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龍馬精神”的由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馬,屬於一種草食性動物,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蹄質堅硬,汗腺發達,心肺發達。

作為人類最忠誠的夥伴之一,馬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充當著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一系列活動的勞動力,進而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力。馬雄健而豪邁,剛勁而有力,輕捷而敏銳,平和而合群,勇敢而馴服,勻稱而優雅,由此被人們賦予了各種象徵寓意


“龍馬精神”的由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它是渴望被伯樂賞識的人才,"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它是希冀能實現自身價值的報國殺敵的情懷,"不甘伏櫪志空齎,願伴雄兵奮勁蹄";它是一顆不服老的青春之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馬的形象融進了古詩詞的意蘊當中,成為古人的一種精神寄託。而在大多數的意象當中,都涵蓋著一種積極進取的龍馬精神。人類所認可的一切美好品德:善良、勤勞、忠誠和堅韌,在馬身上都可以找到,而在其中,積極、奮進的精神又是滋長於人對馬的一切吟誦中,成為中華民族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又被稱為龍馬精神。

“龍馬精神”的由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渥窪龍種雪霜同,毛骨天生膽氣雄

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積極進取、奮鬥不息的向上的民族精神。關於成語"龍馬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遠古中國的西北部有一個華胥國,該國境內有一個叫雷澤的湖,據說雷神居住於此;離雷澤不遠的地方有條雷河,聚居著華胥國的人民"華胥氏"。在這個部落中有個叫華胥的姑娘,她的兒子伏羲知書達禮、博古通今,華胥國的人就推舉他做了華胥國的君主。

“龍馬精神”的由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之後伏羲創文字、造書契、行甲歷、整婚配、織衣服、定樂禮、築宮室、造舟車、建軍隊定姓氏、制嫁娶、定官職,居功甚偉。一天伏羲率領眾臣子到各國巡視,眾人來到水流湍急的孟河旁,但見兩岸夾石,只見孟河河道狹窄,千迴百轉。忽然,從黃河遠處的河面上飛來一匹龍馬。它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顯得偉岸無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一圈彩色的鬢毛,引頸長嘯時發出的聲音和諧動聽。只見它在波浪中行走,如履平地。伏羲不禁為之一振,率群臣到河邊觀看。這龍馬見到伏羲振翼飛出,順河而下,來到伏羲面前站,將背上的圖贈與伏羲。伏羲將圖展開,只見這圖中畫的是許多圓點和圓圈組成的符號。因此圖是龍馬揹負著從黃河出現,故被稱為《河圖》

“龍馬精神”的由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後來伏羲結合天地萬物的變化苦苦思索,在龍馬的日夜陪同下,終於找出了《河圖》中的符號所蘊含的奧秘,研製出了八卦,作為上古遊牧時代的"氣象圖"與"方位圖"。龍馬的出現也許是上天對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的伏羲不拒萬難推動文明進步的酬勞,龍馬的故事反映勞動人民對艱苦探索、積極進取精神的褒揚,折射出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飽歷風塵培浩氣,煙蹄爽健賽雲龍

馬的形象優雅而高貴,千百年被人們崇敬、讚頌,被視為吉祥的瑞獸。古人將龍和馬結合而成的"龍馬"的這種想像也隨之產生。古人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形象神采駿逸,身姿瀟灑昂揚,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精神主體和道德追求。在古人的世界觀中,他們已經把龍馬看做純陽的乾,是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的表徵。


“龍馬精神”的由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易經》中說:"乾為馬"孔子將其歸結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由中國人代代流傳的響亮名言。是的,馬的精神實際上是人的精神。龍馬雄健美好,披星追月的形象正是中華民族戰天鬥地,征服自然的生動刻畫,寄託著中國人為了克服困難而勇往直前、不捨晝夜的偉大靈魂。馬的精魂由此植根於中國人民精神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炎黃兒女的樂觀向上的精神財富。

“龍馬精神”的由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雄蹄願為英豪奮,奉獻精神樂此生。

相傳周穆王常常騎著八匹駿馬巡遊天下。八駿的名稱: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但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奔跑的速度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能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個叫,馬毛的色澤燦爛無比,四射著光芒;一個叫超光,一個馬身後跟著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飛奔時駕著雲霧;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可以像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

有的古書把"八駿"想象為八種毛色各異的馬,分別稱之為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


“龍馬精神”的由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這些駿馬的神奇傳說用以形容各種賢良之士。周穆王的八駿實則比喻著他的才華卓越、本領非凡的人才集團,各發所長共同輔佐周王成就天下大業。由此可見八駿是幫助君子治理天下的助力,它們隨著周王為國事奔波,奮發有為,體現著古人對才俊之士各盡其才的嚮往,彰顯著龍馬精神的追求。

若無昔日崎嶇路,哪有今朝穩健蹄。

有句俗語叫"好馬不吃回頭草",意為真正優秀的人在前進時不會回頭,永遠往前看,因而不會受到過去往事和瑣粹小節的羈絆。這需要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在克服困難的崎嶇道路上,只有甩下這種包才能勇往直前,進而去迎接更困難的崎嶇。只有不斷地超越自我,才能不斷克服更高的困難,將過去的崎嶇轉化為今日的財富,收穫到苦盡甘來的豐滿果實。正如姿態飛揚勃發的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所傳達的積極寓意,飛奔先前的馬就好比進步的人類,好比不斷戰勝苦難而屹立於世界的中華民族。龍馬精神,永不言敗!

“龍馬精神”的由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