史專家、文物鑑定專家,結合多種歷史資料,最後斷定上金貝古墓為滄海珠禪師之墓,而並非朱允炆之墓。

結語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目前來看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歷史的推斷要有可靠的史料作為依據,只能隨著更多的文物被髮掘才能得出最終的結論。


歷史的發生


朱棣經過多年尋找,終於找到了建文,倆人還見面了,朱棣終於了結了多年的心願,在大家都以為朱棣要殺了建文的時候,朱棣說了一句話:“建文已死,死在我攻進應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須再殺一個僧人?”這是電視劇《大明風華》裡的一個片段,在劇中朱棣和建文見面了,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建文並沒確切的依據,只能憑藉已有的史料來猜測。



據記載: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明史》

這句話也可以說明建文帝確實失蹤,史料中很多記載也能說明朱棣後來也在多方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很多人認為,朱棣根本沒有必要再尋找建文帝,自己已經穩坐龍椅,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還怕他一個小小的建文不成?其實到底為什麼只有朱棣一人才知道,朱棣得位不正,內心一直有愧疚感,這是他心中永遠解不開的疙瘩,為此朱棣經常做噩夢,夢到自己的父親和母親。所以為了解開自己的心結,讓自己安心,朱棣一定要找到建文,和他好好聊一聊,這樣內心才能寬慰。



朱棣尋找建文動用了很多力量,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種,鄭和下西洋表面任務是宣揚大明國威,暗地裡朱棣還給他下了命令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因為他聽說建文逃到了國外。除了鄭和,還有一個途徑是胡濙,胡濙是朱棣專門派去查找建文下落的,但是也並不是光明正大的,而是以尋找仙人為由頭。畢竟大張旗鼓的尋找只會驚動建文餘黨和他本人,這樣只會更難尋找,歷史上也對次有所記載:

“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明史》



關於建文做了和尚這個說法也是有依據的,畢竟無風不起浪。2008年,在福建寧德市發現了一處明代的古墓,墓裡有龍形的雕塑和紋路,以此斷定這絕對不是尋常人家的墓。而在墓穴的附近就有一個寺廟——支提寺,這個寺裡一直保留著一件繡有龍紋的袈裟,根據這些,人們斷定該墓就是建文的。因為普通人家是根本不可能用龍紋裝飾,只有皇家人才有資格。

而且從這裡也能推斷出朱棣確實是見了建文。因為如果建文為了掩人耳目他的身份只能是一個普通的和尚,怎麼還能擁有繡龍紋的袈裟,而且還有這樣規格的墓穴呢?所以說一定是朱棣見了建文之後對他有所照料,所以建文死後才能有這樣的墓穴。



雖然這些只是猜測,史料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也並不是沒有根據的。畢竟朱棣動用了這麼多力量在尋找建文,明朝的錦衣衛也不是吃素的,像建文這樣身份特殊的人,也並不是很難找。

所以朱棣和建文見面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此時局勢已定,建文也翻不出什麼大浪,朱棣還做他的皇帝,建文還做他的和尚,誰也不干擾誰,朱棣的心結也被解開了,建文也能夠善終,或許是最好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