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代风华》朱棣与建文居然见面了,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

孙仁文


建文必须是死了的,夺来的皇位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朱棣再是个好皇帝都不如正统,杀再多的建文派系不如杀建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除非建文逃出大明势力,就是天涯海角朱棣也要杀了他,再有一个可能就是找到了建文,碍于悠悠众口不好杀,找人监视致死,换作任何一个人站在朱棣的角度上就只有这两种可能。

成王败寇,建文帝明正言顺的天子,又不是昏君,对朱棣也仁慈,可就因为一念之仁,结果皇位丢了,也害了自己和身边人的性命,朱棣篡位弑侄违背天理伦常又如何?并不妨碍他接受百官朝拜万民敬仰,哪怕史书对他篡位的事有微词又如何?后世对他依然是褒大于貶,所以那些所谓名节、名声都是迂腐的书生之气。

两种可能性,一是攻入皇宫后建文帝真找不到了,这样的话必须得找,否则的话哪天洪武大帝亲点的建文帝突然冒出来的话会很影响局面啊;另一种就是答主说的建文帝被杀,但总不能说建文帝在我清君侧的时候顺便也不小心被杀了,弑君之名担不起啊,只能说找不到了,然后装装样子去找啊,皇帝我就不客气先当了,毕竟我也是老朱家名声在外的亲儿子啊,这皇帝我当了也是妥妥的没毛病。

其实当朱棣政权稳定后,对于建文帝的生死其实都不重要了,找到了建文,只是更容易受到他的监控,这样更安全一些,他也知道建文帝已经没有能力和他争天下,杀他又何必?毕竟血浓于水啊!而且是他夺了人家的江山,本身心亏!事情如果真是朱棣将朱允炆偷偷监禁或者杀害,只需要留下他有利的相关遗物作为备用证明,你想造假,可以,你有朱棣这位杀害或藏匿朱允炆的真凶掌握的材料多么?如果说有人像刘备这样传咯三四百年的老百姓也能冒充皇叔,进而造反,那天下有所谓的正统资格造反的人就多了!如果这样的造反还能成功,不是朱允炆之流的成功,而是当政者昏庸无能的鲜明体现!

见面逻辑解释不通,应该没有见面。胡濙是寻找建文帝十几年后才回来与朱棣复命的,期间郑和六下西洋,也是密寻建文帝,弘扬大明国威,认可朱棣大统的合法性。胡濙复命后朱棣半个月后就去世了,如朱棣与朱允文见过面,那胡濙不会寻了14年之久,这都是有正史记载的。当时虽然只记录了胡濙与朱棣见面了,但却没记录说了什么,但应该是找到了建文帝(并且建文帝已明确表达了不想再次称帝),因为1.胡濙当时已经帮朱棣找了几十年都没有回来,一是够忠心,二也是因为这是当时胡濙职位低,朱棣叫给他的任务算是很重要的了,如果没找到就回来了,可能职场和家庭都会受威胁。2.(这条不算太明确)朱棣在和胡濙夜谈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有可能是人一老心事也没了,毕竟没人给他争了嘛。

其实分析建文死没死很简单。建文还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啊。从对于敢重用旧臣也能看出来啊。太过强势而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南无顺臣没有一个敢去保驾。就这么一个建文,那舍得江山拱手垂让,哪舍得受制于人。至于当了和尚?练了三本经书就能不忍杀生?拜过几尊佛陀就能形神皆空?倒是可能密见燕王,谋定后动。倒是燕王阎王,青山无路。

在靖难之中,建文帝无论是谁亲手杀的,朱棣都无法交代,因为他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建文帝失踪,让他人间蒸发,既然建文帝没死,只是失踪了,那我这个叔叔就不会背上谋反的罪名,失踪了,就找呗,找他一百几十年,为什么要到西洋南洋找啊?就是表明一个姿态,告诉全天下,建文帝根本不在国内,他跑到国外去了,你们国内那帮想打着建文帝旗号闹事的人,别想着复辟了,我亲爱的侄儿在海外呢,凡是国内打着建文帝旗号复辟的,都是假货,假货。


历史深度揭秘


朱棣见到朱允炆,好像不止一部电视剧上这么演过。

我早年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朱允炆最后修成了绝世高手,有一次朱棣登基坐殿时,绝世高手朱允炆来了,这时候他是个和尚打扮。

明朝的和尚都是逆天的存在,朱元璋是个连吃饭都费劲的穷和尚,他一手推翻了强大的元朝。

黑衣姚广孝,是个心子和他的衣服一样黑的和尚,鼓动朱棣靖难,杀得人头滚滚,帮助朱棣逆天改命,坐上了南京的龙椅。

姚广孝人如其姓,很妖。



朱允炆也变成了和尚,他穿上他爷爷穿过的僧袍后,开始心无旁骛的修炼,终于成为冠绝天下的高手,他一步一步走上金銮殿时,啥锦衣卫,东西厂都是韭菜,只有被割的命,弱爆了。

他缓缓走到那个本应属于他的龙椅前,凝视着龙椅上已逐渐苍老的四叔,这时候四叔在他眼里就是死叔。

他伸出一指,这根手指上凝聚着他这些年的愤怒,这根手指上有他多年积郁的委屈,他知道只要自己劲力一吐,朱棣头上就会多一个圆润的洞,脑浆会从这个洞中孜孜不绝的涌出,不管朱棣此前如何不可一世,都注定是个死人。

朱允炆也知道自己这一指下去,自己这辈子就再也没有兴趣吃豆腐脑了。

为了今后几十年他能继续体会吃豆腐脑的快乐,这一指他终究没有插进去,饶了朱棣一命。

他放过朱棣的理由和无名放过秦始皇的理由一样,你是个好皇帝,我不会为了自己一人的好恶而伤害你。



看这些人磨磨唧唧要杀不杀,有时觉得很傻,我看007电影,一个美女对邦德说,你不会杀我的。

那个美女性感妖娆,照着我们国产剧的尿性,她一定能活到剧终,但是邦德二话没说,抬手一枪,美女头上多了一个圆润的洞,此后邦德再没吃过豆腐脑。

甜的,咸的都不吃。

看了这部电影我忍不住为邦大哥点赞,太爷们了。

最近看新闻,川建国同志也是一个合格狠人,看你不爽我就干,管他日后洪水滔天,我先痛快痛快再说。

电视剧中朱允炆见了朱棣,能杀不杀的剧情都是编的。

现实中如果朱允炆见到朱棣,并且有机会杀他,绝对会一刀扎死他,不会有二话,朱允炆都恨疯了朱棣了。



同理,朱棣如果有机会见到朱允炆,也不会有啥二话,杀了再说。

朱家爷们就有这么个优点,杀起人来,绝不眨眼。

乾隆皇帝对大才子纪晓岚流放而舍不得杀,朱棣对方孝孺对解缙,都是说杀就杀,绝对不怜惜。

所以如果建文帝能站到他的面前,朱棣绝不会让他再站着出去,权力场上,死人才是最安全的。

尤其是建文帝这种能呼风唤雨影响朝廷大局的人的人,活着,必须死,不死不活必须知道确切死了的消息。

朱棣让郑和下西洋,很大原因就是去查建文帝是否跑到南洋或者海外去了,他统治的国土内都翻遍了,国土外呢,也要找,确保不会有一点星星之火,威胁自己好不容易夺下的江山。

西洋下了数次,没有一点建文的消息,他也就放心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大约建文真的死了吧。

所以建文帝见朱棣这事儿,现实中是不会发生的。



在朱棣的梦里也许他梦见最多的就是自己这位大侄子。

梦中的朱允炆是什么样子,大约只有朱棣自己知道,但是那些梦,一定都是噩梦吧。




薛白袍


《大明风华》中,朱棣与建文帝见面了,这事其实很靠谱。

当然无论正史野史都是无法记录这一幕的,因为它回避不了一个实质性问题,那就是见面后,朱棣和建文当如何自处?


《大明风华》其实按照几个已经被很多人都认为合理的逻辑来叙事铺排的。那就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目的就是为了找建文;建文帝就在福建,而且甚至还有一个专门和朱棣对抗的地下组织联络处。还有就是姚广孝知前知后,知道建文的下落,甚至知道朱瞻基的命运。

但是有一个很幼稚的逻辑,既然连锦衣卫都知道建文帝在福建,朱棣又何必让郑和六下西洋?


其实剧中这些逻辑都是我们现代人对建文下落的探寻结果,以及对朱棣寻找建文的猜想。

总体逻辑基本符合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的逻辑。由于《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在一个深夜,胡濙不远千里赶回求见朱棣,朱棣原本已经睡下了,但听见胡濙回来了,立马召见,谈了很久。因此必然是建文的下落有了了结。


但究竟是个什么结果,《明实录》并没有给我们答案。

但是到了2008年,历史再次给出了最接近可能的答案,那就是建文帝在福建,并且是以僧人的身份离开的人世。

2008年,在福建宁德金涵乡发现了一处后经鉴定为明初的一处古墓,墓中竟然发现了有象征皇室的龙头和纹饰,与明皇陵纹饰极为相似。疑似明皇陵出现在福建深山,这是相当不寻常的事情。


更有价值的是在古墓舍利塔碑上,刻着的“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这几个字非常有内涵。“圆明大师”的意思是“明朝创始人”,也就是暗指朱元璋,朱元璋的“第三代”,暗指建文;“沧海珠”指天下唯一正宗,这同样指向建文。

而这碑最有可能是谁立的呢?“御赐”又说明了很多问题。


朱棣或许真的和建文见过面,即便没见过面,也通过其他人沟通谈判以后达成了共识。

那就是朱棣继续当他的皇帝,建文继续当他的和尚,并且不对外透露自己还活着的信息。而暗中实际上受到朱棣的照顾,毕竟还是一家人的么。


炒米视角


在《大明风华》第17集,朱棣见到了当和尚的朱允炆,众人都担心他会下杀心,但最终他说了一句话:

“建文已死,死在我攻进应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须再杀一个僧人?”

朱棣这句话跟明史中的记载是一致的: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在很多影视剧中,建文帝的梗被借用得不少,比如《穿越时空的爱恋》,朱允炆甚至都穿越到现代了。

而《大明风华》中朱棣和建文帝见面,看似不太可能,但我们也无法证实没有发生过。既然无法证实,那就可以推测或者猜想,毕竟很多历史的谜团至今无法解开,除非有重大的考古发现,

在我看来,朱棣占领南京城之时,建文帝很有可能是逃走了。当时皇宫是着了大火,有可能烧死了建文帝,但由于当时没有什么DNA之类的技术,烧焦的尸体就无法分辨了,所以谁也无法判定事实。所以朱棣才对此很是怀疑,多次派人明察暗访,目的就是查明实情。

史料记载: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

如果建文帝还活着,那么是很有可能被找到的,皇帝富有四海,可以调动国家一切资源。加上各种暗地的特务机构,他们很擅于找人,况且建文帝不是普通人,比较容易被人发现或者察觉。

考古发现建文帝古墓

据说,建文帝得知叔叔朱棣攻入南京城,便打开朱元璋给他的保命香囊,从地道逃出了皇城,且朱元璋还准备了僧衣,让建文帝化妆改扮来掩人耳目。后世传说建文帝是跑到寺庙做了和尚,这也符合建文帝的性格和做派。

在福建宁德市上金坝村,有一处数百年的古墓,据考察,这座陵墓的确是明代的,陵墓有龙形雕塑和龙形纹路。在明代,这龙可是圣洁的象征,是皇家专用,平民百姓一般家庭绝不敢用如此纹路花样。

在墓穴附近,有一座寺庙名为支提寺,寺中长久保留这一件明代袈裟,袈裟上印有九条龙的图案,这些明显是皇家象征。这又印证了建文帝之后在寺庙落发为僧的传闻,而陵墓的墓碑上没有写墓主人的姓名,这是比较罕见的,可能源自保密的需要,毕竟当时朱棣还在全国搜寻建文帝的踪迹。

多处证据表明,此处墓穴很有可能是建文帝的墓,间接证明了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隐居在寺庙中,存活了下来。

朱棣派人暗地搜寻建文帝下落

朱棣精明绝伦,且善于权谋,很少有人能骗得了他。朱棣曾派人两路寻找建文帝下落,一路是郑和,打着友好邦交的旗帜飘扬海外,实际上是寻找建文帝下落,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国外,这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我们也不排除朱棣派出其他人等寻找,毕竟皇帝权力极大,哪怕是暗中寻找,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许在攻破京城之时,朱棣得到了确切证据,证明建文帝确实逃跑了。朱棣攻克京城之后,首先派人围住了皇城,想来建文帝想要从皇城直接出城相当困难。

史料记载:

“乃逊国之期,以壬午六月十三日,建文独从地道,余臣悉出水关,痛哭仆地者五十余人,自矢从亡者二十二士。”

或许朱棣找到了建文帝出逃的地道,这隐藏的暗道应很容易被人发现。另外朱棣还严刑拷问那些建文帝仆从,不排除有人经受不住严刑,透露了事情。如果找人找不到,那证明其逃走的痕迹肯定会有,一个人不可能平白消失,想来朱棣心里必定清楚实情,只是事关重大,必定不会对外言讲。

为了保密,朱棣安排了另一路,官员胡濙专门查找建文帝下落,官方的命令是要求胡濙去寻找张真人,也就是找寻仙人。这在古代也不算什么稀奇,找到找不到仙人并不重要,掩人耳目是足够了。

史料记载:

“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这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茫茫人海中就找那么一个人,可能有大致的方向,就算能确定个省级目标,找到也是极其困难的。在永乐年间,大明的人口应在大几千万之多,找一个人犹如海底捞针。

胡濙是朱棣极其信任的人之一,也是六朝老臣,做事谨慎周全,让胡濙做这种调查走访最为合适。不过胡濙带着多少人,还是他孤身前往,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保密,胡濙不能随便还朝,除非有特殊情况,就连母亲去世都不准回来,也可见这任务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有另一种可能,排除找建文帝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也许是朱棣告诉了胡濙一些秘密,当天皇宫着火,建文帝或死或逃,必定只有少数人知晓。

这种涉及政治的最高机密可能只有胡濙被告知,比如建文帝的逃走所带的物品,建文帝逃走的大概路线,或者建文帝逃走后的动机,这些事情如果被曝光,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身负要责的胡濙,知道了一些秘密,这也是不允许他随便还朝的原因之一。从永乐五年起,胡濙才被安排如此机密任务,源自此时朱棣的权位才得以稳定。

胡濙总共大概搜寻了14年,在我看来,他是有目标有计划地搜寻的,按照朱棣的秉性,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

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突然还朝,此时朱棣还在宣府督战,胡濙到达营帐之时,朱棣已经睡了。吵醒睡梦中的皇帝,这罪过可大可小,如果不是极为重要的情报,朱棣不会连夜起来。

史料记载:

“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面见朱棣后,说了很久,推论来看,胡濙应当是找到建文帝下落了,或许他见到了建文帝,甚至说过话。如果是仅仅得知建文帝已经去世,或者得知建文帝下落,不应当交谈这么长时间。

在得知建文帝消息后,朱棣终于释怀了,朱棣靖难篡位天下皆知,得位不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文帝找不到了。刚刚继位的朱棣最怕的是他人抢他的江山,而威胁最大的就是建文帝,如果建文帝在他处振臂一呼,那么响应者必定会有,这将成为朱棣的大麻烦。

所以朱棣一直心中不安,如果不能确定建文帝是死是活,他是不会安心的。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得知了建文帝消息,而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就去世了,从此也可以推论建文帝的事是他心头的结节。

有些人可以带着压力、疑惑一直活下去,因为这可能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而一旦疑惑得以解决,可能这个人就会因情绪剧烈变化影响身体状况。仅仅一年后朱棣就去世,这是不是跟建文帝的消息有所关联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

或许只有考古能发现更多的证据,才能揭开这段历史迷雾,而不论事实怎样,也不会影响朱棣对整个国家的旷世功勋。或许朱允炆看到了朱棣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或许他自愧不如,或许他甘愿就此安于现状。


杨角风发作


永乐帝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没有见面?众多考证数据迹象显示,绝没有可能!


这有什么依据吗?

有!

谁能想到,大西南深处的一座悬崖绝壁之上,刻着像画不像画,像字不像字的“外星文字”,几百年来无人能解,当地人纷纷传说和埋藏的宝藏有关,而一个材料工程师用了十年时间,发现了其中的奥妙,竟然深藏着明朝皇帝的一段爱恨情仇。

真相让人唏嘘不已!

事实上,后世学者反复研究后,发现了建文帝多个藏身之处,已经粗略地形成了他的出亡大致路线图,就是:

南京—→湖南—→福建—→四川—→贵州-→青海。

隐匿藏身地指向→贵州, 而最终归隐处却是,青海“皇家寺院”。

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的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地穷追不舍,乐此不疲,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并且形成了多个接近真相的版本。

而这些学说综合起来,却都越来越多地指向一个事实,建文帝活着,却是在东躲西藏的逃亡生涯中度过了一生。

那么,是不是可以确定,朱棣就没找着建文帝,而建文帝却无奈地活着呢?

事实上,能确定结果的却是在多年以后,在贵州大山深处的历史难题之谜被破解后,这些困扰人们五百多年的秘密才有了更清晰地解释。

建文帝狡兔三窟,和永乐皇帝捉迷藏?


《大明风华》虽然安排了朱棣与朱允炆的会面情节,但不能不说,这是编剧按照剧情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合理的艺术创作,作为影视剧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影视的艺术加工等创作行为和历史划上等号,那就不对了。

根据明史记载,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死于宫中大火。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史学界的认同。

近年来,更多的证据却指向一个事实,他还活着。

活着,有无数证据,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他如何活着?在哪里活着?

种种迹象表明,即便建文帝的确活着,可他依然处于隐居状态,从来没有公开身份,这才是造成后世对其隐匿身份有了各种猜测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随着对建文帝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各地不断有新的证据发现,对他的隐居生活有了更多的说法。虽然有了更多的证据都指向支持“和尚说”,但他究竟隐居于何处,成了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

目前,关于建文帝的隐身之处,有多个版本。

一是湖南说,二是福建说,三是江苏说,四是贵州说, 五是四川说,六是青海说。

这些版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建文帝在多地短期逗留,名为“避难”,实则担心行踪暴露。一旦有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而为了防止被朝廷发现行踪,甚至使用冒牌的建文帝瞒天过海,这就让他所途径各地虽留下了不少蛛丝马迹,却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真假莫辨。

为什么找不着?建文帝藏身之处太隐秘?


建文帝既然活着,为什么得不到史书的相关明确记载呢?

又为什么没有确凿的藏身之处的相关记载呢?

他究竟藏身何处?

历史记载,假冒建文帝的情况时有发生,永乐帝却很难找到可靠的线索!那些所谓的蛛丝马迹都变成了无数个诱饵和烟雾弹,让人一头雾水,不知建文帝所踪。

他究竟藏身何处?

答案,答案,哪里寻找?

一代代学者,为解开这个历史谜团,皓首穷经,倾注了无数心血和热情,期待尽快解开这个困扰后人数百年的历史之谜。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叫徐作生的上海学者,发现了建文帝出行的历史遗迹,并在其后数年出版了专解中外历史重大悬案的专著,他的名声大作,当时学界对其研究进行了肯定,大有盖棺定论之势。

原来,徐作生几十年来,一直以浓厚的兴趣,持之以恒地对这个重大历史之谜倾心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认为,建文帝“流亡西南”,过程中受到了姚广孝的保护,殁于永乐21年,长期隐匿并葬于江苏吴县“穹隆山”。

而针锋相对提出质疑的学者张一鸣,却大举反击,认为姚广孝不可能是保护人,建文帝死亡时间不准确,从而否定了穹窿山的说法。但他在结论中依然强调,“流亡西南说,暂难否定”。

至此,史学界对朱允炆的生死逐渐形成了统一共识,那就是,他逃出了那场杀戮,但去向成谜。这也成了很多影视剧热衷于创作他去向的话题。从此,结合史书论述,建文帝地道逃生、出家为僧的认识,逐渐占据了主流观点。

新的发现,让本已接近真相的谜团更显得扑朔迷离。


然而,随着上个世纪末年,一项重大的历史迷团的破解,朱允炆的去向有了新的研究突破,证实朱允炆和朱棣是没有可能见面的。

这项神奇的研究发现不但证实了朱允炆还活着,而且,对他的皇叔朱棣篡位一直耿耿于怀,至死都没有释然。这和大明风华的冰释前嫌,举重若轻的处理态度截然相反。

这个说法有什么根据呢?

原来,在我国贵州流传了六百年之久的红崖石刻终于破解了朱允炆逃亡之贵州隐居的事实和经过。

在被称为“红崖天书”发现珍贵石刻第一现场的贵州一个偏僻的山村,数百年来流传着一个“宝藏传说”。

因为此处地处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过去一直把该处石刻和历史上,三国诸葛亮大破彝人之地联系在一起,却无人能破解这个谜团。

上世纪末期,来自于上海的一个船厂的高级机械工程师林国恩,利用古文字学,结合图形的象形会意功能,终于解开了朱允炆的“天书”秘密。

通过“天书”的破解,一个惊天秘密被发现。

其一,建文帝自始至终都想恢复他的皇帝宝座。

林国恩认为,建文帝从天书中表达了“决不投降,报仇雪恨”并抗争到底的决心。

其二,天书表达了建文帝强烈的复仇意识和无可奈何的复杂矛盾心态。

其三,由于天书的过于晦涩难懂,并没有真正起到唤起人们跟随他一起复仇的行动。

这或许是建文皇帝意识到,木已成舟,回天无力,任何企图,已经无法改变既成事实的无限悲凉和凄苦落寞孤独的穷途末路的无奈现实。

其四,字里行间透露出建文帝,渴望重振山河的向往之情。


这就是流传了数百年、曾经无人能识得破的“天书”。

它完全按照“圣旨”格式书写,从右→左,采用了大小篆体、楷书,金文等多种字体,结合图画形式,落款是一个“鲜明的”“允”字。

它已经被业内专家确定为最接近原始的版本,他从古书中复制出来加以研究。

经过九年多的艰苦努力,最终找到了天书表达的本意。

原来,这是朱允炆找人镌刻写在红崖之上、讨伐朱棣的一份“讨燕檄文+诏书”。

其内容破解如下:

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讨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服燕魔,作阶下囚。

允炆御制




有了这些发现,是不是就证明建文皇帝在贵州呢? 远不止于此!

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发现。


这里有个村子叫,思京村!

你没有听错,就是思念京城的意思。这里的人自称是从南京迁移来的移民后裔。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那么,还有比这个发现更神奇的,那就是这里的人们都喜欢跳一种舞蹈,当地人称为“地戏”。


地戏什么样呢?他们插着护背旗,舞动刀剑,你以为是京剧等传统戏剧?太像了!而专家考证后证实,这是流传了近六百年,于明朝初年诞生在“南京”的地方戏曲。

难道南京戏曲长了翅膀飞到了贵州?必定事出有因!没有这么巧的!

还有吗?真的还有?!

专家们在附近还发现了一块大石碑。碑文的描述让一切疑问悬念终于浮出水面。


就是这块大石碑,“石破天惊”,在思京村附近被人发现。上面清楚记录着“皇太孙建文帝避难此间”等若干文字。

这个证据发现,无疑证实了建文皇帝还活着,证实他躲过了宫中大火,那是掩人耳目的烟幕弹。趁着火灾,他躲过众人耳目逃了出来。

至此,林国恩破解的红崖天书,和石碑、地戏,自以及村落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让建文帝的归隐出浮出水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人们也还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坟墓。如果能找到,其它关于建文帝隐匿之处的学说都可以“寿终正寝”了。

而那块石碑或许当初就是设立在建文墓前,数百年间被人为移动到了思京村附近。以至于,再也无法找到建文皇帝的真实墓地了。

而自从林国恩的研究成果发布后,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和认同。尽管也出现了些许质疑的声音,但国家权威部门依然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还为此颁发了证书,权威媒体也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林国恩的研究表明,建文帝至死都向往着恢复他的江山,重新坐上皇帝宝座。

而且,他并不敢公开号令天下反燕,毕竟,朱棣的东厂西厂耳目众多,他唯恐逃之不及,所以,处处提防,处处小心。

在他的耻辱逃亡生涯中,无论是江苏、湖南、四川、福建等多地都成了他逃亡路上的暂居之地,他也成了一路上的匆匆过客。

这也恰恰印证了国内研究的众多学说都不能最终盖棺定论的根本原因。

建文帝的归隐之处,难道另有玄机?


既然,永乐帝在世和建文帝没有见过面,那是不是说,明朝皇室和建文帝始终没有建立联系呢?

近年来,在大西北的青海省发现的一座“皇家寺庙”却又隐含着另一个重要信息。

这个寺庙在当地是藏传佛寺,名叫瞿昙寺。它的建筑结构却是典型的汉式仿造紫禁城而建,有着“高原小故宫”的美誉。



寺庙主殿隆国殿竟然和故宫的太和庙几乎一模一样的仿造。




里面立着一个木牌子,牌子正面用汉藏梵三种字体写着“皇帝万万岁”五个字,背面的落款是明朝宣德年间,并且是几个署名太监建立。


更奇怪的是,壁画上,有个年轻的僧人在诵经,不但有随从,不远处还有兵将保护。有研究者认为,这个年轻的僧人就是建文帝!但只是猜测,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于1427年(宣德二年)修建如此豪华的寺院。

此时,距离建文帝1377年出生,相隔了50年。

距离建文帝1402年失踪,相隔了 25年,建文帝该有50岁了。

偏偏这时候,朝廷仿造故宫修建皇家寺庙,如果说和建文帝没有关系,简直又匪夷所思!

史料记载,明朝13个皇帝有7个皇帝为该寺发放勒令,如此大费周章,其中必有隐情。

或许,这里真是建文皇帝的最终归隐之处,但因朱棣篡位,其后世不愿张扬,秘而不宣罢了!也有人认为,这里是为明朝国师而建,即便没有找到建文帝,里面那块牌子还是大主持为感念皇帝的恩德而设。

这是不是暗示,宣德皇帝来过此地呢?各位,壁画上,年轻的僧人,是建文帝还是宣德帝呢?你怎么看呢?

总之,建文帝居无定所,永乐大帝终其一生也没有可能找到建文帝,而建文帝一生的梦想依然是恢复江山,重登皇帝宝座,而他们都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卓尔艾米


题主说的应该是最近热播的历史类古装剧《大明风华》,在该剧中朱棣与“老和尚”朱允炆,在徐滨与孙若薇的协助下于塔中见了一面,同时朱允炆还将传国玉玺给了朱棣,表示自己现在已是闲云野鹤不会再同朱棣争夺皇位,让其放心。



那么问题来了,在真正的历史中,朱棣与朱允炆真的见过面么?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取得胜利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谜,朱棣终其一生寻找朱允炆始终没有半点消息。就这点而言,自靖难之役后朱棣与朱允炆没有见过面。


当然了,肯定会有许多人会问,或许两人见过面呢?可能朱棣篡改历史,不让史官将二人见面的史实记录下来呢?关于这点,像素是无法反驳的,毕竟我无法控制任何人的想法。但是,我们只要细细加以推敲,关于这点无非只是一种臆想罢了。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适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三丰,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根据《明史》记载,胡濙自永乐四年起,便开始寻找朱允炆,而这一走便是十七年。且这期间,胡濙甚至连自己的双亲病逝都不得回家守孝。直到永乐二十一年,胡濙回到京师,朱棣立马召见了他,并且两人秘密聊到第二日的凌晨两点,而这期间他们聊了什么,无人可知。

但,胡濙在外一十七年从不还朝,甚至守孝都不出现,而这次的突然出现,也就代表胡濙这边一定是有朱允炆的消息了,而这次与朱棣的谈话便是向朱棣传达消息的。朱允炆借胡濙向表达了无心争夺皇位的心,又或者彼时的朱允炆已经死了。但,总而言之,朱棣的心在胡濙回来后安定了下来。


所以靖难之役后,我们是可以肯定,朱棣与朱允炆是没有见过面的。


像素说



根据《太宗实录》和《明史稿》记载,燕王大军入城后,建文帝确曾纵火焚宫,并且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跟随自焚者甚众。

朱棣看到宫中火起,得知朱允炆自焚,遂命人抢救,但终究只在残垣断壁中找到朱允炆的尸骨,燕王不胜悲切,抚尸痛哭,还念叨大侄子咋就误会自己了,他只是前来“ 清君侧 ”支持工作的。

事后,朱棣以帝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然后,坊间流言又起,说建文帝朱允炆已经出逃,自焚只是假象而已。并且佐证如下:

一、朱允炆的主簿被关押审讯了十多年,目的就是查找建文帝的下落;

二、郑和下西洋就是风闻建文帝流落到南洋去了,所以下西洋宣耀国威是假,寻找建文帝是真;



三、崇祯帝要祭奠建文帝时,根本找不到建文帝坟茔,所以建文帝未死,根本就没有立墓。

《大明风华》便以此悬案作为引子,写出了一段曲折的宫廷政变、朱棣重会建文帝的故事。不过,我个人观点,建文帝应该是死于靖难之役了。

首先,关于疑问建文帝焦尸与本人有形体差距的问题,既然是焦尸,早已萎缩,怎么可能跟真身一致?


其二、朱棣怀疑朱允炆未死确实有可能,因为朱棣原本得位不正,总是惴惴不安,疑神疑鬼,担心朱允炆出逃留下隐患。

其三、朱棣本来就是沙场征战了一辈子不信天不应命的人,从他修撰《永乐大典》,建立武功无数可以看出,他只是一个具有雄韬伟略、闲不下来的人,在这样的人内心中不会把建文帝这样的失败对手作为人生目标,耗费国库巨资命令郑和下西洋的。

第四、倘若建文帝流落民间,自古不乏立场不同或者铤而走险的人,这些人必然利用建文帝的身份多少闹一点动静,但是事实是从此之后,建文帝再无音讯,半分波澜不兴,只能说明他确实已经烧死。比如清朝的朱三太子的事情,整整折腾了两三代人,即便是极盛时期的康熙王朝,民间都时有折腾。即使朱允炆自己心灰意冷不想折腾,也架不住有心之人的裹挟前进。

民间传说,大多都是阴谋猎奇而已,比如杨玉环被哗变将官勒死于马槐坡,这是铁的史实,但是民间传说硬是把她空降到了日本,你信还是不信?


谢金澎


电视剧《大明风华》,1402年,朱棣成功攻入南京,

朱允炆在最后时刻,找到了爷爷朱元璋留下的宝贝,

一件和尚服和一把剃刀,假装和尚,从此消失。

在孙若微和朱瞻基的努力下,叔侄二人,

终于得以相见。

只是换了角色;

一个由燕王变成了皇帝;

一个由皇帝变成了和尚。

朱棣想让朱允炆回来,并许诺朱允炆让他做太上皇,

朱允炆却已经不想再回去,还说朱棣只要能造福苍生,就算对不起他一人,也没有关系,

为了表示诚意,朱允炆还把传国玉玺交给了朱棣,朱允炆让朱棣安心做皇帝,不要再对之前的事情耿耿于怀。

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

让我们来听听当年明月先生是怎么描述的。

在攻入南京后,朱棣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朱允炆的消失。

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棣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个部分:

首先,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宫内自焚,并找到了尸体,那意思就所有建文帝的忠臣们,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改元为永乐。

其次,派人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具体的查访工作由两个人去做,这个人寻访的路线也不同,分别是本土和海外。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胡濙,另一个叫郑和。

胡濙

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

胡濙,江苏常州人,既不是靖难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后,其为人“喜怒不形于色”。当时仅任给事中,没有任何靠山,可谓人微言轻。在朝中是个不起眼的人物。

但朱棣却挑中了他,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才适合去执行这样秘密的任务。

无人问津,无人在意,即使出了什么事也可以声明此人与已无关,你不去谁去?

永乐五年( 1407),胡濙带着绝密使命出发了,朱棣照例给了他一个公干的名义一寻找仙人。 这个名义真是太恰当了,因为仙人本来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但又确实有寻找的价值,一百年找不到也不会有人怀疑。胡濙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寻 人。

当然,朱棣和他本人都知道,他要寻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个死人,至少是一个已经被开出死亡证明的人。

这一去,就找了十六年。

在16年后,用了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胡濙拜见了朱棣,告诉了朱棣他所知道的一切。

两人进行长时间的交谈。

至于说什么,当年明月先生推论如下:

胡濙:我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胡淡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交谈过。

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建文帝对胡濙说过些什么?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相信,这就是最后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的答案才能平息这场二十多年的纷争,才能彻底解脱这两个人的恐惧。

坐在皇位上的那个,解脱的是精神,藏身民间的那个,解脱的是肉体。

我不会再和你争了,做一个好皇帝吧。

我不会再寻找你了,当一个老百姓,平静地活下去吧。

《大明风华》虽然改编了两人相见,但是对于结局,对于两人彼此的解脱,释怀,和当年明月先生是一致的。

以上内容来自当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第二卷,万国来朝。


汤来汤往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建文帝的下落可谓是明朝最大的疑案。

《大明风华》中朱棣与建文帝见面,纯粹是历史问题经过艺术手法处理,加入了现代人的想法,使电视剧的效果更吸引眼球。

建文帝画像

历史上建文帝下落

朱棣大军攻到南京,让军队驻扎在龙江,可皇宫内起了火灾,想必朱棣是万分着急,皇位是稳坐了,但现在的皇帝、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得找到,不论是死是活。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朱棣派的人没能找到大活人朱允炆,《明史》中记载在大火中找到了朱允炆和马皇后的尸首。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明面上也为了宣扬国威,实际也是为了找到朱允炆的下落;朱棣还派遣毫不起眼的给事中胡濙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明史》

一切在永乐二十一年有了答案。胡濙在外十几年苦寻朱允炆的下落,忽然在一天夜里急着要见朱棣,朱棣已睡,听说是胡濙求见,立刻起身召见,两人谈了许久,最后朱棣“

至是疑始释”。

胡濙深夜求见朱棣,朱棣二话不说立刻召见,两人肯定商议的是朱允炆的失踪之谜,应该还活着,若是已死,也不会谈许久。

▲明成祖画像

朱允炆下落如何

朱允炆的下落不外乎有这么几种说法

  1. 《明史·恭闵帝本纪》所载朱允和马皇后自焚。
  2. 万历年间《致身录》中所说,朱元璋驾崩时留有锦囊,里面放有僧袍,所以衍生了朱允炆出家一说。
  3. 朱允炆隐居他乡,下落成谜。

《明史·恭闵帝本纪》中记载了朱允炆在燕军攻城时连同马皇后一起自焚,但在《明史·胡濙传》中又写到朱棣派胡濙寻找朱允炆下落,两者相对应,证明向外界透露朱允炆已葬身火海的消息是为了掩人耳目。

致身录原本是一本笔记小说,正是明朝小说发展的产物,久而久之就传的有鼻子有眼。另这一说法广为流传的是在2009年南京明史专家等人在研究宁德市上金贝古墓时发现,此墓所采用的建造结构和格局凸显皇家气派,一些造型和凤阳明皇陵相似,推断是朱允炆之墓。福建省博物馆召集明史专家、文物鉴定专家,结合多种历史资料,最后断定上金贝古墓为沧海珠禅师之墓,而并非朱允炆之墓。

结语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目前来看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历史的推断要有可靠的史料作为依据,只能随着更多的文物被发掘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历史的发生


朱棣经过多年寻找,终于找到了建文,俩人还见面了,朱棣终于了结了多年的心愿,在大家都以为朱棣要杀了建文的时候,朱棣说了一句话:“建文已死,死在我攻进应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须再杀一个僧人?”这是电视剧《大明风华》里的一个片段,在剧中朱棣和建文见面了,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朱棣到底有没有找到建文并没确切的依据,只能凭借已有的史料来猜测。



据记载: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明史》

这句话也可以说明建文帝确实失踪,史料中很多记载也能说明朱棣后来也在多方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很多人认为,朱棣根本没有必要再寻找建文帝,自己已经稳坐龙椅,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怕他一个小小的建文不成?其实到底为什么只有朱棣一人才知道,朱棣得位不正,内心一直有愧疚感,这是他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疙瘩,为此朱棣经常做噩梦,梦到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所以为了解开自己的心结,让自己安心,朱棣一定要找到建文,和他好好聊一聊,这样内心才能宽慰。



朱棣寻找建文动用了很多力量,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种,郑和下西洋表面任务是宣扬大明国威,暗地里朱棣还给他下了命令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因为他听说建文逃到了国外。除了郑和,还有一个途径是胡濙,胡濙是朱棣专门派去查找建文下落的,但是也并不是光明正大的,而是以寻找仙人为由头。毕竟大张旗鼓的寻找只会惊动建文余党和他本人,这样只会更难寻找,历史上也对次有所记载:

“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明史》



关于建文做了和尚这个说法也是有依据的,毕竟无风不起浪。2008年,在福建宁德市发现了一处明代的古墓,墓里有龙形的雕塑和纹路,以此断定这绝对不是寻常人家的墓。而在墓穴的附近就有一个寺庙——支提寺,这个寺里一直保留着一件绣有龙纹的袈裟,根据这些,人们断定该墓就是建文的。因为普通人家是根本不可能用龙纹装饰,只有皇家人才有资格。

而且从这里也能推断出朱棣确实是见了建文。因为如果建文为了掩人耳目他的身份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和尚,怎么还能拥有绣龙纹的袈裟,而且还有这样规格的墓穴呢?所以说一定是朱棣见了建文之后对他有所照料,所以建文死后才能有这样的墓穴。



虽然这些只是猜测,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也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毕竟朱棣动用了这么多力量在寻找建文,明朝的锦衣卫也不是吃素的,像建文这样身份特殊的人,也并不是很难找。

所以朱棣和建文见面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此时局势已定,建文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朱棣还做他的皇帝,建文还做他的和尚,谁也不干扰谁,朱棣的心结也被解开了,建文也能够善终,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