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控制風光攝影中的景深?

蕾小敗


控制景深,有很多種方法,但是實用不實用就因人而異了,根據我的經驗,我來談談如何控制景深:


一、其實,小底片,還是很實用的

對於風光攝影來說,尤其是旅遊風光攝影來說,要想獲得大景深,同時又要快門速度不能太慢,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懶得使用三腳架或者不便於使用三腳架。

這種情況下,其實使用拍照手機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了,對於拍照手機來說,即便是採用最大光圈,在拍攝風景的時候,也能獲得很大的景深。

而單反或者微單就不是這樣的了。


松下M43的景深不大不小,對於視頻攝像來說,其實是非常有利的,並且,由於松下M43微單可以放心使用大光圈而不用擔心景深不夠用的問題,這也就對於燈光和發電機也節約了不少成本


二、松下M43的一個很大的優勢

這個,松下M43的鏡頭,光圈會更大,景深會稍小。

松下M43,開大光圈,但是不會使得對焦變得過於困難,這個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了。

另外,對於發電機來說,松下m43應該可以比佳能索尼配更小功率的發電機,燈光和柴油的費用都可以減低。


三、拍攝微距,其實,小底片依然很有用

尤其是對於微距的攝像或者電影拍攝,能夠不用大底片就不用大底片,很顯然,35mm電影膠片就不如16mm電影膠片,16mm電影膠片又不如8mm電影膠片了。

如果你是要拍攝飛舞的蚊子、蒼蠅、蜜蜂的特寫動態視頻,那麼,還是小底片的機器會更好一些。


85mmF1.4的景深,對於近距離拍攝半身以上的人像照片,其實是很難控制的


四、70-200mmF2.8的拍攝效率比85mmF1.2要高得多

這個,其實,135mmF2.0的對焦也要比85mmF1.2要輕鬆的多。

在使得背景更加虛化的同時,被攝主體的景深會更有保證,嗯,我是說135mmF2.0比起85mmF1.2。

其實,85mmF1.2確實是很難使用的一個鏡頭,因為景深實在太淺了,再加上單反用光學取景器的時候很容易跑焦。

所以,其實,70-200mmF2.8才是大多數影樓、攝影工作室的首選,而不是85mmF1.2了。


小結:鑑於其他人已經從正面回答了景深的一些問題,所以我就從側面來回答一下,也許會給你一些小啟發吧。


光線攝影學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景深以及景深的影響因素和影響關係,理解了這些的話,你就會知道怎麼去控制景深了。

景深,百度百科所給的解釋是指在攝影機鏡頭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夠取得清晰圖像的成像所測定的被攝物體前後距離範圍。從它字面上來看,可以拆分分景和深。景,既景物、場景;深,即深度、深淺。這樣看的話,就很好理解了。所謂景深,就是指相機對準某一焦點成像後,從該焦點所在的豎直平面往前往後成像都清晰的距離範圍。

景深的影響因素和影響關係主要有五個。

(1)光圈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鏡頭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2)焦距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

(3)攝距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相機感光元件與被攝主體距離越小,景深越小。

(4)感光元件大小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相機感光元件越大,景深越小。這就是為什麼手機、卡片機不容易拍出淺景深的原因。

(5)其他距離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背景、前景與被攝主體距離越小,景深越小。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距離越小,前景和背景虛化效果越明顯,但它的絕對景深是不變的。


現在知道怎麼控制景深了吧!


關於攝影和數碼

竭盡所能,為你分享


JV視界


景深的控制與幾個元素有關。

1.光圈

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投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表達光圈大小我們通常用f值來表示。

光圈越大,景深就越小。

光圈越小,景深就越大。

(大光圈下的小景深)

2.焦距

焦距的概念 焦點到面鏡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

焦距長,景深小,畫面中物體佔比大。

焦距短,景深大,畫面中物體佔比小。

(短焦距 大光圈)

3.攝距

攝距就是照相機與景物之間拍攝距離。

攝距越長,景深越大,攝距越短,景深越小。

以上三點要結合起來看對景深的影響。

關注頭條號 張鐵勺的攝影之路 交流攝影


張鐵勺的攝影之路


什麼是景深?

使被攝物體產生較為清晰影像的最近點至最遠點的距離就是景深。也是被攝物體能清晰成像的空間深度。在景深範圍內景物影像的清晰度並不完全一致,其中焦點上的清晰度是最高的,其餘的影像清晰度隨著它與焦點的距離成正比例下降。

明白了這個概念,當然就能明白,在風光攝影中,是需要大景深的,這樣才能使整個畫面前後都清晰通透。

如何調節景深?

光圈,焦距,攝距(物距)這三者與景深的關係如下:

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焦距長,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

物距近,景深小;物距遠,景深大。

因此,要保持大景深和豐富的層次,就要使用小光圈、短焦距、距離物體遠一些、低速度、低ISO值、三腳架、能使用濾鏡更好。

確定正確的焦點。景深在通常的拍攝距離上是按下列方式分佈的:景深向焦點前方延伸大約1/3,向焦點後方延伸大約2/3。想得到大景深?那麼就把焦點大致設在大場景的1/3處。

選用超焦距調焦。把焦點準確地對準這個"超焦距"位置,它是仍然能夠使無限遠處的被攝體保持足夠清晰的最近調焦點,這樣景深就從調焦距離的一半處一直延伸到無限遠。當然,景深會因選用的光圈和鏡頭的焦距不同而有所不同。然而,這一技術確實會讓你拍出的畫面增加景深而你又不必把光圈收縮到最小,以至於因相機震動或被攝體移動而造成影像模糊。

例如:你用一隻50毫米鏡頭在一條馬路中央拍攝一個大廣場。你想把整個地區都拍攝清晰,但又無法把光圈收縮到超過f/11(再小的光圈就要求使用1/30秒的慢速快門,這會使行駛中的汽車模糊)。使用超焦距的辦法,你可以把焦點設在30英尺處,這樣做就取代了會把焦點對在前景上路人的自動對焦系統。在取景屏上,因為大部分影像似乎處在焦點之外而會顯得不順眼。但結果是照片上從15英尺到無限遠的所有景物都相當清晰,即都處在景深之內。


無花無花


對於景深的控制,最常用的就是我們說的光圈。大家平時經常都有看到一些照片,背景是被虛化了的,主體非常清晰,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景深小。當然這個也可以通過改變焦距。



說到這裡大家要先清楚什麼是景深。簡單說,就是我們相機拍攝焦點的前後,有一段距離的景物可以被清晰的顯示,不因為在焦點外而顯得模糊,這個清晰的範圍就叫做景深了。


那麼我們來說說具體怎麼控制景深。

一個是剛才提到的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就越模糊。而光圈越小,景深則越大,前景背景都清晰。一般大景深的話我們多運用在風光照的拍攝中,小光圈,展示了更加清晰廣闊的空間感。

可以從圖中的黃花看出,最左邊的小光圈慢慢變大光圈至右圖。我們能看出,最左邊小一點的光圈,背景要相對的清晰一些,這個時候景深也要大一些。而越往右走,光圈慢慢變大,背景越來越模糊,景深越來越小。


再者就是可以通過我們的焦距來決定畫面的景深效果。景深不單單和光圈有直接關係,焦距長短也會直接影響,可以先看看下圖:

當我們拍攝的距離以及光圈大小都一樣的前提下,比較長的焦距的景深會比短焦距的景深要小,能捕捉到更加清晰的特寫,背景會模糊。相反,比較短的焦距能夠形成較大的景深,著重明確出周圍環境的特點來,同時融入更多的環境元素在內。


那麼我們的短焦距鏡頭配合上小光圈,我們畫面的景深就會更大,清晰度也非常高。一般短焦距通常指的廣角鏡頭,廣角的視野範圍大。


最後來說,被攝物體的遠近距離也可以控制我們的景深。我們先來看一下圖片:

物距也就是攝距是影響景深的三要素之一。

從圖中的自行車坐凳來看。左圖離拍攝鏡頭比較近,成像增大,景深就相對較小。而當我們慢慢後退,鏡頭離坐凳越來越遠(右圖),距離增加了,景深就隨之增大,周圍的景物也慢慢開始變得清晰起來。這個也就是物距和景深的關係。


那麼我們在日常的拍攝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綜合這3個要素進行使用,就能自如的控制景深了。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想法笑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照片歡迎關注我的微博 海盜王基德


海盜王基德


理解景深

簡單來說,景深是指對焦位置前後的清晰範圍。清晰度越大,則表示景深越大;反之,清晰度越小,代表景深越小,畫面的虛化效果就越好。

景深的大小跟光圈,焦距及拍攝距離等要素密切相關。當相機與物體的距離非常近,或者使用長焦距或大光圈拍攝時,都能得到強烈的背景虛化效果;反之當相機與物體的距離較遠,或使用小光圈或短焦距拍攝時,畫面虛化效果就比較差。

此外,被拍攝對象與背景之間的距離也非常重要。例如,被拍攝對象與背景很近時,用F1.4這樣的大光圈也得不到很好的背景虛化效果,相反被拍攝對象與背景很遠時,用F8這樣的小光圈,也能得到強烈的背景虛化效果。

下面看這個關係圖:

下面說的兩點,不特指風景照,很多場合都很實用。

對焦點的位置與景深關係

即當攝影師將鏡頭對焦於景物中的某個點並拍攝後,在照片中與該點處於同一水平面的景物都是清晰的,而位於該點前方和後方的景物則由於沒有對焦,因此都是模糊的。但由於人眼不能精確辨別輕微的模糊,因此這部分看上去仍是清晰的,這種清晰就會在照片中前四周延伸,直至景物變得模糊不可接受,而這個可接受的範圍就是我們說的景深,因此拍攝時要時刻注意對焦點。


焦平面

如上所述,處於對焦點上所有的點,以及在對焦點前方和後方的點形成一個平面。這個平面就是焦平面。如果相機的位置不變,當被拍攝對象在可視範圍內向焦平面水平移動時,成像始終是清晰的;但如果前後移動時,因為由於脫離了焦平面,此時會出現一定的模糊,模糊程度與距離焦平面距離成正比。

(更多關於相機,攝影知識,歡迎關注作者!)


喜拍客


景深,就是清晰的範圍。風光攝影,一般都需要從近到遠都清晰。

靜物攝影,一般距離比較近,多用中長焦段和微距鏡頭。這種情況下,即使使用了一個極小光圈,仍然不能把拍攝物體整體都拍清晰。針對這樣問題,飛俠來結合案例,和大家說下如果拍出一張景深極大的作品。

案例一:靜物拍攝珍珠項鍊

如果打算把這條項鍊,整體都拍清晰,我們是否可以通過一個小光圈就可以呢?大家來實際看看吧。我使用105MM微距鏡,F22的小光圈。可是實際的景深效果呢?

只是第一張對焦範圍內是比較清晰的,其它二張的前景和遠景圖片都是模糊的。儘管使用了F22小光圈,拍攝物體還不是全部清晰。而且使用了這麼小光圈,會導致畫質下降。

現在,我採用這樣的拍攝方式:採用鏡頭最佳分辨質量的光圈F11,從畫面的前景到遠景,分別對焦。拍攝了多張不同焦點的圖片,然後通過後期“景深合成”的方式來處理。這些片子是這樣的:

如果放大看看,他們的焦點分別是這些:

不同的焦點,覆蓋了整條項鍊。好了,後期開始。

打開photoshop,文件-腳本-將文件載入堆棧。

選擇路徑,載入不同焦點的多張圖片。

如果擔心拍攝的時候機身晃動,可以選擇“自動對齊源文件”。這樣電腦會把你的圖片先進行一個對齊的處理。

點擊右邊圖層中第一個圖片,然後按住shift鍵,點擊圖層中最後一個圖片,這樣就全選了所有的圖片。點擊編輯—自動混合圖層

在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堆疊圖像”。

看看出現了什麼? 一個前後都清晰,極大景深的圖片誕生了。

風光攝影,在前景比較突出的情況下,要實現一個極大的景深,也是同樣的道理。


佳圖視覺


攝影師用形象說話,巧妙地運用各種技法給人各種不同的感受,這其中就有景深的廣泛使用。一般風光攝影我們希望哪哪都清楚,這就要使用小光圈大景深,而拍花一般使用大光圈小景深,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因素,使主體更加超凡脫俗。

景深控制其實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拍有環境的人像可以使用大景深也可以使用小景深,大景深環境人像強調人與環境的關係也強調了環境的重要性,小景深的環境人像是以人物為主,環境只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人物特寫也可以使用大景深和小景深,大景深的人物特寫使人物顯得更加剛毅,一般適合表現堅定的形象,多用於拍攝男性,小景深適合表現柔美的形象,多用於拍攝女性。當然反之亦可,不論男女,拍大光圈全神貫注的形象給人的感覺是一樣的。


蘭闍藝文


先了解什麼是景深,攝影中景深決定著層次感,被拍攝的物體產生清晰的影像最近距離到最遠距離這就是景深。對焦點是最為清晰的周圍的清晰度成比例下降也就是慢慢的變模糊,景深的深淺由焦點位置控制。

一般而言控制景深有三個主要的因素

光圈,光圈越大景深就會越小(淺),光圈越小景深就會大(深)。比如拍攝合照時用小光圈,這樣會使整個畫面人物都會顯得清晰。

拍攝人物、花等建議使用大的光圈這樣可以虛化後邊的雜物。

焦距,焦距越長,景深就會越小,相反焦距越短,景深就會越大。

再就是物距了,物距越遠,景深就會越大,物距越近,景深就會越小。


稻青攝影集


景深,攝影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很多初學者甚至於一些拍攝了多年的愛好者,都覺得景深很難學,就像是個玄學,不知道在實際拍攝中怎麼去運用。

其實,景深是個很容易明白的概念,只是相關變數有些多,常常讓人不知道從哪裡下手而已。我先從風光說起,和大家談一談在風光中如何去考慮景深的應用。

首先,先說一下景深的概念。景深就是在畫面中,前後方向的景物清晰範圍。清晰的範圍大,就叫做大景深;清晰的範圍小,就叫做小景深;如果拍攝的是一個平面場景,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無景深。

大景深

小景深

無景深

景深的大小是可控的,這與拍攝距離也叫對焦距離的遠近,焦距的長短,光圈的大小有著緊密的關係。

所以,我們稱 攝距,焦距,光圈 為景深三要素。它們分別可以對景深產生如下的影響:

攝距近,景深小;攝距遠,景深大。

焦距長,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

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景深的大小,最終是由這個三個要素各自對景深影響的效果疊加起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攝距足夠的遠,比如拍攝月亮,我們對焦在38萬公里遠的月亮表面,那麼,你用1000毫米的焦距,2.8的光圈,最終,也只會拍攝到一張大景深的月亮的照片,因為對焦距離實在太遠了,它的效果大大蓋過了焦距與光圈的影響。

F2.8光圈,長焦拍攝的月亮

反之,如果我們使用的鏡頭並沒有多大的光圈,那麼我可以拉長焦距,走近些去拍攝,也可以得到一張背景虛化的小景深的照片。

概念好理解,我們再來說一下風光中,實際如何應用。因為,在實際拍攝中,攝距和焦距往往因為構圖等原因而被限制,我們只能在光圈的選擇上多一些思考。

在風光攝影中,我們絕大多數是在拍攝大景深的片子。比如雄壯的高山,廣袤的草原,這些場景中,我們需要的是大場景,追求的是照片中細節的極大豐富,這就需要使用大景深,需要遠近都清晰。

而且,用長焦拍攝遠處的群山,用廣角拍攝寬闊的草原,這都是天生的大景深,那麼我們選擇哪個光圈就是重點了。通常來說,我們以畫質為優先,儘量選擇畫質最好的8-11的光圈來拍攝。

到了夜晚,我們拍攝星空時,我們要注意對焦距離要足夠的遠,這樣就可以拍攝清晰的地景和星空時,還可以使用盡量大的光圈,因為天空太暗,大光圈有助於得到更多的光線,比如常用於拍攝星空的F2.8,甚至更大的光圈。

當然,風光中也會有一些需要小景深的場景,這通常是拍攝一些有情調的小場景,這時,通常拍攝距離本就不遠,再加上可以用長焦,還可以配合一個大光圈,自然就可以得到一張小景深的小場景情緒風光片了。

景深夠不夠用,怎麼算對呢?拍攝完成後,回放一下剛才的片子,放大局部查看一下景深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不是,就分析下,是要把剛才這張片子所得到的景深,縮小一些,還是放大一些,然後對應的調節三要素中的一項或幾項,最終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就可以了。

多思考,多動手,才會理解的更快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